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尼拔大约生活在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183年,青年时代的汉尼拔就显示出了卓越的军事天才和指挥能力。他二十六岁时,被任命为迦太基军队的统帅。公元前219年,汉尼拔率领军队夺回了被罗马占领的西班牙萨贡托城。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后,汉尼拔凭着超人的智慧,识破了罗马人的战略战术,制定了在敌人境内作战的方针。公元前218年4月,汉尼拔率领大军,从陆路出征意大利。汉尼拔征服了沿途的各个部落,经过五个月艰苦的行军作战,抵达了欧洲著名的山脉阿尔卑斯山。汉尼拔决定悄然翻越阿尔卑斯山,给罗马人以出其不意的打击。可是阿尔卑斯山已进入封山期,山上白雪皑皑,道路崎岖难行。经过近半个月的艰难跋涉,汉尼拔的军队终于穿越阿尔卑斯山。当汉尼拔的军队如天兵天将一样突然出现时,罗马军队被恐慌不安笼罩着,溃败奔逃。汉尼拔乘胜追击,于公元前216年,占领了“罗马粮库”坎尼城,双方展开了决战。罗马军队的人数大大超过了汉尼拔的军队人数。汉尼拔布下半月形的阵势,凸出的一面向着敌人,半月形的中心前半部是较弱的步兵,后面是步兵主力,骑兵布在阵势的两端。汉尼拔的战术在战斗中发生奇效,重创了罗马军队。坎尼战役后,罗马可谓已陷入绝境,汉尼拔几乎就要实现其征服罗马的梦想了。然而好景不长,不久罗马人就扭转了战局,汉尼拔最终未能完成其征服罗马的宿愿。这是为什么呢?对此学者各有各的说法,一时难以定论。
有人认为:汉尼拔之所以未能征服罗马,这是由当时罗马和迦太基两国国内的形势所决定的。当时的共和制的罗马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尽管它是一个贵族共和国,平民和贵族之间虽然存在着矛盾,但在对迦太基作战问题上,无论是统治阶级内部,还是贵族和平民之间,意见是比较一致的,他们都希望通过加强在地中海的霸权地位,来获得各自的利益。因此罗马在对外扩张中具有强大的力量,它在布匿战争过程中虽屡遭失败,但在每次失败之后又可以迅速得到人力、物力的补充,直到最后取得胜利。相比之下的迦太基在许多方面就不如罗马。迦太基在征服北非土地之后,统治阶级内部明显分为两派:一派代表大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主张维护和巩固在非洲的利益;另一派为商业集团,主张继续进行海外扩张,扩大在海外的利益。两派的严重对立,直接影响和左右着迦太基的对外政策。汉尼拔代表着商业集团的利益,主要活动基地和据点是西班牙的新迦太基城,而在迦太基国内和政府内部,往往是大土地所有者占上风。所以汉尼拔转战意大利期间,始终没有得到过迦太基政府的支援。
还有人认为,汉尼拔之所以兵败罗马,其原因主要是战略上的致命错误造成的,那就是没有适时地将打击的重点放在攻占罗马城上。当汉尼拔取得坎尼战役的胜利后,罗马军的主力已不复存在,整个半岛的大部地区已摆脱了罗马的控制,罗马城几乎成了孤城,而汉尼拔的军队士兵士气正旺。如果汉尼拔能抓住时机给予罗马城一击,攻占罗马城的可能性极大。而汉尼拔却错过了这个良好的机会,使罗马人保住了重建军备的基地,而其他尚在坚持的罗马城堡也有了精神寄托。汉尼拔在战略上的错误是不可弥补的,因为类似坎尼战役的这种良机在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可以说,罗马人保住了一个罗马城便赢得了整个战争,而避太基人忽视了一个罗马城便输掉了一场战争。这就是汉尼拔的悲剧所在。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汉尼拔之所以失败关键的一点在于他兵力太少和罗马军事指挥艺术的改进。汉尼拔每占领一个地方,就不得不留一部分兵力守卫,当他要攻打新要塞时,兵力就减少了,他的一部分军队就是这样零敲碎打地消耗掉了。而罗马人深知汉尼拔的军事天才,他们避免与汉尼拔进行大规模的会战,在确保取得境内战场主动权的前提下,将兵力优势转移到没有汉尼拔的地方去。正是依靠这个决策,此后罗马军队入侵迦太基本土,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总之,迄今为止,关于汉尼拔为何兵败罗马,还没有一种使人完全接受的观点。公元前195年,汉尼拔离开了他的祖国迦太基,长期流亡西亚。公元前183年,他在小亚细亚的比提亚服毒自杀,结束了他与罗马人苦斗的一牛。
无冕之王苏拉突然引退之谜
权力对有些人来说,太具有诱惑力了。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的统治者为了得到更多的、更高的权力,勾心斗角,兵戎相见,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然而,古代罗马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苏拉在夺得最高权力以后又自愿放弃。他的突然引退成为历代学者感兴趣的话题。
