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艘简易的“驶行水底的机器”,堪称为我国近代造船史上的第一艘潜艇。该艇建造由当时的天津机器局,原名为“军火机器总局”。是清朝皇宪指派满族官员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筹建的,但是,因为经办了三、四平;题库图梁圆圈圈网以大。于1870年(同治9年),转由任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接办。李鸿章接办了该局后,辞退了英国的总办及技术人员,解雇了大批的北方工匠,同时任用了大批的南方工匠。
经过李鸿章对天津机:器局的调查后,自行设计和制造了一些船艇,其中这艘“驶行水底的机器”就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制造,可以算是第一艘潜艇,但是,由于史料的失载,现在不知道设计试造这艘潜艇是何人?
是谁挑起的丰岛海战
丰岛海战亦称牙山海战。是发生在清光绪二十年(公元本海军在朝鲜牙山湾口丰岛西南海域袭击我国海军舰船的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的序幕。1894年,甲午年)日次海战。这就是历日本为夺占朝鲜和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曾作了长期的准备。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日本趁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协助镇压朝鲜国内起义进驻朝鲜牙山之机,出兵侵占了朝鲜。是年六月二十三日(7月25日)凌晨四时许,我“济远”、“广乙”两舰护航运兵从牙山返回,7时左右两舰抵丰岛西南海域时突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巡洋舰“吉野”(旗舰)、“秋津洲”、“浪速”等三舰的截击、猛射,我舰被迫进行了自卫还击。激战约一小时,我两舰负伤败逃,“广乙”号在还击中遭重创后焚毁;日舰“吉野”紧追我“济远”号,被我舰尾炮击伤,“济远”号管带:疗伯谦临阵脱逃。此时,另有我两舰从牙山返回驶至,日舰遂截击、逼降,当逼降不成后下令击沉我舰,舰上700余人罹难。此后日海军控制了朝鲜海面的制海权。
这个原本是日本海军挑衅引起的战争,日方却编造谎言,向世界推诿罪责,日本海军军令部却抛出《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编造出中国“济远”舰在7时52分首先向日本军舰发炮的谎言,谎称是中国挑起的丰岛海战、挑起中日甲午战争的。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我国军事界、史学界的努力考证,日本编造的谎言至今在国内外已基本没有市场了,但丰岛海战开战的具体时间,这个实际上关系到谁是战争挑衅者的大是大非问题,却总是争论不休,至今仍说法不一。大体有三种说法
(1)“7时52分开战”说。
1894年7月25日七时左右,我“济远”等二舰在丰岛西北海域时即发现南方有3艘日舰,日舰在发现我舰后即转舵东去。当我舰驶至丰岛南侧时,日舰即突然转舵西下,后又掉头北上拦截我舰。7时52分,在双方相距3000米时,日舰突然向“济远”号猛射,挑起了丰岛海战。
(2)“7时55分开战”说。
按照30年代公布于世的,在丰岛海战时任“浪速”号舰长的东乡平八郎的日记所述,那天“坪井航三率‘吉野’、‘浪速’等三舰在丰岛海面发现中国‘济远,等两军舰,当时日舰正处于狭窄水路不宜作战,故坪井今光转航东驶,至广阔海面后再转航向,驶向‘济远’等二舰。7时55分,双方相距约3000公尺,坪井下令攻击,揭开厂丰岛海战之幕”。
(3)“7时45分开战”说。
根据“许多中外记载,包括一些海战参加者的记述,都指出日舰发炮的时间早于7时52分,现查《济远航海日志》,已载明首先发炮的是日本‘吉野’舰,具体时间是7时45分。”
哪一种说法符合史实呢?期待答案。
大清水师运兵计划被窃之谜
1894年7月23日,侵入朝鲜汉城的日军悍然攻进了天宫,拘禁了朝鲜国王李熙。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又在朝鲜牙山口的丰岛附近不宣而战,对援助朝鲜的中国北洋舰队发动了海盗式的截击,即为影响颇大的丰岛海战。海战后,日本侵略者大造舆论,颠倒黑白,把对中国北洋舰队发动海盗式的突然袭击,反咬说成是北洋舰队先进攻了日本军舰,将丑恶行径推得一干二净。
中国军队增援朝鲜是属于非常机密的军事行动,日本人是怎样获悉的呢?对此,历史上曾多次有人探讨。其中一种说法是,窃取运兵计划的日本特务石川五一(又名义仓告)来中国多年,化装成中国人住在外国租界里,以洋行职员的身份作掩护,进行特务活动。他买通了天津军械局总办张士珩(李鸿章外甥)、衙门的书吏刘劳,窃得了中国北洋水师的运兵计划,便报告了驻天津的日本海军武官井上敏夫。7月22日,日本总部获取这一重要情报后,当即命令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享,于第二天就率“松岛”、“千代田”、“桥立”等15艘军舰从佐世保港启航向朝鲜海岸进发。当在丰岛海域相遇之后,在中日双方没有宣战的情况下,日本海军舰队,根据日本政府的命令对中国舰队进行了卑鄙的海盗式的突然袭击。中日甲午战争的序幕也就这样地揭开了。
关于大清牙山运兵计划被窃问题,上面只是其中的一种说法,对此,史学界至今仍争论不休。
方伯谦被杀之谜
1894·年9月17日,北洋海军“济远”舰管带方伯谦驾舰随舰队主力参加了黄海海战。几天后,方伯谦在旅顺军港被军事正法。
