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因性精神障碍
心因性精神障碍是一组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精神疾患。一般地讲,引起精神异常的发生,影响临床表现和病程的有关因素大致可归纳为3个方面:生活事件及处境;思想、观念等文化传统;个性特点、教育水平及生活信仰等。
反应性精神障碍
一、定义和发病原因
反应性精神障碍又称为“反应性精神病”,是一类由相当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精神创伤或应激性生活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障碍。临床表现与发病应激源密切相关,并伴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容易被人理解。这类疾病起病常比较急骤,经过适当治疗,病情很快好转,恢复健康,预后良好。
剧烈的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的困难处境,皆可为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这些应激源多种多样,大体上可分为:
1)严重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突然亡故、异乎寻常的意外刺激,或被奸污、夫妻间情感的破裂等。
2)自然灾害如特大山洪暴发、大面积火灾、强烈地震等威胁生命安全和财产巨大损失的灾难。
3)隔绝状态如长期处于被严格隔离的拘禁处境。
4)战争场面据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交战双方进行短兵相接的激烈战斗中,由于遭受炮击、轰炸,甚至白刃战的惊恐体验,可发生急性心因性反应。上述各种应激源,刺激强度和持续时间无疑是发病的关键。
但当分析具体病例时,还要考虑到病人对精神创伤的情感性体验,如悲痛、恐惧、忧虑等。若不这样分析,就难以说明在同样的创伤条件下,并不是绝大多数人出现精神障碍,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人患病。为此,也要注意到每个人的个性特点或神经类型及整个机体健康状况等方面,换句话说就是应该分析患者对应激源的应付能力。例如,同样是亲人的不幸伤亡,对个性开朗、沉着或神经类型强而均衡的人来讲,其情感反应不会达到精神障碍的程度,而对那些有个性缺陷,如胆怯、敏感或神经类型偏弱的人,则有可能引起精神异常。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心因性反应皆由迅猛的精神冲击导致发病,精神症状在遭受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出现。历时短暂,可在几天至2周内恢复,以完全缓解结束,预后良好。以意识障碍占优势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以精神错乱状态较常见。与患者接触,可见定向力障碍,注意力狭窄,难以进行言语交流。有自发言语,词句零乱或不连贯,无条理性,令人难以理解。动作杂乱而无目的性,偶见冲动行为。恢复后少数患者可出现遗忘现象,不能很好回忆病情。以精神运动障碍占优势者表现为伴有强烈情感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患者表现为兴奋、激越或叫喊,过度乱动,无目的的漫游,言语增多,内容与发病因素或个人经历有关,可见某些夸大色彩。有的病人表现痉挛发作,情绪暴发,类似癔症。精神运动性抑制者较为少见,表现对周围环境的退缩,有时近似亚木僵状态。与患者接触,表现缄默少语,或呆若木鸡,可长时间呆坐或卧床,无情感流露,对痛觉刺激也少有反应。此外,还可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如心动过速、出汗、皮肤潮红等。
2)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由应激性事件或处境而引起的延迟性反应,又称创伤后应激障碍。应激源住往具有异常惊恐或灾难性质,因而可能导致患者陷入深度的悲痛或忧伤,例如目睹暴力造成的死亡,被奸污,恐怖行为等。本类型从遭受创伤到出现精神症状有一潜伏期,一般为几周到几个月,但很少超过6个月。临床表现为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即对应激性事件重演的生动体验;反复出现创伤性梦境或噩梦;不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环境无任何反应;快感缺失;回避对既往创伤处境或活动的回忆,害怕和避免想起遭受创伤的心情;惊跳反应增高和失眠也较常见。此外,焦虑或抑郁情绪常伴发以上症状出现,少数病人会产生消极念头,有自杀企图。
3)持久性心因性反应是由于应激源长期存在或长时间处于困难环境中而诱发的反应,也可作为应激性体验后持久性不良的后果。这一类型的精神障碍持续至少3个月,有的可长达几年。临床表现以妄想常见,内容有被害妄想,被监视,对人不信任等。妄想的产生与精神创伤有密切关系,具有现实性和容易暴露的特点。有的病人则以情感障碍为主,如易伤感,沮丧,好哭泣,愿向他人倾诉以引起同情。也有的病人以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改变为主要症状,如不注意整洁、不修边幅、生活规律紊乱等。
三、防治措施
