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强迫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在人群的患病率为1.7%。道德观念强的人较之温和、灵活性强的人易于发生,男性较多见。这类人的特征是刻板固执,做事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不会随机应变。他们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希望所做的事十全十美,但又缺乏自信,导致过度的反复核对,过分注意细节,以致忽视全局;由于过分谨慎多虑,过于自我克制,过分自我关注和责任感过强,平时拘谨,小心翼翼,对自身安全过分谨慎,思想得不到松弛;事先计划好所有动作,而且考虑过于详细;为此他们表现焦虑、紧张和苦恼。
这类人虽然可以得到一个稳定的婚姻并在工作上取得成就,但过分专注于工作成效而不顾消遣和人际关系,仍然甚少挚友。具有这种人格障碍的人容易发生强迫性神经症和焦虑忧郁反应,而强迫性神经症患者病前为强迫人格者约占总数的72%。
六、癔症性人格障碍
女性较多见。这类人以人格不成熟和情绪不稳定为特征,他们常以自我表演、过分的做作和夸张的行为引人注意;暗示性和依赖性特别强,自我放任,不为他人考虑,表现高度自我中心;极端情绪性,情感变化多端,易激动;对人情感肤浅,这使他们难以与周围保持长久的社会联系;长久渴望得到理解和评价,感到容易受到伤害;高度的幻想性,往往把想象当成现实;不能耐受寂寞,希望生活似演戏一样热闹和不平静;追求刺激,富于幻想,说谎欺骗,操纵他人为自己的需要服务。这种人与癔症间关系不似既往想象的那样密切,癔症的病前人格占癔症性者仅20%,而非常严重的癔症性人格障碍却可终身不发生癔症。
七、焦虑(回避)性人格障碍
特点是懦弱胆怯,自幼表现胆小,易惊恐。有持续和广泛的紧张、忧虑感觉。敏感羞涩,对任何事情都表现惴惴不安。有自卑感,常不断追求受人欢迎和被人接受,对排斥和批评过分敏感。日常生活中惯于夸大潜在的危险,达到回避某些活动的程度。个人交往十分有限,对与他人建立关系缺乏勇气。
八、虚弱型人格障碍这种类型的特征是缺乏热情和欢乐,感到自己能力低下;效率不足,容易疲劳,因此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对身体不适和精神刺激特别敏感,情绪较易激动,常为小事伤感,缺乏生活乐趣,这类人容易发生神经衰弱和焦虑性神经症。
九、其他型(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1.不适当型人格障碍
又称被动型人格障碍,特征是对社会交往和情绪刺激缺乏有效的反应,他们缺乏能力,计划性不足,不稳定,判断力不良,不能适应生活中的挑战,然而检查却不能发现他们在体力上或精神上有任何欠缺。他们与周围人不发生争辩,不能与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故在人群中往往被忽略。
2.依赖型人格障碍
这类人的特征是缺乏自信,缺乏独立性,感到自己孤独无助和笨拙、无能和缺乏精力,深怕为人遗弃,情愿把自己置于从属的地位,一切悉听他人决定。将自己的需求依附于别人,过分顺从于别人意志。要求和容忍他人安排自己的生活,许可他人对其生活的主要方面承担责任,为了获得别人的帮助,他们随时需要有人在侧,每当独处时便感到极大的不适。当亲密关系终结时则有被毁灭和无助的体验。有一种将责任推给他人来对付逆境的倾向。
3.不成熟型人格障碍
当前,在我国青少年中,很多人表现出一种不健康的人格发展倾向,其中有些人的人格发展严重不良,以致我国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些青少年的人格障碍已经形成了一个独特类型,根据其主要心理特征,命名为“不成熟型人格障碍”。这些青少年自幼受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宠爱,生活优裕;情绪幼稚,依赖性极强;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要父母顺从自己,稍不如意,则激动暴怒;他们缺乏道德感、义务感,对别人缺乏同情心;不遵守社会公德,甚至胡作非为,不讲道理;他们不善于与人相处,不珍惜友谊;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听不得一点批评意见;他们适应能力差,习惯于让别人照顾自己,如处境不良或遭受挫折,则容易自暴自弃,轻率自杀,或暴怒发狂,残忍伤害别人。这种人格障碍的形成至少部分与父母长辈的溺爱、过度保护、包办代替的教养方式及社会或家庭的不良影响有关。
病程、预后和治疗
过去认为人格障碍是无法治愈的,只能给以适当的管理和对症处理。目前一些学者认为不仅药物治疗和环境治疗能改善其人格缺陷,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无论类型如何,一般均可逐步趋向缓和。
一、药物治疗
药物不能改善人格结构,但对某些表现可能有一定效果。情绪不稳定者可给以小剂量酚噻嗪类药物如奋乃静2~4mg或氯丙嗪100~200mg睡前一次服用;冲动性人格障碍伴有脑电图改变者可试用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或其他抗癫痫药物;具有冲动和攻击行为者碳酸锂可能有效;攻击行为明显者血中睾丸酮升高的证据尚未肯定,因此抗雄激素制剂或雌激素的治疗意义是可疑的;分裂样和偏执型人格障碍可试用酚噻嗪类药物,有焦虑表现可给以抗焦虑药物如苯二氮类;严重分裂样人格障碍禁用抗抑郁剂,以免诱发精神分裂症;对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无效,当发生兴奋激动或短暂精神障碍时可应用酚噻嗪类药物;强迫型、癔症型、虚弱型人格障碍可酌情试用胰岛素低血糖治疗。
