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还是合作
学生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因此越来越多的老师已经关注到要让学生动手和动脑,让课堂活跃起来。但是,有些活动设计只是关注了活动形式本身,而没有明确的目标,表面看很热闹,却没有深度。因此,有关学生活动的设计,应首先考虑学生思维的深度,再考虑活动的频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过程和本质,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家工作的方式和形式,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我们做到既注重形式更注重内涵。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唯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以人为本,注重挖掘人本身的潜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们认真按照“课标”的精神引领课堂,使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焕发出无穷的生机和活力。然而,欣喜之余,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实施合作学习的方式仅是让学生分组讨论,所讨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难度如何,并没有充分考虑,教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调控学生的活动。课堂气氛倒是异常活跃,而学习效果如何呢?这不能不令我们反思。难道合作学习就是把教师的“一言堂”改成学生的“群言堂”吗?
一、合作学习不能简单等同于“小组讨论“,而是
思想的交融和资源的互补
“小组讨论”在很多情况下,它被误认为是几人一组,碰到问题,大家交流一下答案,规定时间一到,就停下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的讨论看似热闹,实效性却令人质疑。其实,在进行合作学习时,需关注多个问题:(1)分组时要注意能力不同的学生的搭配;(2)任务与目标难度要适宜,小组成员之间合作分工要明确;(3)结果的检验与评价手段要能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与效果,并给予适当鼓励;(4)组与组之间进行合作交流时,要注意观点的科学性,并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共识。做到了以上几点,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总之,合作学习不是放任自流,不是简单的“小组讨论”,而是要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意识,使他们学会把个人的思想、现有的资源拿出来和别人交流、碰撞、融合。
二、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一种模式,更是一种意识
的培养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诞生总要伴随一种新的教学思想的兴起和每一项教学改革的推进,并迅速在各地推行。现阶段正盛行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大致流程是这样的:教师以适当的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接着,教师不作任何指导,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形成小组问题,然后交班级讨论交流,这一环节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只在其中作一些点拨和指导。有一些课无疑上得很成功,令人兴奋。但兴奋之余,细细琢磨,便会发现这些课的成功离不开三个因素:(1)要有高素质的学生;(2)高素质的学生要能提出精彩的问题;(3)还要有高水平的老师。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各地不同的现实情况,很难扎根于课堂,因而往往成为一种演示或是表演。其实,合作学习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方式,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环境的差异性,需要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灵活设计,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学习、锻炼机会。同时,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特点,中学阶段也是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督促他们制定适宜的学习计划,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勤学好问、同学间互相为师的好风气。课余还要定期交流好的学习经验和方法,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如果学生有了合作的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又何必强求“小组讨论”亦或“班级讨论”呢?
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一个苹果跟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一个苹果;一个思想跟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这句话点出了合作学习的真谛。实践证明,传统的封闭型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不愿跟老师、同伴共同克服困难或分享学习的乐趣,失去了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也就难以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合作学习无疑有着它的独特魅力,但究竟如何把它落到实处,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探索的。我们每位教师应当明白合作学习≠小组讨论。
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
课内课外相结合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是目前国内外的主体性教育理论,它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值得大家予以关注和研究。
毛泽东不是联系我国的国情,从苏联的经验中,另辟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吗?理论联系实际,改革前人的一些做法,使合作学习更适合我们的教学。我们老师更应从自己班级的实际出发,进行分析。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班级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往往班额大,教室显得小,课堂上分小组进行活动的时候,会出现拥挤、嘈杂,互相干扰的现象,要是多加约束,又会限制了学生的自然投入,积极发挥,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效果;
二是,未能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而有的学生学习欠自觉,在家只顾看电视和疯玩,其家长又没空去监督他,造成课外作业常欠交拖交;
三是学生的居住地集中,便于聚集在一起合作学习。于是经过反复的思考研究,我们想到了把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这样就可以把受到课堂限制的一些合作放到课后合作。
各小组放学后,可在校园的的某一处,或某一同学的家,继续进行合作学习,这时他们解放了约束,不受时间的限制,会全心投入,畅所欲言,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课后的合作,使学习懒散的学生受到同学的督促与帮助,学习也勤奋起来,杜绝了欠交作业的现象。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呢?
