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孩子都有过人的天赋。然而,家长的干涉,却毁掉了孩子的天赋,就像浇灌过多,会葬送初生的树苗。
孩子的双眼为何视而不见
良好的观察力是孩子学习、工作、解决日常问题的基础。在学习活动中,有70%的信息都通过视觉获得。可见,只有让孩子多看、多听、多接触,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使其在面临困难时,在最短时间内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其聪明才智,即在发展其观察力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智力。
但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上却犯了很多错误,让孩子空有一双澄澈的眼睛却不会观察。
错误一:让孩子远离世界
一些父母,生怕孩子在外面出问题。总喜欢把孩子关在房子里,认为这样才是安全的。这无异于把孩子当做笼子里的鸟。离开了生活的世界,他们自然不知道自己的世界,更谈不上适应自己的世界。长期把孩子束缚在一个小天地里,就像蒙蔽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
错误二:缺乏引导
父母带孩子去公园,假期还带着孩子到各地旅游。美其名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经常是让孩子漫无目的地东张西望,回到家里,也说不清看到的事物。聪明的家长,就会利用孩子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时刻,让孩子在游玩过程中细细品味新奇的事物。
错误三:急功近利
有的父母为了刻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每次带孩子出去,都事先要求孩子做好观察准备。回来以后一定要写若干多字数的作文。把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变得公式化,使孩子感到乏味,就谈不上认真观察了,久而久之,反而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了兴趣。
在上述三种现象中,父母的主观愿望是给孩子一片安全的天空,给孩子一双善于辨析事物的眼睛,可惜方法不对,或者过于谨慎,或者急于求成,结果是让孩子失去了敏锐的观察力,空有一双眼睛,却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培养孩子观察的习惯,对发展孩子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说,观察是智力活动的基础,观察力就是人观察事物的能力,它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们生活中所必须的能力。世界上很多科学家、政治家、作家、艺术家都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曾经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好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有人形象地比喻,观察力是智力结构的眼睛。
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都能看到事物,但对于身边的万事万物,为什么有的孩子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有的孩子就能在细微之处看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关键就是能否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但孩子敏锐的观察力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天生的能力加上后天的培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必须肩负起培养孩子良好观察力的任务。父母如果从小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就抑制了孩子思考能力的提高。对于孩子观察力的培养,不自觉中放弃是耽误了孩子的成长,刻意去培养,强制性要求也使孩子对事物索然无趣。所以父母要学会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使孩子拥有一双爱观察的眼睛。
如何让孩子保持一双锐利的眼睛,看到事物与众不同之处呢?
首先,要培养孩子的兴趣,使观察力的训练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落实到各种娱乐活动中。父母可以通过孩子对新鲜事物的热爱,让孩子在生活中照顾自然物。例如栽种绿豆芽,种点花草,就是一个很好的观察、体验的过程。帮助孩子仔细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这种方式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也可以让孩子饲养宠物,让他自己照顾小宠物,并经常作观察记录。这些喂养中的细节很有情趣,会提高孩子对自然界的兴趣,不但使孩子有所寄托,还锻炼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培养了爱心。孩子会更懂得热爱自然万物,体会生命成长的可贵。
其次,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观察的范围,延长观察的时间,丰富观察的内容。孩子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如果长期限定在小花小草、小虫小鸟,久了必然乏味。父母可以让孩子从家庭扩大到自然;从自然事物扩展到社会事物,从短时间的观察到长期记录。让孩子天天都有新事物,天天都有新发现,从而使其有成就感,就能激发观察的热情。
第三,观察的方法要生动多样,要把各种感观全部调动起来,让孩子全心投入。父母可以采用一些新奇的方法。例如:放大观察,把细微的事物放大以后,孩子会发现许多新的东西很有趣,他们会观察常人不注意的细小事物;缩小观察,对一些常见的事物,例如问问孩子,海水是什么颜色的,他可能会说蓝色的;帮他用无色透明的瓶子装一些,可以使他知道,有些事情缩小了才可能观察到真实的结果。对比观察,引导孩子在对比中观察事物,求同寻异,可以使观察活动更全面、更深入,有利于孩子积极主动获得知识经验,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并激发孩子深入观察。操作观察,鼓励孩子把观察事物与自己动手相结合。当观察与动手相结合时,孩子观察到的就不仅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更有助于帮助他们了解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并发展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观察是发现事物,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起点,让孩子学会观察,他们就拥有一个丰富的世界。
灵巧的双手怎会变得迟钝
俗话说:“心灵手巧”。拥有一双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在大脑中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有20万个,而负责躯干的神经细胞却只有5万个,可见大脑发育对手灵巧的重要性,而手动作的灵敏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动手能力对孩子如此重要,我们家长注意到了吗?
故事一:别动,我来
玲玲的父母特别疼玲玲,从小什么事情也不让她做。妈妈在洗衣服,孩子帮忙把衣服拿过来,母亲喊道:“别动,我来,小心摔着。”玲玲大了点,家里来了客人,玲玲想给客人倒杯茶,父亲制止说:“别动,我来,小心烫着。”玲玲帮妈妈洗菜,妈妈说:“别动,我来。”玲玲什么也不用干,什么也不会干。等学校组织夏令营的时候,同学们吃早饭,老师发现玲玲盯着鸡蛋发呆,关切地问:“不喜欢吃吗?”“不,这鸡蛋和我们家的不一样,我家鸡蛋是白白的,软软的,这个却是硬硬的,怎么吃呀!”玲玲说。
故事二:你真行!
