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博览1
47011500000014

第14章 春秋(1)

东周被史家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这一时期的政治中心逐渐从周王室转移到了诸侯各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央政权的权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不再有控制诸侯的力量。侯国互相兼并,大国陆续出现,从而打破了诸侯并列、王室独尊的局面。在兼并过程中,西周原有的旧制度逐渐遭到破坏,特别是宗子世袭不得买卖的宗族土地所有制,开始向个人私有可以买卖的家族土地所有制转化,这种转化成为东周社会各种变动中最基本的一个变动。一般来说,西周社会比较安静,东周则进入动荡时期,频繁的兼并战争,加重了人民的痛苦,与此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向前进步。这一时期,既是诸侯、大夫兼并盛行的时期,也是华族和南方蛮国争霸的时期。战争破坏了旧秩序,产生了新制度,其主要标志是:旧的领主阶级逐渐被新的地主阶级所代替,旧的农奴阶级逐渐被新的农民阶级所代替。

战争的频繁发生和军费的巨大支出是春秋时出现的一个新矛盾。为了缓解这种矛盾,以鲁国“初税亩”为首,开始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另外铁器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在诸侯国间的广泛发展。

东周文化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纷纷著书立说,逐渐演化出中国历史中著名的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高潮。

郑庄公兄弟相残

春秋时期的郑国为姬姓国,其始封者为周宣王母弟郑桓公姬友,始封地则在今陕西华县东北。周幽王时,郑桓公为王室司徒,深感王室多变故,欲为后世寻避难之所,将一些王室财产藏匿于虢、郐之间,后来郑武公因取而都之。其地即今河南新郑。春秋初年,郑国实为诸侯中之大国。但不久,当武公子庄公即位之后,郑国却发生了内乱。

当初,郑武公娶于申(姜姓诸侯),妻子曰武姜。武姜生了郑庄公和段两个儿子。庄公出生的时候,是逆着生出(足先出而头在后),被姜氏视为不祥,因而厌恶他,而喜爱小儿子段,并且想立段为太子,以便将来继承王位。姜氏几次向郑武公请求,都被郑武公拒绝。后来郑庄公即位之后,武姜向庄公要求把制(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作为段的封邑。郑庄公拒绝了,说:“制是国家的险要之邑,东虢君恃之以作乱,而死在这里。其他不论哪个邑都行。”武姜又要求京(在今河南荥阳南二十余里),庄公答应了,让段居于京。郑大夫祭仲看出了其中埋伏的危险。他对郑庄公说:“都邑的城墙长度超过百雉(一雉三堵,一堵长一丈、高一丈,则一雉高一丈长三丈,百雉长三百丈)郑庄公像,就会对国家产生危害。按照先王的制度,大的都邑不能超过国都城墙长度的三分之一;中等都邑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而如今,京邑却不合于法度。这样下去,君将不堪。”其实,郑庄公心里比谁都明白,却不在面子上露出来。听了祭仲的话,郑庄公回答说:“姜氏(指其母武姜)想这样,我有什么办法?”祭仲说:“姜氏何厌之有?对大叔段,您应及早处置,不要让他发展起来。等到他地盘、势力蔓延发展起来,您可就难办了。蔓延生长开来的野草就不可除,何况是君之宠弟呢?”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着就是了。”

过了不久,大叔段又下令让郑国西部与北部边境的两个城邑“贰于己”,即使这二邑,既属郑庄公管辖,又要听他的号令。此事在郑国大臣中引起了不安。郑大夫公子吕对郑庄公说:“国家是不可能同时听命于两个人的。您若是想把君位让给大叔,我请求您允许我去服事他。如果您不让,则请您除掉他,不要让民众的心倒向他那边。”郑庄公听了以后,说:“用不着,他将自己找祸。”又过了不久,大叔将西边和北边两属的城邑收为己有,势力一直发展到廪延(在今河南延津东北)。这一来,有些大臣更惊慌了。公子吕对郑庄公说:“行了,该行动了。让他的势力再增长下去,便可能获得国人的支持。”郑庄公心里早已有数,说:“不义则不能获众心,势力发展下去,只能走向崩溃。”

