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
46797700000009

第9章 家庭教育中的种种“雷区”(2)

案例二:1989年3月24日,在北京海淀区发生了一起亲生儿子杀死父母的惨案。这起惨案的凶手李兵,是一名从小非常听话而且从来没和谁红过脸、吵过架文质彬彬的“好孩子”。事后李兵供诉说:“我从小很喜欢打网球,可是我那只球拍却只用过两次,妈妈怕打网球耽误时间。有时我正专心致志地看书,就听到一阵鬼鬼祟祟的脚步声,接着一只手从背后突然伸出来,翻开我正在看的书,看看下面是否有课外书。当我一个人在家里开心地看着电视时,电视‘啪’的一声关上了,爸爸妈妈出现在我面前要我去学习。父母从小就让我按他们的意志行事,从不尊重我自己的想法。”

一位被父母“逼”出来的好孩子,在风华正茂的时候,毁灭了一个家庭,也毁灭了自己。如果父母多给他一点自由,如果父母多尊重一下他的意见,如果父母能坦诚地和孩子用心交流……但事情已经发生,所有的如果都是虚假的。然而,在现实中,还有多少孩子在父母的“逼迫”下成长,在扮演着父母心目中的“好孩子”,一旦这些“好孩子”像案例中的娇娇、陈兵一样,再也无法忍受父母的教育方式的时候,他们会采取什么行动呢?家庭中又会出现什么悲惨的情况呢?

不要逼迫孩子,不要因为现在流行特长教育,就逼迫孩子去参加这样那样的兴趣班,甚至让孩子周六周日全无休息时间,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喜欢;不要因为现在兴起了“经商热”就要求虽然成绩不怎么样却还是喜欢读书的孩子去做买卖;不要因为现在兴起出国留学,没有充分准备,就把小小年纪孩子送到外国所谓的名校去。

不要“逼迫”孩子,并不是不管孩子,父母如何培养出自己期望的好孩子方法多样,在实践中有许多成功的事例。每一个家庭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来培养自己的好孩子,但必须注意几点:

首先,父母绝不可以滥用自己的权威,强迫子女做他们所不愿做的事。哪怕是好事,父母的要求是正确的,也只能耐心地开导,绝不能一意孤行、强迫、蛮干。我们再也不要粗暴地干涉孩子的一切了。

其次,必须学会尊重孩子的意见,倾听孩子的想法,用平等的视角来与孩子交流,学会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学会指导孩子而不是命令孩子。

第三,当孩子出现反抗情绪时,父母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先反思自己,等心情平静之后再与孩子交流。

“好孩子”的培养方式千差万别,但用“逼”的手段培育不出健康的“好孩子”。

“一事不成”是否终身无成

家长教育孩子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农民种田,春天播下种子,秋天收获果实。但家长和农夫种田一个最大的区别是,农夫能够年年取得收获,失败了还可以再来,但家长教育孩子不仅周期长,而且失败就意味着希望的破灭,所以家长们对自己播下的希望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和耐心。

但是,受到社会“神童”“超常儿童”的影响,在现实中急功近利的家长居多,能够心平气和地默默耕耘的家长却微乎其微。

案例一:王峰的父亲看了许多报道神童的文章和书,还留心观察现实中早熟的孩子。通过理论积累和实际观察,他决心用培养神童的全部技术来培养自己的儿子。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儿子不仅没有智力超群,反倒连一般孩子的水平都赶不上。他焦虑,急躁,不安,埋怨,甚至有些讨厌自己的孩子。

案例二:一位家长遇到亲戚朋友就哀叹:“这孩子怎么了,在他身上没少花钱、下工夫,但就是读书不成,学钢琴也不成,学绘画也不行,参加奥数辅导班也没有数学细胞,简直是一事无成。”每次在客人面前被数落的时候,孩子就深深低下了头。

像王峰和这位家长一样,希望孩子一举成名,少年得志的家长是大有人在,然而越是急于求成,越是劳而无功。对孩子而言,由于家长的期望值大,要求孩子在各个方面都高出同龄人一筹,压力也大,过犹不及,反而容易抑制孩子的正常发展。对家长而言,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设想,对自己的能力会发生怀疑,对孩子会像王峰一样产生厌恶情绪。

