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艺术疗法——操作技法与经典案例
46944700000032

第32章 风景构成法(4)

人从站在大地上的角度来观察风景时,一定存在远近感。因此在河流的表现中要寻求线条远近的效果。而且通过河流,绘画者的视点(绘画远近法的视点)基本上能被确定下来。随着周边事物的扩展,人物就能感受到“自己就存在于此”的定位感觉,所谓远近感觉指描绘风景时一定要把自己作为一种感觉定位下来。如此看来,可以说描绘河流是使视点、使自己的感觉定位的工作。以后的其他项目,如树、山等都从这个视点来继续描绘下去。另外,如果河流没有表现出远近感,那么视点就在鸟瞰图的空中,或者人物站在河流的旁边。但是,后面其他项目想继续从这些视点画下去是极其困难的,在继续画的过程中不得不移动视点,在这个过程中就可能体察出绘画者的自我参与的强度以及内在精神、个性。在这里所说的“个性”指的是绘画者专心于自己内在问题的姿态、方式以及方向性。

(2)山

山是在与河流的关系中画出来的,一般画成远景,在河流的近前画山的情况极其罕见。这一阶段地平线有时也被画出来。从远近感觉来讲,山必然在河流的上方,就是应该画在远方。在画河流的阶段,不可能把视点放在山顶。而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经常见到的是项目罗列,项目间的关联性不被确认,在画完河流之后,并不移动视点,就会构成比较混乱的结构。

(3)田地

画田地时空间的扩展、大小、进深,几乎已经被确定下来,弯曲度也变得很明显。河流与田地是风景中最难以统分的项目。让田地保持远近感,统合于风景中,这是非常困难的一项工作(皆藤,1988)。问题就在于第一项目的河流是否是按照线条透视的效果描绘出来的。如果河流不这样画出来,田地大概就会从空中飘荡的视点来进行描绘。由此可以看出,河流确定的视点场,随山峦移动,又随田地再次移动,这种视点场的移动过程,在河流项目上线条透视效果成功的情况下,也可以把田地从比较固定的视点场描绘出来。中村也这样阐述过,人不能长久停留在没有远近感的风景画之中(中村,1982)。这样看来绘画田地过程中的确可以传达出绘画者不安定的内在状态。

(4)道路

大景群的最后一道项目:道路。从构成程序来看,道路负责填充由前3个项目描绘剩下的空间,它一面要体现出与前3个项目的关联性,又要体现出远近感。以这为线索,能够一边摸索着绘画者的道路描画,一边体察其内在状态。道路连接着河流、山峦、田地,当然,也有并不完全相连接,稍微断开的画法。“道路决定着人的空间大局的构造”(中井,1973)。有时根据道路线条远近感的效果,空间的深远效果变得更加明显了。下面我们来看河流和道路的关系。作为风景构成法的观察点之一,河流经常象征无意识性,道路象征意识和人生道路(山中,1984)。另外,从两者的关系来看,河流和道路平行在小学四年级会逐渐减少,相反河流和道路直达并相交在这个学年变得最多。关于这一点可以说是河流与道路缔结了新的关系,其实就是缔结了意识和无意识的新关系。也就是说,自我在本质上达到了统一。连接河流和道路的桥不一定成为一种机能性的东西,尽管意识和无意识尝试缔结新的关系,但是感觉并未顺利进行下去,更进一步暗示出桥是缔结两个世界的象征。

以上是大景群,画到中景群这一阶段风景的全貌变得明朗了。近景群作为深入大景群的风景被画出来。在附加项目中,画桥、太阳、云的情况很多。当然,也会有对规定所附加的项目进行的修改和追加。

下面我们以一个逃学学生作品的案例进行特征分析,来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在逃学学生画的作品中,人物像中单数描画和静态中体现出运动的场面很多,被认为是逃学学生的现状的暗示。当然,各个事例中反映的逃学学生的状况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像烦闷在家中,孤独,活动性低下这些状况都能从中反映出来。也就是表现出“逃学学生在学校丧失了自己的位置,而使自己的位置定位于旁观者的身份,处在逃避的空间”(林等,1970)。

但是,作为构成程序的着眼点的“人物与其他事项相关联”这一点上,人物在风景中大多被置于机能性的位置。这一点暗示着逃学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与现实世界相隔绝的,这是只仅仅关注人物像所不能读取到的信息。也可以说正是从构成程序的着眼点来进行解读,才使读取这种类型的信息成为一种可能。另外,从中来找到治疗的依据和方法也是可能的。

