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我们并不总是光鲜靓丽的,在潇洒、自信、干练、豁达、正直、勤奋的面具底下,还隐藏着一个暴躁、自卑、唯诺、自私、狭隘、敏感的自己。而且,这个自己也时常会展现在公众的面前,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了灰色,使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变得紧张。
我总喜欢无缘无故地发火,为此我和同事之间的关系都不太好,老公也因为不能忍受我的坏脾气而总和我吵架,我也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怎么才能改掉我的坏脾气呢?
发脾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各不相同。有的人脾气比较温和,很容易和别人相处,而有一部分人脾气很火爆,即被人称为坏脾气,遇事容易冲动、急躁,特别是遇到不顺心或者不平的事情的时候,更是火冒三丈。
心理专家认为,人的脾气与成长的环境和童年经历有关,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依赖障碍”。孩子在童年时期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依恋,长大后就容易发火,形成坏脾气。孩子成长到两三岁的时候,在和母亲形成依恋关系的时候,母亲没有及时给孩子这种依恋,或者母亲在爱孩子的同时又让孩子感受到了被伤害的体验,亦或是在孩子形成依恋这一时期,照顾他的人不断更换,不能形成稳定的依赖模式,在孩子的心里形成一种依赖障碍。这时,孩子就会以一种逆来顺受的方式来接受这一现实,表面看起来很乖巧,但是内心却压抑着“婴儿的愤怒。”这种潜在的愤怒在孩子长大之后,会不自觉地爆发出来。生活中,他们总是会无缘无故地将愤怒发泄给他人,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让别人感到他们的脾气坏透了,同时,这种坏脾气也会让别人感到很恼火。
坏脾气的形成也和同时期父母对孩子的过于溺爱有关。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总是不顾一切地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小的时候,孩子总会向父母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要求,当父母不能满足的时候,就会发脾气,哭闹,而父母为了阻止孩子继续哭闹,就会同意孩子的要求,这样在孩子的心中就形成这样一种逻辑:只要自己发脾气,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从而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也成为生活中一贯的思维。长大后,自己的愿望和要求一旦不能实现,不能得到满足,就选择发脾气,以此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怒,维持自己的中心地位。
坏脾气能给自己带来许多不便,我们都是有能力改变脾气的,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
释放自己的坏脾气
当自己想发脾气的时候,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来释放怒火。例如,可以选择打沙袋或者踢足球等,通过这种运动方式将我们的怒火释放掉。
克制自己的脾气
当我们想发脾气的时候,要想想为什么要发脾气,发脾气能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在发脾气之前多问几个为什么,能平静我们心中的怒火。
鼓励自己不发脾气
我们可以选择一种奖励制度,如今天少发了一点火,可以给自己买点东西或者食品鼓励自己一下,当你享受到这些东西的时候,想着这是胜利的果实,内心会有一种愉悦感。
“真是烦死了,去哪里人都是这么多;孩子一点都不懂事,什么时候能自己把事情做好呢;工作让我一点都不满意,同事太自私,老板太苛刻,”玲玲每天都这么发着牢骚,为什么玲玲总是有说不完的抱怨呢?
抱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遍情绪。当人们在生活中感到不如意的时候总是会选择把这种不满发泄出来,会抱怨上司、同事、生活等。抱怨是一种心理宣泄,适度的抱怨不但没害处,反而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利。人生在世,十有八九不如意,如果长期把这种不如意压在心里,就会觉得痛苦,对生活失去希望。而事实上,生活不仅仅只有不如意,还有美好和幸福的一面。抱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溶解我们心中的怨恨,但是也要知道“牢骚太多防肠断”,抱怨太多并不是什么好事。
其实,抱怨是人们对美好生活求之而不得的失望。对别人的抱怨,实则是自己心中无法解脱的欲望和烦恼。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得好一些,开心一些,但是生活却不能处处满足你,总会有些让你失望。生活让你失望了,而你心有不甘,一般人不会把这种不满压到心里,而是想办法把它发泄出来,抱怨则是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式,抱怨直接从嘴里发泄出来,毫不费力,也没有什么损失,抱怨之后心里似乎平静了许多。在人的心里似乎感觉那些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通过嘴这么一说,就已经得到了实现,内心也获得了极大的安慰,心又归于平静的生活。
心理学家对抱怨做过这样的科学解释:喜欢听抱怨的人和喜欢抱怨的人都是关系欲求不能得到满足的表现。这也就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总喜欢在自己信赖、亲密的人面前大发牢骚的原因,因为你们生活在共同的一个圈子里,情感体验基本相同,你的抱怨很可能获得共鸣,达成一致,大家一块发泄,发泄后觉得大家都一样,心理上就会找到一个平衡点,曾有的不愉快也就悄然而退。
