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桓公虽然冤死,但并未阻止文姜和齐襄公乱伦之事。桓公死后,齐襄公干脆就把文姜留在了齐国。有时,把文姜送到齐、鲁两国接壤的边邑,时时相会,往来不绝。文姜也觉得无颜返鲁,便干脆留了下来。鲁庄公即位之后,为父亲的冤死而悲愤,痛恨母亲文姜做出这种下流之事,便和文姜断绝了母子关系。但这件事并没有对齐、鲁两国的关系产生太大的影响。而齐襄公由于作恶多端、反复无常,几年之后,被叛乱的大臣杀死。
周王室的衰落
西周末年,周天子地位衰微,强大起来的诸侯逐渐不听从王室的指挥。到春秋前期,这种状况愈演愈烈,以致在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爆发了周、郑繻葛(今河南长葛东北)之战,郑国的祝聃竟敢于以箭去射天子周桓王。
春秋初年,郑国同王室的关系最为密切。郑武公以大军保护周平王东迁,其后成为王室卿士。郑庄公继位后,仰仗祖先的功劳,在王朝内专横跋扈。庄公在国内与其弟公叔段不和,经常不理王室之政,于是周平王就打算让虢公与庄公为左右卿士共同掌管王事。郑庄公得知这个消息后,即责问平王。平王矢口否认,并提出君臣互相交换人质,以示信任。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年),平王去世,太子林继位,是为桓王。桓王上台后便准备授虢公政以分庄公之权,庄公得知,想给新即位的天子一个下马威,派祭足带领人马把王室在温地(今河南温县)的麦子割掉,把成周(今洛阳东)的禾割走。至此,周、郑交恶。
桓王毫不示弱,郑庄公意识到失去同周天子的密切关系,对自己在诸侯中争雄不利,于是便试图和解,于周桓王三年(前717年)亲自到王都朝见桓王,桓王却不加礼遇,不久又任命虢公忌父为王室右卿,与郑庄公共理朝政。周桓王八年(前712年)。桓王又把本来不属于王室的十二个邑作为空头支票,换取郑国四邑,使郑国白白丢了四个邑;到周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又干脆罢免了庄公的左卿士之职,因而庄公也就不去朝见他。这样,桓王便率领王师及蔡、卫、陈之师讨伐郑国,郑国也出兵抵抗,两军在繻葛摆开阵势。
王师方面的部署是:桓王亲率中军,虢公林父将右军,周公黑肩将左军;蔡、卫两国军队属右军,陈国的军队属左军,呈“鸟阵雁行”的阵势,突出中军。郑国方面针对王师的部署,采取“鱼网之阵”的阵法,把主力放在左右两方阵上,中军摆在两方阵中间靠后,郑庄公率中军,祭仲将左方阵,曼伯将右方阵,左右方阵中把战车排列在前面,步卒配置于战车之后,填补车与车之间的空隙,构成密集队形。开战时让左右方阵先接敌,打垮对方力量较弱的左、右军,然后三军呈鱼网状合围对方中军主力。
两军交战,郑庄公在原繁、高渠弥护卫下坐阵中军,并与祭仲、曼伯约定中军大旗挥动时,左右两方阵同时发起攻击。开战后,陈国由于内政处于动乱之中,士气不高,遇到郑军方阵的攻击,立即溃逃,周王室的左军士卒跟着也败下阵来;蔡、卫两国的军队本无战斗力,在受到攻击后,抵挡不住,转身而逃,王室的右军也随之溃败。然后,郑国三军合围周王中军,祝聃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肩膀。桓公忍着箭痛,指挥军队退却。祝聃请求庄公下令追击,庄公认为君子对一般人尚且不能逼之太甚,何况对于天子!如果能够使国家免于危亡,这就足够了。因此,按兵不动。当天晚上,郑庄公派遣祭仲去慰问周天子及其随从,表示郑国只是不得已应战,愿同王室和好。繻葛之战是诸侯强大、王室衰微的一个标志,祝聃“射王中肩”,王师惨败于诸侯军队名下,这使周天子的威风扫地,事实上等同于诸侯。同时这一仗也拉开了列国争雄的序幕。