大叔段为夺取君位,更加紧准备。修缮城墙,积聚粮食,修补甲兵,征召军队,训练士卒。等这一切准备停当之后,大叔段准备偷袭郑国国都,而庄公母武姜将暗中接应,打开城放他们进来。从一开始,郑庄公便在密切注意着大叔段的一切行动,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只是庄公过于狡猾,不像大叔段那么张牙舞爪。他只在暗中准备,因而别人看不出来。这时,庄公派出去的间谍向庄公报告了大叔段行动的准确日期。郑庄公听了以后,说:“行了,到时候了。”立即先发制人,派公子吕率二百战车向京邑发动进攻。大叔段只想着要进攻庄公,却没想到庄公突然派兵来攻他,毫无准备,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而京邑的人也不支持大叔段,背叛了他而向郑庄公投降。大叔段被打败,从京邑逃到鄢(今河南鄢陵西)。郑庄公的军队又追踪到鄢。大叔段又从鄢出奔到共(卫国邑,今河南辉县)去了。郑庄公在这场斗争中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一年是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年)。

大叔段出奔以后,郑庄公余怒未消,把母亲武姜也抓了起来,囚禁在城颍(今河南临颍西北),并发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是不死不相见。可过了之后,郑庄公又后悔了。因为武姜毕竟是自己的母亲。但话已出口,不好收回。

颍谷(地在今河南登封西南)封人(边疆地方长官)颍考叔知道了郑庄公的窘境以后,便去为郑庄公出主意,给庄公找台阶下。他去见郑庄公,郑庄公赐之食,颍考叔食而舍肉不吃。郑庄公问为什么,颍考叔回答说:“小人的母亲已备尝小人奉献的食物,却还未尝过您赐给的羹饭。请您允许我带给她。”郑庄公听了,长叹一声说:“你有母亲可以带肉给她,而我却没有。”颍考叔明知其故,却故意问道:“敢问这是何意?”郑庄公就把事情的前后经过都告诉了颍考叔,并说自己很后悔不该那样做。颍考叔听了以后说:“您有什么可担忧的?如果掘地及泉,在地下的隧道中相见,别人谁还能说什么?”郑庄公听了,认为是个好主意,便照颍考叔的话办了。隧道挖好后,郑庄公和母亲即在隧道中相见。遂恢复了母子关系。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郑庄公是多么阴险而虚伪。他对弟弟的行动了如指掌,暗中准备,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对母亲姜氏恨之入骨,却又装出孝顺的样子。这样的人,轻躁妄动的共叔段如何是他的对手!

州吁之乱

在西周时期,卫国是姬姓诸侯中最重要的诸侯之一。卫之始封者为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康叔名封。卫国和鲁国、齐国都是周人东方殖民的重要据点,对拱卫洛邑和王畿地区起着很大的作用。

然而,到春秋时期,卫国已经衰落下来,变成一个一般的诸侯国。而且,这一时期卫国内乱频仍,有好几次几致灭顶之灾。州吁之乱是其中最早的一次。

卫庄公在位时娶了齐国太子得臣的妹妹庄姜为妻。庄姜长得非常美丽。嫁到卫国以后,卫国国人做了一首诗来称颂她的美貌,这首诗即《诗经》中的《硕人》一诗。诗中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等句。可是,庄姜美而无子。于是,卫庄公又从陈国娶了厉妫和戴妫姊妹二人。厉妫生孝伯,小时候就夭折了。戴妫生子完。后来戴妫死,庄姜把完养为己子,卫庄公立完为太子,后即位,为卫桓公。

