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制造机会交流,挖掘集体的潜力
新课程提出教学应选择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让自己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还要转变学生观,对自己的学生应充满信心,相信他们的能力,在课堂内外合理地开展小组合作,为学生制造更多的交流机会。在此,这里以识字为例介绍一下合作学习的优点及培养合作意识的方法。
做法一:四人小组合作识字
老师在指导识字方法一段时间后,就尝试在课堂上由学习小组长组织四人小组学习生字,组员们相互介绍自己认识某个生字的好办法,介绍者还可以当小老师带读生字卡片,其他组员若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补充说明。交流学习后学习组长就将“字宝宝”送进“识字王国”里,如果哪个调皮的“字宝宝”进不去的就在全班交流时提出来请其他组的同学帮忙。这样一来,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加强了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做法二:班级布置巧动心思
师生需要在班级布置上动了心思,以便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生字。从识字教学一开始,很多班就多了一方“识字大擂台”。那是一棵非常美丽的大树,上面贴着学生已认识的生字,课间有空的时候小组长便带着小组成员到大树前打打擂,比比谁是“识字大王”,争强好胜的他们展开了合作中的较量。识字多一点了,老师就请学生设计自己的名片,再将这些精美的名片集中起来张贴在“我是谁”的专栏里,好奇的学生们一个个凑在专栏前议论纷纷,议论的同时又是学生们合作识字的开始。再看我们的“知识宝库”,那大大的书橱里头装的全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书,那些书不再是个人的宝藏了,而是全班学生共同的宝藏。资源共享的同时有什么疑难还可以请教书的主人,甚至与他讨论一翻。班级的巧妙布置让美化教室与合作识字有机结合,合作的机会无所不在。
做法三:课外延伸小组实践
语文作为一种母语,它是非常重要的。为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我们指导同一社区的学生自组小组创办“社区商标报”,课余时间“记者们”四处收集商标,每到星期六就集中到“主编”家里制作商标报,制作的过程中每个“记者”先介绍自己收集的商标,然后大家讨论选择出喜欢的商标进行排版、张贴,完成后得由“主编”组织组员学习,最终每个人都成为商标报的“推销员”,在每周的“商标报发布会”为本小组的商标报做宣传。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他们自主识字的热情高了,自主识字的能力强了。可见,合作意识的培养是改变学法的突破口,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学生们的表现欲望是很强的,教师还应为他们创设小组展示的舞台,让他们在全班同学或家长面前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展示不仅让他们得到成功的体验,同时也让老师发现合作意识较好的小组。老师可以请合作能力强的小组介绍成功的经验、方法,其实这就是指导合作方法的过程。合作方法一旦形成,合作将发挥更大的效用,学生也将会越发热衷合作。
四、改变评价手段,感受集体的温暖
评价分为自评和他评。这两种评价方式都不可少。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老师们努力把评价的着眼点从分数或等级转移到了对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的关注上来。
一般在周五的晨会课,大多数老师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里自评一个星期来在小组中的表现,例如:是否积极参加小组活动?是否为小组做贡献?是否有进步?俗话说“一日三省吾身”,反思其实就是对自我的肯定、对自我的教育。然后组员间互评,老师们建议学生学会“睁大眼睛看优点”,因为这将使自己学习他人取长补短。当然,如果同学有什么不足之处也可以诚恳地对他提出建议,帮助他改进。最后全班交流时由每组派一位代表(每周的汇报都得有不同的代表)汇报本组组员的表现情况,为老师的评价提供依据。结合学生的评价和通过活动反馈的信息老师写下了“一周寄语”对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如“XX在这周语文学习中,能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愿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乐于提出问题,常常想出与同学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要注意端正写字姿势。”学生在阅读了这个评语之后,获得的更多的是在小组中的成功体验,同时也从卫生组长的建议中知道了自己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足,明确了自己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学生家长也乐意看到这种真情实意的评价,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有的放矢地配合学校教育,用行动参与我们的评价。
评价时老师们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本组学困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从小懂得帮助弱势群体,懂得尊重别人的努力。教师应把握评价的时机,只要哪个学困生在活动中为小组争光了,哪怕是只有点滴的进步老师都应及时给予小组鼓励,而且充分肯定组员们对他的帮助。中小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大的,一段时间的引导下来,学生已然感受“助人为乐”的真谛,学困生也有了学习语文的自信,他愿意为小组而奋进,谁能说他们是“害群之马”?