楚武王伐随
商周时期,我国汉水和长江流域的原始部族,被商、周中原王朝统称为“荆蛮”,在经济和文化上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从《诗经·商颂·殷武》等篇章中可知,早在商代武丁时期,商代就“奋伐荆楚”,对南方各部落进行征伐。西周时期的《过伯簋》、《史墙盘》等铜器铭文和《诗经·小雅》中的《采苞》、《江汉》诸篇,更反映着周代统治者频繁地从荆楚地区掠夺财富和奴隶。到春秋初期的楚武王时代(前741—前690年),楚人开始成南方的一个强盛的国家。虽然在当时中原地区先进国家看来,楚国仍然是一个野蛮的国家,但楚国已经具备了颇为雄厚的力量,开始向北发展势力,与中原诸国一较高低。楚武王是楚国开辟疆土、北进中原的第一人。然而,楚人势力的北进面临重重障碍。早在西周初年,周王朝就在汉水流域建立了申、邓、随、黄等姬姓或姜姓诸侯国,形成几个据点,挡住了楚人北进的道路。而在这些诸侯中,以随国(在今湖北省随县南)最为强大。所以,楚武王北进的第一步,就是拔掉随国这个钉子。
周桓王十四年(前706年),楚武王在做长期准备之后,率军进攻随国。他先礼后兵,派大夫薳章先到随国去“求成”(和谈),而自己驻军于瑕(随国地名,不详在何地)以待之。随国派少师前去主成。楚臣斗伯比对楚武王说:“我们不能够在汉水以东得志,实在是我们自己的原因。我们张开三军、摆开阵势,大张旗鼓,用武力来威胁。他们感到恐惧,便相互团结和我们结抗。所以,我们难以对付他们,也难以离间他们。汉水以东的诸侯以随国为大。随国如果自高自大,必然轻视其它小国。其它小国离随对楚十分有利。随国少师这个人非常自傲。请您下令藏起精锐而以疲弱士卒代之,示之以弱,少师必然自骄自大,中我们的圈套。”楚武王听从了斗伯比的建议,打乱军队的原有部署而接待随少师。
少师在楚军中走了一圈后,果然上当,回去以后,便请求随侯发兵进击楚军。随侯听信了少师的话,准备答应,季梁拦住了他,说:“楚人正在兴盛强大之时,那些疲弱士卒是楚人在诱骗我们。臣听说,小之所以能敌大,是因为小道大淫。所谓道,即忠于民而信于神。君上思利民为忠,祝史不虚称君美为信。而如今,民众冻馁,君上却欲逞其志,臣不知其可。”您姑且改进政治,和兄弟之国团结友好,庶几能免于难。”随侯听了之后,觉得有理,便停止发兵,勤于修政。楚武王见其如此,只好退兵。第一次伐随无功而返。
楚军退兵之后,随侯放松了警惕。少师重又得势。两年之后,斗伯比见随国政治开始混乱,便对楚武王说:“可以了。敌人出现了空隙,此大好机会,不可错过。”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夏,楚武王在沈鹿(今湖北钟祥东)会汉东诸侯,黄国和随国未参与。楚武王以此为借口,出兵第二次伐随。
楚军进入随境之后,驻扎在汉水和淮河之间,摆开阵势,等待随军。季梁看到楚强随弱,战必不利,便请求随侯先派人去向楚军求和,认为楚人不许求和,而后再和楚军作战,这样可以激怒我军,懈怠楚军,我怒而敌怠,就有希望打败楚军。可少师却对随侯说:“必须赶快进攻,否则,楚军就会逃跑。”随侯听信少师之言,率军出战。望见楚军时,季梁又建议说:“楚人以左为上,其左军必为精锐。您必须率左军当其右军,勿与楚王相遇,而猛攻其右军。楚军右军疲弱,必败,右军败,其他士兵必然跟着溃败。”少师却说:“不与楚王相当,那算什么对手呢?”随侯不听季梁之言,却听了少师之言。随、楚两军战于速杞(今湖北应山西),随军被打得大败,随侯弃军逃跑。楚军将领斗丹缴获了随侯坐的战车,还把少师抓住了。