1)心理治疗反应性精神障碍皆由明显而强烈的心理社会应激所引起。在病人能接触的情况下,应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与病人促膝交谈。治疗内容为同病人分析发病经过,进行解释,指导病人如何对待有关刺激;讲明心理社会应激是经常出现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应付这些刺激;同时给予有力的社会支持,以缓冲和减轻病人创伤性反应;还要进一步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尽快摆脱困境,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促使病情向康复方面转化。
2)环境治疗当患者处于发病的创伤环境中,为了减弱不良刺激的作用,应尽可能离开或调整环境。实践证明,将患者改换一个新的环境,可以振奋情绪,消除创伤性体验,加速症状缓解,对整个治疗有积极作用。环境治疗的另一方面包括对病人今后生活和工作的指导及帮助。要重新安排好患者的生活规律,建立起对工作的乐趣,改善人际间关系等,都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康复治疗,方可达到良好的预后状态。
3)药物及其他治疗首先要保证患者的良好睡眠,对焦虑、心烦不安者可应用抗焦虑药或催眠剂如佳静安定、舒乐安定及百优解、赛乐特等,要注意不可过量或长期应用。对表现精神运动性兴奋、抑制和妄想症状为主的病人,则应酌情选用抗精神病药或抗抑郁药,剂量依病人症状而定,一般不宜过大。
适应性障碍
一、定义和概述适应性障碍是在某一明显的生活变化或应激的生活事件的影响下,由于易感个性、适应能力不良,患者出现短期主观的烦恼和情绪失调,常影响到社会功能,导致工作、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功能有一定程度的损害,而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二、发病原因
1)应激源引起发病的应激源可以是单个的,如丧偶;也可以是多个的,如事业上的挫折和亲人伤亡接踵而来。可以是突然而来,如自然灾害;也可以是较慢的,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不融洽。某些应激源还带有特定的时期,如新婚期,毕业生刚分配工作岗位,离、退休等。
2)心理特点患者病前个性心理特点或人格对应激源反应的严重程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脆弱的个性心理特点可在轻度应激源作用下引起较重的适应性障碍,而有的人遭遇严重的应激源仅出现轻度反应或无任何异常。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如烦恼、焦虑不安、抑郁心境、无能为力感、惶惑不知所措、胆小害怕等。同时可出现适应不良的行为而影响到日常活动,病人可感到有惹人注目的行为或暴力行为爆发的倾向,但事实上极少发生。
以上症状出现通常在应激性事件或生活改变后1个月之内。病人的表现可有占优势的临床相,也可以混合出现。
1)抑郁心境的适应性障碍是在成年人中最常见的适应性障碍。临床表现以抑郁性症状为主,但比重性抑郁为轻。病人在抑郁心境的背景上,出现无望感、哭泣、沮丧等症状。
2)焦虑心境的适应性障碍以神经过敏、心烦、紧张不安等为主要表现。
3)混合性情绪表现的适应性障碍表现为抑郁和焦虑心境及其他情绪异常的综合症状,从症状的严重程度来看,比重性抑郁症和焦虑症为轻。
4)品行异常的适应性障碍主要表现为对他人权利的侵犯或对社会准则和规章的暴力行为;如逃学、破坏公物、打架、不履行法律责任等。这些表现多见于青少年。
5)情绪和品行混合的适应性障碍主要症状既有情绪异常,也有上述品行表现。
6)躯体性主诉的适应性障碍主要症状为疲乏、头痛、背痛或其他不适,而这些症状又不能诊断为某种躯体疾病者。
7)工作抑制的适应性障碍主要表现在工作能力方面,如某患者原来工作能力良好,每天胜任愉快,近来突然表现难以进行日常工作,表现为不能学习或阅读资料,不能写东西或不能作报告等。而患者在情绪上并无抑郁或焦虑症状,亦无恐怖症状。
8)退缩的适应性障碍表现为社会性退缩而不伴有抑郁或焦虑心境。
四、防治措施
当应激源停止后,支持心理治疗是最常用的一种,这对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改善社会功能有积极作用。除了与患者谈心外,也可让他们发泄一下情绪。此外,今后如何对付应激也需要给予指导。必要时,定期进行心理咨询是有益的。
人格障碍
人格与人格障碍的概念
一、人格人格或称个性,指个体总的精神面貌,是人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稳定而持久的行为模式。人格包含性格、气质、能力、兴趣、爱好等成分。其中性格为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特征,主要由于后天学习和生活锻炼而形成的,是人格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格障碍人格障碍一般于早年开始,此类偏离正常的人格,一旦形成以后即具有恒定和不易改变性。他们智力并不低下,但人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地发展,而且本人对自己人格缺陷缺乏正确的判断。如具备以上特征,又能排除器质性疾病和精神病所致的人格改变,则确定人格障碍并不困难。
