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步制作指导
学生制作,治疗师巡视指导。学生制作时可放一段轻快的音乐,调节学生的紧张或不愉快的心情。
第5步总结讲评
治疗师:小朋友都已经把不倒翁做好了,大家轻轻地碰一下试试看,你发现了什么?
小朋友答:不会倒
治疗师:对!希望大家在遇到不高兴或不顺利事情的时候,能像不倒翁一样,不被困难打倒。
评一评:请代表把初选出的不倒翁放在中央,让大家评一评谁的不倒翁做得最好。
评比方法(作参考):准备编好号的小篮子对应不倒翁,每人拿一小球投到满意的不倒翁编号篮中,然后根据球的数量评选出优秀作品。
(2)儿童中心游戏治疗(child-centeredplaytherapy)游戏治疗在儿童看来是一种自由、愉快的活动,通过游戏能使儿童充分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价值,树立自信心,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因此,人本主义的游戏疗法有更好的适合作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儿童中心游戏疗法本质上相信每个儿童都有自我发展的力量,他们强调的是为儿童创设一个宽松、自然、平等、尊重的环境,儿童在游戏中的感觉是安全的、自由的,在情绪上是松弛的,获得了良好的、愉快的心境,游戏治疗中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样,避免了传统心理治疗中的非实质性平等的医患关系。
关于游戏疗法的具体方法,亚瑟兰(Axline)提出的8点至今仍为儿童中心游戏治疗方法所遵循:①治疗师必须尽快和儿童建立起温馨友好的关系;②治疗师应该无条件地接收儿童;③治疗师应该营造一种宽容的氛围,使儿童都能充分自由地表达其内心感受;④治疗师必须迅速识别儿童所表达的情感,以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向儿童解释这些情感,获得对儿童行为的领悟;⑤治疗师应该始终尊重儿童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只要给予适当的条件,儿童就能够自己处理困难;⑥治疗师不能以任何方式企图指导儿童的行为或对话过程,儿童应该引导治疗的进程;⑦治疗师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⑧游戏过程中要建立一些必不可少的限制,以保证治疗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上。
目前该疗法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广泛用于治疗有情绪和行为障碍的儿童,但是国内却应用很少。其多适用于年龄在3~12岁且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动功能的非智商低下儿童,主要包括:社会适应障碍、不良行为、学校恐惧症、孤独症、多动症、抑郁(轻度到中度)、神经性厌食、口吃、缄默等,其中以社会适应障碍和不良行为的疗效最佳。
下面我们看一个相关案例,体会儿童中心游戏疗法的治疗过程,并讨论其相对于精神分析游戏疗法的优势所在。
来访者是幼儿园小班一名男孩儿。对周围事物反应淡漠,兴趣狭窄,不与别人玩耍,不喜欢玩玩具;对成人的问话不能理解,只能简单重复;记忆力好;脾气暴躁,经常伤害他人,不能适应正常的集体生活;老师反映他行为刻板,在语言、交往等方面有问题,动作发展不协调;家长也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不一样,发现孩子经常看旋转的东西发呆,表现出强烈的念旧情怀;母亲怀孕期间无特殊不良史,无家族性疾病史;患儿系足月顺产,发育基本正常;一到两岁期间几乎完全由祖父母抚养,缺乏母爱,身体素质差,经常感冒、发烧。
从其表现可见,患儿性格内向,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爱,但事与愿违,父母与孩子不住在一起,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少,使孩子正常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于是孩子将自己封闭起来,生活在与外界隔离的心理世界中。通过对患儿情况的分析,认为早期亲子分离是导致孩子自闭的主要原因。
根据对患儿基本情况的分析,决定采用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儿童中心游戏治疗的方法,来帮助他将内心的问题及焦虑发泄出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在准备阶段,我们对患儿进行了家访,让家长了解游戏治疗的基本思想及基本做法,使他们打消顾虑,不必担心游戏治疗的效果;并使他们明白游戏治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儿童在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与平时不同的行为表现,这正是游戏治疗开始在儿童身上起作用的表现;游戏治疗的效果常常时起时伏。希望家长经常保持联系,将儿童的问题及表现及时反馈给治疗师,使治疗师全面把握患儿的情况,以便适时加以处理。
