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当孩子天真地向父母发问或用自己的想象来解释某些客观事物时,父母不能一笑置之或随意地加以嘲笑,而应正面鼓励并积极引导孩子大胆幻想。不仅如此,父母还应该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异想天开”,诱发他们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首先,作为家长,要让孩子充分拥有做事和思考的权利;同时家长还应努力创造一种宽松、民主、自由的家庭气氛,以利于孩子自主性的确立和培养。
其次,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对于孩子来说,好奇既是天性也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心理素质。因为好奇,孩子就会有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在探索活动中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再次,创造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使孩子拥有较多的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机会。
最后,不要嘲笑孩子,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嘲笑孩子就是扼杀他们的好奇心,不允许他们犯错误,就抑制了他们的创造力,所以要鼓励孩子多想多问。
谁教会了孩子等待答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的过程就是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就是获得乐趣的过程。但现在的孩子对这个“上下求索”似乎并不热衷,他们更渴望的是等待答案,这是谁的过错?
有这样一则童话故事:
狮子大王住在很热的非洲,他从来没有见过冰。狮子大王想,冰是什么样子的呢?狮子大王给住在南极的企鹅写了一封信,请他赶快寄一块冰来。
企鹅挑了一块冰,放在塑料袋里,再装进箱子给狮子大王寄去。
过了很多天,狮子大王收到了箱子。打开一看,箱子里装着满满一袋水。狮子大王很生气。把箱子退回去,又给企鹅写了一封信。狮子大王在信里说:“我要你寄冰来,你为什么寄水来?”
企鹅打开箱子一看,塑料袋里装的是冰。他想,狮子大王怎么说它是水呢?
对于狮子大王和企鹅之间发生误会的原因,有这样两位家长向孩子解释:
一位家长反复向孩子解释赤道、南极、温差、冰、水等一系列概念,孩子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每读到这个故事,仍然追问狮子和企鹅之间误会的原因。
一位家长并不直接告诉几岁的小女儿,而是在盛夏的一天,先打开冰箱,让女儿把手伸到冷藏间感受一下冰冷,又打开门,让女儿感受空调房间外的炎热。接下来让女儿自己动手盛了一杯水放进冰箱,等结冰的时候让她拿出来观察一下,然后再放到阳台上去。没一会儿等她拿进来的时候,冰已经完全变成了水。忙乎了半天的女儿终于明白了:“冰箱就像南极,外面太阳底下就像是非洲,所以企鹅寄的冰到了狮子大王那里变成了水,非洲太热了!”女儿会心地笑了,她自己找到了答案,父亲开心地笑了,她教会女儿自己去寻找答案。
不要直接给孩子答案,让他们自己寻找,或者帮助他们找答案,实际上就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独立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父母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总觉得孩子还小,还不能进行深入思维,因此当孩子遇到疑难问题,家长总是包办代替,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这种方式,表面上看节约了孩子思考的时间,让孩子满意,大人省心;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孩子必然依赖家长的答案,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父母对子女热诚过度,只要看到孩子有困难,陷入上下求索之中,就“毫不犹豫”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一种思维的惰性,这种思维上的惰性扩展到生活、工作上,稍微有点困难,孩子就畏缩了,就躲在了父母的身后。这样永远长不大的一代就出现了。所以,不要看到仅仅是一个小小的答案,能够培养出孩子自己寻找答案的习惯,不仅关系到孩子思维的发展,还关系到孩子个性的养成,未来的发展。
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父母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具体说来,家长应该:
首先,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活动积极。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如果孩子不爱问问题,家长应该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使孩子处在对问题的思索中,对发展孩子思维、引导他们寻找答案有好处。
其次,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家长最初可以把自己放在引导者的地位,等孩子自主能力强了,家长要退居其次,当孩子提出问题、寻求答案的助手。
第三,跟孩子一起收集资料,组织多样的活动,提高孩子探讨问题的积极性,把探索问题寻求答案变成趣味性的活动。
总之,让孩子学会自己寻找答案,并养成习惯,就打开了孩子智慧的宝库,让他们走上了一条成功的捷径。
规划自己,家长岂能袖手旁观
规划,看起来是个很大的概念,很容易让人想起国家、企业、集团的宏大的规模和气势。但是,规划并不是国家和企业的专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规划,并试图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只是有些人善于规划自己,而且严格依照规划量力而行,日积月累,最终获得成功,而有些人过于松散,有目标而无计划,有计划而不执行,以至于目标总是可望不可及。规划,对孩子的成长也是必要的,学会计划,就会让家长和孩子觉得生活得更加充实。
故事一:一位张女士说:“孩子放暑假我就犯愁,因为她一点都不懂得安排学习生活。经常开头只顾玩,等到暑假最后一个星期才拼命赶作业,日子过得迷迷糊糊。不知道昨天做了什么,今天该做什么,更不懂明天要做什么。”
故事二:过去放学一回家,希希总是先钻进漫画堆,吃完饭又继续看漫画,一直到九点多了才开始做功课,结果睡晚了,第二天学习也耽误了。后来,妈妈帮助孩子作了计划,只有按照计划认真做完每个时段的功课才能看漫画。没想到这个办法很管用,希希经常提前完成任务。暑假到了,妈妈正准备给希希制定暑期计划时,希希却做出了自己的规划。计划劳逸结合,学习、运动和娱乐都考虑到了。看来女儿长大了,希希妈妈高兴地说。
两个家庭,两位家长,他们都关注着孩子的成长。可是张女士的孩子还在拖拖拉拉、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自己还没觉悟,母亲忧心忡忡却又无可奈何。而希希则从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把学习和娱乐本末倒置,到制定明细的学习、运动、娱乐都囊括在内的计划,这个转变过程,是和母亲耐心的帮助和严厉的督促是分不开的。一旦孩子走上正轨,母亲就省心多了。所以说,让孩子学会规划,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一位成功的母亲,曾经讲述自己的教子经验,归结到一点,就是规划。这个计划要孩子自己来制定,父母做个指导,看看是否可行。孩子从小学开始建立这种习惯:开学了,做个新学期的计划;放假了,有个假期的计划;各个学科的学习内容和时间都进行合理分配,结果孩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学到大学,父母没操多少心。孩子从小学会了自己管理自己,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结果孩子在家、在学校,直到步入社会,都是一个很有规律的人,是一个成功的人。所以,规划是帮助孩子成长和成功的助手。
那么,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制定规划呢?