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人格障碍是有益的,通过深入接触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人道主义和关心的态度对待他们,帮助他们认识个性的缺陷所在,进而指出个性是可以改变的,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改造自己性格。
治疗性社区,或称治疗性团体,实际上是一种生活和学习环境,通过参加其中活动以控制和改善他们的偏离行为。在这里他们可以丢掉那些获得和习得的不良习惯,与参加这一活动的其他成员的相互交往,探索新的和较适合的恢复的方法和途径。有研究证明这种集体治疗方式较个别精神治疗有效。
三、教育、训练和安排
多数学者指出惩罚对这类人是无效的,需要多方面紧密配合对他们提供长期而稳定的服务和管理,特别是以精神科医生为媒介,组织卫生部门和教养系统配合的各种服务措施。
神经症
神经症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疾病单元,而是包括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颇不一致的一组精神障碍,其共同特征是:患者有精神活动能力降低,常有焦虑和烦恼,或为各种躯体不适感所苦;体格检查不能发现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作为其临床症状的基础;自知力大都良好,无持久的精神病性症状;通常不会把自己的病态体验与客观现实相混淆,即患者现实检验能力未受损害;行为一般保持在社会规范容许的范围内,可为他人理解和接受;常迫切要求治疗。起病多与素质、人格特征或精神应激有关;积极诊治,一般预后较好,少数病人呈现迁延性病程。
医学上诊断神经症,要求如病程为发作性,既往史至少应有1次类似发作;如为持续性,病程至少3个月。否则,诊断为“神经症性反应”。
焦虑症
一、定义和概述
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和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尿急、出汗、震颤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其焦虑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或其紧张惊恐程度与现实情况很不相称。可分为广泛性焦虑和惊恐发作两种。
焦虑症与正常焦虑情绪反应不同:第一,它是无缘无故的、没有明确对象和内容的焦急、紧张和恐惧;第二,它是指向未来,似乎某些威胁即将来临,但是病人自己说不出究竟存在何种威胁或危险;第三,它持续时间很长,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几周、几月甚至数年迁延难愈;最后,焦虑症除了呈现持续性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外,同时伴有多种躯体症状。
二、临床表现
1.广泛性焦虑
以经常或持续的、无明确对象或固定内容的紧张不安、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过分担心或烦恼为特征。
患者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经常担心,并伴有提心吊胆、惶恐不安的强烈内心体验,使患者感到难以忍受,但又无法摆脱。这类焦虑和烦恼其程度与现实很不相称。这类患者常有恐慌的预感,终日心烦意乱,坐卧不宁,忧心忡忡,好像不幸即将降临在自己或亲人的头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失去兴趣,以致学习和工作受到严重影响。在疾病进展期通常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头昏、眩晕、心悸、心慌胸闷、气短、心前区不适或疼痛,心跳和呼吸次数加快,全身疲乏感、手抖、手指震颤或麻木感、性欲减退、尿意频急、恐惧、晕厥发作等,致使生活和工作能力下降,简单的工作变得困难不堪、无法胜任,如此症状反过来又加重患者的担忧和焦虑。绝大多数焦虑症病人还有失眠、早醒、梦魇等睡眠障碍,而且颇为严重和顽固。此外,还可有消化功能紊乱症状等。
有的患者表现为精神运动性不安:搓手顿足,来回走动,紧张不安,不能静坐,小动作增多、注意力无法集中等,或过分警惕,易惊吓,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跳反应。
2.惊恐发作
以反复的、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出现强烈的惊恐发作,伴濒死感或失控感,以及严重的植物神经症状为特点。