事实上,每个孩子的智力发育早晚和发育快慢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发育早,有的发育晚,有的发育快,有的发育慢。而古今中外“大器晚成”的人在婴儿期智商常常一般,甚至还不如周围的孩子聪明,但到了一定的年龄时,就会茅塞顿开,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才能。

达尔文在学校学习时,成绩并不太好。父亲认为这个儿子“是个无用的废物,好像是为了辱没家里的声誉才生下来的孩子”。然而就是这个“无用的废物”潜心研究生物学,并于50岁时发表了《物种起源》,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奥运冠军刘璇也是位大器晚成者。她于1979年出生,5岁开始练体操,8岁进入省队,13岁进入国家集训队,但直到1998年,她才第一次获得世界杯单项冠军。1999年,她获得了世界锦标赛的单项金牌。第一次参加奥运会没有收获,但终于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勇夺金牌。

众多的事实表明,少年得志的事例数不胜数,但大器晚成的事实也比比皆是。只是家长们在受功利思想的驱动下,喜欢少年得志的人还是远远多于大器晚成者。

无数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早早地出人头地,为了让自己在众人面前“显山露水”,总喜欢做一些违反孩子发展规律的事情,一旦发现孩子“一事无成”,就草率地断定孩子必然“终身无成”,浑然不看看众多大器晚成的事例,以致造成众多悲剧。

一个有责任的家长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的短期成败与终身成就呢?

首先要有一种健康的心态。孩子无论少年得志,还是大器晚成,都要用平常心去对待。家长拥有了平常心,放手让孩子在风雨中接受磨炼,孩子成功可能性才会越来越高。

其次要正确对待现在社会留下的所谓智商测试。孩子的智商高或低,只是说明具备了一种潜能,而这种潜能最终是看能否开发出来。

再次,父母要意识到,智力潜能能否得到发挥,还取决于环境及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不论孩子的智商是高还是低,家长都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进行必要的教育,促进其智力的发育。

“一事不成”不是终身无成,因为一时不成,一事不成就断然认定孩子终身无成的家长,才是造成孩子终身无成的罪魁祸首。

“听话”就是好孩子

什么是好孩子的标准?中国的传统观点是:“听话就是好孩子。”到现在仍然如此,某一家庭教育杂志社曾经在全国范围内对家长和孩子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家长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听话”。可见,听话成为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首要和唯一的标准已经渗入到中国人的骨髓中去了。把孩子训练得循规蹈矩真有那么多好处吗?

案例一:李小虎出身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到大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听从父母的意见好好读书,成绩优异;听从父母的意见考上大学,上了父母指定的专业并顺利地研究生毕业;听从父母的意见参加工作,每月收入可观;听从父母的意见成家立业,自己也马上要做父亲了。可是,当怀孕的妻子与他商量到什么医院生产孩子时,他打电话向远在美国的父母求教;妻子在产室里难受,要他去找医生,他也去咨询找父母;妻子要他给产房的医务人员送点东西,以求得关照,他还是去寻求父母的帮助。当顺利产下孩子,别人的丈夫围着妻子问寒问暖,各种物品准备齐备,李小虎却什么也不会。备感委屈的妻子再也忍受不住,甩开孩子走了,李小虎仍是打电话要父母过来帮忙。年迈的父母疑惑:孩子怎么啦?什么事自己都不会。

这或许是一个特例,但这却是发生在上海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真实的故事。父母可能以“听话”的孩子沾沾自喜,可是这样的孩子除了听父母的,自己毫无主见,碰见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就束手无策,仍是一心指望父母,可是父母能包办代替一辈子吗?管了一代人,还能管两代人吗?这明显是家教的失误。

案例二:一个在父母眼里十分听话的“好孩子”。虽然年仅12岁,却已然学会了如何看父母脸色行事,那种见风使舵的本领,常常令周围比他大得多的孩子自叹不如。他对什么是父母喜欢,什么是父母不喜欢亦了解得一清二楚,只可借唯一缺少的就是完全没有个人主见。记得那次隔壁一位女士问他:“你爸、妈三天两日搓麻将到深夜,不影响你学习和睡觉吗?”只见这孩子嘴一撅道:“当然有影响啦,可是爸爸喜欢搓麻将,妈妈也喜欢在一旁凑热闹,给爸当参谋,只要爸妈喜欢的我就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