考试只是一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它的存在自有它的道理。客观上我们不能摒弃它,但是主观上我们可以充实其他评价的手段,更多地展示学生成长中的闪光点。我们应该树立“只要学生能在合作中尽职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实现自我的价值,他就获得成功”的评价观。所以,如果老师的评价观没有改变的话,那么合作学习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真正的落实,最后可能流于一种为了他人的评价而虚在。
合作学习有效避免了个人竞争极端化,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合作学习指导策略
合作学习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今天社会的各个领域,越来越注重充分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也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小学数学开始关注和实践“合作教学”这一课题,“小组合作学习”也在目前各地的教学中被开始重视和应用。但是由于对课题本身的含义不尽明了,或者没有作深刻的探讨,常常还在一种比较浅的层面上展开,因而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致使很多的小组合作学习走过场,往往徒有虚表而效果不佳。教师对此困惑也较大。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把“如何组织学生有效开展合作学习”,作为这次活动的研讨主题,目的旨在通过教师们探索、实践、分析问题及原因所在,研究解决对策,使小组合作学习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一、常见的几个问题:
1.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常见的合作学习形式是: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前后桌的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往往座位的编排是按照学生的高矮次序,男女搭配而成的。那么,这样的分组是否合适?合作学习的分组有什么讲究吗?
2.有这种现象存在:就是学生干学生的,老师做老师的,具体说来即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时,但教师仍然在讲台上等待,或者做自已的事(比如,准备下一环节的教具等),那么,是不是教师真的不应该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呢?
3.还有,就是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也常常成为合作学习的话题,这不禁让人质疑合作学习的适用范围,到底什么内容(任务)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呢?
4.小组合作学习导致中下学生无缘过多的参与讨论和一起学习,它成了少数尖子生表演的舞台,使得个别学生成为教师的代言人,许多学生缺少积极参与的意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等得不到锻炼,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不到培养。
5.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大多数的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目的认识不够明确。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仅仅把小组合作学习看作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或方法,而它真正的意义却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2.一般而言,大多数合作小组在合作时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容易造成合作讨论时成员发表完自已的意见即草草了事,对讨论过程中结论、问题等缺少记录、比较、分析,因而导致讨论难以深入。
3.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有68.4%的同学选择老师提出问题就讨论,23.5%的同学选择在独立思考后讨论,8.1%的同学选择两者兼有。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研究,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他人同化,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致使对研究讨论不能深入。
4.为了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小组合作时没有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造成合作时虎头蛇尾,学生无法从容进行实验、探索、讨论,草草收场。
5.小组合作的内容实用性不强,容易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
6.忽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过分强调学生的“学”的意义,教师常常只成为事后的评论员,而不能积极参与并导向学生“学”的全过程,以致使教学活动出现东拉西扯的思维混乱,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思考与建议:
1.充分利用资源,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应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重视小组的团体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针对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浮躁而不踏实的弱点,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等。
3.教会小组成员们合作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4.教师要重视“引”、大胆“放”。首先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其次要抓住合作学习的契机,如在新知探求的过程中,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在运用概念、性质或定律等数学知识去判断、辨析正误时。其次教师要发扬民主、大胆放手。再次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时间,形成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
5.应当避免“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例: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避免合作交流时“人云亦云”的现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避免造成“摆样子”、“走过场”的现象;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力戒合作学习的“假”与“浮”等等。
四、教师应该怎样介入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
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紧密联系的,在这,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说:
1.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
2.当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3.当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一点。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
4.当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原因和方式都不会相同,但教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5.当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以自由活动,前提是不要影响他人。
6.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除了这些,还可能出现别的情况,比如说学生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学生经常缺席,等等。当然,这些头疼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教师应有耐心和爱心,经常鼓励和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被人尊重的滋味,然后慢慢引导他们加入小组学习。
另外,我们发现,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也常常成为合作学习的话题,这不禁让人质疑合作学习的适用范围,到底什么内容(任务)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呢?
这个问题很重要。不需要也不可能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方式。一般来说,较简单的认知学习任务,只需要个人独立自学或开展全班教学即可。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任务,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大多数人认为,全班教学、小组学习与个人独立学习是三种基本课堂组织方式,其作用难以互相取代,应该依据教学任务、教学主体与教学环境条件等因素恰当地选择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