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批判中国人的教子方法
46797700000013

第13章 孩子“营养”不良,谁的过错(3)

案例一:家住北京丰台区14岁的初三学生刘伟,体重已达到120公斤。刘伟从小深受父母疼爱,母亲在儿子的饮食上很下工夫,每餐必有肉食,并伴有不停的鼓励:“吃吧,孩子,不吃肉,哪能又高又壮?”本来不胖的刘伟,从八岁开始渐渐地发胖了。等家长意识到儿子的肥胖是她鼓励吃肉的结果,但习以为常的刘伟一顿饭没有肉就嗷嗷叫,刘母狠不下心,只得依着儿子。

案例二:一名初一的小胖墩魁魁体重为72公斤,身高1.3米,超出正常体重130%。魁魁说他每周必须吃一顿麦当劳,一顿必须三份,吃不够三份就特别影响情绪。家长也怕他越吃越胖,但是家长根本禁不住孩子“磨”。

如果说这些是个别事例,不足以说明问题的话,那地区性乃至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则不能不引起家长们的注意。海南有关部门对全省儿童调查显示,海南省儿童患各类营养不良病比率较高,其中体重低下患病率达30%以上,发育迟缓患病率达50%以上,消瘦患病率达8%以上。而肥胖和消瘦、缺铁性贫血、钙摄入不足、锌缺乏、维生素A及维生素B2摄入不足是该省中小学生存在的常见六种营养问题。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卫生部等十一个部门历时三年在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进行的国民体质检测,它被称为建国以来第一次规模最大、覆盖人群最广的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显示,青少年的身体机能发育水平落后于身体形态的增长水平,孩子们速度的素质、耐力的素质、柔韧性素质较以前明显下降。与此同时,本来属于成年人、老年人的高血压、心脏病、颈椎病也出现在学生群体。

无情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必须从小重视儿童的身体素质,加强儿童锻炼身体的时间和强度,否则对他们未来不利。

日常生活中家长们不重视孩子的身体锻炼,原因无非如下:一是认识上的错误,认为生活好了,身体素质当然比自己儿童时代要好。殊不知,好的身体是练出来的,吃穿只是一个辅助的手段。二是认为督促孩子锻炼身体,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这种观念禁锢了众多家长的头脑,以至于家长觉得我的孩子去锻炼,别人的孩子在学习,我的孩子肯定会落后。第三就是溺爱心理作怪。像案例一中,有人提醒刘母,让孩子运动减肥。刘母说:“体育课上他做引体向上抻了胳膊,疼了好几天,哪还忍心再让孩子受罪?”明知已铸成大错,却仍不忍心让孩子“受罪”的家长,最终是害了孩子。

身体是孩子未来从事任何活动的本钱。家长必须有健康第一的观念。培养孩子健康第一、品德第二、学习第三,有了健康的体魄什么都不行,他可以去参与,我们可以在互动中去改变他、改造他。如果他动不了了,精神崩溃了那什么也谈不上了。如果他是健康的人,他学习不好但有一颗关爱别人的心,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心,他同样可以在生活中去学习。

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为了让家庭少出现那种大学生猝死的悲剧,家长应该怎样做呢?

家长首先要有帮助孩子锻炼的意识。要认识到身体对帮助孩子学习,对孩子未来成长,对他们日后走向社会的重要性,良好的身体是他们从事学习和工作的最重要的基础。

其次,家长要帮助孩子制定锻炼计划。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督促他们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注意在游戏中锻炼孩子的身体。

第三,锻炼出好的身体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家长和孩子都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才能收到实效。

一个健康的人他会积极地面对一切,调整心理和他的生活。所以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家长就要教会他锻炼,让他们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智商教育就是教育的全部吗

现今,家长们为了培养孩子可谓是费尽心血,但是众多的家长总是把家庭教育的全部内容“简化”围绕孩子学习的内容,把对人的培养转化成对智力的过度发掘,结果往往是大失所望。

案例一:河南某中学曾经试招过一期少年班,试图三年学完中学六年的课程。有一位同学,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入校智商测试是134,居全班第二。一年级时,一个教授到学校讲解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难题,当老师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回事,他就准确地解答出来了。但是他自制力太差,老师因为他聪明也没有强求。家长也觉得只要聪明、学习好,什么都会好起来,对他宠纵有加,结果三年下来,他的成绩每况愈下,最后高考时名落孙山。

案例二:北京某校一位孩子,在班上成绩本来不错。家长在孩子放暑假时,决定对孩子进行“大补”,期望下期学习能够名列前茅,一口气给孩子报了英语口语、写作、奥数等六个辅导班。为了强化孩子,每天晚上家长还要亲自考核孩子。整个暑假,孩子疲于奔命,不仅身心憔悴,而且对上课产生了恐惧症。开学后,无论父母怎样劝说都不愿意去学校,只好去找心理医生。