虹虹的妈妈非常重视对女儿的培养,她常听人说“心灵手巧”,手巧的孩子聪明,于是经常锻炼虹虹用两只小手做事情。一岁时教她捏豆,两岁时教她穿串,三岁时教她用筷子夹菜。每次孩子动手完成一件事,母亲不管怎样,都赞赏道:“虹虹,你真行!”现在,虹虹七岁了,已经能用针线了,在学校居然可以和老师一起布置教室迎接儿童节了。
同样都是父母,同样都爱着孩子,但方法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玲玲的父母总是不让孩子动手,甚至是剥夺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的双手除了提笔写字,什么也不能干。这样的孩子日后能够自己独立生活吗?能够自己处理问题吗?相比之下,虹虹妈妈就理智多了,可像这样的母亲现在却少了点。联想到现在众多的父母陪读,大学生请保姆,都无疑是玲玲类型的孩子的延续。
一群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即使在身体上长高长大,即使能考出好成绩,但一遇到实际问题,就只能束手无策。这样的孩子,能够成为日后家里的中坚,能够撑起祖国的未来吗?
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大而言之,是个社会问题;小而言之,也关心到个人的健康成长。
手的运动对大脑的发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动手操作更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通过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可以使神经联系得到强化,促进智力发育。
其实,孩子天生蕴藏着成年人所没有的感受能力、接受能力和天才般的资质,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他们愿意自己亲自尝试。如果能将这些能力引导到正常的渠道上来,就有可能将孩子蕴藏着的惊人能力展现出来,使他们拥有灵巧的双手、无穷的智慧。
但现实中,我们有相当部分的家长,总喜欢把孩子放在弱者的地位,事事替他们包办代替,使他们的手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的机会,也就使他们失去了接触事物、了解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失去了依靠自身力量,克服困难的能力和勇气。
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必须约束自己的双手,把孩子的手还给孩子。
第一,家长要给孩子提供动手操作的物质条件。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和孩子的爱好,给孩子建立一个“百宝箱”。既可以利用一些废旧生活用品,如旧收音机、钟表、包装盒、旧钢笔等,又可以为孩子买一些材料,如橡皮泥、七巧板、魔方、拼插组装玩具、可换衣服的洋娃娃等,使孩子有充分的物质条件来动手操作。
第二,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时间。家长不要包办代替,而应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带孩子进行操作,给孩子以示范、指导。并对孩子的微小成绩给予表扬,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当孩子在手工制作上遇到困难时,家长要给予热情的帮助,使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发展。
第三,给孩子相对宽松的环境。孩子在动手操作时必然会把家里弄得很乱,这时家长一定不要对孩子过多地责备。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玩完后和他一起收拾整洁,将自己的用具收拾好,逐渐使孩子养成有条理、爱整洁的好习惯。
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就有一个睿智的大脑,就有了成功的基础。把孩子的机会还给孩子,家长要学会“偷懒”,帮孩子训练出灵巧的双手。
异想天开为何消失得无影无踪
异想天开多带有贬义。其实,异想天开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非常可贵的想象力。所以,当孩子有奇特的想法时,做父母的要正确对待,可惜的是由于父母教导方式有误,让孩子这种天赋消失得无影无踪。
故事一:一对年轻夫妇为了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复述力,每次给孩子讲完一个故事后,便要求孩子重述一遍。有一次,听完《狼和小羊》的故事后,孩子认为可爱的小羊不应该被凶恶的狼吃掉,便加了一个情节:小羊拼命奔跑,并且大声呼救,正好被猎狗听到了,猎狗跑过来勇敢地与狼搏斗,终于战胜了可恶的大灰狼。孩子的父母听了非常生气:“我是这样讲的吗?下次好好听着,别讲错了!”孩子感到很委屈,连听故事的兴趣也没有了。
故事二:一个农夫带着两个孩子在自己庄园里收割庄稼,一群大雁悠然自得地飞向那遥远的天际。“爸爸,大雁要飞到哪儿去?”孩子问。“他们要飞到温暖的地方去过冬。”父亲回答。“如果我们也能够飞,那多好呀!”另一个孩子说道。父亲惊异地望着孩子,“如果努力,也不是没有可能的。”父亲鼓励说。若干年后,就是这一对想飞的孩子发明了飞机,他们就是莱特兄弟。
记忆力和复述力是一种能力,可是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异想天开”,给故事加上一个精彩的尾巴时,却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惜不仅被父母打断,而且被父母指责。这就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或许就扼杀了天才的火花。
同样是“异想天开”,莱特兄弟的父亲却是被孩子惊人的想象力所震慑,不敢否认人某天也能像大雁一样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天际之间。可能就是这种鼓励,使莱特兄弟最后自己动手,让这个“异想天开”的梦想变为现实,让人类从地面走向天空,直到今天一直在向遥远的太空进军。可见,大胆的想象就是创新的前提,是发明的预示。可惜我们生活中多的却是故事一中的父母,把孩子的某些似是幼稚、不切实际的而实际上包含想象力的言论常斥之为“胡闹!异想天开!”这就束缚了孩子的手脚,限制了孩子的活动,使孩子处于外界的压力之中而无心创造。
想象是孩子思维活动的主体,想象越丰富,思维越活跃,创造力越突出。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创造是一种突然的发现和新创作,其过程是一方面来自创造者内在的特有的本质,另一方面就是生活中的人、事、物及环境的启发与激荡。小孩创新能力的提高,独立思考的养成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启发。”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创造性思维更偏重于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问题寻找答案的非常规、反常规的思考方式,往往有想象和幻想成分的参与。这就意味故事一中的孩子那种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多么的不平凡,多么的宝贵。但宝贵的思维方式能否延续,能否发展,以至于最终决定他们是成为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还是成为有着智慧型头脑的人,与父母对他们“异想天开”的态度是紧密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