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培养自我心理调节技能
驻藏军人身处特殊环境,当遭受挫折时,常出现情绪波动和心理适应不良,因此应引导驻藏军人学习一些自我心理调节技能。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认知调节法。即树立应激的观念,提高对应激性事件的应付能力,从而能冷静地分析主观和客观的原因及条件,确定对策,主动地克服或适应。代偿调节法。即设法忘掉或避开引起不良情绪的刺激,从事一些能够转换心情的活动,如有的士兵在考试落榜之后,马上另辟蹊径、发奋自学、积极进取,这样的逆境奋起,既补偿了落榜而带来的苦恼,又踏上了新的征途。交往调节法。即通过交往,向战友倾诉苦衷、发泄郁闷,消除紧张心理状态,又可使朋友了解并分担自己的忧愁,得到劝告,开阔思路,更理智地对待不良情绪。此外,还有环境调节法、兴趣调节法、语言调节法等。
4.强化心理训练
心理训练的目的是使军人熟悉、适应某些不良的军事环境,提高其特殊能力,培养和发展军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沉着、机警、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目前,各国军队采用的军人心理训练方法有模拟训练法、合理冒险训练法、生理调控训练法和表象训练法。另外,还有耐挫折训练、智力训练、身心恢复训练、心理耐受训练、心理活动能量训练、战斗心理准备训练、战斗动机训练、野战生存能力训练、情绪稳定性训练、性格品质训练和战斗意志品质训练等等。随着现代高新技术在军事中的不断应用,军人心理训练的意义越来越重要,训练的手段和方法也越来越丰富。
5.加强“双向交流”,积极开展心理互动
一方面要重视通过知识培训、方法传授、经验交流等形式,基础干部作为部队的中坚力量,特别要增强干部做好心理教育和引导工作的能力,教育广大干部特别是直接带兵干部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努力学习和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认真探索军事训练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大胆引进训练教育、训练疏导的原则、方法和技术;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群众的“互说心里话”、“双向交流”、“换位思考”等心理互助活动,引导官兵自己教育自己,主动地去适应各种军事活动。
6.发挥官兵心理调节的主观能动性
任何教育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活动,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只是组织者或引路人。官兵对任何问题的看法和处理,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承认这种主观性,认识它、掌握它、利用它。如果没有把官兵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你讲得再好,做得再多,他心里也不接受,甚至产生排斥和阻抗情绪。所以,在军人心理教育中,要处理好受教育者主体地位与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关系。应当在双方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友爱的和谐关系,杜绝“命令”、“指示”,坚持“帮助”、“疏导”,要避免采用被动式灌输方法,避免使用诸如“你听我说”、“我认为你错了”、“你还不懂”这类命令式的口吻,多用商量的语气和平等的态度,诱导官兵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选择,引导官兵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建立良性的心理反应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驻藏军人的主体作用,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对军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驻藏军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军人心理教育的内容取决于军人活动的时空条件以及所完成任务的性质。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军人心理素质方面施加影响,都属于心理教育的内容。心理学认为,正常的认知能力、积极健康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是构成一个人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基本要素,所以,军人心理教育的重点应围绕“知、情、意、行”的培养展开。
1.培养军人正确的认知能力
军人的思想、心理症结,归根到底,来源于错误的信念和错误的认知。消除思想、心理症结,必须变负性认知为积极认知。其途径有三:一是要把坚定理想信念贯穿心理教育始终,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官兵头脑,努力帮助广大官兵树立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相适应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要抓好心理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组织官兵系统学习心理科学知识,使广大官兵了解人的心理变化特点和规律,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三是要组织和引导官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军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亲身感知,了解社会,把握国情,贴近人民,服务人民,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和关心他人,达到知行统一。