这年秋天,随国派人到楚国求和。楚武王想不允许,进而想攻灭随国。斗伯比说:“天去随国之疾,让我们抓住了少师,去了随国之患。现在随国还难以消灭。”楚武王答应了随国和谈的要求,和随国订立了盟约。而暂时把精力用在了对濮地的扩张上。从周桓王十六年(前704年)至周庄王七年(前690年)这十余年中,楚武王连连向西北进兵,攻伐绞(在今湖北陨县境)、州(在今湖北监利县境)、蓼(在今河南唐河县境)等诸侯,取得了一些胜利。到周庄王七年(前690年),又把进攻矛头对准了随国。
这一年的三月,为进攻随国,楚武王先指挥军队演习了一种名叫“荆尸”的阵法,并将戟这种兵器发给士卒,以用于伐随。将要在太庙举行斋戒仪式的时候,楚武王感到身体不适,对夫人邓曼说:“我感到心神动摇、怔忡”。夫人邓曼听了以后,叹息着说:“王禄即将尽矣。物满必动,满盈而荡,灭之道也。先君已知之,故于王临武事,将发大命之时而摇荡王心。如果军队不遭损失,而王薨(死)于途中,是国家之福。”虽然预感到自己会死,但楚武王还是率军出发了。果然,楚武王在途中发病,而死于军中。
楚武王死后,楚令尹斗祈和莫敖屈重恐消息泄露,动摇军心,便装出无事的样子,继续前行,开辟道路,在溠水(源出随县西北,南流入于涓水)上架设桥梁,让军队通过后,兵临随国都下,建筑营垒,佯示随人以久战之计。随人有些恐惧,派人向楚军求和。莫敖屈重假称奉了武王之命,入于随国,和随侯签订盟约,并且请随侯日后和武王在汉汭(其地约在今湖北钟祥北汉水隈曲处)相会。随侯答应了。屈重从随国回来后,立即率军撤退,渡过汉水,回到楚境之后,才为武王发丧。从而保证楚军全师而还。
楚武王三次攻随皆未成功,主要还是因为当时楚国的力量尚且有限,不足以吞灭汉东各诸侯。随国的力量还比较强大。直到春秋晚期,随国还存在,可见其坚持之久。然而,楚武王伐随,是楚国势力北进中原的开始。从此以后,楚国逐渐成为一支中原各国不敢忽视,足以和晋、齐等国相抗衡的强大力量了。
齐鲁长勺之战
周庄王十一年,(前686年),齐襄公被叔伯兄弟公子无知杀死,不久,无知又被大夫雍禀杀掉。齐国无君,在国内的大夫高傒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关系甚好,就派人前往莒国迎接他回国作国君。鲁国也派军队护送在鲁的公子纠回国夺位,同时派管仲率兵拦截从莒归国的公子小白。管仲在途中遇上小白一行,未及正式交战,就先向小白前胸射出一箭,小白中箭后倒在车中。管仲以为射死了小白,派人报知公子纠,公子纠得知对手已死,就慢悠悠地在旅程行走。其实,管仲的箭正好射在小白腰间的带钩上,小白为麻痹对方,就顺势倒下,然后抢先回国,做了国君。等公子纠六天后到达齐都临淄,小白已经即位。鲁国不肯罢休,就将军队驻扎在临淄以东的乾时(今山东桓台县南)。两军相战,鲁军大败,鲁庄公弃车而逃,秦子、梁子两名武士打着庄公的旗号引开齐军,成为齐军的俘虏;鲁庄公坐轻车逃归鲁国。
齐桓公在乾时败鲁后,又派鲍叔牙带领军队逼着鲁国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和召忽。召忽自杀而死,管仲被囚入齐。鲍叔牙回到齐国,立即推荐管仲为相,主持齐国大政。
周庄王十三年(前684年)春,齐国又派大军进攻鲁国。鲁国积极准备迎战。这时,有个叫曹刿的人请求进见。他的同乡人相劝说,有权势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掺和呢?