由于我们对人格的正常变异原因所知甚少,所以,对形成人格障碍的原因尚不清楚。有关人格障碍形成因素的研究很少,这可能是因为这类研究特别困难的缘故。与人格障碍形成有关的事件发生于童年早期,而人格障碍为人注意时已是成年,其间的关系很难辨明。不过,人们通常认为,和其他心理障碍往往有复合的原因一样,形成人格障碍的因素也不会是单一的。人格障碍可能是由生物、心理和社会文化诸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
现就几种主要类型的人格障碍的特征描述如下:一、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或社会性病态,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这类人在幼年往往有学习成绩不良,逃学,被开除,漫游,反复饮酒,性放荡,说谎;破坏公物,偷窃,违纪,对抗长者,攻击人等表现。成人后情感肤浅而冷酷,脾气暴躁,自我控制不良,对人不坦率,缺乏责任感,与人格格不入;法纪观念较差,行为受本能欲望、偶然动机和情感冲动所驱使,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自私自利,自我评价过高,狂热但不动手伤人的行为;对挫折的耐受力差,遇有失利则推诿于客观或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为自己开脱,或引起反应状态;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经常更换职务;缺乏良知,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知觉;缺乏悔恨感与羞惭,不能吸取经验教训;多种形式的犯罪,趋向伴发药物或酒精滥用。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虽然经常发生违纪行为,但与一般犯罪是有区别的,尽管二者对所犯罪行为均负有完全责任能力。司法精神病医生和司法工作者应区分反社会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两者鉴别点如下: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计划和有预谋地达成犯罪,反社会人格多不能;犯罪者违法目的明显,反社会人格多受情感冲动支配,犯罪动机较模糊;犯罪者在使他人受害时作案手法隐蔽和狡诈,企图逃避罪责,反社会人格害人害己,而对自己的危害尤大;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较少造成凶杀或其他严重案件以致判处极刑;一般罪犯的人格固然是有缺陷的,但未达到人格障碍程度,而反社会人格则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沉重的影响,反映在生活的各个侧面出现持续和长期的行为障碍。
二、偏执型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多见于男性。这类人的特点为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归咎于别人,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隘,好嫉妒,拒绝接受批评,对批评或挫折过分敏感,对侮辱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如受到质疑则出现争论、诡辩,甚至冲动、攻击和好斗;多疑,易将别人无意的或友好的行为误解为敌意或轻蔑而产生歪曲体验。好胜心强,有强烈的自尊心,看问题主观片面,工作和学习上往往言过其实,对事态的前后关系缺乏正确评价;容易发生病理性嫉妒。在失败的时候,时常迁怒于人而原谅自己,往往认为自己成了别人阴谋的牺牲品。因此,这种人容易产生偏执观念。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经过是漫长的,有的终身如此,有的可能是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前奏。随着年龄增长,人格趋向成熟或应激减少,偏执型特征大多缓和。
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偏执性精神病不难区别,前者缺乏固定的妄想,不存在幻觉和思维障碍。
三、冲动性人格障碍
或称爆发性人格障碍。其特点为对事物往往作出爆发性反应,稍不如意就火冒三丈,易于爆发愤怒冲动或与此相反的激情。行为有不可预测和不考虑后果的倾向。不能在行动之前事先计划,有不可预测和反复无常的心境,行为爆发时不可遏制。易与他人冲突和争吵,特别在行动受阻或被批评时。不能维持任何没有即刻奖励的行为。这种人经常变换职业和酗酒。曾以为与癫痫有关联,但实际上并无证据。
四、分裂样人格障碍这种人表现过分沉湎于幻想,孤僻自处,行为怪僻,退缩,孤独,沉默,隐匿,不爱交往,情绪冷淡、缺乏亲切感,不能表达对他人的温暖、体贴以及愤怒,对赞扬或批评无动于衷,没有愉快的情感体验,缺乏亲密、信任的人际关系,爱好不多,过分敏感而且害羞、胆怯,对表扬和批评均反应不良;未丧失认识现实的能力,但常表现孤立行动,趋向白日梦和内省性隐藏;活动能力差,缺乏进取性,对人际关系采取不介入的态度;缺乏性兴趣;缺乏亲密和知心朋友。
分裂样的特征是思维古怪,他们在感知、社会交往和行为上虽有异常,但未达到精神分裂症的程度,他们的思维特点是反常的,固执的,有时可见短暂的怪异思维发作,超价观念和特殊行为,这类人通常被认为是边缘型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