书城哲学周易智慧
47291500000039

第39章 处世智慧(21)

《世说新语》记载:曹操个子较矮,一次匈奴来使,应由曹操接见,可是曹操怕使者见自己矮而看不起,于是请大臣崔琰冒充自己,曹操则持刀扮成卫士站在崔琰的旁边观察使者。崔琰“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接见后,曹操派人去探听使者的反应,使者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提刀者,此乃英雄也。”曹操具有高度的政治、军事、文化素养,养成了封建时代的政治家特有的气质,因此他的风度并不因他身材矮小而受到影响,也不因他扮成地位低下的卫士而被掩盖。

而周到适宜的礼节,是人的内在品质的流露。得体的礼仪则使得交际可以顺畅地进行,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第一印象好,那么以后就感到情感的距离近多了。

2.饱满的精神状态。

一个人神采奕奕,精力充沛,显得自信和富有活力,才能较好地激发对方的交际热情。如果无精打采,有气无力,会使人家感到你并不乐于交际,觉得兴味索然。即使你有交际的诚意,对方也难以理解,因为你言行不一。

3.诚恳的对人态度。

对人应当诚恳而坦率。对人不应居高临下或卑躬屈膝,这都是不应该的或不必要的。言谈之时也可看出态度之诚恳与否。切忌支支吾吾,言语和表情自相矛盾。比较恰当而中肯的待人态度是端庄而不矜持冷漠,谦逊而不矫饰伪作。

不过,社交虽应注重诚实的原则,但也不必看得过死,只要不是损人利已,能达到社交的目的,不妨可以“不诚恳”一点。灵活机动处理问题比一味追求诚实效果要好。

4.适当的表情动作。

人的体态和面部表情,是沟通人际关系的非语言交际形式。也是社交风度的具体表现方式。从体态来说,上身倾向于对方,表示兴趣与热情,也显得谦恭有礼;身体后仰,显得坦然随便,但有时会显得过于傲慢;侧转身子,表示嫌恶与蔑视;背朝对方则很不礼貌,意味着不理不睬了。在面部表情上,自自然然微笑,是友好热情的表示;如果肌肉紧绷,面若冰霜,不是心有敌意,就是过分拘谨,因此别人就不易接近了。

在说话语调上,语气应柔和自然,诚恳友善,切忌阴阳怪气,冷嘲热讽。当然也要掌握好谈话时阳刚与阴柔的分寸。朴实大方,温文尔雅的行为,能正确地表达你的愿望,粗俗不雅观的动作使人讨厌,给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也根本谈不上有什么风度。

总之,高雅的言谈举止,是社交中必须具备的素质和修养。每个人的风度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一个人身上优雅的风度到了另一个人身上就不一定合适。所以每个人都应培养适合自己的性格特点的“风度”。正如一位艺术家所言:“只有你自己才能识别自己的长处和魅力。它们也许是你的低回浅笑,也许是你的开怀畅谈,也许是你的亲切和蔼。它可能是你对生活乐趣的领悟,也可能是你的沉静安详。不管你那特有的吸引力是什么,它都会因为魅力的技术因素而得到加强。”

君子三思后立即行

原文:不良之举自我阻止在脚趾欲动之时。

释义:凡事不想一想就行动叫做莽撞,往往会导致后患。但想得太多,瞻前顾后,翻来覆去,则容易陷入犹豫不决的狐疑之中,导致优柔寡断。

释例:“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是克服冲动的最佳良药,是古代先贤留下的不朽名言。这两条警句不但应该让那些冲动型的人熟记,而且也应该让所有中国学子都深刻领悟。

三思而后行,思考些什么东西呢?思考的是问题的根源和起因。问题发生后,就需要知道发生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导致问题的诱因是什么。只有当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都找到后,才能考虑解决的方法。

之所以要三思,是因为问题的发生是很多原因导致的,其背景是复杂的,单凭直觉很难得出正确结论,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分析归纳或者调查研究,才能理出头绪。而且也有被人制造假象,提供虚假线索的可能,一不小心就有误入歧途的危险。所以,思维必须要精细慎密。思考一遍还不够,还需要检查一遍,然后再行动之前还要复查一遍,确保行动万无一失。

三思过以后,在解决问题的方案上,还要再考虑。这就是“谋定而后动”的道理。谋就是计划,方略,是解决问题的方针和策略。只有行动方针确定了,才能采取行动。这种行动方针是经过思考的,而不是那种本能冲动型行动。

