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破译奥秘大世界丛书:破译世界战争悬案之谜
46964200000027

第27章 近代世界战争悬案破译(3)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蒋介石对“违令”抗日的第十九路军进行“整肃”,下令将该军调福建“剿共”前线,企图以此达到既消灭第十九路军又剿除红军之目的。与此同时,蒋介石还下令撤销原第十九路军付军长陈铭枢的京沪卫戍司令之职,使陈铭枢等第十九路军将领开始看到了蒋介石卖国投降和消灭异己的真面目,从拥蒋走向反蒋。陈铭枢率第十九路军入闽后,“剿共”不成,反受到打击,深感“剿共”没有出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影响下,认识到要真正实行抗日反蒋,必须联合共产党。因此,于1933年10月,陈铭枢主动派陈云培(化名吴明)同中国工农红军联络和谈判,并于该月26日,与红军共同订立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1933年11月20日,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反蒋势力发动政变,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签订抗日反蒋协定。

近年来人们对于陈铭枢领导发动的“福建事变”的原因和目的,争论颇多,主要有:

“抗日反蒋说”。持此观点者认为“一·二八”淞沪抗战以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第十九路军由国民党营垒中的拥蒋反共势力,逐渐转变为抗日反蒋的力量。福建事变爆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在这种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陈铭枢等,与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蒋介石南京政府之间,在民族抗日问题上的矛盾日益激化的结果。陈铭枢等之所以要反蒋,主要是反对蒋介石不抗日。

“争权夺利说”。持此说者认为陈铭枢等发动福建事变纯系国民党内部军阀政客争权夺利的斗争。

究竟是什么原因和目的呢?决不应该成为千古之谜吧。

歼灭长江敌舰计划泄密之谜

1937年“八·一三”事变前夕,中国曾发生过一桩重大的军事泄密案件。此案虽然很快就以身任政府要职的黄浚、黄晟父子在南京以汉奸罪伏诛而告结束,但其中的案情经过鲜为人知,颇多扑朔迷离之处。

“七·七”芦沟桥事变以后,国民党当局决定在东南沿海采取军事行动,以改变日军向中国纵深进攻的路线及方向。在当时召开的一次国防最高会议上,作出了部署江阴封锁线,把长江之内的日舰封闭在江阴以上聚而歼之的绝密计划。

国民党海军部队进行了一番秘密的调兵遣将,集结兵力。到1937年8月7日,包括“中山”舰及惟一口径最大的炮舰“逸山”号等几十艘军舰集结在江阴封锁线的江面上,等待命令给敌人以打击,一吐中华民族几十年来的沉仇积怨和报仇雪耻。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出人意料。在8月9日夜间到10日黎明前,敌方所有停泊在长江上游的兵舰,包括近万吨的旗舰‘八重山’,满载着仓皇而逃的汉口侨民,驶过了湖口中国海军的警戒线;而所有长江以内的敌舰总数大约近20艘,都在“八·一二”江阴封锁之前全部驶出长江,逃脱了他们最大破灭的悲运。

日本舰船仓皇撤出长江,使国民党当局打算瓮中捉鳖的计划功败垂成。引起当局警觉,意识走漏了风声,泄露了机密。于是开始进行严密侦查。据说当时开此秘密会议时,仅蒋介石、汪精卫及其秘书黄浚(秋岳)以及一、二位军方高级将领参加。开会完毕后,黄某并未敢与任何人接触(因情报单位早派人监视他),某日黄赴南京一咖啡馆,进入屋内即取下黑色礼帽,黄独自一人喝咖啡,并未与任何人接触,不久即返回家。此泄密案爆发后,情报单位即与当时跟踪监视人员研究和判断泄密原因。经该监视人员冷静回忆,始悟及黄到后不久,忽有一人匆匆由衣架上取下一顶黑帽戴上离开咖啡室,……现经研判极可能是黄所戴的帽中必有密函。于是照此线索严审黄浚,终于坦白供认是他将情报卖与日本间谍,其子黄晟(时年26岁,供职外交部)为一已之私,同谋参予。

