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艺术疗法——操作技法与经典案例
46944700000010

第10章 游戏疗法(5)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以及美国精神医学协会的《精神异常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认定自闭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de-velopmentaldisorder,PDD)。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3岁前即有所表现的社交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缺陷,以及重复性的刻板行为,是自闭症儿童的定义性特征。自闭症与智力障碍有部分的重合,但需要作出明确的区分。自闭症儿童的典型特征不是一般性的认知水平低下,而是心智和情感运作模式的异常。非语言交流和语言交流存在严重缺陷。许多自闭症患者具备某种令人惊异的超常能力,例如写实性绘画、音乐感受和表演、万年历一般日期记忆、不假思索的数字计算能力,但是可能终生只会极其简单的语言交流,而且语言表达方式也明显地与众不同。

依据中国诊断标准CCMD-3认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型,以男孩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儿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具有某方面较好的能力。美国精神病协会编著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4)将自闭症划入4种综合性精神发育障碍中的一种,具体的诊断标准为:

A.包括(l)、(2)、(3)总数6项以上,至少有2项是(l),而(2)、(3)至少各1项。

(l)社会交往有质的缺损,表现为至少下列之二:

(a)非语言性交流行为的应用有显著缺损,例如眼神交流、脸面表情、躯体姿态及社交手势等方面;(b)与相似年龄儿童缺乏应有的同伴关系;(c)缺乏自发地寻求与分享乐趣或成绩的机会(例如,不会显示、携带或指出感兴趣的物品或对象);(d)缺乏社交或感情的相互关系。

(2)语言交流有质的缺损,表现为至少下列之一:

(a)口语发育延迟或缺如(并不伴有以其他交流方式来代替或补偿的企图,例如手势或姿态);(b)虽有足够的语言能力,但不能与他人开始或维持一段交谈;(c)刻板地重复一些言语或奇怪的言语;(d)缺乏各种自发的儿童假扮游戏或社交性游戏活动。

(3)重复刻板的有限的行为、兴趣和活动,表现为至少下列之一:

(a)沉湎于某一种或几种刻板的有限的兴趣,而其注意集中的程度却异乎寻常;(b)固执于某些特殊的没有实际价值的常规行为或仪式动作;(c)刻板重复的装相行为(例如,手或手指扑动或扭转,或复杂的全身动作);(d)持久地沉湎于物体的部件。

B.功能异常或延迟,表现在至少下列之一,而且出现在3岁之前:

(1)社会交往;

(2)社交语言的应用;

(3)象征性或想象性游戏。

C.并非Rett病或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DSM-4诊断标准只是对自闭症儿童的定性分析,为了进一步标准化,自闭症专家已根据自闭症的病理诊断发展出一些诊断工具,对自闭症进行定量分析。其中有美国卡罗纳大学的斯寇布乐教授及其同事编制的“儿童自闭症测试量表”(theChildhoodAutismRatingScale,CARS),是目前使用最广的自闭症测试量表之一。

包括15个领域。分别是:

(1)与他人关系:儿童在各环境中怎样与人交往。

(2)模仿:儿童如何模仿他人的语言和动作。

(3)情感反应:对儿童愉快或不快的情形如何反应。

(4)肢体动作:儿童如何协调肢体及有无异常动作。

(5)使用物体:儿童是否喜欢和如何使用玩具或其他物体。

(6)对变化的反应:儿童能否适应环境与活动的变化。

(7)视觉反应:儿童在看物体时有无异常的动作或习惯。

(8)听觉反应:儿童对人声及其他声音的反应有无异常。

(9)味嗅触觉反应:儿童对各种感官性刺激是如何反应的。

(10)害怕与紧张:儿童是否太易于害怕或该怕而不怕。

(11)语言交流:评估儿童在语言的使用及其音调节奏等方面的特征。

(12)非语言交流:评估儿童能否用表情手势进行交流。

(13)活动程度:儿童是否过于好动或过于不动。

(14)智力及一致性:智力是否达标或是否有不平衡发展。

(15)总体印象:评估人员对儿童是否有自闭症的印象。在进行测试时,施测人员根据儿童在每个领域的表现,从正常到极不正常分别给予从1到4的评分,如需要还可计算0.5分。还有一些常用于自闭症儿童评估的量表在此只作简单介绍,若有需要,可就具体情况参照使用。