抱怨固然有很多的好处,能帮你摆脱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但是不要让抱怨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否则将会深受其害。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遇到复杂的问题,用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去解决,不要把一切都往复杂里想,把生活想得简单一些,那么你可能就会觉得生活是一件很简单、很愉快的事,抱怨也会随之减少。
退一步海阔天空
不要钻生活的“牛角尖”,有时候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要要求太完美,可以退而求其次,当退一步后,会发现自己并没有损失什么,既然没有损失什么,还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脚踏实地,远离抱怨
抱怨是一种失衡的心理,是一种浮躁的表现,其实,抱怨并不能解决生活之中的任何问题,与其空有抱怨,还不如脚踏实地地去做一番事业,把抱怨抛在脑后。
我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总是担心别人对我的印象不好,对于别人的批评更是忧心忡忡,每一次别人对我的批评都是一场灾难。这样的感受让我很痛苦,但是我又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不敏感。
敏感是对他人评价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一种情感涟漪。敏感的人时刻在关注别人的举动,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怕自己得罪别人,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总是时时刻刻都在关注自己,也在关注着他人,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不安,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观察他人,反省自己。
敏感的人往往对自己过度关注。他们总是觉得自己很卑微或者很优越。感觉自己很卑微的人,会时刻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听到别人对自己一点点的批评,都会掀起心中的千层浪,觉得一定是别人瞧不起自己,开始对自我进行否定,内心忧虑不安,通常对付这种敏感的方式就是讨好别人,希望在别人那里得到自我的认同,这样心里才会舒服一些。而优越感强的人则会觉得自己是最好的,别人都应该尊重我,一旦有一点小小的不公平的待遇,就会让敏感的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存在的意思,这时候,过分敏感的人会觉得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有的人会有结束生命的念头。
心理专家把这种过分自恋的人表现出的敏感称为“水仙花情结”。让·皮埃尔·文特认为过分敏感的人对自身形象的塑造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当自身形象与水仙花情节有机结合时,外界的刺激对敏感者具有很强的伤害力。过分敏感的人有一种衍射心理。当别人无意中指责他们的某一痛处,他们总会因此泛起很多的联想,觉得别人是在说自己所有的不好,开始回忆一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越想越不安,最后得出的结论往往是生活是痛苦的,觉得自己失去了生命的价值,其实,在他们的眼中“他人即地狱”,因为他人的存在都会让自己产生怀疑,使自己不舒服。
敏感总是会给人带来一定的痛苦和负担,使他人不敢接触你,生怕哪一句不当的话引起你的误会,所以敏感的人应该学会摆脱这种负担。
不要过分关注别人
给自己找点有意义的事情来做,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不要总觉得别人的一切都是针对自己的,可能别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过你。
做一些自我检讨
如果你觉得周围的人都在伤害你,其实应该检讨一下自己,可能就是自己想得过多,把别人的任何语言都加上了自己的感情色彩。适当检讨自己,有助于走出敏感的阴影。
主动求助
主动请求周围人的帮助,跟别人讲明情况,也说一下自己的感受。当你觉得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让别人解释他们的行为,帮助你摆脱这种心灵上的困惑。
刚买了新车便迫不及待地想开,刚学没几天,就扔到了一边。看到人家的英语说得那么好,也想学,两天以后觉得还是说汉语吧,不用学英语了,为什么我就不能持之以恒,坚持把一件事做完呢?
人们似乎总是没有足够的耐性将一件事进行到底,半途而废似乎是人的天性,每做一件事的时候,人们都是热情高涨、信心满怀,但是往往是事情还没有进行到一半,人们就会感到厌倦,觉得没意思,不想继续下去了。
喜新厌旧的天性导致厌倦心理的产生,每个人都具有这种心理。人们在心理上是不喜欢过平静生活的。因为在远古时代,先人过的是狩猎生活,每天追赶着野兽,处于一种紧张、兴奋的状态,这种兴奋便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里。即使进入了文明时代,人类对这种兴奋的体验还记忆犹新。人们会选择不断地追寻新刺激,对于已经开始进行的事情的热情会慢慢减退,直至消失。人们为了获得新鲜感和兴奋感,会需要不断变换生活方式,变换生活的内容,通过变换取得心理上新的刺激。
人们的恐惧和怀疑心理也是产生厌倦的因素。人总是害怕承担责任和担负义务的。人们进行一件事的时候,总要承担一定责任义务,人们从心里厌倦这种责任,就想着转移目标,换一种新事物,把自己的情感和依赖转移到新事物,用来逃避现在进行的事情。同时,当人们对自己的自信心有所怀疑的时候,人们就会出现厌倦心理,不愿意再继续现有的事情。因为,人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在事情着手以后,人的激情就会减半,而且,人们也会开始怀疑自己做一件事的能力,就会选择离开。
厌倦心理总是会使事情夭折。为了做好一件事,需要持之以恒的态度,那么怎么才能培养持之以恒的毅力呢?
