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艺术疗法——操作技法与经典案例
46944700000031

第31章 风景构成法(3)

樋口认为人的心中有心像风景和现实风景两个种类。而且人们给予心像风景更高的价值。更进一步划分,心像风景又有两个种类。一种是孩提时代体验到的故乡的风景,是一种“烙印”一样的东西;另一种是被公认的好风景。而且樋口把“公认的好风景”分成7个类型,并且通过景观学解析,揭示出空间构造及其共通的4点空间要素。参看图5.6,在图中已经列举出了这几种类型。空间构成要素总结归纳如下:边界:由相连的山峦、丘陵构成。河流作为边界,由于可以看到对岸所以边界的感觉可能相对于山峦要弱一些,因此,河流只能起到象征性地区分边界的作用。作为边界的河流的有趣之处在于其可以被想象成为难以通过的,但同时又可以看到对岸。

焦点·中心·目标:由突出平地的丘陵、独立峰等构成。具有明朗的形状,与背景的对照性显著,要求空间配置必须优化。方向:由于山峦、地表面的倾斜、山谷、水流、位置等因素,在风景空间中产生出各种各样的方向性关系的要素。

领域:由以上3个要素划定秩序,划定关系的地方。具体说,就是被山、丘陵围绕的地方,隔开河流的此岸与彼岸等等。

对于“公认的好风景”的7个类型,樋口总结解释如下:

水分寺庙型:在河流上游的丘陵地带建寺庙,面向寺庙最里面有山围绕四周,轻度倾斜的田地,划分寺庙和田地的河流构成的空间。这种构图方式作为“保留着古老气息令人怀念的从前的好风景之地”,是日本人心像风景中的一个典型。

秋津洲大和型:山峦围绕四周,有河流流经明朗广润的平原,这是古代人追求的理想境地“常世”(不灭之国)的地形空间。

八叶莲华型:与“秋津洲大和型”相比,它是由海拔高的深山的八大高峰围绕在四周构成的地形,是“四面高峰灭绝人径的平原幽地”。高野山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藏风得水型:是一个后方背山,左右丘陵分布,前方面临平地流水的地形。地形如名字,根据地形风水学的一些思想,对人来说是最舒适的栖息地,非常常见。三面封闭、前方开阔的这种地形如同“被母亲怀抱在膝下的观看风景”一样构成的形状。

神奈备山型:分为凹状山洼的母性化地形和在凹状地形的尽头或前方置以形态优美的丘陵、小山的这种垂直性凸状的父性化的地形。把两者巧妙地活用是在山边的栖息地勾画形状的一种景观类型。这种景观类型的山是作为被崇拜的对象的灵山,周边的平地从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看到。

国见山型:和“神奈备山型”是一样的景观,只是与神奈备山是一座从周边平地可以仰视的山相反,这种景观类型的山,是从山顶俯瞰周边平地的山。

隐国型:由两岸紧临山峰的山谷河流和水流构成一种向深处延伸的空间,加之在风景尽头存在的隐藏着的场所构成的一种景观。一般认为景观深处既是困笼死灵的场所同时又是神圣的场所,从这里“灵”向山顶攀升。

另外樋口把这7种类型又作以下3种分类:

(1)山谷景观“水分寺庙型”,“隐国型”

(2)盆地景观“秋津洲大和型”,“八叶莲华型”

(3)山边景观“神奈备山型”,“藏风得水型”,“国见山型”这些空间构造几乎共通的是,由山或丘陵把平地包围起来。从这一点上樋口考察认为日本人栖息地的景观是凹型景观,是一种母性的景观,具有被包围在比较狭小的空间中的一种“内在性平安”。一般说来,凸型景观是意志的印象,凹型景观是休息的印象。

如此看来,日本人心中怀有的共通的景观可以说是怀抱着平静的母性化的空间。这种空间作为一种风景印象保留下来,在治疗关系中,被描绘在平面空间之内。

有人将东西洋画作比较,指出东洋画中幽深处风景描绘很少,从这一点出发,是否就推测东洋画家对描绘幽深处风景不感兴趣呢?而西洋画中幽深风景的描绘到底有多么重要,回顾一下西洋风景画的历史便可知晓。另外,有人认为东洋画所具有的特征是“无构成的构成”,即“不刻意带有意志性地构成空间,实际上自然而然地构成一个空间”。与此相关联,在西方,感觉物体的配置并力求反映这个配置,而且认为空间是空虚的。日本人力求给予空间以意义,由此感觉空间的形状和配置。如此看来,可以认为日本人的风景观察方法和空间概念有其独特性。