可是,卫庄公还有一个儿子叫州吁,是卫庄公宠幸的小妾所生。卫庄公也非常喜欢州吁,而州吁,十分横暴。卫庄公也不管教他。庄姜十分讨厌州吁。卫大夫石碏劝卫庄公说:“臣听说,爱孩子要教之以义方,不要让他走上邪路。习于骄、奢、淫、逸,便必然走上邪路。宠禄太过而不禁。只能加速祸害的到来。您作为国君,应当尽力除祸。可您这样做却是加速祸害的发生,这怎么行呢?”可是卫庄公对他的话不加理睬。石碏的儿子石厚和州吁往来甚密,石碏禁止石厚这样干,石厚不听。等卫庄公死,卫桓公即位时,石碏便告老回家了。

卫桓公即位以后,州吁果然越来越放肆。暗中招募亡人,积聚力量。郑庄公的弟弟大叔段政变不成,出奔卫国,州吁和大叔段臭味相投,交上了朋友。到周桓王元年(前719年),州吁终于指挥手下人袭杀了卫桓公,而自立为卫国的国君。

州吁自立为卫君后,本性难移,到处惹事生非。本来卫国和郑国接壤,两国以前经常发生战争。州吁自知弑君自立,国人不服,便想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缓和国内的矛盾。他首先将矛头对准郑国。利用宋国和郑国之间的矛盾,派人到宋国去联络,约定共同出兵攻郑。恰巧此时,陈国和蔡国想讨好卫国,便和卫国一起出征。周桓王元年(前719年)的夏天,四国组成联军,进攻郑国,包围了郑国国都的东门,打了五天,未有结果,撤了回去。到秋天,四国联军又一次进攻郑国,打败了郑国的步兵,抢了一些郑国田野里的庄稼,撤了回去。

州吁为巩固君位而发动战争,根本不得人心。《诗经》中,有一首叫《击鼓》的诗,便是反映卫国攻伐郑国的这场战争的。此诗是卫国出征的士兵所作,诗中言道:“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吁嗟阔兮,不我活兮;吁嗟询兮,不我信兮”,对这场战争表示了极大的厌恶,直至开小差逃跑。《日月》一诗,传为庄姜所作。州吁杀害卫桓公后,庄姜十分悲伤愤恨,故诗中有“乃如之人兮,德音无良”等句。当时,不仅卫国国内人心思变,连其它诸侯国也看出州吁不长久。鲁隐公曾向大夫众仲问州吁能不能成事,众仲回答说:“安定国家只能以德和民,而不闻以乱。州吁仗恃武力,安于残忍。仗恃武力,众心不附;安于残忍,无亲近之者。众叛亲离是成不了事的。兵就像火,如不自敛,必将自焚。州吁弑其君上,又虐用其民,不去以德安民,却想以乱成事,必不免于失败。”

州吁自立为君数月之后,国内仍然不能安定。石厚便去向父亲石碏请教所以安民的办法。为除掉州吁,石碏想出了一个主意,对石厚说:“让州吁去朝见一下周天子,君位就算合法了。那时会安定。”石厚又问:“怎样才能去朝见周天子呢?”石碏说:“陈桓公现在有宠于天子,而且陈国和卫国正在搞好关系。如果去朝拜陈国,让陈桓公向周天子请求,这件事就成了。”石厚信以为真,便告诉了州吁。州吁同意了,带着石厚往陈国去。他们走后,石碏立即派人告诉陈桓公说:“卫国褊小,我也老了,不能做什么事了。州吁和石厚这两个人是杀害我们国君的凶手,您看着办。”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就被抓了起来。然后,陈国派人到卫国,请卫国派人去鼾这二人。这年九月,卫国派右宰醜杀州吁于濮(今安徽亳县东南)。石厚因是石碏的儿子,卫人不忍杀之。石碏派自己的家宰獳羊肩到陈国去将石厚杀死。这个“大义灭亲”的典故一直流传于中国人中。

然后,卫人从邢国(今河北邢台)迎回了卫桓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晋。冬十二月,公子晋即卫国君位,是为卫宣公。卫国终于又平定了下来。