当公开此事后,人们纷纷猜测黄浚既然早已被情报单位所监视,说明已经掌握了他的嫌疑或劣迹,那为什么还要让他参加如此绝密的国防最高会议呢?又为什么可进身为行政院之秘书?更何以能列席高机密会议呢?等等,内幕始终未透露过。

进军幸福岛的波斯军队失踪之谜

这一历史事实原见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大致情节如下:公元前525年,波斯举兵入侵埃及,推翻了原有统治者,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的第二十七王朝。此后,波斯国王冈比西斯又策划了三次征讨,一次是用海军攻打迦太基人,一次是攻打居住在南海的利比亚海岸之上的长寿和埃西欧匹亚人,一次是攻打阿蒙人。前两个计划失败了,后一计划不知其终,因为那支波斯军队全部失踪了。据说,这支军队是带着向导出发的。“人们知道他们到达了欧阿西司城,居住在这个城市的据说是属于埃斯克里欧尼亚族的萨摩司人,隔着沙漠地带离底比斯有七天的路程。这个地方在希腊语里称为幸福岛。据说,军队就走到这里。在这之后,除去阿蒙人自己和那些听过他们讲话的人之外,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关于他们的任何事情了;因为他们既没有到达阿蒙人那里,也没有返回埃及。”

那么,这些波斯人到底去了哪里?希罗多德引用阿蒙人的话说,波斯人从欧阿西司穿过沙漠地带进攻阿蒙人,走到大约中途时,他们打灶做饭,暂作休息。突然,一股遮天蔽地、凶猛无比的狂风袭来,大批的沙子随风而降,把他们全部埋了起来。当代学者推测,波斯军队进入沙漠后迷失了方向、结果因饥渴全部丧生。不过,80年代以来人们在他们可能遇难的区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考察,但没有任何突破性的重大发现。

亚速海海战之谜

公元1696年,在亚速海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俄、土海战,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战舰,由于当时的战舰都是木制的。因此,双方都有很多战舰在海战中中弹起火,带着浓烟和烈火,沉人了大海。土耳其海军在激烈的海战中眼看就支持不住了,紧急中看到俄海军彼得大帝亲率的指挥舰,便迅速调集火力,集中所有炮火猛烈地炮击彼得大帝的指挥舰,顿时炮弹像雨点般的落到了彼得大帝指挥舰的甲板上,有的还直接命中了指挥台,反败为胜,扭转战局。

然而,形势一反常态,落在俄军指挥舰上的炮弹不但没有爆炸,反而扑通扑通地被弹起来再滑下水去,就连中弹的桅杆也安然无恙的耸立着。士军士兵看到如此情景吓得面如土色,呆若木鸡,认为俄军有神在助力。就在士军一个个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俄军舰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冲上来包围了士军舰队并将其击垮,士军,乖乖地当上了俄军的俘虏。海战后,俄海军的威名曾传遍了欧洲。这场历史上有名的海战之谜也一直谜惑着人们。

到本世纪70年代,原苏联著名植物学家谢尔盖·尼古拉维奇·戈尔申博士曾解译说:沃龙涅升地区产一种带刺的橡树,呈紫黑色,看上去平平常常,其木纤维的表面上却包裹着一层表皮细胞分泌的半透明胶质,这种胶质遇到空气就会变硬,恰似一层盔甲,在分析胶质结构中还发现其中含有铜、钴、铬等金属成份及一些氯化物。这种胶质在受到冲击碰撞时能产生弹性,遇到高温时能演变成一层防火层,而且还能防止海水的腐蚀。在使用现代步枪对其射击试验时,也只有少数的子弹能穿透该本,大多数的子弹都被坚硬而负有弹性的“木靶”弹回去。

亚速海海战中,俄彼得大帝指挥舰用的“神木”其质地很类似于沃龙涅升地区的橡树。如果戈尔申博士这一解译和推断成立,可认为彼得大帝指挥舰用的“神木”即为“沃龙涅升神木”。但迄今很难找到实物证实。因为,人们仍怀疑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为什么一直未能解开这个迷呢?难到彼得大帝使用完这种橡树木后就失传了?是否还有其它奥妙所在?

第一次空战到底是哪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