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驻藏军人心理健康教育
46959500000002

第2章 概论(1)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概述

健康是人类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是人生第一财富。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健康已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这说明了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等。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认识到,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取得更大的成就。那么,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么呢?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而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的含义,如同身体没有疾病是身体健康最基本条件一样;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最本质的含义,它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的心理处于最佳状态。

二、一切成就和幸福都始于健康的心理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激烈的竞争导致人际关系日趋复杂,价值观念转变带来新旧意识的碰撞,使现代社会呈现出快、新、变等繁杂矛盾的时代特征。随之而来的是现代人面临的心理刺激大量增加,心理适应不良和精神紧张空前加剧。可以说,生活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负荷、高强度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冲击。因此,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护和提高成为每一个人必须积极面对、正确解决的严肃问题。许多人的一生,并不缺乏才华、能力和机遇,却总是与成就和幸福擦肩而过,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还不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实践证明,一切成就和幸福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心理不健康者不仅与成就和幸福无缘,而且总被焦虑、忧郁、烦恼、困惑、痛苦等情绪所纠缠,严重者可引发各种心理疾病。

三、军人尤其是驻藏军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军队作为保卫国家领土完整、防止国内外敌对势力颠覆的武装集团,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军人从参军,踏进军营大门那一天开始,就经受着严格的纪律约束及艰苦紧张生活环境的磨炼,由于军队特殊的生活方式(如严格的生活制度,封闭或半封闭的军事化管理,紧张和充满竞争的工作与训练,平时和战时危、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以及以绝对服从为前提的各项军事行动等),使军人所承受的心理社会因素刺激大大超出社会其他人群。另外,随着世界军事革命的迅速发展,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特别是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运用,使战争的突然性、破坏性、复杂性加剧,残酷性和战斗行动紧张程度大大增强,因而,军人的心理将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而驻藏军人与内地军人相比,除了上述影响因素外,还要经受高海拔、低压、低氧、强紫外线、干燥、寒冷、强风沙、缺少绿色植物等恶劣自然环境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驻地远、散,交通不便等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所有这些对驻藏军人的感知觉、注意力、情绪、思维、意志、行为和适应能力等都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这就要求驻藏军人不仅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军事专业素质,坚实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的判定标准

要判断一个人是否身体健康,有比较客观的指标,如体温、脉搏、血压、心电图、肝功能等是否正常。但心理健康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该怎样衡量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对此,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比,进行了积极的、有益的探索。

现代心理学认为,健康与疾病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同一序列中的两极。健康与疾病只有程度上的不同,而无绝对的界限,而且健康不是某种固定的状态,它会因社会、心理、生活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怎样衡量心理健康是医学及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有许多学者进行过探讨与论述,并列出了一些标准。由于许多心理学家从健康的不同角度去探讨,因而所提出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一、判定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的心理学标准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进行调查,发现这些人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如他们对生活的洞察,是按照生活的真实面目来观察的,在观察过程中较少用主观的态度,而多采用客观的态度,因此他们的认识很少有个人情感成分,很少被欲望、焦虑、恐惧、希望、乐观与悲观所歪曲,他们创造力很强,自己能更多地挖掘自身潜力。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同时指出,只有自我实现的人,才是完美无缺的人、丰满的人、心理健康的人。具体来说,自我实现的人,能够对自己的能力、潜力等充分挖掘和利用,他们自信、自强、自尊,能自我控制。这样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对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总是尽力去完成,他们没有内心冲突,更没有神经症倾向,相反,自我实现的人有一种“高峰体验”,达到高峰体验的人具有对现实认知更清晰、更能接受经验、找到真正的自我、增强客观性、能超越自我等特点。马斯洛与麦特曼提出,正常的心理应达到以下10项标准:充分的适应能力;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能力作适当的估价;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与实际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的情绪发泄和控制;能做有限度的能力发挥;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要求作出恰当的满足。

近年来,人们认为马斯洛和麦特曼的l0项标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只是对人的评价不宜要求过高。正常人并非毫无瑕疵,多数人不能完全适合以上标准,马斯洛的心理学走向了健康的极端,对于一般人,倘若轻微不合,但有相当完善的社会生活,仍可以视为正常。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认为,心理健康应具备下列8条标准:

1)智力应在正态分布的多数人范围之中对客观事物能作出正常反应,即个体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基本相符,行为反应适度,不悖离社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实现自我追求。

2)适应能力对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尤其是对变动的环境能否良好地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环境的改变,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心理反应,但有些人能随遇而安,而且很快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反作用于环境,成为环境的主人。有的人则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只是做环境的奴隶,新环境的牺牲品。在旧环境尚能勉强地适应,一旦环境改变,则忧心忡忡、焦虑、恐惧,甚至出现各种精神病性症状与躯体症状。适应能力与人的神经活动状况、生活经历、学习锻炼有关。

3)耐受控制力对精神刺激或压力的承受或抵抗能力即耐受力;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自觉地、能动地加以控制与调节的能力即控制力。不同个体对精神刺激的耐受力不同。有的人虽然有强烈的情感冲击仍非常理智,有的人则可能出现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人的先天素质(如神经系统活动类型、气质类型、能力、性格特点等)以及个人的认知(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生活中锻炼出来的意志及生活信念等)都可以缓和个体对精神刺激的反应程度。

人的情感表达、情绪反应、动机的趋向、思维的方式等,都可受人的意志调控。心理控制与调节的水平,与自我控制能力有关,控制力高低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关系。心理学家认为,不良情绪会导致躯体疾病。有的人情绪不稳,很容易受环境的刺激而发生很强烈的反应,从而易患躯体疾病或精神疾病;而另一些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其情绪比较稳定,能十分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并在适当的时机给予适度的表达,这种人就不易患癔症等病。