惊恐发作典型的临床表现是,患者正在进行日常活动,如看书、进餐、散步、开会或操持家务时,突然出现强烈的恐惧感,好像即将死去,或即将失去理智,这种紧张心情使患者难以忍受;同时患者感到心悸,好像心脏要从口腔里跳出来,胸闷,胸痛,胸前压迫感;或呼吸困难,喉头堵塞,好像透不过气来,即将窒息死亡;因而惊叫、呼救,或跑出室外;有的出现过度换气、头晕、非真实感、多汗、面部潮红或苍白,步态不稳、震颤、手脚麻木、胃肠道不适等植物神经症状,以及运动性不安。此种发作,历时很短,一般5~2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即可自行缓解,或以哈欠、排尿、入睡结束发作。发作之后,患者自觉一切如常,但不久又可突然再发。
大多数患者在反复出现惊恐发作之后的间歇期,常担心再次发病,而惴惴不安。惊恐发作病例常伴有抑郁症状,这类患者的自杀倾向增加,临床上须加以重视。
三、防治措施
1.明确诊断
其实,焦虑是一种正常人常见的情绪反应,事出有因的焦虑情绪,不能视为疾病。许多身心疾病可呈现焦虑症状,因此治疗前必须作好检查和进行必要的心理测试工作,排除继发性焦虑反应的各种原因。明确诊断,是本病合理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的先决条件。
2.药物治疗
本病使用精神性药物时,其剂量和服药方式很有讲究,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以丙咪嗪、氯丙咪嗪治疗焦虑的效果较好,不论对广泛性焦虑或惊恐发作都有效;阿普唑仑的抗惊恐发作的效果较好;心得安用于减轻焦虑患者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的症状,比如心动过速、震颤、多汗等有一定效果,但对减轻焦虑和防止惊恐发作效果不大;氯硝安定、舒乐安定、安定等也有很好的抗焦虑作用,同时可改善患者出现的睡眠障碍。
3.心理治疗
简单的对症服药治疗效果不好,在诊治过程中必须重视心理治疗,作好心理转化工作,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常用的有:1)支持性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常用的方法有解释、鼓励、安慰、保证等。它具有支持和加强病人防御功能的特点,能使病人增加安全感。减少焦虑和不安。在实施支持性心理治疗准备阶段的交谈主要是确立治疗同盟,同时澄清病人的心理事实。通过交谈使病人明白,他并没有躯体器官的疾病和大脑什么地方出了毛病,他的痛苦主要是精神上的痛苦。焦虑的偶然内容(各种生活事件)被剥离后,病人会觉察到他的痛苦是一种没有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恐惧不安。只有做到这一步,才能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病因,进而去除病因,放弃不合理要求,改善人际关系,特别是改变好高骛远、怨天尤人的处世态度。心理学家给予的解释很多,可任选一种。不管什么解释,只要病人能接受,就有治疗作用。
2)行为治疗目前治疗焦虑症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放松训练、发泄疗法、生物反馈、认知行为疗法等行为治疗都能取得良好效果。
3)放松疗法让病人学会气功,进行呼吸调节、放松全身肌肉、意守丹田、消除杂念,对广泛性焦虑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如有条件,也可使用肌电图对前额肌电活动进行监测,作生物反馈治疗。
4)催眠治疗可用于治疗广泛性焦虑症,并有利于改善睡眠。
强迫症
一、定义和概述
强迫症是一种以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病人知道强迫症状是异常的,没有现实意义的,不必要的,但无法摆脱。两者的冲突,导致病人紧张不安,十分痛苦。强迫症患者的性格特征为:拘谨小心,凡事追求十全十美,办事仔细认真,一丝不苟;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固执刻板;对自己估价过低,不喜欢标新立异,缺乏独立创新精神。他们对疾病有较好的自知力和一定的批判能力,明知自己的强迫现象不可取,但非做不可,带有牢固性、顽固性特征。
另外,长期身心疲劳、精神紧张、应激因素、工作压力,可以使强迫症状明显加重、恶化,亦可使具有强迫性格缺陷者诱发强迫性障碍。
二、临床表现
l.强迫观念
是强迫症的核心症状,几乎见于每一位强迫症患者,强迫观念的内容大多数是不愉快的,违反患者心愿的,给患者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常见的类型有:
1)强迫性怀疑此种现象较多见,比如对写好的信件、完成的任务,怀疑其是否准确,有无差错和疏漏。如寄信时怀疑信中是否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信封是否写错了地址,是否贴了邮票,反复核对,投入了信筒,事后怀疑自己有差错,于是跑到邮局,坚决要求工作人员立即打开邮箱,让他检查这封信件内容。怀疑的同时,常伴有焦虑不安,因而促使患者对自己的言行反复检查。
2)强迫性穷思竭虑患者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或自然现象,寻根究底,反复思索,经常不断地想一些无意义的问题和观念,明知缺乏现实意义,没有必要,但又不能自我控制。例如,反复思索:为什么1加1等于2,而不等于3?树叶为什么是绿色,而不是其他颜色?有时达到穷思竭虑的程度,没完没了地对不可能有的定论进行近乎哲学或钻牛角尖方式的推论,以致搞得病人精疲力竭,苦不堪言,又无法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