方伯谦是以何罪名被处死的呢?从有关的资料考察中了解,当时,根据光绪皇帝的谕旨:“本月十八日(旧历)开战时,自‘致远’冲锋击沉后。‘济远’管带副将方伯谦首先逃走,致将船队牵乱,实属临阵退缩,著即行正。当然,光绪皇帝的谕旨也是根据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和李鸿章的战情报告作出上述决定的。从而,对方伯谦在黄海海战中的上述行为的不同看法,形成了对方伯谦处决的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一是根据丁汝昌在《查明海军接仗详细情形》战报中说“现逐细查明……‘济远’管带方伯谦首先逃回,各船观望星散”。日本海军军令部档案中也记载:“致远”沉没后,“济运”先逃……。其它有关史料均记述有“济远”先逃。二是认为黄海海战历时5小时,各舰均受损伤,除“济远”和“广甲”脱逃外,各舰都坚持战斗,直至结束。在方伯谦匆匆撤出战斗时,并未向旗舰请示报告。三是,方伯谦逃离战场的行动,动摇了军心,削弱了北洋海军的战斗力,后果是严重的。从以上三点来看,方伯谦被正法,应该说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无冤可言。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方伯谦被处死实为冤案。如在方伯谦刚被正法不久,就有人撰写了《冤海述闻》一书,为方伯谦鸣冤。认为,朝廷是以其在黄海海战中的临阵脱逃定罪,并判处死,实为冤案,说“广甲”先“济远”而逃。另则,方伯谦之所以逃脱,是因为“济远”中炮弹数十处……,船中炮械全坏,无可战,只得保船西驶。除此,北洋海军阵形之混乱,皆因指挥无力,归罪于方伯谦驾舰脱逃之敌,实为言不其实。因此,判方伯谦死罪,实属冤案。多年来,一直不断有这种观点。
由于历史的缘故,加之方伯谦在正法时确实比较仓促,没有按照处置程序进行和给方伯谦进行个人辨解的机会,也使方伯谦被杀一案带有几分离奇,故近百年来,人们各执己见,直至今天仍有不同见解。
北洋海军覆灭之谜
北洋海军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支海军舰队,曾扬威海上,雄极一时,成为亚洲一流的强大舰队。然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使仅仅历经不到7年时光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研其北洋海军覆灭原因则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北洋海军覆灭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封建专制的中国生产力低下、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坚实的国内工业基础,而使具有近代意义的海军,得不到先进和充足时物质条件去维持和发展。尽管当时的洋务运动创建了海军,也跟不上日新月异的近代发展变化的军事科技形势,及时地使海军更新换代,保持不变的海上强大力量;其次,是由于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社会的政治体制得到了改善,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近代经济基础,为日本海军迅速崛起、赶上、超过,并最后战胜北洋海军奠定了良好基础;再次,由于清朝统治集团政治上的腐败无能和军事制度的落后陈旧以及战略战术上面的错误,使北洋海军不能战胜日益强大的日本海军,使之加速了他最终的失败。
另一种观点认为,北洋海军覆灭主要原因是李鸿章和中国军政当局在战略全局中筹措不力,缺乏积极争夺制海权的“海上决战”的战略理想;其次,则是战役指挥员丁汝昌在战场指挥上的严重失误,而后者比前者对北洋海军失败的影响更大。身任提督重任的丁汝昌对北洋舰队指挥严重失误的,一是未能积极大胆地扑捉有利战机,坚持实施以突击日军登陆输送队为主的抗登陆作战;二是置李鸿章与朝廷的多次明令于不顾,率北洋海军株守军港,坐以待毙。使海军舰队失去了机动攻击作战的可贵空间而陷入“虎落平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难,处于被动挨打,直至失败后酿成全军覆灭。
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海军的覆灭以中国的战败而告终,自有其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分析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覆灭的主要原因到底是因为当时的工业落后、生产力低下和日本强大及清政府制度落后等原因呢?还是主要因为当时军政当局筹措不力和战略战役指挥的失误呢?对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到底北洋海军全军覆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究竟是谁领导了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是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公元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动的一次成功的起义。是年为农历辛亥,故又称辛亥武昌起义。