4)意识水平意识是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意识的形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临床上常根据意识清晰度将意识水平分为清晰、嗜睡、昏睡、昏迷等。如果在意识水平下降的同时,出现意识范围的狭窄,则是朦胧状态;如果意识的内容出现大量丰富生动的错觉、幻觉等,则称为谵妄状态。

5)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人类心理活动得以产生和发展,都有赖于社会交往。个体若与世隔绝,社会交往被剥夺,就会出现精神崩溃或精神错乱。社会交往能力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人际交往的水平与人的性格、经历有关。一般外向性格的人交往面比较广,内向的人则交往较少,这都是正常的。但是一个人毫无理由地将自己封闭起来,变得冷漠无情,就要考虑他是否有心理障碍。相反,一个人毫无选择地广泛交往,见任何人都十分热情,也应考虑他是否有精神疾病。总之,人在交往中应该适度,应该与交往中的社会角色、社交环境相适应。

6)康复力康复力是指在蒙受精神打击和刺激后心理创伤的复原能力。生活中任何人都难免会受到心理创伤。在受到创伤后,人的情绪会有波动,行为会偏离正常,可能会导致躯体症状或疾病的出现,甚至出现自杀倾向。从心理挫折中恢复正常的能力也应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从心理创伤中恢复的快慢因人而异,由于人的认知能力、成长经历不同,对事物的评价不同,以及个人的气质与性格不同,会使人康复的快慢有所不同,而且挫折给人留下的伤痕也不同。如一个性格开朗的人可能变得呆滞,一个性格内向的人可能变得更加谨慎胆小,一个孤独性格的人可能变得犹豫不决。有的由于过去的创伤,以后对此类事件十分敏感,容易再次受到打击;而有的人则完全康复,不会再出现类似情况。

7)自知和自爱自知,即一个人能较为客观地了解自己,并能正确而顺利地适应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从而保持一种积极稳定的心态。自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理想和自我接纳等。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与实际自我的差别越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就越大。当两者比较接近或吻合时,则人的心理比较稳定平衡。而人的自我意象常常来自别人的态度,将别人的表扬与批评等内化为自我意象,自己还认为这就是自己本来应该是的“实际模样”,从而放弃了真正的自我,放弃了自身发展的潜在能力。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观察自己,形成较为符合客观实际的自我意象,去发现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自爱包括自尊、自信、自强与自制等内容。从人本主义的观点来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首要观点或中心观点便是“自信”,对病人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恢复其自信。实际上,各种神经症病人的确如此,无论临床表现如何,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自卑,不敢承认自我、接纳自我,不能自信,不敢承担责任,他们逃避自由、逃避生活、追求幻想中的美好状态。如果能增强其自信心,使之敢于承认自我、接纳自我,从而敢于面对现实生活,其病就可自愈。8)人格的完整与协调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征。个性心理特征一旦形成之后,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并且在生活中显示出与他人的不同之处,即具有独特性。一个具有完整协调人格的人会在生活中积极地适应社会,有效地面对各种心理应激。相反,人格障碍者则会出现适应不良,甚至出现多重人格、分裂人格等。

二、判定是否具有心理障碍的简捷标准

前文所述的是心理学家提出的划分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的心理学标准,其作用是区别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使用下面的标准来简捷地判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心理障碍。此标准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心理与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是后者)的统一性观察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是否符合其所生活的环境对他提出的要求,他的谈吐、情感及行为反应是否能被常人所理解,使人感到不离奇、不出格。如果其心理与环境是统一的,说明此人心理活动主、客观是统一的,从这个方面讲则属于正常的。否则,如果一个人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自己能够听到有人与他对话幻听),或没有事实依据地坚信别人正在跟踪监视他(被害妄想),此时他的心理活动与现实环境失去统一性,则表明这个人存在着心理障碍。

2)心理活动自身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在正常情况下,心理活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心理活动中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是相互配合、整体协调的。例如,遇到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在感知它的同时,应有相应愉悦的情绪体验,同时伴有愉快的表情及相应的行为举止。如果失去心理活动的整体协调性,例如一个人在听说父母去世的消息后痛哭流涕的同时却手舞足蹈,不时外跑,则表明这个人有心理障碍。

3)个性的相对稳定性个性是从出生开始逐步发展形成的,一旦形成之后,便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稳定性表现在他的各种心理活动中。如一个人受到强烈的心理刺激后,本来乐观开朗的性格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或者一个原本情绪稳定的人在患有动脉硬化后性格变得特别自私、多疑、脆弱,总担心别人会偷他的东西,一想到轻微难过的事就控制不住地号啕大哭。这种个性稳定性的改变表明精神状态出现了问题。

驻藏军人的心理

一、驻藏军人心理产生的基础

驻藏军人有什么样的心理?驻藏军人的心理与一般人的心理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要了解这些问题,就必须对军人心理产生的生理基础和社会基础有一定的了解。

1.军人心理的生理基础

人,首先是自然人,具有生物的属性。人的心理不是灵魂活动,而是建筑在人的生物属性的基础上。军人心理的生理机制依从于人类心理的生理机制的共同规律。

人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人的心理是从脑中产生的。其实,人们以前并不这样认为,最早人们认为心理是受灵魂主宰的,后来人们又认为管理心理活动的器官是心脏。由于积习相沿,人们今天谈心理,还用这个“心”字。因为心脏是在胸腔里面,古人也就以为人的智慧是藏在胸腔之中,所以有云,“胸有成竹”、“胸中有十万精兵”等等。只是到近代,由于生理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才认识到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