2.培养军人积极向上的情绪和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觉得自己有能力,有价值,自己看重自己。自信心的强弱,决定一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对人生的态度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乐观、稳定、反应适度的积极情绪,是形成强烈自信心的情感基础。军人自信心的特征是乐观、坦诚、虚心、大度、言行一致、开放和幽默。一支军队拥有志存高远、自信心极强的军人,就会生机勃勃,具有无穷的战斗力。所以,积极情绪和自信心的培养,是军人心理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实践表明,正面热情的鼓励,可使军人自信心倍增;赋予重任,可使军人深切感受到上级对自己的信任,从而领悟自己的价值;为军人创造表现机会,可使其自尊的需要得到满足,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让军人融入集体生活中去,可强化其自我认同意识,树立对人际交往的信心;对自信心较差的军人满腔热忱地予以关爱、帮助,可重新唤起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抛弃失落感,增强自信心。
3.培养军人的耐受能力
耐受能力,又称抗挫折能力、挫折承受力,是指一个人对挫折可忍耐、可接受程度的大小。耐挫能力是军人意志品质坚强与否的集中体现。有的军人只能享乐不能吃苦,只有期望没有实干,只容成功不容挫折,只图顺利不敢冒风险。一次成功或表扬,可使其忘乎所以;一次失败或挫折,可使其一蹶不振;多次挫折,则可能带来严重的心理或思想障碍,甚至成为诱发事故的隐患。这都是耐挫力差的表现。心理学认为,一个人耐挫能力的增强,必须在顺境与逆境反复交替的锤炼中才能实现。在军人心理教育中,首先要采用多种方式,利用一切机会,对军人进行耐受挫折的教育,使他们明确树立失败中的不屈、厄运中的刚毅、困难中的勇敢是军人面对挫折的正确态度。其次,要有意为军人创设顺境和逆境条件,锤炼军人吃苦耐劳、善对失败与挫折的坚强意志品质。再次,引导军人开展自我提醒、自我约束、自我反省的自我教育,发挥自身潜能,以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
4.培养军人的环境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自然环境、人际环境、生活工作环境等发生变化时,生理机制、心理机制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由于军事活动的特殊性,军人需要适应的多种环境比一般人更加复杂多变。因此,必须把环境适应性训练作为军人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是及时进行军事生活环境的心理适应性训练。军人一旦进人军营,就要及时引导他们完成对军人角色的认知,尽快学会有序地生活,消除紧张心理。二是进行军事任务转换中的心理适应性训练。部队任务的每一次转换,都应教育军人认清军队的职责和执行新任务的目的及意义,使其做好执行新任务的心理准备。同时,要对执行新任务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进行分析,使其增强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应对艰险的心理准备。三是进行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性训练。在信息社会,社会环境因素对军人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心理教育和疏导中,要培养军人自信、自立、自强的能力,努力缩小军人角色与人民群众、社会对军人的期望的差距,增强军人抵御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心理免疫力。四是进行战场环境的心理适应性训练。当兵,就要准备打仗。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战场,军人将经受血与火、灵与肉的考验,需要极强的心理承受力。因此,加强军人适应战场环境的能力训练,是和平时期军人心理教育的重中之重。要经常组织涉险训练,使军人多一些“危险”经历,要在作战地域、困苦条件、战场景象、战斗过程等方面对军人进行模拟训练或实战演练,使其提高心理适应能力。
5.搞好军人心理辅导工作
军人心理辅导,是指心理辅导专业人员通过与来访者的人际沟通。对来访者提供心理帮助,疏导心理障碍,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发挥自身潜能,从而形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过程。军人心理辅导是对军人进行心理教育与疏导的主要方法,是维护军人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做好经常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应准确掌握官兵心理素质现状,通过心理测验、谈话等多种形式,建立、完善官兵心理档案,增强心理辅导的针对性;应定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掌握官兵心理变化规律和带倾向性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化解消极心理,使部队始终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应加强个别人的心理辅导工作,对来访者在利益荣誉、人际关系、恋爱婚姻、家庭困难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障碍,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和手段进行咨询和疏导,防止矛盾激化。尤其是对属于极端型性格、遭受重大挫折、有精神病既往史或家族史的人,必须予以更多的注意与关爱,及时进行心理疏导,防止各类事故、案件和重症精神疾患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