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清政府借实行铁路国有的名义,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以铁路修筑权为抵押,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借款,激起川、鄂、湘、粤各省人民的反抗。四川成立保路同志会,举行请愿,遭到镇压,发展为各县人民的武装反抗。清政府派川汉铁路大臣端方从湖北率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在同盟会的影响下,早已在湖北新军和会党中积蓄了力量的“文字社”和“共进会”于八月统一组织了起义的领导机构,共推蒋翊武为临时司令,孙武为参谋长,决定10月6日起义,因计划未妥,改为10月11日起义。但因起义前两天起义领导机关暴露遭破坏,形成群龙无首,形势紧迫。在此紧急关头,10日新军中革命党人主动联络,决定按原计划立即起义。当晚工程营、辎重营先后发难,熊秉坤率队占领楚望台军械局,推左队队官吴兆麟为临时总指挥,各营纷纷响应起义,指挥队伍向总督署和第8镇司令部进攻,湖广总督瑞潋、第8镇统制张彪逃走。11日黎明占领武昌,汉阳、汉口相继收复。革命党人发表宣言,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号召各省起义。在之后的两个月内,湖南、陕西、江西等13个省相继宣布独立,形成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
然而武昌起义是谁领导的?至今仍有争论。
一说“中部同盟会直接领导,文学社、共进会直接推动”。此说认为中部同盟会,特别注意了对长江流域革命形势的推进,谭人凤、宋教仁是中部同盟会的主要活动分子,他们秘密来往于沪汉间和孙武、居正等商讨进行办法,于是文学社和共进会事实上成了中部同盟会的分机关。
一说“文学社、共进会共同领导”。持此论者认为武昌起义是文学社和共进会联合领导的。在武昌起义酝酿时期的前期,同盟会与文学社、共进社,基本没有什么联系,更谈不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后期湖北革命党人争取同盟会的领导,但同盟会领导很不得力,遇事犹豫不决,只是在两个团体联合上作了些斡旋工作而已。
究竟谁是这次起义的领导已经争议了80多年了,该是世人揭开谜底的时候了!
是谁发动领导了护国战争
1915年,当时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以换取日本帝国主义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后,伪造民意,申令于12月12日称皇即位,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前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立即发表第二次《反袁宣言》,积极开展反袁斗争,在前云南前督、爱国将领蔡锷和维新派领导人之一的梁启超赞助下,秘密地回到云南,联络云南将军后继尧等于当年12月25日通电讨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护国军,发动了战争。这就是历史上称谓的护国战争,亦称护国运动或洪宪之役。次年,护国军出兵四川、贵州、广东、广西,贵州和广西先后独立。袁世凯派兵入川镇压,遇蔡锷抗击未遂,被迫于3月22日取消帝制。5月,副抚军长岑春煊和梁启超在广东肇庆设立独立各省对内对外总机构军务院,代行国务院职权,对袁提出必需以去位为媾和条件,6月6日,在全国人民声讨中袁世凯忧惧而死,至此,护国战争胜利结束。
但长期以来,谁是护国战争的发动者、领导者?众说纷纭。
一是“蔡锷、梁启超或进步党”说,这是比较普遍的观点。1915年12月19日蔡锷由日本经越南抵昆明后于22日召开云南军事会议,主张即日兴师讨袁,随即组织讨袁护国军,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分别任第一、二、三军总司令,分师各地,全面爆发护国战争。梁启超领导的进步党,是社会上有实力的大党,得到立宪派和官僚政客的较多支持,也揭出“护国”旗号,公开反袁;同时由国民党右翼拼凑而成的“欧事研究会”,相信进步党和西南军阀的实力,纷纷参加西南护围战争,成为属于进步党的一支力量。
一是“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说。护国讨袁,是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多年来宣传、动员、组织反袁斗争的总汇合,是促成护国军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领导这次战争的战斗纲领也是孙中山的两次讨袁宣言。
一是“云南新军军官”说。1915年8月,为袁世凯称帝进行鼓吹的筹安会发生后,消息传入云南,云南中下级军官愤慨异常,罗佩金等密谋起义,首揭义帜。一是“各种力量的联合”说。云南护国战争是在孙中山民主共和旗帜的指引下,资产阶级各派政治力量为了拯救和捍卫民主共和国,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而进行的革命;也是云南革命派与资产阶级各派反袁的政治力量联合的结果,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联合的标志。
历史终归是历史,总不能成为千古之谜吧!
“福建事变”之谜
“福建事变”是1933年11月20日,福建驻军第十九路军发生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