首先,规划要量力而行。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作出符合孩子习惯和能力的学习、生活规划。对于比较懒散的孩子,如果一开始就要求过高,让孩子觉得根本无法实现,他们就不可能认真执行。只有让孩子通过付出一定努力,就能达到,孩子才会认真执行。在制定规划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一定要平等地商量,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其次,规划要做到“五化”。一是数字化,即做几道题,背多少个单词,看几页书,什么时候起床,娱乐时间应该多长,都要具体;二是限期化,任务必须限期完成,没有时间限制,就没有效率;三是决心化,家长永远不要代替孩子成长,而是要让孩子明白应该用什么样的努力、决心和劲头去行动;四是具体化,把目标落实到一天、一周、一个月、一学期;五是白纸黑字化,把孩子的计划、目标贴在显眼的地方,经常读一读,提醒家长和孩子。
第三,规划最重要的是坚持。家长应该对孩子强调,执行计划贵在坚持,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果计划制定得头头是道,但是只能执行两三天,一遇到困难就放弃了,还像过去一样,放学回家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原先的计划形同虚设。
最后,家长的有效监督必不可少。人都是有惰性的,要改变自己的不好的作风,形成良好的习惯,这需要一个过程,就需要人来监督。家长在孩子转变的紧要关头,一定要加强督促,促使孩子严格执行规划,把被迫按照规划进行的学习、生活变成自己的习惯。
从小学会制定学习、生活规划,长大才能规划自己的人生旅途,才能不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朝着目标不断挺进。
游戏和学习是两回事吗
游戏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游戏我们可以培养孩子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积极主动性,以及同伴关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说游戏可以促进孩子和谐全面发展。不过对于通过游戏来学习,很多家长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对待孩子游戏,家长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不让孩子参与
几个孩子刚才还一块儿玩得好好的,可一会儿就吵闹,甚至打斗起来。家长们都很担心,认为孩子在一起玩耍,应当友好相处,不能争吵打斗。有的家长为避免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经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他同其他孩子交往。
误区二:干涉孩子游戏
孩子们在游戏中,因为规则发生争执,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好像在争吵打斗,不问原因就生气地跑上前去加以责备:“别吵了,打什么,你们为什么不能好好玩呢?”
误区三:强行替孩子出头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因为游戏发生争吵打斗后,不问青红皂白就帮助自己的孩子指责对方孩子,结果双方家长恶语相讥,甚至大打出手,反而把矛盾激化了。也有少数家长与之相反,看到孩子发生争吵打斗,不问原因,就出面代替孩子向对方道歉,以此来制止争吵打斗。
家长的这些误解,都是对游戏的一大重要功能缺乏理解。孩子们正是在游戏的相互交往中逐渐懂得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在游戏中学会与同伴交往,学会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实现了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学会做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人。
家长对游戏的这一重要作用缺乏认识做出错误举动,反而会耽误孩子学习和成长。误区一中,家长觉得孩子游戏会产生冲突而不让孩子游戏,误区二中家长主动干预孩子间的“矛盾”,其实,这样做是不妥当的。
由于游戏是孩子模仿自然、社会的一种活动,是孩子学习各种知识,熟悉社会的一种方式。所以游戏不仅仅使孩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而且对孩子可以实现全方面的发展,让孩子得到全方位的学习。
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在游戏中的孩子是快乐的,自足的,他们无时无刻不经历着挑战,不断战胜自己,并体验着困难和克服,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在这样一个富有挑战也拥有成功体验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正面的、肯定的刺激,这种肯定的、积极的刺激与学习的成就感结合在一起,与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获得结合在一起,久而久之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快感,对学习的成绩产生追求。
当孩子通过一次次生活——游戏——学习的过程,把学习与快乐愉悦的心理体验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对学习的情感认知的时候,这个孩子就成为了学习的自觉者,学习也就真正地成为了他的生活习惯。
游戏可以促进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孩子们在游戏中,少了平时家长、老师的束缚,肢体得到充分锻炼。通过游戏活动,不仅能调节疲劳,缓解紧张情绪,还能促使手、耳、眼、脑等器官的协调发展,起到训练思维的作用。通过游戏,使他们形成合群、友善、协作的精神和耐挫、顽强、坚韧的心理素质。人的逻辑分析能力、身体运动能力、语言技巧能力、音乐能力、空间位置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甚至认识自己的能力等被现代教育界公认的这些多元能力,都显而易见地能够在孩子们的各种游戏过程中得到提高。
父母是孩子第一个玩伴,也是最好的玩伴。如何让孩子在游戏中更好地学习呢?
父母首先要为孩子选些好的玩具,让孩子拥有合适的玩具和玩伴,其次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玩耍环境,更重要的是,父母参与孩子的游戏,还可以帮助孩子发掘游戏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
游戏是一种娱乐,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游戏是一种创造,开发孩子的创造能力!游戏是一种运动,让孩子在运动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