公元前138年,苏拉出生于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其祖辈曾做过罗马执政官,后因触犯罗马法律关于不许私藏金银器皿的条款,而受到罗马元老院的严厉制裁。从此,家庭败落,祸及子孙。到苏拉时已是一贫如洗,甚至沦落到没有存身之地的境地,只好与一个被释放的奴隶同住一屋。为了活命,苏拉不得不去从事一向被人看不起的职业——去当演员和滑稽小丑。因为他的一张白皙的脸上总是有点点红斑,好像“桑椹撒在了面粉上”,使人一看就喜欢上了他所具有的滑稽相。加之,苏拉刻意表演,感情投入,注意迎合观众,在罗马娱乐界崭露头角,小有名气。而经过这些复杂的经历后,也使苏拉对人生、对社会很有一番自己的见解,他既羡慕先辈的官场得意,家道昌盛,又不满意自己无所作为的处境。他发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在努力地寻找着这种机会。在等待之中,这种机会终于来临了,首先,有点积蓄的苏拉出入于青楼间,结识了一位有钱的、比他大二十多岁的妓女,苏拉用他的感情投资换来了这位妓女对他的信赖,妓女在临死前,把她全部的家产都给了苏拉,这些财富足以使苏拉济身于贵族行列。苏拉在蒙骗妓女的同时,也恭顺地取得了继母的宠爱。继母去世后,苏拉又继承了继母的一大笔财产。就这样,苏拉彻底告别了贫穷,成为罗马社会上有名的财主。从此,他放弃了一向被人瞧不起的职业,步入了政坛。有人认为苏拉是站在两个女人肩膀上站起来的。
公元前111年至公元前105年,罗马属国、位于东非的努比亚掀起了反抗罗马的朱古达战争。由于罗马小农破产,兵源已显不足。加之军队腐化,战斗力大大削弱。至公元前107年,朱古达战争已进行到第七个年头,罗马仍无力取胜,战争难分难解。罗马政府深为此事而感到头疼,故派执政官马略带兵前去平叛。苏拉随马略出征,苏拉利用一个合适的机会,同朱古达的岳父交上了朋友。朱古达与其岳父有矛盾,苏拉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一举生擒了朱古达,迅速结束了这场灾难性的战争。苏拉也因此被罗马人当做民族英雄来崇拜。这一切,使苏拉身价倍增。政治上有一定资本的苏拉又认识了罗马实权人物大祭司之女麦特拉,并娶她为妻,使他网络了更多的罗马上层势力。苏拉五十岁那年,东方的本都国王反叛,元老院决定出兵东方,但在军队统帅人选一事上,苏拉与马略竞争激烈。苏拉借助麦特拉及贵族派的支持,终于当选为执政官,同时取得了军事的统帅权。但当他一离开罗马,马略便控制了元老院,杀死了包括苏拉女婿在内的许多苏拉拥护者。苏拉闻讯,便带领少量部队,匆匆赶回罗马。马略虽战败,但当苏拉重去东方时,他又在罗马推翻了苏拉的势力。苏拉在匆忙之中结束了在东方的战争,率领四万大军回师罗马,与马略派开始了一年半的血战。整个罗马城血流成河,十余万人死于非命。最终,苏拉夺回罗马,马略兵败外逃。这次战争首开了罗马人攻打罗马城的先例,苏拉也因此在罗马历史上留下了骂名。公元前82年11月,苏拉彻底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率领军队长驱直入罗马城,苏拉由此被罗马元老院授予无限期的独裁官,集立法、行政、司法、经济、军事等大权于一身,成为一个无冕之王。以前,独裁官一职是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才选举产生的,任期不得超过半年。而现在苏拉变独裁官为终身制,表明自己要永坐宝座。为了维护在罗马的统治,苏拉还实行恐怖政策,颁布《公敌宣言》,对马略党人大肆捕杀,弄得整个罗马人人自危。苏拉由此被人称为“一半是狮子,一半是狐狸”。
然而,令人不可理解的是,苏拉在取得终身独裁官的第三年,突然宣布辞职,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隐居到一座海滨别墅。权力和财富,是苏拉一生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不惜以道德的沦丧、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生命为代价。而正当他的权力如日中天时,却莫名其妙地引退,其中的原因让人琢磨不透。
据说,当苏拉决定放弃权力时,他曾在广场上发表过一次演说。在演说中,他提出,如果有人质问他引退的原因,他可以毫不保留地回答。当然,在场的人都惧怕他,没有一个人敢出声。后人对苏拉的引退问题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苏拉在三年独裁统治后还政于民是明智之举;有人认为是苏拉大幅度的改革无望而急流勇退;还有人认为是苏拉在满足权力欲望后厌倦战争、厌倦权利、厌倦罗马、向往田园生活;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苏拉得了严重的结肠溃疡,腐烂的肌肉竟长出虱子来。随着病情的加重,这些虱子爬得到处都是。苏拉的这种病况让他无法理政,只能引退以度残年。
公元前78年,苏拉因肠出血而死去,对自己的墓志铭,他是这样口授的:“我乃快乐的苏拉!我的生活历程,曾经超过了我的朋友和我的仇敌!前者我尝报之以善;后者我则待之以恶。”
