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驻藏军人心理健康教育
46959500000026

第26章 驻藏军人常见心理问题与处理(16)

3)将自尊心与上进心联系、结合起来自尊心只有与上进心联系、结合起来,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才会引导人发愤图强、获得某种成功或真才实学,那时他自然会受到别人的称赞,个人的自尊需要也会得到真正的满足。

空虚与无聊心理

人生是要有所追求的,是要做些事情的。如果人丧失了人生追求,或是所追求的理想破灭后,感受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什么东西能使他为之兴奋、为之奋斗时,他就会感到空虚与无聊。

一、空虚与无聊心理是如何产生的

1)缺乏人生追求依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的,位于较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性需要,位于较高层次的是情感性需要和精神性需要,人的需要是从低到高不断发展的。人们在比较贫穷,甚至要为起码的生存而疲于奔命时,很少会感到空虚和无聊,甚至会为一顿饱饭、一个热水澡而感到满足。人在贫穷和困顿时,追求的目标是具体的,同时受强烈的内驱力的驱使,会很少感到没意思。当社会相对富足了,人们不再为吃饭穿衣犯愁时,人的较高层次需要突出出来,人就追求自我发展,寻找新的生活目的,发现新的生活意义。如果未能如此,没有找到前进的动力,平淡的生活就会使人感到空虚无聊。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发展,人就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和价值,会感到什么都没有意思,会对别人忙忙碌碌、生活得如此起劲而感到迷惑不解。

2)所追求的理想破灭一个有过理想追求,并为之努力奋斗,付出过热血和眼泪的人,当他突然发现所追求的理想是那样的渺茫、那样的不可思议时,或是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不为大多数人所理解,而且自己也动摇了原有的信心、对自己采取否定的态度时,这时随着理想的破灭,留下的便是巨大的空虚。正如鲁迅所说的:最痛苦的是醒后无路可走“,理想破灭后会使人心灰意冷,不再相信美好的理想的存在,否定有价值的东西,很难再为什么事情动心,所以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

3)虚无主义的人生观有些人信奉一些虚无主义的人生哲学,把人生看成是暗淡的、荒谬的、没有价值的东西,如佛教的观点”四大皆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所谓的”看破红尘“,如果看破的”红尘“是名利地位和各种低级趣味,它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使人超越个人的恩怨得失,使人活得轻松、自在、洒脱;但如果看破的”红尘“是理想、信念这类有价值的东西,是要人们放弃奋斗与追求,则会使人迷茫、颓废,堕入虚无主义的泥潭。

4)无所事事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系列的角色,如父母、子女、配偶、朋友、领导、士兵……,每一种角色活动构成了他的独特的生活内容。在这众多的角色活动(亦即生活内容)中,有一种或几种角色或角色活动(职业角色、家庭角色)对他本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构成了他赖以生存和发展、并维持其最基本的心理平衡的”个人支撑点“。例如,许多人把养育子女当作其个人生活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有的甚至当作是唯一的内容。他们在子女未离家时,终日为子女的衣食住行操劳,为他们求学、求职、择偶奔波,虽然辛劳受累,却干得很带劲、很充实。一旦子女长大离家后,自己认为一下子不再被孩子们所需要了,原先所扮演的父亲或母亲角色开始部分或全部丧失,”个人支撑点“也随之倒塌。又如,许多人把工作看得很重,一旦离退休后,告别了先前的工作、生活方式,就会感到失落,一时难以适应。

二、如何改变空虚无聊的心理状态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要有坚定的信念、远大的理想,当你追求有意义的目标时,你的生活也会变得有意义。当你希望为社会做些有意义的事、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时,就自然感到自身的价值,很少会为个人的利害得失而痛苦,也不会为个人的追求得不到满足而否定一切。只有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军营的”大我“后,才会感到生命的博大和充实。从这一点讲,极端个人主义是非常有害的,把自己的利益看成高于一切,极易产生失败感,陷入空虚与无聊之中。

2)生活中常安排些短期、具体的事情去做人生是漫长的,远大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为了使自己兴趣盎然,就要不断发现身边有意思的事,做些具体的事,以增添生活的情趣。如在军营里精心种植一盆花草,看着长出一片嫩叶,期待着花的芬芳,你会有一种美妙的感受;周末进行一场篮球比赛,可使生活平添欢乐;依据自己的兴趣订阅一二种报刊,一方面报刊的内容可给你带来许多乐趣,另一方面等待新报刊的出版和拿到手中一睹为快,都是件使人快慰的事;看场电影、读本好书,都能使人有所思、有所得。总之,你的身边有许多有意思、也值得去做的事情,只要你愿意。

3)培养积极进取精神和开拓意识不断地发现新的生活意义和可做的事情。应该说生活的大门对每个人都是敞开的,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你会感到生活是五彩缤纷的,充满了使你兴奋、激动的事。

