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怀疑人皆有之,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但是这种猜疑一旦过了火,就是一种病态,如绝大多数人无端生疑,纯粹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测和偏见,是一种心理失衡的表现。多疑是建立在一种猜测之上的。这种猜测往往缺乏事实根据,只是一种猜想,根据自己的主观想象去看待客观事实,从一个假想目标回到这个假想目标,就像画圈一样,最后越描越深。
怀疑心理的产生往往源于对别人的偏见。是在误会或者在别人搬弄是非的情况下发生的。俗话说“疑心生暗鬼”,当人们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代替了客观现实,把别人的无意行为看做对自己的议论、讽刺、伤害,甚至把别人善意的劝告看做对自己的恶意攻击,并因此心生愤恨,甚至想要报复别人。最后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朋友,变得郁郁寡欢,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所以,在心生怀疑时,要多想想怀疑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什么坏处。权衡利弊之后,就会主动放弃怀疑。再者,怀疑多疑如同是一条无形的绳索,它束缚了我们的思维,使我们的思想短路。过度的猜疑还会让我们失去朋友,变得孤独寂寞,严重地损害了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应该摆脱过度猜疑的枷锁。
理性思考,不要无端的怀疑别人
怀疑都是从无端的猜测开始的。所以,当我们有心怀疑别人时,首先要想想为什么要怀疑他?理由又在哪里?这个怀疑有没有必要?就算怀疑是对的,又能怎么样?通过这样理智的思考,我们的怀疑、多疑就会逐步淡化。
多和朋友进行交流,消除误会
怀疑、多疑也多源于误会,误会产生之后,就会有种种对朋友的猜测,陷入多疑的怪圈。如果和朋友之间有什么误会,最好能和朋友坐下来谈一谈,平心静气地交流,消除误会,才能避免产生猜疑。
消除自卑,增强信心
有时候,怀疑、多疑来自我们对自己的不自信。其实,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大可不必为自身的一点点缺陷耿耿于怀,应该看到自己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优点,相信自己的能力,当自信的阳光照耀在我们身上时,怀疑、多疑就会远离我们的心灵。
有些人总是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眼睛睁得大大的,脸上有一万个不服气的表情,似乎世间的一切都和他有仇,好像随时都要和别人打架,控制怒火对他们来说好像是一个难题。
愤怒是所有哺乳动物都具备的情绪之一。婴儿能感受到的第一个情绪就是愤怒,这种情绪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本能。愤怒大多来源于对自身的愿望没能满足后而产生的失望,也是一种自我保护,但是除了本能性的愤怒外,心理学家还提出了另一种愤怒——符号性愤怒。
从根本上讲,人类的符号性愤怒的根源是对自我的认识:“我是什么什么,我不是什么什么。”即,在人类的神经系统中存在着一个“我”,有一个对“自身”模糊的整体感,同时,人们在这种认识中也会划定一个自身的界限,一旦打破了这种界限,人的本能反应就会被激发,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如你对一只狗说上一千遍:“你真是一条哈巴狗。”它也不会对你发狂,只要你不动它;而相对一个人来说,即使你给了他很多的好处,之后你对他说几遍:“你真是一条哈巴狗。”他很可能会怒从心来,过来和你拼命。
这就是人类对自身的一种认识,是人类原始的自我感,我就是人,你说我是别的什么,自我感就会被打破,就会激发愤怒,而狗就没有对自身的界限,因此就不愤怒。此外,人类对自我界定的范围不断扩大也是导致愤怒的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我的概念和界定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欲望也在无限膨胀,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感觉自身受到的侵犯就会越来越多。如我们渴望得到别人的爱,就会把爱归到是我们应得的,就把它划归到自我界定的范畴,一旦别人没有给予这种爱,就会觉得自身的期望遭到了否认,受到了伤害,愤怒也就会随之产生。
愤怒是人的一种不良情绪,会给人的身体带来严重的伤害。而人在愤怒的时候往往会失去理智,做出一些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应当学会控制愤怒这种不良情绪。
不要对别人奢望太多
愤怒多数来源于没有满足的愿望。所以,我们不要对别人奢望太多,没有了奢望,也就没有了所谓的失望,更无所谓愤怒了。以一颗平常的心态对待朋友家人,即使他们没有满足你的愿望,你也不会轻易动怒。
回忆一些美好的时光
当你想愤怒的时候,先做一个深呼吸,然后开始想一些美好的事情,回忆过去的一些美好时光,这样就会让心归于平静,怒火也就会慢慢消退,久而久之,就会拥有良好的心态。
接受和你不同的意见
不可能每个人的意见都和你相同,遇到不同意见时,要试着找出其中的共同点,即使没有共同点,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毕竟,世上是允许有多种意见存在的,放开心胸,愤怒自然就会减少。
有的人说起自己来总是滔滔不绝,一味地吹捧自己,认为自己才智过人,聪明绝顶;而对于别人的劝告,他认为是别人对他的妒忌,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这么自恋呢?
