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艺术疗法——操作技法与经典案例
46944700000008

第8章 游戏疗法(3)

第二,对遭受躯体虐待或性虐待儿童的集体游戏斯图尔德(Steward)等人在一项研究里描述了对遭受躯体虐待或性虐待的儿童进行的开放性集体游戏治疗模式,它所使用的是一种非指导性的游戏治疗,其目标在于治愈儿童过去的创伤和满足儿童在当前以及未来的情绪需要。然而,另一些学者则强调,应该对遭受性虐待儿童运用指导性的治疗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处理其创伤性问题。弗里德里克(Friedrich)的研究里就采用结构式治疗方法,并介入了对父母提供适当的咨询。目前很多学者倡导将非指导性游戏治疗、指导性游戏治疗以及其他一些专门针对受虐待经历的技术策略相结合的治疗方法。

著名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非常重视游戏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状况,将儿童游戏分为3种。

(1)实践的游戏

儿童年龄大概在出生到2岁之间。游戏时无规则可循,儿童通过身体活动和摆弄有形的物体来做游戏,以达到身心快乐。这种游戏可以为儿童今后运动技能的形成作准备。

(2)象征性的游戏

儿童年龄为2岁到7岁之间。游戏中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儿童通过这种游戏学到各种知识。儿童也可以从事假想性游戏,把眼前并不存在的东西假想为存在的,可以在想象中游戏,而不必借用身体动作来做游戏。

(3)有规则的游戏

儿童年龄在7到11岁之间。这种游戏中含有社会或集体的规则,无规律的冲动性的活动减少,而体现社会性、教育性的活动逐渐增加。比如儿童之间的体育竞赛、合唱、戏剧演出等。

其他还有一些不好分类的游戏,如亲子游戏。亲子游戏也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因此,在这里对亲子游戏治疗(filialplaytherapy)也作一个简单介绍。

亲子游戏治疗适用于多种情况,尤其对于那些由于病态的家庭系统而造成的心理障碍或行为异常的情况,亲子游戏治疗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治疗中,治疗师训练并督导父母,通过特殊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游戏治疗程序,帮助父母为他们的孩子营造出一种易接受的、安全的环境,使儿童能充分表达他们的感受并建立起对父母的信心。其治疗过程可简单概括如下:①治疗师向父母解释基本理念与方法;②治疗师演示游戏治疗的过程;③治疗师训练父母掌握最基本的游戏治疗技能:了解治疗的阶段和目标、共情式倾听、开展以儿童为中心的想象性游戏以及设立限制;④父母在治疗师的督导下与自己的孩子进行游戏活动;⑤父母独立在家里开展游戏治疗,并将这种技能扩展到日常的生活中。

在中国社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的今天和未来,亲子游戏治疗的大力倡导和发展,是弥补独生子女在家庭内及与同龄伙伴之间交往不足的良好途径。近年来,亲子游戏治疗被成功地应用于以下儿童或家庭问题中:对抗性行为、焦虑、抑郁、虐待、忽视、排泄障碍、领养儿童以及离异家庭、遭遇慢性疾病的家庭、单亲家庭、父母被监禁的家庭和性虐待儿童的家庭。亲子游戏治疗在帮助儿童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也减轻了这类家庭中父母的压力。

第二节游戏疗法的操作技法

游戏疗法只是治疗的一种手段,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治疗目的,有不同的游戏设计。同时,不同的治疗师具有不同的治疗风格,在不同的理论基础上采用的游戏设计,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也迥然不同,在此节中,我们只能就一般的游戏疗法的环境、治疗中的操作方法和技巧、游戏疗法中患者的观察和记录等作一些引入介绍,以供参考。如读者需要了解针对不同对象进行的具体游戏操作,还须参照专门的儿童游戏书籍。

一、游戏疗法的准备与引入

(1)治疗室

游戏治疗室面积以25~30平方米较为适宜,一般不超过40平方米。若治疗室太小,儿童的活动被束缚;若治疗室太大,又可能使儿童产生恐惧与不安的心理。治疗室色彩要柔和,装饰不宜太刺激。下面是笔者参观的日本京都文教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儿童游戏治疗室布置状况的图片,供读者参考。

图2.1日本京都文教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儿童游戏室场景图(2)治疗室的设施与器具的布置治疗室可以购置如下一些设施:水坑(包括沙子、铁锹、小翻斗车):用于进行创造性活动。打击乐器:如鼓、铃等,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发泄攻击性行为和其他情绪。