(1)人物的符号化在风景构成法中,将人物画入一个由大景群以及中景群中的房和树林构成的一个风景空间中,这是风景构成法的一个特征。但是,患者在画人物的时候,可以直接画得比较具体形象,也可以把人物抽象成符号化的物体,这种符号化,从某种角度来说,其实是患者模糊自我的一种表现。如,在逃学学生的作品中,被符号化的人物很少,有人认为那是与防卫的薄弱性相关联(弘田等,1988)。的确,把人物符号化这一举动意味着某种防卫意识,在测试中发现,有些人在青春期画简略图的情况较多,这种情况与人物符号化有相同之处,有可能是一种自我防卫。那么,对人物符号化怎么来进行分析和考察呢?一般来说,主要是通过构成程序来进行。因为,要在绘画的结果中直接解读患者的信息比较困难,例如前面的逃学儿童的风景构成作品,如果从结果来分析的话,就不能很好地显示出这种逃学学生中的防卫意识现象。也就是说,只根据患者在作品的人物像中的符号化表现就推断逃学学生的防卫意识薄弱是过于轻率的。所以,与其他的描绘方法具有本质上不同的意义,在风景构成法中,除解读人物像的位置外(如,从人物像在房子附近这一位置来看,我们可以读取出它与上述现实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将人物像的符号化也通过构成程序来进行解读。可以说,从人物像符号化的构成程序的着眼点来进行分析是有效读取患者信息的重要举措。

不过,符号化人物的近景配置中也有很强的信息性可以解读。可以认为,许多相关的强烈的信息是被包含在风景构成图画之中的,甚至可以认为,在图画中存在着绘图者的一种控诉,这种控诉只有通过守护防卫意识的方法,即通过符号化来表达出来。通过符号化的人物,想象一下他有身体和表情,这种印象就会变得更加强烈。如此看来,由人物的近景配置产生的强烈信息性,一般是通过对人物符号化这种防卫手段表现出来的,可以说,这是风景构成法的一个特征。因此,在风景构成法中,人物的符号化具有防卫的手段和强烈信息性两个方面的意义。

(2)太阳与人物像

太阳与人物像一样自古以来都是绘画的重要主题,它一般是神灵生命的象征。太阳是刚过3岁的儿童就开始描画的事物,是描绘人物画的桥梁,是重要的绘画主题。弘田(1987)也指出,画太阳的比率当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但是作为附加物被画出来的情况最多。相关研究中,9岁以下描画太阳的比率占31.9%。太阳描画包含的绘画者的信息,因所画位置、意义(朝日还是落日等)、大小等呈现不同。在研究中也发现,出现病理人群与健康人群相比,描画太阳的情况相对比较少(皆藤,1991)。

(3)花、动物、石头

花、动物、石头也基本上与关于中景群的叙述的着眼点相同。在这里,关于花简单讲述一下。一般情况下绘画人的生命感、感情等经常被影射到花上,这与色彩问题有关联。没有什么特殊情况,花都是被涂上颜色的,而且鲜明颜色居多。花是与人的经历有很大关联的东西,不论一朵还是一片都能诱发各种感情。这样也许可以从花的表现中体察绘画人的感情、冲动等。

这样,总的来说,纸面由大景群的4个项目圈定了大范围领域,风景大框被构成,再把中、近景群画入这个风景大框中。如此看来,按照依次提出的项目进行绘画,基本上可以流畅、顺利地在空白的空间中逐渐组成风景。这样,项目提出→描画→项目提示这种程序活动就会在治疗师和患者之间彼此参与的观察中循环进行。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那些风景都画在哪儿,也就是配置问题,而且,这些风景点与其他项目的大小是否均衡,这一点也不能漏掉。对构成程序的考察,就是通过对这种构成程序的观察来探讨各个作品的深远意义,就可以从风景构成法的作品中,读取出对患者和治疗具有更深远意义的、更有效的临床性信息。

第三节风景构成法的操作技术

风景构成法在实施的时候有很多具体的方法和操作技术,下面我们从治疗师的基本态度、实施程序等方面来探讨具体的方法。

一、治疗师的基本技术

治疗师在治疗中的知觉非常重要,而且,作为治疗师,一定要站在患者的观点看他们的世界。治疗的速度和治疗师正确的知觉反应应该成正比。治疗师应该尝试进入患者的世界,以他们的观点去察觉、理解、同理他们的经验,并反映他们的感觉和思想。