孤独症儿童身心发展评估表:1999年由北京市特教师资培训中心(现称为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特教中心)与北京大学医学部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六院)合作自编,2001年经过四川省成都盲聋哑学校的初步修订,适合于自闭症视障儿童。该表信度与效度一般,评估者以质的描述为主。

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调查表:1997年由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张正芬教授根据台湾的相关研究自编,主要是可以了解自闭症儿童行为类型,以及教师/家长期望改善行为的优先次序。该表在台湾省的应用较多,评估者可以用量的统计和质的描述相结合。

自闭症儿童基本沟通行为评量表:1997年由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张正芬教授根据台湾省和美国的研究自编,主要是可以了解自闭症儿童行为交流能力和行为的功能,该表在台湾省的应用较多,评估者以质的描述、分析为主。

克氏行为量表:1969年由美国克兰西(Clancy)编制,1982年由台湾大学医学院的宋维村医师等人修订为中文版,该表在国内应用较多,评估者可以用数据统计,总分大于14分可认为是自闭症倾向儿童,超过2/3得分可确定为自闭症儿童。

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核表:1980、1986年由美国斯考布肋(Schopler)等人编制、修订,台湾学者修订为中文版,该表在国内应用较多,评估者可以用数据统计,总分大于36分可确定为孤独症儿童。

阅读窗口

自闭症相关研究自闭症最早由瑞士精神病医生EagenBleuer于1911年提出。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坎勒首次发表自闭症的临床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症障碍》(Autisticdisturbancesofaffectivecontact)。此后,自闭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据报告,1980年美国自闭症发病率是万分之三到五,而25年后,2005年其发病率上升为万分之六十。而其中大多是儿童,报告还显示患者被确诊为患病的年龄呈现越来越小的趋势。在我国没有专门的调查报告,但曾有人就按万分之二到七计算,我国也有大约30万至50万的自闭症儿童。

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与儿童感知、语言和思维、情感动作以及人际交往等多领域的心理活动有关,属发育障碍,一般在3岁前发病。DSM-IV中将其定义为小儿“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developmentaldisorders)。基本病理特征表现为:儿童显示出一种自我封闭,形式奇特的固执倾向;此外,他们的语言发展有障碍,活动千篇一律,对感觉刺激不能作出适当的反应,对于习惯事物的变化产生强烈的心理抵抗感,只能发展不平衡,有“孤岛”现象。最早坎勒对自闭症的定义排除了神经学的损伤,而后来科学研究发现有三分之一的自闭症儿童大脑神经中枢受到损伤。现在研究成果表明自闭症存在多种病因,有遗传因素、脑的生理和化学因素、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人们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关于自闭症的本质探讨一直是心理学家们研究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前,以瑞特(1971)为代表认为自闭症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而80年代中,温(1981)等研究表明,自闭症对于环境的探索、复杂概念的形成等能力明显有缺陷,主张社会关系障碍为自闭症的基本障碍。80年代后兴起了两大理论:一是“感觉认知障碍说”,以贺布森(1993)为代表,认为自闭症知觉无障碍,不能理解他人的感情及其多样的表现形式,因此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情感认知障碍。二是“心的理论”,以巴农·科恩(1989)的“莎丽和安娜的测试课题”最为著名,即一次性错误信念课题(thefirst-orderfalsebelieftask),该理论认为自闭症儿童的人际关系障碍主要是对他人的心理状态不能推测判断,因此,其核心是“心的理论”障碍。

