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竞争还是合作(名师解惑丛书)
47177200000004

第4章 合作意识的培养(1)

合作意识的养成

当今的社会是个快速发展,快节奏的时代,有些事情紧紧依靠个人的力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如果有了合作,结果就不一样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个人都需要有合作意识和合作的行为。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两个或几个中小学生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着合作,这在游戏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两个中小学生在一起游戏,但并不一定是共同完成一项主题,他们有可能相互模仿对方或互借玩具,然后各玩各的,这是平行游戏或协作游戏而不是合作游戏。

当前,有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中小学生的指导显欠缺。中小学生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我们曾对北京市1000余名10——13岁中小学生的合作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30.1%的中小学生能经常与小朋友合作,而69.9%的中小学生合作行为较为缺乏;当同伴遇到困难时,只有24.2%的中小学生能表现出合作行为;当活动材料缺少时,只有10%的中小学生选择与同伴合作。这种现状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合作是中小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呢?

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在开放性教育条件下,有良好性格的孩子具有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都比较强,这种良好性格包括开朗、自信、友爱、平等以及探索精神,具有这种品质的孩子会主动与别人合作,而且会合作得很好。

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是促进孩子迈向合作的必备条件。

二、帮助孩子形成很好的合作态度

一般说来,在各色游戏和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合作比较好,但是在建构游戏中,往往会出现合作的不愉快。究其原因,便是合作态度的问题,因为矛盾往往发生在游戏材料比较缺乏时,孩子们会将一部分游戏材料据为己有,担心一合作,就没自己的份了。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帮助他们消除一些顾虑,必要时教师参加游戏,示范合作,引导拒绝合作的孩子和老师一起游戏,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态度。

三、教会孩子正确的合作方法

合作不是单个做事,故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所以不能随心所欲。在一次教学活动延伸中,孩子们按老师的要求分组合作作画,给一棵大树添画树叶,结果只有一组孩子在真正地合作,他们在商量分工,分别完成大树的某一部分。而其余几组孩子虽然都在同一棵树上作画,但却在各行其是,并未真正合作。老师便让合作得较好的孩子向大家介绍他们的方法,然后再进行示范合作,结果孩子们马上明白应该怎样和别人合作了。由此可见,教给孩子正确的合作方法非常重要。

四、利用孩子活动中的合作机会

爱闹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也喜欢在一起游戏、学习,所以彼此间合作的机会很多。但是教师如果不善于捕捉的话,就会错失很多良机,比如孩子们都喜欢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这就需要每一个孩子都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因为孩子们都喜欢扮演猫和老鼠,却不愿意拉圈,教师可以让孩子们换位,试一试别人不合作时,自己如何游戏,通过事实教育让孩子懂得,游戏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大家的合作。此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为孩子安排创造合作的机会。

五、充分肯定孩子的合作成果

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因此教师要在他们合作的过程中,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哪怕是一点点成果,也要展示给孩子们,让他们体验合作的快乐和成功,激发孩子们还想合作的愿望。在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充分肯定中,孩子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思维操作方式

1.优势诱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理。

全力帮助每个学生确定自己的发展优势,激励每个学生去获得成功,从而树立自信心理,这是培养学生所必不可少的心理基础。运用优势诱导,牢牢掌握每个学生的发展优势,在通过对优势的有效强化树立信心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弥补弱势,所以,学生在活动中人人有成功感,个个跃跃欲试。

2.鼓励性评价,形成心理氛围。

积极鼓励学生采用正面引导式去评价同学,是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转变。教师心目中的字典里去掉了“差生”的概念。当差生的概念从字典中抠去后,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个性表现。学生不迷信,思维活跃,你追我赶的风气逐渐形成。

3.角色分工,学会合作、学会负责。

学会合作、学会负责,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21世纪人才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是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能否被社会接纳,其创造力能否有效为社会服务的重要衡量尺度。为培养这样的心理品质,我们进行了学生角色分工的实践。每天设一名值日生,负责课堂总体协调,再根据需要设若干角色,如负责纪律工作的角色,负责卫生工作的角色,负责学习工作的角色……角色要通过竞争,定期轮换。学生在这种分工中要独立工作,必然会有挫折,这种挫折会激发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切实锻炼其才干,并且这种角色分工破除了儿童中的等级观念,人人有责任感,人人要与别人协调、合作,从而增强了心理素质,提高了创造活动质量。

4.自主参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从学生发展的外在表现看,学生的合作意识不断增长。在创造活动中,从构思、试做、验证等常常是几个学生自觉地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做出努力。在课堂学习中,一人发表意见,其他学生能认真听,及时反馈,主动评价,形成课堂信息传递的立体结构。

学生敢于探究并不断探究。学生不迷信,勇于质疑问难,敢竞争,敢尝试。在课堂学习中,不满足从一个维度思考问题,善于求异,因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质量。

学生能不断克服困难。在各项活动中,学生乐于承担较为困难的学习和活动任务。如参与管理工作,当在工作中与自己的老师发生矛盾时,学生既能尊重自己的老师,又能坚持正确的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在创造活动中的坚忍、坚持、百折不挠的意识。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长,这种能力不但表现在功课上,也表现在小发明活动中。

重视培养中小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两个或几个中小学生在一起并不一定意味着合作,这在游戏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如两个中小学生在一起游戏,但并不一定是共同完成一项主题,他们有可能相互模仿对方或互借玩具,然后各玩各的,这是平行游戏或协作游戏而不是合作游戏。

