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育失当易引起过度依赖人在幼年是软弱的,他们需要家长及老师的保护和指导。在孩子眼中,家长尤其是老师是非常重要的人物,是权威,他们的批评和赞许都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为了得到老师、家长的赞许而做某些事,这是对儿童进行教育、培养的契机,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必然过程。在教育培养儿童过程中,一味地训导孩子听话、学乖,会抑制独立性这一可贵的品质。长此以往,孩子会认为别人比自己重要,别人的意见是对的,而自己的意见只能是错的,生活中别人的接受和赞许胜过自我的独立,人与人的交往中是一种主从关系、依赖关系。因此,教育失当是引起过度依赖的重要原因之一。
3)过度依赖还源于自卑心理有些人有较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如知识贫乏、能力不强、笨嘴拙舌,因此在与人交往中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在配角位置,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的支配。当然在依赖中也得到了某些好处,如不再孤单、感到有了“靠山”、自己的一些行为(为迎合他人而做)受到赞扬,这些对自卑的人是非常有诱惑力的,代价是丧失了自我的独立性以及由于屈从而引起的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三、如何克服过度的依赖心理
1)家长教育孩子应有所注意家长是孩子的,当家庭成员准备实现心理独立时,不要让其由于背负着家庭的某种责任和义务而感到内疚和忧虑,而应让其轻轻松松地离开家,走向社会。有些家长常当着众人批评自己的孩子,以示教子严厉,即使别人称赞自己的孩子,也总是说孩子如何如何不成才,以示谦虚。这实际上是对孩子不尊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想怎么着就怎么着。这种武断的态度只会使孩子长大后,对家长产生怨恨或内疚,认为自己什么都没做好,致使家长伤心。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坚定的自尊与自信?应该说,正如人天性具有依赖的心理需要一样,人也天性具有独立的要求,儿童很早就表现出自己要做事的愿望。注重个人独立的家庭认为,独立的愿望与行为是正常的,这种家庭不鼓励依附与懦弱的心理,他们会把孩子当成朋友,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不会因为孩子做了错事而打骂他,而是注意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真正的爱护是使其健康地成长,坚定、积极、达观地对待人生。家长能把孩子当朋友看待,尊重并理解孩子的想法和选择,孩子就能坦然地离开家庭去独立生活,并能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否则,孩子就会内疚地离开家庭,并永远对此感到不安,以致对以后的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
2)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现在提倡素质教育,要培养有知识、有能力、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这是可喜的现象。教师应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勇于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意见的学生,尤其要多鼓励,可先向他们提些简单的问题,不是为了听他们的见解,而是使他们感到自己也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自己并不比别人差,从而使他们树立起自尊、自信。教师应诱导学生提问,并使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摆脱单纯的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可将某一现象提出而不急于下结论,让他们自行认识这一现象,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这样既可使知识记得牢,更主要的是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是有帮助的。
3)个人要克服自卑,锻炼意志,树立自信如果一个人有较严重的依赖心理,那么首先要观念上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独立自强是人可贵的,而对人过度依赖则是心理品质不成熟的表现,于己有害无益,可写些字条放在床边或是桌上,如“我已长大,是个大人了!别人能做到的,我也做到”,以督促鞭策自己。同时分析一下自己产生依赖心理的原因,如果是自卑原因造成的,那也可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列出,同时不要忘了把和长处也一同列出,对能克服的缺点,如知识贫乏,办事拖拉等制定个改进计划,对不能改变的缺点,如矮、长相较差就接受它。再留心分析一下别人,其实,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所不同的是对它持有积极还是消极的态度。知道自己不足后奋起追赶,进行补偿,实现了超越,这时它是动力;知道后,怨天尤人,产生自卑则是消极的。如果一个人把与别人的关系看得很重,到了离开这种关系就不知该怎么办的程度,这时他所需要是“依赖的需要”,而不是“与人交往的需要”。这种人往往认为离开了某人就活不了,可实际上离开了都能活。每个人都有潜能,只是他们的心理误区掩埋了潜能的发挥。他们可先从小事做起,依照自己的意愿作出干与不干的决定;暂时离开朋友,一人独处外出,享受一下孤独,体验一下人独往独来的感受;对于大事可征求他人意见,但必须把握一点:他的意见仅是参考,自己可把各种利弊罗列出来,进行权衡,做出选择,并对自己的决定负责。这样就锻炼了个人的自主精神。一旦从对他人的依赖关系中脱离出来,就会有一种踏实、长大的感觉,看到了自己的力量,找回了自信。生活属于勇于进取、开拓的人,一旦人们享受了自主、自立带来的好处,那么依赖被动、消极等待的生活方式就会远离而去了。
抑郁心理
抑郁是个体遭受挫折、经历失败后出现的一种负性情绪和情感。此时的人如同戴上灰色的眼镜,世上的一切东西都变得暗淡起来,生活似乎失去了阳光。对人的行为产生消极减力作用。