游戏治疗室专门准备了玩沙和玩水的区域。把游戏治疗室的使用权交给儿童,每次使用后都保持原样,不要求玩具摆放得整洁,这样才有利于患儿在游戏治疗中把自身的问题毫无顾忌地表现出来。
治疗阶段:先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来访者第1次对治疗室感到陌生,对玩具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几分钟后,开始放松并触摸玩具,对玻璃制的玩具给予注意。第2次对玻璃制的玩具仍感兴趣,特别喜欢一个形似葫芦的、内装紫色水、透明的玻璃小娃娃,并把所有玻璃瓶做的娃娃玩具都拿出来,放在桌上,将娃娃身体小玻璃瓶与头各种塑料头饰分开;对用水浇沙、用网筛沙、漏沙等动作持续了很长的时间。第3次出现了用沙埋玻璃娃娃的动作,把玻璃娃娃捏在手里往沙砾里转,试图转得越深越好,直到用沙把玻璃娃娃埋得看不见为止。到第6次把埋在沙里的玻璃娃娃挖出来再埋进去,并说“变没了”,还说最喜欢玻璃娃娃。第7次继续挖、埋玻璃娃娃,最后一次埋进去后,再也没有挖出来。在第8次时,玩玩具时间不长,表示再也不想见到玻璃娃娃。并把他第1次拿出来的玻璃片玩具扔在地上并用脚狠狠地踩碎,说不想再玩了,也不想再来了。
通过3个多月的游戏治疗,教师及家长都反映该儿童有很大变化。他不仅对玩具发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与同伴一起游戏;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能主动遵守并主动地向父母讲起,这是以前从来也没有过的;能主动与人交往,能意识到自己的言行所带来的后果;语言、动作发展都比以前好多了。3个月的治疗效果是明显的,教师及家长都反映患儿在身体动作、语言发展、适应环境、社会交往等方面进步明显,父母面对自主性大大增强的孩子,表现出既高兴又无法适应。经过半年多的效果追踪及家访,患儿各方面发展正常。可见,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让儿童通过自由的游戏,自然地表达情感,将内心存在的问题通过“玩”而暴露出来,使紧张、焦虑、恐怖及不满等消极情绪体验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发泄,使健康的情绪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发展起来;游戏治疗能帮助儿童打破自我封闭的壳,将过去(如这里的玻璃娃娃)埋葬使其化为虚无,从而建立起新的情感交往模式,有效提高儿童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兴趣和愿望;游戏治疗弥补了儿童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为情绪障碍儿童提供了充分活动和自由练习的机会,是成人了解情绪障碍儿童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能帮助教师洞悉儿童行为障碍的深层心理机制,以进一步制订矫治措施,适时地引导儿童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
引自:邱学青.孤独症儿童游戏治疗的个案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1(1)(3)认知行为游戏治疗(cognitivebehaviorplaytherapy,CBPT)CBPT自内尔(Knell)于1993年定义以来,是一个扩展快速的领域,强调儿童必须主动参与治疗,并接触到有关控制掌握以及为改变自己的行为负责任的问题。CBPT是根据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计的。近年来,CBPT综合使用多种不同的技术与方法,在行为治疗方法、认知技术中结合布偶、绘画、橡皮泥以及沙土等媒介,更符合儿童的发展需求。治疗师向儿童提供结构性的、指向目标的活动,同时允许儿童将即兴发挥用的材料带进治疗中来。这种即兴发挥与结构性活动的平衡是CBPT的一种实践艺术。在治疗中,儿童通过角色扮演和“假装”实践练习来学会对特定情景的应对技能。目前多用于治疗儿童恐惧症、选择性缄默、儿童排泄障碍以及儿童经历了创伤性生活事件(如父母离婚、性虐待等)之后的心理反应等多种儿童心理或行为障碍。