治疗师要让患者感觉到治疗师对他的反应是同理的、了解的、接纳的、非批判性的,这对于建立治疗关系和保持治疗过程是很重要的。适时的语言支持能促进患者更进一步建立自信。

过度的解释会增加患者对于治疗的抗拒,不能增加洞察力,尤其防卫较脆弱的统合失调症患者,当其防卫瓦解时,可能导致混乱状态的发生。对于慢性统合失调患者则要审慎使用语言,透过绘画去促进其内省,最好是根据患者有限的表现内容去说明。解释的目的不在于用语言进入患者的内在世界,而应该是给予患者的心一种保护,使其定位在治疗师-患者的良好关系中。所以,治疗师不要立刻去推敲绘画的内容,要和患者一起欣赏他所完成的画。特别对于被情绪困扰的孩子的画,在画里由于常出现的东西与健康儿童不同,例如:扭曲的、巨大的、僵硬的、非统整的人物。这个时候,治疗师不要作过多的解释,关键是一种共感。

二、风景构成法实施技术

(1)道具

一般来说,风景构成发需要用A4大小的图画纸(稍微厚一点的,最好是素描的画纸)、黑色的签字笔、2B铅笔、24色的蜡笔。但是,并不是一定就拘泥于这些道具。只是从经验上来说,这样的工具比较好。根据绘画者的不同,也有将图画纸连接起来使用的情况,也有使用颜料的情况。至于使用签字笔的原因据山中先生介绍说,是由于通过签字笔做的线条,在涂上彩色后也可以从背面看出,若是铅笔画的,却无法辨清的素描线轮廓。这样也是由于不使用橡皮擦的缘故(山中,1984)。不使用橡皮擦好像会对绘画者的心理造成负担,但却能保护风景构成法的“构成”这一特性。

(2)程序步骤

将风景构成法用于治疗时与作为评估其功效好坏时,可能在步骤上有些不同。主要是有自由度和客观性的问题存在。但是,不管怎样,如果没有“自由保护的空间”的话,通过绘画产生的意义将会大大地受到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上两种情况也有可能采取相同的步骤。关于这一点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所以,接下来我们参考风景构成法运用于治疗实践的知识来介绍该方法的操作步骤。首先,治疗师要给患者说指导语,指导语的内容要能清楚地告诉患者想请他画一幅风景的要求。具体的指导语如下:

“现在开始,我想请你画一幅风景,不过,请你按照我说的顺序来画。画完一个后,我再说出下一个请你画的事物,直到画完10个,而且,这10个事物画完后刚好构成一幅完整的风景。所以,希望你按照我说的顺序来画,好吗?”

当然,根据情况和绘画者的不同,可以有所不同。另外,指示的说明方法根据治疗师的不同也会千差万别。重点是按照治疗师所要求的顺序画出事物,并且要求他最后能组成一幅风景。

(3)注意事项

非常重要的是必须要在患者面前画框,并且要让患者感觉到治疗师是在认真地画。

要明确治疗师不是为了了解绘画者画画的技能,所以在开始说明阶段,要清楚地表明并非要看他绘画的擅长与否,而是要他按照自己喜欢的样子去画。

对于绘画者的提问,要说“请你随便地画”,要支持他的自由判断。当然,也要同意他不画出全部或者一部分的事物。

等他画完一个事物后,告诉他接下来要画的事物。关于事物的提示也并非固定不变的。根据状况的不同,根据治疗师的心情的变化来进行也可以,可以说:“这里有座房子就好了。”另外,如果对方是小孩的话,指示说明也要有所相应的变化。可以说:“接下来呢,要画一条道路。”

素描画完之后,在用蜡笔上色之前,最好有一段时间两个人一起看看。

涂彩色的顺序没有任何规定。当然也同意一部分或者全部不用彩色。

完成后的提问,可以是两个人边看画边进行。可以由治疗师自由联想自由发问,不过,不要问一些具有攻击性的问题。

所有都完成之后,请他在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和日期。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都未曾提到,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署名即意味着绘画者当时的存在证明,完成的风景构成作品也可以认为是当时的绘画者自身。

没有限制时间。施行的时间一般在15~25分钟,不过也有更长的情况。有时可能要花好几个小时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