人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全面培养的过程一个人能否成才,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过分侧重于智力因素,反而会引发孩子的心理缺陷。教育专家通过实践证明,在心理健康与饮食及运动等方面得到均衡关爱的儿童,相对得到此类关爱较少的儿童,无论在认知、社会交往还是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占有明显优势。

既然这样,为什么家长又如此热衷于智商问题呢?为什么如此偏爱“高智商”的孩子?这和人们认识误区有关:高智商就是聪明,聪明就会学习好,学习好就能上重点学校并考上大学,将来就是人才。此外,还与社会的炒作有关,当前社会上一些人出于各种动机,提出了很多的新名词,如“胎教”、“亲子教育”、“早期智力开发”、“立体智力开发”等等,以至于家长认为对智力的培养,就是对人的培养,有了高智商什么都好办。但学过教育的人都知道一个著名例子:实验者从一对双胞胎婴儿中挑出其中一个,训练他先学爬楼梯。结果发现,他也不过就是先会爬了几天,另一个未经训练的孩子,长到一定阶段照样也会爬楼梯,无论是从智力还是从体能,二者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就意味着,早早地进行智力培养,也不过是把应有的技能提前几天展示出来而已。

毫无疑问,人的智力水平,与他的成才有一定关系,智力是成才的基本条件之一。但一个人能否成才,更多的是决定于人智力以外的因素。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片刻,答道:“幼儿园。”“在幼儿园您学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这位科学家的意思无外乎说非智力因素更重要。实际上人的成功更多地取决于自信心、顽强、独立性、坚持性等因素。案例一中那位智力超群的孩子如果具有较强的自制力,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和进取心,或许已经成为社会栋梁。

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对孩子的教育,决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也不是只抓哪个方面就能帮助孩子成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培养。如果只是侧重于孩子的智商教育,把智商当做孩子的全部,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是“营养不良”的孩子,是“问题”孩子,最终只是徒劳无功。

情感教育有无必要

情感教育现在通称为情商,内涵极为广泛,通常是指非智力因素,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理素质,它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关键。情商应从小培养,忽视情商的教育却是目前许多“怪异”现象产生的根由,与我们的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

案例一:某报报道,有四个年龄相仿的少年,他们的父母都是同一单位的,这四个孩子经常在一起玩。有一天,一个小伙伴不慎溺水,另外三个孩子居然既不呼救也不报警,“从容”地掩埋好小伙伴的遗物,若无其事地回家。

案例二:人民日报曾经有一则报道——《大学生家书惜墨如金》,写的是两名学生考上外地高校后给家乡父母写信,其中一名学生在信纸上写了“一切平安”四个字;另一名学生的父母接到儿子的来信,拆开一看竟没有一个字,只见信纸上画了几个大问号,面对这些问号,母亲思索片刻,苦笑地对老伴说:“儿子是嫌钱寄晚了!”

两件事情显示我们现在的孩子感情是多么的淡薄,经常在一起玩耍的朋友,对朋友的灾难一片漠然;曾经朝夕相处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双亲,父母唯一能够值得子女牵挂的仅仅是一个“钱”字。是什么促使我们的孩子对友情、亲情如此的冷漠,难道孩子就是天生的冷漠。

一位教育家说:“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父母对孩子关爱过头了,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为了让孩子学习好,不仅吃好穿好,而且不让孩子参加任何家庭的劳动。更有甚者,为了孩子能“讲卫生”代孩子洗这洗那,这种爱是对孩子的成长一种不负责任做法。父母对孩子过分地爱,不仅不能让孩子学会爱,反而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进而变得自私,甚至变得冷漠、无情。孩子得到父母太多的爱,以至于让他们觉得被人爱是天经地义的,是不要自己付出任何代价的。在我们的社会中,孩子弑杀父母,博士杀死导师、师弟,情人相互仇杀,这类事情还少吗?所以,在案例中,不是孩子冷漠,而是家庭长期缺乏的情感教育,形成孩子在情感上只知索取,不知给予,心中无他人,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缺乏情感教育的人,从小对人对事淡漠无情,长大后就不可能与人和平共事,也不可能对家庭、对事业、对国家有责任感。缺乏情感教育,漠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家庭教育的失败,是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的问题。

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因此父母亲必须重视从小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

首先,家长要理解孩子情感的多元性。国内外的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孩子在幼儿时期有很多情感需要,这些情感包括爱与被爱的需要;归属集体的需要;摆脱过失感的需要;克服胆怯的需要。这些情感需要的满足,对于成长发育中的孩子来说十分重要的。

其次,家长要尝试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培养孩子的情感,使孩子懂得每获得一份情感,都要靠自己的努力。情感是双向的,而不是毫无原则的。

第三,培养孩子情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还必须和学校、社区结合起来,使孩子得到家庭、学校、社区的关爱,同时产生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情商成才”的观点流行一时。有人认为:人的成功20%靠智力,80%靠情商;也有人认为:人的成功20%靠智力,20%靠机遇,60%靠情商。不管情商占多大比重,情商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我们的家长要好好从小给孩子上好情感教育这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