谋略思考是为了寻找合适的方案。本能冲动型的人总是只想到一种行动,只考虑解决面上的问题,对后续行动和影响却不考虑。仔细考虑对策后,就有可能既把问题解决,又避免了出现副作用。这样才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

谋定而后动就需要在发生问题时沉着镇静,不急于立即采取行动,而是要静下心来冷静地想一想。心急的人往往会不耐烦地催促赶快采取行动,因为他们总是担心时间紧急,再不采取行动就来不急了。其实,越忙就越容易出差错。如果事先没有考虑好,路子没走对,反而会耽误时间。

所以,中国古代有句俗话,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先把刀磨快了,看起来耽误了工夫,但是在砍的时候由于刀口锋利,所以效率高,反而节省了工夫。也像出门开车,事先把地图看好了,顺着标志一路开去,就可以不绕弯路,节省时间。如果慌忙上路,看起来节省了看地图的时间,但是一旦走错了路,可能就会浪费比看地图长很多倍的时间。

而且,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肯定有最便当,最短路程的捷径。不可能一条条地找,然后才发现最短的路。如果事先花时间做研究,问清路线,就可以免去在路上摸索的时间,一出发就登上最佳的路线。解决问题也是这样。一个问题可能会有许多解决方案,但是肯定有的方案是不好的,有的方案可以省时省事,还有最佳方案。所以,谋定就是要找到最佳方案。

所以,凡是冲动型的人,一定要认识到自己的莽撞行事往往会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要时刻记住“在任何处境下保持从容理性的风度。心存制约;遇事三思;留有余地。”让自己成为有勇有谋的人。

实在没有控制住,发了火了,生了气了,失了态了,怎么办?无它,赶快降温灭火。这还算我的一个好处,我的火来得快去得也快,叫做不黏不滞,叫做日月之蚀,叫做迅雷暴雨之后,仍然是雨过天晴。我完全做不到无过无咎,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将错就错,变本加厉,讳疾忌医,自取灭亡。

凡事不想一想就行动叫做莽撞,往往会导致后患。但想得太多,瞻前顾后,翻来覆去,则容易陷入犹豫不决的狐疑之中,导致优柔寡断。

季文子遇事总要考虑三次以上才行动。孔子听说后说:“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

凡事不想一想就行动叫做莽撞,往往会导致后患。但想得太多,瞻前顾后,翻来覆去,则容易陷入犹豫不决的狐疑之中,导致优柔寡断。

忧郁的丹麦王子为报叔父的亲父娶母之忧而思虑再三,左右为难,因此而错过了下手的大好机会,结果与敌人同归于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就是莎士比亚笔下著名的“哈姆雷特式的犹豫”。当断不断,反被其乱。!

所以,“三思而后行”不能作为优柔寡断的借口,有时候,有些事,是必须果断处理的,正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所以,“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朱熹)既要想清楚,有所思考而后行动,又不要优柔寡断。有人往往把“三思而行”作为孔子的教导,实在是张冠李戴,歪曲了圣人的意思。记住:考虑两次也就可以了啊,不要想得太多。

战国时代,楚国令尹(掌握军政大权的大官)春申君黄歇任职期间,有人劝他及早地把一个实力派人物李园除掉。黄歇犹豫不决,优游寡断,迟迟没有接受劝告,后来反被李园派来的刺客杀死。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封建士大夫之间的争权夺利,没有任何可取之处。但是,《史记》通过这个故事却揭示出一个千古以来一直被人高度重视的谋略——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遇事“当断不断”,犹豫不决,就会贻误时机,进而“反受其乱”。

历史上,因为当断不断而反受其乱的例子真不少。

比如,三国时期的袁绍集团,虽然曾经谋士如云,战将如雨,但是由于袁绍的“多谋少决”,官渡一战,却败于曹操之手。

“多谋少决”,是缺乏主见,缺少判断能力,不能及时正确地决策的表现,这对一个统帅或决策人物来说,是最致命的弱点。

袁绍手下谋士如云,这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但一到决策时,众谋士各抒己见,他就失去了主心骨,不分良莠,不知取舍,优柔寡断。

比如在百马之战中,袁绍听说有一位赤脸长须使大刀的勇将斩了他的大将颜良后大怒,谋士沮授乘机建议他及时除去刘备。

此时袁绍指着刘备说:“汝弟斩吾大将,汝必通谋,留尔何用!”说着就要推刘备出去斩首。

刘备从容地说:“天下同貌者不少,岂赤面长须之人,即为关某也?明公何不鉴之?”