斯巴达克斯为何迈向“死亡之路”
如果有人问世界古代史上最为壮阔的奴隶大起义发生于何时何地,即便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也一定能回答上来。世界古代史上最为壮阔的奴隶起义就是公元前73年在罗马爆发的斯巴达克斯起义。
斯巴达克斯系色雷斯人,被罗马俘虏沦为角斗士。有关角斗士的最早记载始于公元前264年。角斗士大部分从奴隶和罪犯中挑选。他们平时进行角斗训练。正式角斗时,把他们像野兽一样驱赶进角斗场,彼此格斗,或与野兽角斗,以自己的生命供奴隶主取乐。这种残酷的娱乐活动直到公元403年才被废止。据说当时一位名叫特来马彻斯的亚洲僧人看到这种角斗,越过角斗场的栅栏,冲进角斗士之中,大声恳求人们制止这种残酷的表演。他虽然被人用乱石砸死,却终于引起广大观众的同情,他的主张终于实现了。罗马最早的角斗场差不多都是在山坡处开挖后围成的,以后则发展为在平地上用石料和混凝土一类的材料建成。它的基本形制是从剧场演变而来,就好像是由两个剧场的观众席合为一个圆形的建筑。由于角斗场有时也用于演剧和其他娱乐活动,所以角斗场也常被称作“圆剧场”。罗马共和国时期的角斗场数量不多,而且至今也缺乏遗物。但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奴隶起义就发生在罗马共和国的晚期。
当时在卡普亚有一个专门训练角斗人才的学校。受训的都是奴隶或死刑犯,他们被迫在角斗场与野兽格斗或与同伴残杀。斯巴达克斯就在这所学校过着这种非人的生活。公元前73年,他在学校密谋暴动事泄,就偕同七十多名角斗士逃亡维苏威火山。逃亡奴隶纷纷来归,起义队伍迅速扩大,起义军极盛时曾发展到十二万人以上,屡次击败罗马军,活动范围几乎遍及意大利南部。公元前72年,罗马执政官亲自率兵镇压。此时,起义队伍内部发生分裂,以克里克苏斯为首的一支队伍单独行动,结果被罗马军队消灭。斯巴达克斯则率军北上,屡屡获胜,但是他并没有按照原计划翻越阿尔卑斯山,而是率领十二万义军再次南下,进抵意大利半岛南端,计划借助海盗船只渡海到西西里,因受海盗欺骗没有成功。公元前71年,奉命镇压起义的克拉苏·迪弗斯在布鲁提乌姆挖掘了横过整个地峡的壕沟,加以围困。起义军突破封锁线,向布鲁提伊进发,结果受阻,被迫折回迎战克拉苏。同年,在阿普利亚决战中,克拉苏得到从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归来的庞培的增援。起义军遭受重创,斯巴达克斯眼看大势已去,胜利无望,就勇敢地冲入克拉苏的敌阵中心去,杀死两个敌军队长后被打落马下。由于负伤过重,爬不起来,他就跪着继续挥刀杀敌,最后他几乎被剁成肉酱。他的手下也大部分一起赴难。有些逃脱到山林里,就终生住在那里,以打猎为生。有六千人被俘后都遭受了极刑,尸体被悬挂了好几个月,借以杀鸡给猴看。
这次起义虽然早已过去两千余年,但是其中的一些问题还是给后人留下很多思索。尤其是斯巴达克斯曾经制订了北上计划,就在起义军历经二十多天的激战,终于抵达阿尔卑斯山脚下的穆提那城之际,他却突然放弃原来的计划,下令全军掉头南下。为此,学者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的学者认为,斯巴达克斯之所以改变北上出境的计划,主要是由于当初他制订这一计划时,深深地认识到敌强我弱,自己的几万将士很难与强大的、训练有素的罗马官军相拼,于是决定向罗马统治力量薄弱的北部地区进军,争取翻过阿尔卑斯山回到故土。但是在北上的过程中,起义军数次击退罗马官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他们觉得自己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不妨在意大利与罗马军队继续搏击,于是打消了出境的念头,要求改变计划,直接进攻罗马。斯巴达克斯无法控制起义军已被胜利冲昏了的头脑,只好投众人所好。有的学者认为,斯巴达克斯改变北上出境的计划,主要是由阿尔卑斯山的自然条件决定的。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的山峰,平均海拔三千米左右。许多山峰终年积雪,山上气候变幻莫测,要想翻越此山,势必会付出巨大代价。而十二万将士到达山下时,全是单衣,加以给养不足,更加剧了翻山的难度,最后起义军只好知难而退。有的学者认为,斯巴达克斯之所以改变原来的计划,主要是由于安于稳定的小农经济的意大利北部农民不愿冒支持起义军的风险,虽然他们在感情上可能对起义军抱着很强的同情心。没有北部农民的物质援助,斯巴达克斯起义军是很难翻山出境的。有的学者认为,斯巴达克斯之所以临时改变计划,是因为起义军不忍心丢下仍遭受罗马奴隶主奴役的奴隶兄弟。为了解放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伙伴,他们再度回师南下。还有的学者认为,斯巴达克斯之所以放弃北上出境计划,想必不是一时头脑发热,也未必是一种简单因素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