找回激情
做事情一定要有激情。所以,当对所做的事情失去激情的时候,要努力地找回失去的激情。可以想着这件事做好之后能带来什么样的效益,能给家人带来什么样的快乐等,也许这样你就会有激情将事情做完。
强烈的主观愿望
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想着我一定要完成这件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半途而废,自己给自己一些鼓励,当你十分想把一件事完成的时候,你就会坚持完成这件事。
制定目标
给自己制订一些目标,先从简单的目标开始,目标制订后一定要执行到底,按部就班地把事情做完,当你能够做完一些小事的时候,你就会拥有自信,以后也就会有信心完成一些重大的事情。
我总是会不自觉地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比如,想着家里着火了怎么办,孩子在路上出点啥事怎么办,老公要是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该怎么办,总是不断陷入到这样的思考之中,是我神经错乱了吗?
担心这担心那是一种常态,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利益和规则的社会里,人们对既得利益和现有规则,总是要给予一定的关注。
其实,一般人坐到办公室里都会想到家里的门是否忘锁了,万一有人进去了怎么办,坐飞机的时候会想着飞机要是出事了怎么办。这是人的正常思维,也不用特意去压抑,事情过去以后,就会马上遗忘掉。但是有的人对自己的思维太过在意,属于思辨过多。通常情况下,很少有人注意自己是怎么样进行思考的,也没有注意过自己的思维动向和流动过程,但是思辨过多的人就会考虑自己是如何思维的,注意自己思维的动向和过程。差别就在这里,一般的人对于思考的事情很快就会忘记,但是有一部分人还会沉湎其中,不能自拔。沉浸在思辨过程中的人会一直不自觉去推论和求证这些感觉,他们的思维和逻辑不停地在判断。他们也知道应该排除这些思维,但是,又会陷入到怎么样排除这些思维之中,一圈套一圈,最后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有人说:“莫名其妙担心的人是内心需要规则的人,并且他们也是时刻为自己建造规则的人。”人的思维有这样一个特点,你觉得它有问题,那么它就有问题。
自我求证是思维永远的特点。比如,担心自己是个焦虑的人,就会在担心的基础上想着自己是个焦虑的人,那么就会想着怎么去克制自己的焦虑,这就又增添了一种烦恼,这种烦恼会无限地繁衍下去,因为我们会不断去想。被激活的思维系统,就需要一定的规矩来克制它,所以人们会不断寻找规则来克制自己的想法,需要规律给思维一个理由。因此,人们又不断地给自己定下新的规则,形成了一种思维与规则的怪圈。
一般的担心这担心那是在所难免的,但是过分的担心,就有点让人难以忍受了,因为人总是要生活的,心里总是想这想那会导致无心工作,无心学习,影响正常的生活,因此,我们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思想。
相信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事情往往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没有必要担心这担心那。如果觉得自己的担心是必要的,那么自己就会在内心鼓励这种担心,这些担心受到一定刺激,反过来又增添自己的忧虑,如果想着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担心可能就会消失。
多想一些开心的事
当想着自己担心的事情的时候,不妨放弃这种想法,想一些曾经经历过的一些开心的事情,用开心的事情代替担心的事情,就会把注意力转移,时间久了,担心的事情也没有发生,自然就不会有过多的担心了。
多听音乐
音乐可以改变人的心情,也可以提高人的兴奋度,同时,音乐也能净化人的心灵,使人的身心愉悦。当人的身心愉悦时,担心和焦虑就会大大减少,以至消失。
看到别人在交谈,就会觉得是在说自己;女朋友和别人多说了几句话,就会觉得她可能是对自己移情别恋;明知道自己不该这么怀疑别人,为什么还是情不自禁地去这样想呢?
多疑一般都是从一个假想的目标开始,通过论证又回到了那个假想的目标,而且在这个论证的过程中,证明了假想目标的真实性,继而也就说明了自己论断的正确性。其实,这是人的认知的一种奇妙的现象,人们总是从有限的认知模型去解释人们感受到的客观事实。当别人的解释和自己的解释有差异时,就会产生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