一、抑郁心理的表现
1)生活兴趣的减退甚至丧失原先感兴趣的东西现在不感兴趣了,甚至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无动于衷。生活中再也没有使其高兴、开心的事了,整日里唉声叹气、郁郁寡欢。
2)对前途悲观失望遇事总往坏的方面想,看待事物总是突出其阴暗面,感到困难重重,似乎生活、工作、学习都前景暗淡,事情糟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很难重新开始了。
3)无助感和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是弱小的、可怜的,对自己的处境毫无办法,对自己的不幸和痛苦无能为力,别人也帮不了自己什么忙,完全是孤苦无助地承受着厄运的打击。同时把自己评价得一无是处,对实际的成绩也不认为有任何价值,看到的只是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总是忏悔自己的过失。过去曾引以自豪或可以自慰的品质也在心目中消失了,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人、多余的人。出现自我责备,甚至自罪感。
二、抑郁心理的产生
1)长时期地遭受挫折与不幸长期遭受挫折,屡经失败,会使人对自己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陷入绝望之中。生活中过多的不幸,使人感到生活带给人的只是苦涩和伤心,尤其是几经努力而收效甚微的时候,更会变得心灰意冷、悲观失望。有的人蒙受不白之冤或意外打击,一下子跌入万丈深渊,且自己无力摆脱,不能将之洗清或是改变现状的时候,就会感到生活太残酷,人世太险恶,而自己太可怜了,陷入痛苦绝望之中。
2)长期忍受病痛的折磨一些患有某种慢性疾病,长期遭受病痛折磨,且治疗效果不佳的人,会因对治疗失去信心而出现烦恼、抑郁甚至绝望的心理状态。
3)个性特点所致的抑郁一些人意志品质薄弱、多愁善感,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易气馁,总把自己放在一个弱者的位置,自怨自艾,缺乏进取精神和勇敢的气概。夸大自己的不幸,以博得他人的同情和安慰。把自己当成一个失败者,久而久之就变得心事重重、郁郁寡欢。
三、如何克服抑郁心理
1)认知疗法美国心理学家贝克认为,抑郁患者的消极的认知过程,是使之产生抑郁情绪的根源。就是说,当事人有种自动思想,一件事发生了,这种思想就冒出来,进行消极的评价,结果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因此,要克服抑郁心理,就得从根本上改变消极的认识过程。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出现以下几种认知歪曲的形式:两极式思维。即极端式思维方式。把事物看成非白即黑,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要么全好,要么全坏。当自己一件事失败了,就认为什么也做不成了,对自己失去了信心。不必要的类推。由于有过一次不如意的经历,就认为祸不单行,自己还会倒霉的。戴上灰色眼镜。只看到事物的消极方面,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糟糕透了、好不了了、事物只能朝坏的方面发展。自我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把自己放在二流的位置,并为此而痛苦伤心。过早地下结论。有两种情况,一是心里猜测,二是荒谬算命。前一种是未经核实就猜测别人一定看不起自己,不喜欢自己;后一种情况是观望前途、展望未来时看到的只是灾难和失败。夸大和缩小。用放大镜来看待自己的缺点,同时又降低了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导致自卑,产生处处不如人的感觉。情绪推理。把自己的消极情绪当作做了错事的证据,常常感到自己似乎做了什么坏事或是错事似的。个人化倾向。在缺乏相应联系的情况下,把外部事情(通常是负性事件)的发生全都归因于自己,例如把发生的一切不顺心的事情,包括别人所干的错误事情,都归咎自己。人们可以根据以上所列内容进行对照检查,就能查出头脑中那些不合理、歪曲的认知。下一步是批判这些不合理、歪曲的认知,把它们写下来,用合理的认知去批判其荒谬性,使其失去存在的理由。例如:一个考试未及格的战士,只能说他的某门功课不及格,而不能说他是一个不合格的战士。通过努力、补习,把这门功课通过了,问题就解决了。要学会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允许自己犯错误。客观上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失败是成功之母”,关键是用积极上进、合理的信念代替那些不合理的信念。可先把头脑中固有的不合理信念及对它的批判写下来,贴在床边,提醒自己。经过多次辩论、批判,就会动摇乃至最后铲除先前那些不合理的信念,代之以合理的信念。这时,你的抑郁心理就会消失。贝克提醒抑郁患者--假如一位你所尊敬的朋友来拜访你,难道你会羞辱他吗?难道你成心地要使他难堪而有意揭他的短吗?可以肯定你不会这样做的,你会尽自己所能使他感到舒适、满意。那么,为什么不用同样的方法对待自己呢?把自己当成一位尊敬的朋友,爱护自己,善待自己,这样你的心情就会慢慢好起来,就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2)锻炼自己坚强的意志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所以压抑、痛苦、彷徨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一定要在痛苦、抑郁中重新振作起来。一个哲人说得好,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当遇到困难、挫折时,应首先提醒自己:这是生活给自己提供的锻炼机会,可一定要珍惜。通过自我鼓励,也可以要求好友给予鼓励和督促,以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每当战胜一次困难,就会体验一次胜利的喜悦,增强了自信,抑郁、消沉、悲观、失望的情绪就远离自己一步。此外,多听听使人振作、催人奋进的音乐,会能给人以力量,催人奋发。
3)求助于心理医生在采前面两种方法进行自我调适而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应及时求助于心理医生。通过专门的心理治疗,并对症服用一些抗抑郁的药物,则会控制和消除抑郁情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