圣经中说:“像爱自己那样爱你的邻居”。可见,人首先是爱自己,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心理学家称人最爱自我的这种本性为“纳瑟斯情结”。这个情结起源于古希腊神话,古希腊有个美少年,叫做纳瑟斯,他爱上了水中自己的影子,最后抑郁而终,化为水仙花。
事实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恋的倾向,只不过没有那么严重而已。爱自己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但也要看爱到哪种程度,对自己好一点,是一种正常的爱,但是对自己过分的好,认为自己比一切都重要,那么这种爱似乎就有些不正常了,是一种过分的自恋。
过分自恋的人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无论何时都要夸大自我,常常幻想自己多么了不起,多么能干,做事情如果缺少自己,一定做不成。再者,他们希望自己时时都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而丝毫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责。
另外,童年经历对自恋性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过分自恋的人一般在幼年时期都是备受关注,是在众人的围绕下长大的。在这种环境中,他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以及自己的外表、行为。所以,长大后,他们依旧是十分在意这些,并不断地追寻别人的赞美,把在别人面前出风头视为最大的成就。其实,自恋的人的自尊心很强,也很脆弱,承受不住任何打击。
儿童和父母长期分离或者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过于粗暴或溺爱,都会导致孩子自恋型性格的形成,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觉得只有爱是最安全的,也是最有效的。
此外,心理学家认为,自恋的性格形成的原因是由于自身不能把本能的心理力量投射到外界某一客体上,而是将该力量留存在体内,由此,也便形成了自恋型性格。
人人都是爱自己的,爱自己没有什么错,但是过分的爱自己就会扭曲自己的人格,也会让他人心生厌烦。因此,一定要避免自恋型性格的形成。
化解自我中心观
自恋型人格主要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想摆脱自恋型人格就要让自我退居到第二位,不要事事先想着自己。在做事情时,不要总是想着得到别人的赞美,也不要想着自己是最有本事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克制,就会逐步摆脱这种性格。
学会爱他人
自恋型人格要学会爱他人,唯有学会爱他人才能真正摆脱自恋,因为想要收获爱,就必须要付出爱。生活中,试着用简单的爱去关心别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给予简单的帮助,在别人生病时送上简单的安慰,就会逐步摆脱自恋型性格。
凡事多动手
自恋型的人往往喜欢指使别人,总是想着让别人帮自己做好一切。要想摆脱这种性格,就要勤于动手,当想要别人帮自己做什么时,及时放弃这种想法,自己动手把事情做好,一段时间之后,就会习惯于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自恋也就会逐步消失。
很多人做事情非常胆小,总是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不行,上课不敢举手,开会不敢发言,试图避开所有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这种人有着严重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心理,它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发展。例如,有的人技术本来不错,但是一旦发现同事不但技术不错,还懂外语,自身的优越感就消失殆尽,心里就会严重失衡,自卑感也会悄然而生。
心理学家认为,人人都存在着自卑感,而且随时都会产生自卑感。如生理上的缺陷和不足,家庭或社会上的地位不高,交往中的人际关系不好,别人不屑或者怜悯的眼神等都会诱发自卑感的产生。生活中,人们总是不断拿自己和别人比,而且总爱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在比较中就会觉得自己不足,会有失落感,也会因此而气馁。具有严重自卑感的人会意志消沉,郁郁寡欢,不敢见人,甚至不敢说话。
人这种生物具有攻击性,而这种攻击性的表现方式,就体现在人在心理和行为上处处与他人进行比较,总喜欢和别人一争高下。当对手很强大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对手,挫败感就会产生。另外,对他人的攻击性也开始转向自己,自责、懊悔、恐惧,由此,自卑感也就产生了。通俗地说,人要是没有攻击性,也就没有了技不如人的自卑感。
很多人的自卑感产生于童年时期与成人的比较。在儿童时期,力量比较弱小,看到成人什么都能做,就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但如果长大之后,父母包办孩子的一切,那么自卑感就会在孩子的心里扎根生芽,影响孩子的一生。
人有点自卑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一个人如果总是沉迷于自卑的阴影之中,就等于给自己的灵魂套上了无形的枷锁,阻碍了灵魂和外界的沟通,使自己的心灵疲惫不堪。所以要走出心灵的困境,就要积极地克服自卑感。
照一下镜子,留下你的微笑
微笑不但可以消除自卑感,还可以让你拥有良好的情绪,让别人觉得你友善和开朗。所以,每天出门前照一下镜子,在照镜子的同时,留下一个微笑,而且自己一定要看着自己的微笑。这个微笑一定能带给你信心,让你觉得自己可以做好一切。
抬头挺胸,昂首阔步
心理专家认为,人的行动是心灵上的活动,缺乏自信的人大多会低着头走路。
反过来,如果改变自己的走路方式,抬头挺胸,昂首阔步,不但会给你带来明朗的心境,还有助于提高你的自信心。
突破自己,相信自己一定行
给自己一点暗示,当做事情开始不自信时,首先要对自己说:“我一定行”。
在“一定行”这种心理暗示下,你会发现,事情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难,而你也完全可以把它做到最好。
总觉得自己没事可干,也不知道自己想干点什么,觉得生活百无聊赖,没什么意思可言,总想给谁打个电话,打完电话以后,也觉得这种无聊的电话也很没劲。
怎么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呢?