合作是中小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呢?具体措施有:

1.为中小学生树立合作的榜样

教师是神,他们在中小学生心中的地位很高,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小学生。教师之间是否能分工合作、互相配合,会对中小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如,一教师组织中小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时,另一些教师主动帮着摆放、分发材料,教师帮着擦玻璃、抬桌子,这在无形中都为中小学生提供了积极的行为榜样。相反,教师间的某些不合作行为也会对中小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自身行为,为中小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另外,同伴也是中小学生观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有合作行为的中小学生的积极评价和鼓励,会激发其他中小学生向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在合作游戏时,中小学生经常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其他中小学生的合作行为。因此,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强的中小学生与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弱的中小学生一起游戏,也不失为一种树立榜样的好方法。

2.教给中小学生合作的方法

中小学生自发的合作是有局限性的,他们一般不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也可能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中小学生合作的方法,指导中小学生怎样进行合作。比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搭积木或玩商店游戏前,应大家一起商量,分工合作;遇到矛盾时,要协商解决问题;当玩具或游戏材料不够用时,可相互谦让、轮流或共同使用;当同伴遇到困难时,要主动用动作、语言去帮助他;当自己遇到困难、一人无法解决时,可以主动找小朋反协助合作,等等。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帮助他们逐渐习得合作的方法策略,在合作中学会合作,学会相处。

3.让中小学生体会到合作的积极效果

中小学生之间的合作是积极有效的,能带来愉快的结果:活动成功,事情做成,增进友谊。这对中小学生巩固、强化合作行为进而产生更多的合作行为是极为重要的。但中小学生自己常常不能明显感觉到,因此,教师看到中小学生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或协商,或询问,或建议,或共享,或给以帮助,或求助时,应注意引导中小学生感受合作的成果,体验合作的愉快,激发中小学生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尤其是比较这次合作的成功与上次不合作或不能很好合作的不成功,更能使他们体会到合作的快乐与必要。

4.及时鼓励、引导中小学生

当中小学生做出合作行为,能较好地与同伴一同合作学习或游戏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你能商量着、合作着干,真好!”“你们俩配合得真好!”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对孩子亲切地点头、翘起大拇指等,能使孩子们受到极大的鼓励,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而对不太会合作或缺乏合作意识的中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与指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如:“你要跟他商量着玩呢。”“你们都想当船长,没人当水手,玩不成了,怎么办?”“一本书,如果是三个人一起看,会怎么样?”“你跟他说,咱俩一起搭,试试。”“你可以去帮他一起搭。”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培养。

新素质教育下的新课程的教育方法更是养成和提高了中小学生的合作情趣和意识。新课程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理念的提出解放了学生的学,也对老师的教指明了新的方向。经过将近一年的学习、实践,师生对于这一新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老师引导学生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作中融合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创新方式的组合,激发集体荣誉感

合作小组的成立是合作的重要条件,最常见的组合方式是“四人小组”,这种方式在课堂组织上容易操作,发挥的实效性较强。但是这种方式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就是交流面狭窄,合作的范围有限,生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受到限制。为此,我们根据活动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建议学生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例如,根据居住社区组合的“邻里式”;根据共同兴趣组合的“兴趣式”;根据小伙伴关系组合的“自主式”;根据学生能力组合的“互助式”;根据同桌关系组合的“同桌式”。形式各异的组合方式,打破了“四人小组”的定式,为合作开拓了更广阔的天地。

为了激发各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除了“四人小组”有固定的组名外,每逢新的活动组成立,老师便鼓励学生一起为小组取名字,可以以组长的名字命名,也可以是组员的名字组合,不过他们最喜欢的还是以的童话故事、卡通片中那些活泼可爱的事物来命名,如“蓝猫组”“智多星”组、“花仙子”组、“七色光”组、“勇敢者”组,充满活力的组名激发他们小组活动的热情,组员们都为着共同的集体荣誉奋斗,他们懂得了自己要尽力为“组”争光。

二、指导分工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

学生学习的动机和责任,是促成一起合作学习的关键。老师必须认真指导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依据自己的特长分工,并且明确职责,比如在成立“四人小组”时提议设立学习组长、纪律组长、普通话组长、卫生组长。学习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纪律组长就得管理好自己的小组在开展活动中的纪律,使活动能顺利开展;普通话组长不仅自己要讲好普通话,而且要帮助小组同学在活动中用普通话交流,并自觉纠正字音;小组成员的用眼卫生、读写姿势、环境卫生等自然就是卫生组长关心的问题了。这样的分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当上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体验在不同的岗位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点对于大多数的独生子女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必须明白在小组中他们不再是家里的“小皇帝”,组员们必须相互尊重、团结进取才能使自己小组的活动获得成功。

教师在分工时可将活动的内容角色生活化,例如,小组表演课本剧的时候指导学生如何成立剧组:选择有组织能力的同学当“导演”,让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当“旁白”,让善于表演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让绘画能力强的同学当“道具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当剧组的“顾问”,各种各样的头衔让每个组员各司其职,兴趣十足,表演起来可就有模有样了。在许多次的活动中老师们不断尝试“角色生活化”的做法,实践证明学生十分喜爱这种体验,他们以自己扮演的角色为荣,端正了合作心态,形成良好的合作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