一、依据合作成员的地址分小组
首先,要求合作成员根据自己的地址,自由组合成四到六人的合作小组,然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使每个小组都是有男有女,成绩有好中差的异质小组,并且要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如总结人(负责重述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记录人(负责记录小组讨论的决议和编写小组报告。)、检查者(负责保证小组成员都能清楚说出小组得出的答案或结论,有时负责异组检查合作学习的情况)、联络员(负责小组与家长、教师进行联络和协调。)、观察员(负责关注小组的活动情况,为提高小组活动效率提供建议。)这些角色体现了小组成员的个人责任,以及积极的角色互赖,对于高质量的合作学习来讲十分重要。小组的名字一般用街道名加有意义的词语,如“南源街勤奋组”、“福西路团结组”等,并且要求每组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如“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就是胜利。”等,以便识记小组的地址和灌输“勤奋”、“诚实”等美德。
二、聘任家长当辅导员
由于中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是很高,所以当要把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延伸,所以必须要有家长的配合。
学期初,就该召开了家长会议,向家长宣传合作学习的理论,征询他们的意见,并了解家长的情况,聘请有文化、较空闲的家长当辅导员,让他们轮流指导、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并每星期作一次表格式的小结,作为小组评价的参考。教师通过家长的小结,及经常家访各合作小组,掌握各组的情况,及时地调解不利的因素,促进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这样一来,就不但是学生之间的合作,还是老师与家长的紧密合作,都大大地加强了。
三、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的模式是多种多样,但什么时候用哪种的模式,得要根据课程的内容进行选择。
1.共学式的教学模式。它的一般流程是:共同学习——每组交一份作业——测验——他评/自评。大部分老师通常在预习新课文的时候采用这一模式。教师必须先设计预习的练习,发给每个小组一份,让学生共同讨论完成这份预习练习。教师通过小组上交的作业去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讲课的时候作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课堂上讲授新课时,对小组成员的随机抽问的成绩当作该小组的测验成绩,以促使小组成员在课外的认真合作。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运用共学式也提上了日程。如要求各合作小组的同学每星期轮流写一篇周记,然后由该小组的组员对他的周记进行评价修改,再让写作者重新抄正再上交。
教师给各个小组的周记进行评价,得到的成绩是小组的成绩,不记个人的成绩。写得好的小组会得到表扬认可。这样能发扬“人人帮我,我帮人人”的合作精神,既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使学生在交流评价的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
有的老师还把共学式灵活运用在其他的多方面,又如他们要求各小组的全体成员轮流主持每星期的语文活动课,课前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己选内容,如“成语大比拼”、“歇后语对对碰”等等,还要查找资料。设计活动程序,制作所需的教具,甚至课件,要是需要老师、家长的帮助,小组可提出,然后在课堂上,就由小组的同学分工合作主持活动课。小组成员有的当司仪,有的当记分员,有的当裁判,有的当纪律督导等。其他的同学就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参加活动,整节课都是考验小组成员的合作性。每次活动结束时,由各小组评价主持活动的小组的优劣,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这些活动既发展了学生各方面的才能,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2.小组调查法的教学模式。它的一般流程是:选题——调查——总结——评价。需要收集较多课外知识和资料的课程内容通常用这种方法。例如要求学生写环保征文时,在课堂上老师指导学生怎样去选题立意,怎样去写作,就让学生讨论,确定他们将调查的内容,怎样调查,到哪儿去获取信息资料,以及他们如何分工。课余时间,学生就分工合作,有的去街道河充实地调查考究,有的到网上、图书馆搜集资料等。然后小组成员集合起来,交换意见和阐明观点,达成共识,最后将他们的成果融合于小组的成果之中,写成文章。老师就当面给他们作评价,提出修改的意见,他们再回去作修改。
3.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的教学模式。它的一般流程是:课堂教学——小组学习——测验——计提高分——小组认可.老师通常在学习完课文后和单元测验前,采用这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情况。
不过有些老师把“小组学习”这一环节放到课外去完成。先给每个小组一份作业单和答案单,让学生用他们喜欢的有效的方法去复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课堂上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参加测验,此时不再容许学生互相帮助。测验内容与作业单上的题目基本一致。如何计算测验成绩呢?合作学习的倡导者认为“低于基础分1到10分的,就算提高分10分……”。个人觉得这做法有点不合理,退步1分与退步10分相差可远呢,但都得10分的提高分,这公平吗?为使计分更合理,更方便,所幸,有些老师把计分方法改良了一下。就是先计算每个学生的测验分数,然后减去该生的基础分(小组成员的基础分是以前多次测验成绩的平均分),从而得到该生的提高分(有可能是退步的负分),这样,学生的每一分都是他的真正所得,那才是公平的。最后计算出每个小组的平均提高分。每次都表扬奖励取得高分的前三个小组,给予他们“超级奖”、“优秀奖”、“良好奖”的光荣称号。为奖励满分者,老师还设了附加分5分,使优生的学习精益求精。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获得了均等的成功机会,他们必须跟自己的过去成绩相比,不管学生的成绩相对于全班的水平如何,只要肯努力,有进步,就是为小组争了光。而且中下层的同学要是得到组内优秀生的辅导,往往容易拿到更多的提高分。这样就能鼓励学生不断地超越自己,为小组争取更多的成绩,也能使组内成员不嫌弃中下生,达到团结合作的目的。每次的测验成绩要用小组的概况表来记录,以便清楚地知道各组、各人每次测验成绩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