曹刿认为有权势的人见识浅陋,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他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来作战,庄公回答,暖衣饱食这些用来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受,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认为,小恩小惠不能遍施民众,所以民众是不会跟从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虚报,祝史祷告一定诚实。曹刿认为,小的信用不足以取信于神,神灵不会保佑。庄公又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必定按照实情来审判处理。曹刿说,这才是忠于职守,为民众尽力,可以凭此去战。若战,请允许我跟从您去。
齐、鲁两军在鲁国的长勺相遇交战。鲁庄公与曹刿同乘一辆兵车。庄公要击鼓进击齐军,曹刿劝阻道:“还不到时候”。等齐军三通鼓罢,曹刿才让庄公击鼓反击齐军。齐军经三次冲锋已疲惫不堪,遭到鲁军的猛烈反击,马上大败而逃。庄公又要下令追击,曹刿阻拦住,他下车察看齐军逃跑时的车轨确实很乱,又登车棐望到在逃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确知齐军真败,就请庄公下令发起追击,一举把齐军赶出国境。
长勺之战是我国古代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齐国在长勺大战之后,战略重点转入征服周围的小国和整顿内政上。
晋楚城濮之战
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楚成王准备围攻宋国,派前令尹子文在睽地演习练兵,派令尹子玉在蔫地作战前演习。子文一早就完事,没有惩罚一个人;子玉整整一天才结束,鞭打七人,箭穿三个人的耳朵。子文设宴,元老们都表示祝贺,年轻大夫蒍贾却不祝贺,认为子文把楚国政权让给子玉,而子玉刚愎自用,内不能治理百姓,对外率领兵车超过三百乘,恐怕就要吃败仗。子玉如果失败,那是由于子文的推荐,等到子玉胜利归来再祝贺,也不算迟。不久,楚成王便会同陈侯、蔡侯、郑伯,许男围宋。
宋国的公孙固急忙到晋国报急求救。晋国名将先轸认为,报答宋襄公在晋君流亡时的施舍,救援宋国被围之难,成就晋国的霸业,都在这一次了。晋文公之舅狐偃认为,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又新近同卫国结成婚姻,如果攻打曹、卫,楚国一定会救援,那么宋国和齐国就可以免遭楚军的进攻了。于是,晋国就在被庐举行大规模的阅兵式,组建上、中、下三军,晋文公委派却谷统率中军,却溱辅佐他;委派狐偃率领上军,狐偃把上军之帅让给狐毛,自己做副帅;又派栾枝率领下军,先轸辅佐他。荀林父为晋文公驾御戎车,魏犨为车右。
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春,晋文公打算攻伐曹国,向卫国借路,卫国不答应。晋军回师,从南河渡过黄河,袭击曹国,攻打卫国。正月,晋军占领了卫国的五鹿;二月,晋中军元帅卻縠去世,先轸继任中军之帅,胥臣补先轸的空缺辅佐下军。晋侯与齐侯在卫国的敛盂结盟,卫成公向晋请求订立和约,晋国不答应。于是卫成公想投靠楚国,卫国的贵族不同意,就赶走他们的国君,以此来向晋国讨好。卫成公只好离开国都居住在襄牛。鲁国大夫公子买率鲁军助卫防守,楚军救援卫国,不能取胜。鲁僖公害怕晋国伐鲁,就杀了公子买来讨好晋国,对楚国人却说,公子买没有完成戍守的任务,所以杀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