袁绍听后,马上改变了主意,反而责怪沮授:“误听汝言,险杀好人。”遂仍请玄德上账坐,议报颜良之仇。

接着,关羽又杀了大将文丑。

郭图、审配入见袁绍说:“今番又是关某杀了文丑,刘备佯推不知。”

袁绍听后大骂:“大耳贼!焉敢如此!”命令将刘备拿下斩首。

刘备又辩道:“曹操素忌备,今知备在明公处,恐备助公,故特使云长诛杀二将。公知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杀刘备也。愿明公思之。”

袁绍听后,反过来责备郭图、审配等人:“玄德之言是也。汝等几使我受害贤之明。”

袁绍两次欲杀刘备,而刘备都化险为夷,从中可看出刘备的机敏和袁绍出尔反尔、多谋少决、谋而不断。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我待。面对良机,应当当机立断,果敢地、及时地作出有利于自我的决策。

温暖互换好人缘

原文: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释义:没有平地不变为陡坡的,没有只出去不回来的,处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守正道就没有灾害,不要怕不能取信于人,安心享用自己的俸禄是很有福分的。

释例:大自然的规律,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刚刚是“夕阳无限好”,转眼间“只是近黄昏”。所以经文告诫我们:安泰的局面到达极盛,必然遭遇阻塞。

前进的路途,没有平坦,只有起伏,没有只往不返,只有艰难曲折。所以,必须明白,安泰得来不易,仍需坚守纯正,一本初衷。这样,该得到的自然能得到,该享受的自然能享受。

这是智者的一种先见之明,是优秀人士的一种远见卓识。

在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太阳和北风打赌,看谁能先让行人把大衣脱去。于是太阳用它温暖的光轻而易举地使人脱下大衣;而北风使劲地吹,反而使行人的大衣裹得更紧。

太阳与北风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对朋友要象太阳那样,用温暖去感化他们,让他们从中体会到温暖;如果一味地强逼压制,这样,会使人感到有一种极强的心理压力。

人与人之间需要以诚相待,要心心相印。要了解一个人的心,并不仅凭读几本心理学教科书就能做到的。

学习心理学固然有必要,那只是纸上谈兵,人们只能从中借鉴一些与人相处的方法。拿着心理学教科书去与人打交道,无论你把对方的心理分析得多么透彻,对方绝不会对你倾吐心语。你也许会问长问短,甚至不惜逢迎,但在对方看来,这一切不过是虚情假意,你们之间有一条极宽的鸿沟。

要做一个人缘好的人,你就要有一个很大的胸怀,人与人相处,总要有一方先打开胸襟,对他人要真诚实意,把自己的热情温暖送到每一个相识的人心坎上,不能做两面三刀的事。如果彼此间等待对方先有所表示,那么别指望会有互相理解、彼此友好的那一天了。

在生活中我们是想做北风呢,还是想做太阳呢?

有容者不妒,一个有包容心的人,能够包容异己,对于不同意我的人,不同的思想、种族、国家、语言行为,都有包容的雅量。对于他人的成就、荣誉、声名也不会嫉妒。乐于随喜他人的成就,不妒不忌,这就是包容者总表现出的涵养。

一个富有的人,可以用金钱财富来将房子打点得富丽堂皇;一个有智能的人,则是以敦品励德,来涵养仪态容貌的庄严。一个人的内心修养,显现在外就成为气质风度,所以说:诚于中,形于外。

英国王室为了招待印度当地居民的首领,在伦敦举行晚宴,身为“皇太子”的温莎公爵主持这次宴会。宴会快要结束时,侍者为每一个客人端来了洗手盘,印度客人看到这个精致的银制器皿,以为是喝的呢,就端起来一饮而尽,作陪的英国贵族目瞪口呆。温莎公爵神色自若,一边与众人说笑,一边也端起自己面前的洗手水,像客人那样“自然而得体”的一饮而尽。接着,大家也纷纷效仿,本来要造成的尴尬与难堪顷刻释放,宴会取得了预期的成功。

纪伯伦说:“大智慧是一种大涵养,有涵养的人善于学习,我们从多话的人学到静默,从偏狭的人学到宽容,从残忍的人学到了仁爱。”

在一次庆功宴会上,一位年轻的士兵斟酒时,不慎将酒泼到前民主德国将军乌戴特的秃头上。士兵悚然,全场寂静,人们不禁为这个冒失的士兵担心。没想到,将军拍了拍士兵的肩膀,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能让头发再生吗?”全场顿时爆发出一阵笑声,尴尬紧张的气氛因此而变得欢快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