一些身心运动平衡的游戏器具:滑梯、蹦蹦床。各种玩具:适合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玩具。绘画工具:用于儿童对自我情感的表现。镜子:用于自我镇静和调整。水龙头:用于儿童洗手等清洁。

图2.2游戏室中的沙坑和其他玩具

图2.3日本京都文教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儿童游戏室场景图(3)治疗时间游戏治疗的时间每次50分钟,实际按1小时计算,剩余10分钟用于整理治疗室。

当患者进入治疗室之前,治疗师就要开始仔细观察和记录了。

如,患者进入治疗室之前,治疗师要观察母子分离的状态,记录孩子的焦虑程度。若第一次母子分离时,孩子表现极度不安,则要采取系统脱敏法。

对于儿童的治疗,在治疗时,是否需要母亲陪伴的问题可以这样处理:第1次可允许母亲和孩子一同进入治疗室,参加游戏,但在游戏过程中母亲要逐渐退出游戏;第2次,母亲在治疗室中陪同30分钟,后20分钟母亲退出治疗室;第3次,母亲不进入治疗室,站在治疗室门口;第4次,母亲远离治疗室。

在游戏过程中,要观察儿童是否主动接触玩具。若儿童不主动拿玩具,则表明其较为内向,治疗师应积极主动引导儿童进入游戏;若儿童较为外向,其行为有时会表现出冲动性、攻击性,治疗师应进行适当的调控。对于自闭症儿童,不要破坏其自闭的空间,更不能强迫他参加其不愿进行的活动,治疗师要与他并行做他感兴趣的活动,与其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此外,要观察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玩的游戏种类及次数,若游戏种类丰富多彩,则说明该儿童智力发展较正常;若儿童只反复玩一种玩具,则说明该儿童可能存在强迫倾向或智力发展问题。

在游戏中,还要观察儿童的语言表述是否清楚,以及儿童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不同语言表现,观察其与治疗师有无对话,对话有多少,有无自言自语等。

到底记录哪些内容?这是一个非常有技巧性的问题,下面是有经验的治疗师关于记录主要内容的看法,认为主要有10个方面:

(1)儿童参加游戏的兴趣、动机的强弱变化,以便治疗师及时调整计划和游戏内容;(2)母子分离状况:包括逐渐完成、一次完成或不能完成;(3)游戏疗法的构造:包括自由分散或有主题的活动或两者兼有;(4)儿童在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高低的变化;(5)儿童与治疗师的关系:拒绝、接受、过度服从或冷淡等;(6)攻击性:破坏玩具的倾向高(强)或低(弱);(7)心理治疗师对儿童活动有无限制及儿童对这些限制是否理解;(8)儿童的感情、情绪的表现:压抑、过激、悲哀或喜悦;(9)儿童的自我控制力和注意力:适当或过度(如,多动症患者的控制力弱,有注意力不集中倾向等);(10)适当的语言表现:包括多、少、有意义、无意义记录儿童的语言用。

二、游戏疗法的基本步骤和关键点

游戏疗法的具体步骤根据不同的情况而有所不同,但有一些基本的步骤和每个步骤所需要注意的关键性的问题。下面我们以日本临床心理学家古屋健治(1983)提出游戏治疗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几个注意点来配合说明游戏疗法的基本治疗步骤,分别是:

(1)准备阶段:儿童的问题多为亲子关系异常所引起,故对儿童进行游戏疗法的同时,也须对家长进行咨询。

(2)导入阶段:若有亲子分离的不安现象发生,则让家长也进入游戏室进行治疗;等到几乎无亲子分离不安现象出现时,才让亲子分别进行活动。

(3)初期阶段:治疗师须采取接纳、容许及同理心的态度。

(4)第二阶段:儿童开始自由地游戏时,治疗师须成为儿童的跟随者。

(5)第三阶段:建立治疗师与儿童之间亲密的信赖关系,在此阶段儿童时常在游戏中出现攻击性的感情表现。在该阶段还应该注意,要让儿童明白在治疗过程中只容许其有某种限制内的自由范围,例如游戏时间的限制,禁止携带玩具回家,禁止破坏物品等限制。

(6)第四阶段:儿童在此阶段多由攻击性的感情表现转变为出现否定与肯定两极端的感情表现。

(7)第五阶段:肯定的感情表现此时较之否定的感情表现多且丰富。

治疗理论上,治疗师在第三阶段以后所使用的技巧,依据理论而有所分别,如采用儿童分析法则给予精神分析解释;现实疗法则给予以自由关系创造空间;而非指导式疗法则采用非指导性的技术等。