多疑心理

多疑是一种完全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不信任心理,也是一种自我暗示的心理。具有多疑心理的人,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往往预先主观地设定了一个框框,然后据此来观察事物,按图索骥,按框框取舍获得的信息,结果把生活中许多无关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甚至无中生有地制造出许多”证据“,从而使自己的主观假设得以验证和自圆其说,并陷入难以自拔的恶性循环之中。多疑不仅是针对别人,也可以针对自己,疑病心理便是自我多疑的典型例证。多疑是一种极其不良的心理品质,对人的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和家庭生活有着很大的破坏作用,因此,克服多疑之心是个体心理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多疑心理的产生原因

1)认知偏差多疑首先是由于人们的认知方式出现偏差而导致的。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循环论证的认知方式使得个体在认识周围事物时产生知觉、归因等偏差。具有这种认知方式的人一旦产生疑心,对信息的摄取范围就大大地缩小了;并且将所有的分析、推理和判断建立在只能证明自己设想的信息上,结果进一步验证和强化了原先设想,使其”信“以为真,”圆“了其说,造成疑心更重、更加泛化。

2)缺乏自信心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如果别人在一起说话时对自己投来了不经意的一瞥,他会认为别人正在说自己的什么坏话;如果有人开了极平常的善意的玩笑,他也会信以为真;即使是别人相互之间的指责,他也会认为这是”指桑骂槐“。

3)先前的挫折体验过深多疑心理的产生还可能是挫折引起的一种心理防御。有些人以前由于轻信别人、轻视自己所面对的事物,结果遭受了较大的挫折,并长期保留着对挫折经历的深刻体验,这使得他们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敢再相信任何人和事。

4)长期自我封闭长期的自我封闭、不与外界打交道,使得人们对外部世界感到更加陌生,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在与外界打交道时难免比常人有更多的怀疑、戒心和防备。

二、怎样克服多疑心理

1)加强积极的自我暗示当自己的疑心越来越重的时候,要运用理智的力量进行”急刹车“,控制住自己的”胡思乱想“,要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怀疑的对象,想办法加上一些”干扰素“,如”也许是我弄错了“、”也许他(她)不是那种人“、”也许情况不是我想象得那么糟“等等。条件允许时,可作一点调查,以澄清事实真相,也可以请自己信得过、人品又很正派的朋友帮助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清除自己的一些不符合实际的假想和推测。

2)加强交往,增进了解多疑往往是彼此不了解、掌握有关信息过少的结果。多疑产生后,常常又加剧了彼此的隔阂。明了此理,就应主动地增加接触,在交往过程中客观地观察、了解和把握怀疑对象的有关情况,最好能与对方进行开诚布公的交谈,结果就会发现,造成自己产生多疑之心可能是由于错误信息的传入,可能是由于一句不经心的玩笑引起的误会,也可能是一些庸人、小人搬弄口舌所致。这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长相知,才能不相疑。

3)培养自信心人有所长,亦有所短,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一个人充满自信地进行工作和生活时,就用不着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轻易地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了。

依赖心理

生活中会看到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从小受到家人的过分呵护,娇生惯养,而且他们自己也不愿意长大,缺乏一种独立精神,生活中总愿意找个”靠山“或”拐杖“,凡事由他人做主或帮忙,这就是典型的依赖心理。应该说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依赖心理,我们这里所分析的是严重过度的依赖心理对人造成的不良影响。

一、过度依赖心理的后果健康的、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具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能使人得到友爱及独立性。而只要存在着心理上的依赖性,就必然不会有选择,也就必然会有怨恨和痛苦。一旦一个人总觉得需要别人、离不开别人,他便成为一个脆弱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他所需要的人离开了他、变了心,那么他就感到被人抛弃,茫然不知所措,精神极为痛苦、甚至崩溃。依赖别人(如父母、师长、领导、好友等)的人,会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期待着别人的安抚与赞许,会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别人的意愿说话、做事,以取悦对方,而将自己置于依附的地位,这样就丧失了自我,事后又会感到怨恨、心中不平,而不如此又感到不安。

二、依赖心理的产生原因

1)依赖能满足人的安全需要,给人带来安全感人在能力不及和脆弱的时候,需要一个”权威“来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和困境,为其出谋划策,并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负责并提供保护。这一点在孩子身上尤为突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著名的《人的动机理论》一文里曾指出:“……一般的小孩遇到新的、陌生的、难于控制的情况时,也常常会产生受到威胁和恐惧的反应,例如,看不到父母或暂时离开父母,见到陌生的面孔,碰见奇怪的不熟悉的或不能控制的事情,生病或死亡等。尤其是在这个时候,小孩会狂热地依恋父母……”由此看来,依赖是人对危险的、不安全的情境的一种心理反应,能满足人的安全需要,给人带来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