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来,实际上人们的心像风景会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而具有某些共通性,而且,在不同的文化中就会表现出不同的共通性。

一般来说,风景中的人物像通常是患者本身的投射或对患者来说是很重要的人,也或者是患者对“人”所持的一般性概念。所以分析画中的人物像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风景构成法中人物像的性别的研究,在以正常人为测试对象进行的报告中认为,在不考虑发展阶段的情况下同性描画居多(弘田,1986),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同性描画”的情况也较多(三上,1979)。从所画人物的数量来看,精神病患者中单数描画较多(三上,1979)。从这方面来说,在精神病患者所画的人物像中,同性单数描画较多,暗示着他们信息的单一性,内心世界柔软性的贫乏。历来关于风景构成法上人物像的探讨,主要是从发展的角度列举出了一些东西。比如,以提供某个心理特质的发展性资料为目的,把幼儿园儿童到大学生的风景构成法作品按各个心理特质项目的发展为主要线索,弄出一个分析性的报告。其实,在这里,风景构成法作品只提供了一些基础性资料,但不能把风景构成法的治疗性侧面列入个体发展的范围之内来进行探讨,特别是对人物像的探讨上。另外,关于人物像的分析,往往很多人会局限在人物像自身的分析上。那怎样来分析风景构成法中的人物像呢?下面我们对风景构成法中人物像的分析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人物像与其他项目,如河流等之间的位置关系,对人物像进行深入而全新的考察,以追求其临床上的有效性。

(1)风景中人物像的位置

风景构成法在构成风景上是有重点的,这是风景构成法的独特性。灵活有效利用这个独特性体察患者的内心世界是最重要的。在观察风景构成法中的人物像时,通过“风景中人物像的位置”这一角度来观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种视点分析人物像,可以更深一层理解绘画者的心理动向、内心世界。要在临床实践中一边使用风景构成法,一边力求把患者的内心动向、内心世界作为治疗性来理解。

这里所说的“风景中人物像的位置”是指人物被画在风景中的哪个位置,也就是在与其他项目,如河流的关联中,绘画者想把人物画在哪个位置。更进一步说,绘画者在加入了所画人物的形态、性别、数量等人物自身的要素后,在河流、山峦、田地、道路、房子、树木等逐渐呈现出的风景的空间中,想赋予人物怎样的动态。治疗师也可以通过这些要素来观察绘画者的人物像。比如,人物像的形态、性别等即使相同,但被画在路上和被画在房子附近,人物像所具有的意义和绘画者融入到人物像中的信息都会呈现不同。决定把人物画在路上还是画在房子附近时,应该与道路或房子被配置在哪个空间相协调,这样绘画者多种多样的心理活动就被表现出来了。

在研究中发现,整体上正常人把人物画在其他项目,如树木等旁边的情况比较多。从这里可以看出正常人是想读懂“道路”、“田地”、“河流”的大景群中所意味的事物是什么,在这里,人物像意味着事物的一种空间体验的柔软性。

另外,关于“风景中人物像的位置”,也可以从空间象征里这一角度来进行考察。在风景构成法上,要使所画风景的整体呈现出一个空间来。特别是画到“人”这个项目时,风景的整体基本上已经确定出来,因此,可以认为人物像是在与作为风景整体空间的关联中被画出来的。但是人物像是在与纸面的限定空间的关联中画出来,还是在与风景整体的空间的关联中画出来的,这在观察风景构成法作品时是必须要注意区分的重要问题。

(2)风景中的自己像

在治疗过程中建立风景中的自己像也非常重要。例如,以患者的风景构成法作品为媒介,治疗师向患者提出几个问题:“如果你自己位于这风景之中,你会在哪里,想在哪里?”等待着患者的回答,之后极其自然地问道:“你正在那里做什么?”在治疗过程中可以深刻地感觉到这些问题对理解患者内心世界、心理动向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有一个通过这些问题对治疗过程的理解非常有效的事例(皆藤,1988)。在这个事例中,由于这些问题的提出,患者把已经画好的前面的风景中的自己像,变成了把自己放在山顶的高处的自我像,这是一种把自己定位在极其危险的状态中的情形,而近景群中的道路、田地相反还成为了较为稳定的状态。从这样的风景中可以体察出患者通过问题而进行自我认识、反思和不断强化的过程。