(4)格式塔游戏治疗(Gestaltplaytherapy)该疗法的背后蕴涵着庞大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原则除了来自精神分析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各种人本主义理论以外,还吸收了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Reich身体治疗的部分观点。它采用了一些投射性的技术,使儿童以一种非威胁性的、有趣的方式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其基本原则是:①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治疗师以非批判的、尊重的态度对待儿童,为儿童提供一种全新的体验,这种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②保持良好的接触,解决阻抗的问题;③帮助儿童发展出坚定的自我感觉:引入不同的体验来加强儿童的自我,为情绪表达提供所必需的自我支持;④为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体验。目前在格式塔游戏治疗中较多采用的是一些创造性、表达性以及投射性的技术,包括:绘画、捏黏土、拼贴图、陶艺、饲养小动物、多种形式的音乐、木偶剧、讲故事、沙盘游戏等,这些技术架起通向儿童内在自我的桥梁。由于格式塔治疗的指导性与集中性,该疗法对受到丧失与悲伤问题困扰的儿童有较好疗效。
在游戏疗法的理论方面,还有J·达弗托、F·H·阿伦等所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并在该理论指导下创立了游戏关系疗法。此外,V·M·爱克斯勒的儿童中心疗法、D·列维的解放疗法等,也是具有游戏疗法性质的非语言性心理疗法。
各种游戏治疗的不同学派在下列问题的看法上已经接近一致:
游戏活动本身不是治疗的目的,而仅仅是治疗的一种手段或方式;游戏治疗中治疗师的态度,以及治疗师与儿童之间建立的特殊性关系具有关键的作用;游戏的意义在于具有象征性,从游戏中可以反映出儿童潜意识的内心冲突、欲求和幻想。治疗师应该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以及儿童对治疗师的移情作用进行分析和解释,以此促进儿童自知力的发展和人格问题的矫正。
三、治疗师的基本态度与原则
游戏疗法的目的是通过游戏,使儿童展现出真实的内心世界,在治疗环境中,使其功能失调的部分得到重新整合。其中,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疗法为代表,强调治疗师与儿童的关系,强调无条件接受、温暖的环境和移情对治疗的作用,这种关系使儿童能自由地“玩出”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同时,可以促使问题行为转变为新的、更有创造性的行为。我们比较赞成儿童中心疗法的代表艾利克斯(Alex)和兰德帝斯(Landtis)提出的几个基本理念和原则,并认为这就是治疗师所持的基本态度和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艾利克斯(1947)最早提出了游戏疗法的8项基本原则,后来又有许多临床心理学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发展,成为系统的思想指导。8项基本原则如下:
(1)治疗师须和儿童尽快建立融洽、友好的关系。
(2)完全接受儿童的现实表现。
(3)与儿童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要让儿童有许可感,便于其自由表达自己的全部感情。
(4)治疗师重新组织儿童所表达的情感,及时以他们的方式给予他们反馈,使他们能洞察自己的言行。
(5)治疗师要始终坚信,如果给予儿童一个机会,他们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尊重儿童,让儿童为自己的选择和改变情况负责。
(6)治疗时不要试图以任何方式指导儿童的言行。让儿童自己领路,治疗师跟随。
(7)治疗时不要试图加快治疗的进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8)治疗师仅仅作一些针对现实世界的限制,使儿童意识到他们在治疗关系中负有的责任。
结合游戏疗法各方面研究,在自己实践体会的基础上,兰德帝斯(2002)进一步总结了儿童中心游戏疗法的3个基本理念:
(1)游戏是儿童的自然语言,是他们表达自己发展性的适当方法。
(2)儿童具有趋于自我成长和成熟的内在倾向。
(3)儿童本身就具有积极指导自我的能力。儿童具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第三节游戏治疗的案例与分析
下面介绍一个通过游戏疗法对一自闭症儿童进行治疗的典型案例,并对该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该案例是在参考了日本心理治疗专家田中和子关于“儿童的游戏疗法的事例报告”案例(河合隼雄,1990)的治疗方式上,并结合我们的临床治疗案例而形成的教学案例。
一、儿童自闭症的表现及诊断标准介绍
自闭症是属于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发展障碍性疾病,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是自闭症的3个主要症状。自从美国精神病学家坎勒(Kanner)于1943年首先报道自闭症后,人们就开始对它的病因进行探讨和研究。虽然迄今为止,自闭症的病因仍不明了,但还是取得了许多重要而广泛的研究成果,对最终找到自闭症的真实根源具有极其宝贵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