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弦歌盈耳
46945400000116

第116章 记(4)

花落花开,缘散缘聚……一切难以割舍却又无法挽留。我明白,不管过去多么美丽,终究是无法回去的。正如那飘在蓝天中的白云,在岁月的天空中给予一丝丝点缀,但无论如何也是躺不进去的。亦如那匆匆流过河川的流水,在河中留下过痕迹,但永远也不会在那里驻足的。伴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我们在求知明理的道路上,一定能走得更坚定、更远!

我喜欢桂花,因为她独在的内涵,花瓣没有栀子花那样夸张,没有玫瑰花的那份妖艳,没有樱花那样大的枝干,没有荷花那份清高,要不是她那份独有的味道,几乎无法从乔木中认出她来。淡于世俗繁华的品质,芬芳整个校园,平凡却不平庸。美丽的母校——福建师大,一如桂花,毫不张扬却香传万里。

(王春萍化学与材料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赤足踏歌长安山

◎罗斌

一双皓足轻跃着,脱去了鞋袜,如脱去了凡世间一切的束缚。脚掌柔软地点在凉溜的鹅卵石上,鹅卵石忽然从冬眠中醒来似的,沾着几丝欣喜,争相跳跃着,与那酥香合奏起了3月里的天籁。

晨曦透过枝叶,随着风的节奏闪烁着,遍地呈现出影影绰绰的斑点;相思林的翠绿在起舞,簇拥着那清脆悦耳而错落别致的鸟鸣;整座长安山似乎在空气中,飘荡着、悬浮着。在长安山苍翠、碧岫的轻云里,低了头披着秀发只专注于脚下的节奏,仿佛她脚下的音符等同于整个世界——欢快的、轻柔的,恬适而美妙。

然而,这美妙的天籁却中断了,因为我贸然而又不合时宜地闯入。她先是愕然,随后垂了头拎着鞋转身顺着这鹅卵石小道隐约而去。她几乎是飘走的,梦一般没有足音,却留下鹅卵石的余弦合着长安山的轻唱在空气中袅绕……

我不禁驻足,环视这一片浓密而显苍郁、阴森的林子,细细地巡视,想要穷尽长安山这每一滴的美丽,有着摄影师突然捕捉到美丽奇景时的惊喜和贪婪。惊喜过后,我在责问自己,来福建师大快一年了吧,就住在高区宿舍楼内,为什么就没有早些体察到这份美丽呢?生活从来不缺乏美的事物,所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抑或生活节奏的加快,抑或学习压力的增大,使我变得麻木、狭隘甚至阴暗。何曾真正驻足观赏过周围的一切,品味过周围的一切所给予我的美好?人生本是短暂的。然而,很多时候我却将它耗费在锁眉哀叹或冷眼苦笑之中。幡然醒悟的我,合起书本,举步投思,去探访细察起来。

长安山,原名后岭山。从高处鸟瞰可见山似凤凰,凤头朝东,丰满的羽尾朝向西北,有向东北腾飞的优姿,或许因此而得雅称——凤山。长安山原先只是一片乱草杂陈之地,荆棘丛生,举目荒凉,但经过老一辈师大师生们的不辞辛劳、胼手胝足,一幢幢教学楼、宿舍楼和图书馆拔地而起,错落有致地矗立于起伏跌宕的山麓上,使这荒凉的山头到处浸透着浓郁的高等学府气息。方今,那些建筑多已陈旧,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依然屹立而不显颓废。穿过一道道绿色的屏障,一座庄严而肃穆的建筑呈现眼前,那就是师大校本部的办公楼。这座1908年就已落成的办公楼,为原华南女子学校旧部,迄今为止已有102年的历史,但它依旧挺拔、耸立!那灰色的壁身、暗紫色的瓦砾所彰显的是一所百年老校的庄严和荣耀,不知哺育了多少莘莘学子。多少作家、科学家、教育家从这里再出发,为我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恰如俞元桂老先生所言:“就是长安山,这个摇篮,也培育了数以万计的各级学校的中坚力量,出现了不少栋梁之才,我们不敢说桃李遍天下,说是桃李遍八闽可以当之无愧。”其中蕴含着大学者风范的自豪而谦逊溢于言表,而这也正是长安山给予世人的韵味和风姿。

作为一所百年学府的代码,长安山韵味如此、风姿依然。同时,它有着“山校合一”的别致之处。因而,长安山作为山,它的韵味、风姿在于其山的毓秀、黛绿和钟灵。建校伊始,师大的先行者们便开始了造林绿化,如今的树荫正是前人辛勤留下的恩泽。长安山正式开辟为公园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楼台亭阁也相继在此时落成,从而有了今日飞檐画栋、碧岫堆云的“长安山公园”。