风景构成法中所画的整体风景是绘画者内心世界的投射。在这一意义上,作为一个整体的自己像被投射进风景中,而且,进一步来讲,各个项目,如树、山等其实都是自己像的投射(织日,1989)。因此,在被内心世界投射的风景中,意味着可以根据治疗师的提问而使绘画者能更加引入自己像,以使绘画者进行更好的自我定位,从而达到了投射测试和促使绘画者反思的双重作用。

下面将前面叙述的“风景中人物像的位置”与“风景中的自己像”的异同进行一下总结。“风景中人物像的位置”指在“人”这一项目上所画的人物像的位置。“风景中的自己像”指作品完成后,通过向绘画者提出上述问题,从而引导出来的自己像的位置。这种情况下,通常有对提问作出“画出的人是我,我在走路”等这样的回答。因此,可以说“风景中人物像的位置”与“风景中的自己像”是同一个。

在正常人中由提问所引导的将自己像定位在“动物的旁边”的情况居多,可以认为这种情况反映着他们的健康程度。从中感觉到想使自己与动物这种有生命的东西保持某种关联的这种动向,即“动物是具有某种意义的东西”的一种柔软的空间体验。

有趣的是,精神病患者把自己像画在房子里的情况是非常多的。结合精神病患者的自己像缺乏活动性这一点考虑,可以看出患者的姿态“以内在精神中的非常内向的状态,潜藏在”房子里。另外,从精神病患者的空间体验特性这一点来看,一边眺望被“有意味的东西”所压倒的空间,一边承受将自己像定位其中的心理负荷,精神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从其潜藏在房间里这种情况来看,可以看出患者内心世界的苦恼。另外,这也可以说成是患者自己内心世界的“像”。

三、风景构成法的构成程序

风景构成法把构成风景作为重点,这是其他描绘法不具备的独特性之一。通常我们在画风景的时候,比如写生时,要画的素材(风景)就在眼前,或者即使是在画心像风景的时候,那种整体印象即风景印象也是早就有的。但是在风景构成法中绘画者按顺序将指示出的项目描绘下去,然后整体上构成一幅风景,因此,即使事先描绘者有某种风景印象,也会产生一种是根据指示描画风景的感觉,最初的风景印象便不断地变化。具体地讲根据大景群构成空间,然后把中景群、近景群配置到这个空间中,完成一幅风景。这是一个由大景群的构成程序和中、近景群的配置两个阶段构成的过程。风景构成法的独特性就在于此,这种风景构成法的特性叫做构成程序,构成程序是风景构成法中最具有独创性的特性,是从作品中读取绘画者信息的必要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着眼点。

从精神分裂症患者描绘风景的构成程序的事例研究来看,对构成程序的分析具有很好的有效性,可以很好地诊断患者的内心世界状态(皆藤,1988)。这是把一个作品从开始到完成的程序作为中心进行分析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读取一个已完成作品的信息。关于这一点,有两种研究:一种是从风景作为整体如何构成的角度探讨的研究;另一种是从发展的侧面探讨风景构成度的研究。

在这里,我们依据项目提示的顺序来叙述大景群的构成程序。

(1)河流

把河流设定为开始描画的第一绘画项目是风景构成法中的重要特点。这并不是经过理论性检验得出的结论,而是创立者中井觉得从山峦开始构图太过死板。此后,这种做法被解释成是为了使风景构成变得困难而有意设定的(中井,1988)。另外,也有人认为这是从“空间分割法”中得到的启示(山中,1984)。从首先由河流划定空间的进深和方向性这一点来看,最先画河流是想由河流来作空间上的分割,通常以河流为界将图纸分割为两个部分。

可以说,不论怎么讲风景构成法的要点都在于把河流作为第一个项目画出来(山中,1984)。在这时绘画才同时直面两个主要课题:一个是如何将纸面的即投射画布分割成两个世界;另一个是如何表现远近感。通过描画河流使整个投射画面一下子完全改变样子,这种冲击力相当强烈。因此,河流所画的位置,大小弯曲程度等除了单单象征河流的无意识性外还有更大的意义。当患者的自我充分地不断地在精神负荷状态中表现出来的时候,或者当患者有意识抵抗、防卫意识产生的时候,如果不把世界分割成两个的话,就会发生使患者内心世界出现更大问题的倾向。出现问题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画出没有此岸的河流。据山中的研究,这种表现在小学一年级学生中是一种典型特征,在有的研究中认为,在6至9岁之间的儿童有出现此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