无聊是精神找不到寄托。通常情况下,空虚无聊的人都会感到生活了无生趣,没有快乐可言,觉得生活本身没有任何意义,看不到自身的价值,内心没有真正、深刻的满足感。内心感触是一切都是没有意思的,有一种虚无感。
空虚无聊的本质在于无意义感。从生命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存在的基础是能感觉到自身的价值,觉得生命与生活是有意义的。而生活和生命是否有意义,取决于生活是否有一定的奋斗目标,并且有为之奋斗的动力。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目的与过程的交互作用,如一个人既定的目标已经实现,但新的目标还没有出现,在这个时期可能就会出现一种空虚无聊的心理,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也不知道能做什么。这就像一座漂浮在海上的小船,突然灯塔上的灯熄灭了,小船也就失去了目标,会在大海上漫无目的地浮漂。人生也是如此,寻找人生的目标并不是一句空话,它有着实实在在的意思,有着积极的价值。
无聊是找不到一定的心理依托,找不到生活的价值,以及生活的平衡点。当感觉自己无聊的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精神寄托。这个时候,可以找点事情做,如选择收拾一下房间,做做家务,或者找一本好书读一读,也可以出去转转。因为长时间处在无聊的状态中,人会否认自我价值,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进而害怕接触社会,接触生活,也很有可能导致抑郁症的产生。
无聊能摧毁一个人的意志,对自己的身心发展也不利,无聊也使一个人失去对自我正确的认识。
给生活一个目标
目标是摆脱无聊的有效手段。当我们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目标时,就会想着为之奋斗。当所有的空余时间被要做的事情占满了,就会觉得自己的心被充实起来了。
使自己忙碌起来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需要做的,关键是你做不做。例如房间需要整理,书籍需要我们品读,父母需要照顾等。
旅游和运动
旅游和运动都能排解你的无聊。当你觉得自己无事可做的时候,可以出去旅旅游,如爬爬山,逛逛公园,或者做做运动,如打打球,浇浇花等,都能有效地驱除我们的无聊。
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爱担心明天,而且内心总是充满不安,时时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中,有时候,这种不安虽然能够摆脱,但却又陷入到另一种困惑之中。
在你认为的一件重要事情没有完成之前,你常常会紧张不安、忧心忡忡、坐立不安,即使你自认为心平气和,但是你的行为却和平常大不相同,要么走路步伐飞快、要么频繁地摸头、要么反复拍桌子,其实这些都是焦虑的表现。焦虑仿佛一层淡淡的阴云笼罩在现代人的心头。焦虑是对即将来临的危险和问题进行的特意等待,是人最常见的一种负面情绪。
大到国家的巨变,小到生活的各种问题,每个人都得面对不可预知的将来和不停的选择,并因此焦虑不已。例如,新政策的出台会使人焦虑,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效应会使人焦虑,孕妇会在临产前产生焦虑,高三学生会为考大学而焦虑,父母会为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而焦虑,病人会因为疾病而焦虑,医生因为手术而焦虑,等等。因此说,焦虑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理。
现在年轻人中流传着一条物质版“四有新人”的标准,即:有车、有房、有爱人、有孩子。这条标准的言外之意就是,不管通过何种途径,人人都要为自己的将来奋斗。在这个时代,你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算是实现了自我,这种评判人的价值标准给现代人带来一定压迫感,有了压迫感,自然就会产生焦虑。另外,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也是导致人产生焦虑的原因,人们总是觉得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使人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运。结果,对于目前的痛苦难以承受,心理承受能力有所下降,焦虑情绪便会悄然产生。
长期焦虑会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我们应该跳出焦虑的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