从师大正门沿大道直上,到科学会堂前左侧30米左右便是公园的东门,那是一扇古典的圆形门庭,旁侧题有原师大书记曾鸣题的“长安山公园”五个红色大字。顺蜿蜒的鹅卵石小道向南迈步,迎眼扑来的是一座用黄色琉璃瓦铺顶的花瓣状亭子;再往西侧行进,一座带石砌高台的方形亭阁矗立于半腰中,而两亭之间有着“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优雅,犹如横于山上那座两米来长的小拱桥,有似苏州园林内小桥的雅致和娇娆,只是桥下少了一股潺潺而动的流水。继续攀登,展现眼前的便是一座由吕振万校友捐建的艺术廊阁,几何形外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旁侧的那片用瓷砖铺好的平地,若是约三五好友,在花好月圆之夜,露天围坐在此,闻着长安山的幽香,品茶赏月,更有一番别致的风情!对于老者而言,最好不过便是在离艺术廊阁不远处更大的一块平地晨练,此处算是长安山顶的“中心”了。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过了山川,越过了海平面,挂在了枝丫上,晨读的学子与晨练的老者相聚一起。每每此时,青年的蓬勃朝气与老者老当益壮的焕发之势交相汇聚,展现出生命的不同侧面,而同时又有着共同的生命张力,这或许是长安山从悠久的历史走过来所凝聚的钟灵吧!翻过山梁,下坡有一双层楼阁,名曰“望江亭”,凭栏极目远眺,据说可以尽览仓山北城区,可以窥见闽江如一条白练自西北缓缓地飘来,江中那些往来的船只和游艇均可尽收眼底,大有“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景致。只是如今这片坡的相思林尤为高大繁密,遮挡了视线,但仍有朦胧隐约的美景时显时隐。

正是这大片茂盛的相思林,满目葱郁中含着往昔师大人多少浓郁的思念、怀念和眷恋,多少绵长的惆怅、沉思和幻想呀!最是那条葱翠间的鹅卵石小道,踏行其间,有绿海逍遥的飘逸感。那个赤足踏歌的女孩正是在这里,演绎幽谧而翩然的天籁舞曲,使我直把这里当成梦境里的瑶台仙境了。

如此集百年学府的端庄、博大与山林的钟灵毓秀之地,除了长安山,恐怕九州之内鲜有可比拟的吧!在喧嚣的现代化都市中,有这么一块如此舒心惬意之所——既是学子晨读的天堂,亦是健身、娱乐的胜地,生活其中该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临下山时,听到这样一段老大爷及其孙女的对话,我内心有着莫名的喜悦,似《高山流水》的琴音有了真正的知音,又似收藏家遇到了投趣的鉴赏者:

老大爷:“多美的地方呀,明天叫工作繁忙的爸爸妈妈歇一歇,让他们一起来这里玩,好不好?”

一个稚嫩、可爱而娇甜的声音:“好,好,好呀!老师说,美的东西应该同大家一起分享。”

(罗斌文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漫步长安山

◎周荣进

当黑夜将我的昨天埋葬,白昼又使我的美梦从枕边溜走,我发现我喜欢一个人走走。踏着青黑泛绿的小石子路,伴着树上雀跃灵动的鸟叫声,还有幸运时候能碰到的被这些鸟的精灵震落下来的树叶和果实,清晨我漫步在长安山上。

长安山不大,实际上很小。可正因为此,我才更加珍惜这短短的小石子路,生怕匆忙的双脚忘了丈量从开始到结束的距离。或许这才算得上是漫步吧,讲究的便是这份心灵的清净和自由。到达山顶的时候,那里有块不小的宽敞地,我照例是要在此留驻一会的。寻个无人占据的长椅,掏出一本已准备好的书,静静地看上几页,偶尔带着自己的感情放声地念出一段。倘若幸运的话,遇上太阳很早出现的早晨,这里便洒满阳光了,我就可以贪婪地沐浴在这新鲜柔和的阳光之下了。一日之计在于晨,这话真是简洁又明了。它在提醒着人们清晨是一天中最宝贵的时光,所以要想每天过得充实有收获就要把握好早晨的时光。于我,这清晨的阳光便是我很好的收获了。

很小的长安山,似乎因为有了这山顶的一块不小的宽敞地吸引了很多人,因为我发现这里好像是每个上山之人都要经过并如我一样停留的地方。在这里,你可看见用心朗读课文的学生,你可发现在水塔下闭目养神却在打着太极拳的老人们,你可遇见风雨无阻每天都要来山上清扫小路的清洁工,当然你还可以碰上扯着嗓子放歌的练声者。

长安山人多的时候不是阳光充足可使人睡意蒙眬的中午,也不是可隐蔽少男少女幽会的黄昏后,而是清晨。据此看来,清晨的长安山应该是热闹的,而我从没有过这种热闹的感觉,我品味到的是一种各得其所、各有所悟的宁静。

人多不一定就热闹!他们来此本身就不是为热闹而来,相反他们寻求的是一种自我的寂寞和孤独感,要的是一份从清晨便开始的心灵的宁静。他们不会在清晨的长安山聊上几句,遇上熟悉的路人也只是微微一笑,和相约来此的朋友见面时也只是把头微微往上一抬,便算着是打招呼和表示赴约了,之后他们便各自干着自己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