一般游戏疗法可以去除学龄前儿童的症状和问题行为,并改善其社会适应力,尤其是对情绪障碍儿童最具疗效。游戏过程的第四阶段或第五阶段初期,儿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行为大半会消失不见,而约有60%~80%左右轻度心因性问题的儿童家长会改善其态度。

下面就具体介绍游戏疗法的不同理论解释,指出各自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并通过一些案例体会游戏设计的精彩之处。

关于游戏疗法有不同的理论应用和解释,不同的理论在游戏治疗的关键点的把握和具体的游戏的设计也有不同的地方,要更深入地了解游戏疗法,就有必要深入了解不同学派关于游戏疗法的治疗关键环节。如,儿童中心疗法的支持者艾利克斯(1969)提出了游戏疗法的8项基本原则,就是该学派游戏疗法的关键点,和其他学派提出的观点就不一样。他提到的8个原则中,其中涉及多文化的接受和理解、关系的建立、感情的表达和控制等方面的问题。下面具体介绍各个学派的关键点。

(1)精神分析游戏治疗(psychoanalyticplaytherapy)该学派认为,儿童天生就有种种内在的需求和欲望要得到满足、表现和发泄,但是儿童所生活的客观环境不能听任其为所欲为,从而使其内心产生抑郁,导致儿童的自私、爱淘气、发脾气、怪癖等各种不良行为。于是,儿童就要在游戏中发泄情感、减少焦虑、发展自我力量,以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要求,从而得到身心的愉快和发展。精神分析游戏治疗就是借助游戏这个媒介分析潜意识,将这些尚未解决的潜意识内容,提升到意识层次,从而彻底解决问题。在儿童精神分析游戏治疗中,游戏是用作与儿童建立分析关系、观察的媒介,分析资料的来源和导致顿悟的工具。这种心理治疗技术比较注重各种不同类型的、个人的游戏。下面看一个调节情绪、应对挫折、发展自我力量的游戏疗法设计的例子。

来访者为男,十岁半,主要表现:近一年来上课不专心,学习成绩下降,不爱说话,不爱与人交往,但有攻击性,经常发脾气,有时又抑郁寡欢,显得比较焦虑。孩子的父母因感情破裂一年前离异,孩子被判给父亲,并和父亲、继母一起生活。同伴的小孩子有些嘲笑其没有亲妈,孩子还经常多次梦见被继母虐待。

分析来访者情况可知,由于父母离异造成其情感上的压力过大,导致其情绪控制失常。由于心理能量不足,对继母存在畏惧心理,想寻求父亲保护和关心。可通过下面的“不倒翁”活动,调节控制来访者情绪,增强其心理承受力。

不倒翁

(1)活动目的

通过动手制作“不倒翁”,使大部分儿童的情绪趋向一致、稳定,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懂得当不开心或做某事失败的时候,学习不倒翁不倒的精神,调控自己的情绪。

(2)活动时间:20~30分钟。

(3)活动准备

不倒翁以及不倒翁示范作品。剪刀、胶水、橡皮泥、白卡纸(建议白卡纸上画好一个大的“8”)、彩色笔。

环境布置:一间宽敞明亮的教室,四面墙上挂着富有童趣的图画或儿童自制的手工作品。一套音响(选择一些轻音乐备用),实物投影仪一台。室内要保持空气流通。

(4)活动过程

第1步激趣导入

①治疗师:(出示不倒翁)你们玩过这种玩具吗?谁知道它的名字?它有什么特点?(知道的儿童会说,并会告知如何玩。)②治疗师:大家喜不喜欢这个玩具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动手来做一个可爱的不倒翁。(示范做)第2步介绍组成不倒翁的组成头,身体。(建议学生通过观察后回答)治疗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知道了不倒翁是由头和身体组成的。接下来,我来介绍一下做不倒翁需要的材料一个大圆盖和一个小圆盖,外加橡皮泥,另外还有一张“8”形白卡纸。

第3步制作要点

治疗师把示范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仪上,让在场的小朋友都能看清楚。

讨论:请小朋友看一下治疗师做的不倒翁,然后让4个人相互讨论一下该如何做。

儿童可边看边讨论,然后选出代表回答。儿童交流时,治疗师给予表扬,并将制作过程写在黑板上。板书:将白卡纸沿“8”黑边剪下;用水彩笔在小圆白卡纸上画不倒翁的面部表情;用水彩笔在大圆白卡纸上画衣服;大圆盖和小圆盖的拼装;橡皮泥放在大圆盖的“肚”下;将涂好颜色的白卡纸粘在已拼装好的大小圆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