文姜乱鲁

鲁国和齐国在周代都是周王朝最重要的封国。鲁之始封者为周公姬旦之子伯禽,是姬姓大国;齐之始封者为师尚父姜尚,是姜姓大国。按照周代的传统,异姓诸侯和姬姓诸侯都世代保持着通婚关系,所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鲁、齐二国地位相当,因而世代联姻,或齐主娶鲁女,或鲁主娶齐女,往来不绝。除了同姓不婚的原因外,更重要的还有政治和军事上的原因。齐、鲁皆为当时力量较为强大的诸侯,双方联姻,更是互相寻找一种政治依靠。但这种联姻有时也会带来严重恶果。

周桓王十一年(前709年)正月,即位刚刚两年多的鲁桓公姬轨和齐僖公会于嬴(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齐僖公要将女儿文姜许配给鲁桓公。年轻的鲁桓公不知就里,便答应下来,并行纳幣之礼,订下这桩婚事。同年秋天,鲁桓公派公子翚到齐国去迎文姜完婚,齐僖公亲自把女儿送到灌(今山东宁阳县北)。这个行为不符合周代传统的礼节。因为按照周礼,嫁女于异姓诸侯,若是姊妹,则派上卿送之;若是女儿,则派下卿送之。如果对方是大国,也只能派上卿相送。即使是嫁女儿给周天子,诸侯也不必亲自送行。齐僖公此行,遭到了鲁国人的非议。但事情不久便平息了。

鲁桓公虽娶文姜为妻,对文姜本人的品德却不甚了解。他不知道,文姜在出嫁之前,早已和自己的哥哥、后来即位的齐襄公乱伦私通。在鲁桓公与文姜成婚以前,齐僖公曾想把文姜许配给郑国的太子忽,但太子忽辞掉了。别人问起缘故,太子忽解释说:“人各自有自己相当的配偶。齐为大国,而郑为小国,不适合娶齐女为妻。”后来,太子忽率领郑国军队和齐国军队一起对戎人作战。击败戎人之后,齐僖公又对太子忽提起这件事,太子忽仍然不肯答应。别人问起缘故,太子忽推托说:“没有为齐国做什么的时候,我都不敢这样想。如今我奉君命帮齐国打戎人,要是答应这件事,别人会说我出兵是为迎娶妻子了。”实际上,太子忽固辞齐婚另有缘由。就是文姜品德不淑。

文姜归鲁后,为鲁桓公生了太子同。在以后的十几年中,倒也相安无事。但文姜不德之事,还是传了出去。到鲁桓公十八年(前694年)春天,已经即位多年的齐襄公请鲁桓公携文姜到齐国去作客。鲁桓公答应了。鲁大夫申繻予感到事情不利,便劝鲁桓公说:“男人各有自己的妻子,女人各有自己的丈夫,应界限谨严,不得轻易地亵渎它。能够这样做,才算是符合礼仪。否则,必然身败名裂。”但桓公根本不听,还是和齐襄公在泺(今山东济南市西北)相会。随后,带着文姜到齐国去了。

文姜到齐国以后,和齐襄公旧情复发,重又私通。但不久,这件事被鲁桓公发觉。鲁桓公十分恼怒,狠狠地指责了文姜。文姜不但不思改悔,反而把桓公发觉的事告诉了齐襄公。齐襄公心狠手辣,为达到和文姜长期通奸的目的,便决定杀死鲁桓公。

同年四月的一天,齐襄公设宴招待鲁桓公,把桓公灌得大醉,连车都上不了。宴会结束时,齐公子彭生在齐襄公的指使下,装着帮助鲁桓公登车,乘机把鲁桓公勒死。。

桓公被杀的事情传回鲁国。摄于齐国强大的国力,鲁国虽然君主被杀,可也不敢兵戎相见。但也不愿善罢甘休。鲁国派遣使者到齐国去,对齐襄公说:“我们的君主因畏您的威严,不敢宁居,这才到齐国来修齐、鲁两国之旧好。可是,礼办成了,人却没回来,这让我们追究谁的责任?又怎么向诸侯解释?请除掉彭生,为我君报仇。”齐襄公自知理亏,便推卸责任,杀掉了彭生,以此向鲁国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