21世纪,心理学家们又有了新的突破,巴农·科恩(2001)又提出“极端男性脑”理论(extrememalebraintheory),提出新的区别男女性别差异的维度,即移情(empathising)和系统化(systemising),前者代表女性脑特点,后者代表男性脑特点。对于移情的缺乏被称之为“心理失明”,而系统化缺乏则称为“系统失明”,自闭症儿童是“系统化”极端发展,而“移情”严重缺乏的表现,即“极端男性脑”。

这一理论揭示了自闭症儿童的情感障碍。同时,进一步提出“心理失明”四成分模型,分别是意图觉察器(ID)、眼睛方向觉察器(EDD)、共同注意机制(SAM)和心理理论机制(TOMM)。自闭症儿童主要表现为共同注意缺陷和心理理论缺损。SAM是一种检测“你和另一个人”是否正在注意同一客体的机制,它形成三重的表征,例如:[妈妈-看见-(我-看见-茶杯)]。SAM依赖于ID和EDD的信息输入,在二重表征基础上建立三重表征,SAM连接了ID和EDD,并把三重表征的信息输出给TOMM。SAM最明显的表现是同时的目光监控和同时的目光定向行为自闭症儿童在SAM和TOMM上都存在缺损,可能是SAM缺损造成了TOMM缺损,不过除了SAM的三重表征对于启动TOMM的发展是必需的,SAM和TOMM基本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SAM可能是TOMM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心理理论主要用于解释自闭症的三大典型缺损,即上面DSM-4中作为诊断标准的社会障碍、语言障碍、想象障碍。

针对不同的原因及表现,以不同的理论为基础,心理学家们又提出了多种矫正模式。有医学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社会心理治疗多种多样,包括最早的行为疗法、社会技能训练治疗法、游戏疗法,后来发展的音乐疗法、语言疗法、感觉统合疗法,还有最新的三明治疗法、动作疗法、类型疗法、海豚疗法,还有同伴作用策略。针对不同的自闭症儿童,治疗师如何选择最适当最有效的方法成为研究者们研究和讨论的焦点。据调查研究,一般情况下,治疗机构常采用感觉统合训练,而家庭训练多采用游戏疗法。游戏疗法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而具有独特的魅力。

二、基本情况

来访者:昊昊,6岁(年龄以治疗师接手这个病例时为准),小学一年级学生,男。

家庭成员:父亲(38岁,公司职员);母亲(35岁,家庭主妇);哥哥(10岁)。

主诉问题:不适应学校生活,有很多古怪的行为。最初昊昊的治疗师是男性A,其母亲的治疗师是男性B。1年多的治疗之后,治疗师A不明原因辞职,之后由新的治疗师C来接替这个病例。母亲带孩子来治疗的动机是“医院治疗仅以运动和语言的训练为中心,但我更担心的是他与人交往的能力”。

评述:

这是一个从他人那里接手的案例,因此,在接手的时候就有很多问题需要仔细地处理。接手病例时,需要从前任者那儿得到多少有关昊昊的信息,对治疗师C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问题。在该案例中,治疗师决定接替这份病例时已经从前任者那儿得到了昊昊的相关信息,比如“案例概要”中所记录的项目(年龄、性别、主诉、成长史)。当时,首先就治疗师C是否需要从前任者那儿详细了解之前的治疗过程以及前任者所认为的内在世界和潜在能力这一话题,治疗师与前任者进行了交谈。交谈最后得出的结论是采取“由新治疗师开展新的治疗”这样一种方针。理由是昊昊母亲的面谈负责人没有变,新的治疗将从新年开始,决定接手病例后治疗师将与前任者保持数月的密切联系,以及前任者给予的鼓励的话语“或许自由地展开治疗也挺好的吧”。由于上述原因,治疗师C决定采取一种新的治疗方案。在采取何种治疗方案没有最终确定之前,治疗师还应该了解关于来访者更深入的其他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