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愿你是阳光,明媚不忧伤
46763600000018

第18章 为美好付出:坚持那些不变的,才能去适应变化着的(1)

_最奢侈的梦,是不忘初衷_

高考结束,表妹的分数刚上一本,填志愿时摇摆不定:到底是在好大学里读一个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还是在一般大学里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呢?表妹问我,我思索了很久,突然想起了一个高中校友。

那时我们刚上高中,正是李阳疯狂英语火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学校为了鼓励我们学好英语,特意请李阳来做了一次专场演讲。在空旷的运动场,几千人跟着他大喊英语。从此学校后面的山坡上多了一群用飞快语速狂喊英语的人,我和她都在其中。

刚开始人很多,后来都像掬在掌心的水慢慢流走了,到最后竟然只剩下我和她。我们相视一笑,颇有点惺惺相惜的感觉。于是相约每天傍晚放学后,都来这里大喊一个半小时的英语。

当时我们的想法是一定要学好英语,至于学好了要怎样,我们并没有想那么远。一天她在杂志上看到篇文章,写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女孩子突发奇想要当同声传译,两年时间没日没夜学习英语最终实现梦想。她喜欢得不得了,特意和我说她以后也要当同声传译,我也大受鼓舞,表示要跟她比肩同行。

高考填志愿,我们的分数都不够上那所心仪很久的外国语学院。我听从家人的安排填报了一所师范院校,学的是法学专业。她上了外省的一所重点大学,被调剂去学金融学。她问我,你确定要去吗?我点头。她又追问,那你忘了你的梦想了吗?我说,没忘,那个女孩子不也是非科班出身吗?只要我们努力,不上外国语学院也能实现梦想。她咬了咬嘴唇,不再吭声。后来,我们在车站告别。

正当我在大学玩得不亦乐乎时,她突然发信息给我,说她决定退学回去补习。我急得不得了,告诉她那些她或许想了一千遍的结果:你回去补习,不一定考得上外国语学院,就算考上了也不一定能当上同声传译……等了很久,她才回过来一句:我不是那个女孩,有足够的执着,我需要一直走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才能不忘初衷。

大学的第一个寒假,我跑回去看她,还是在学校的后山坡,寒风呼呼地从头顶刮过,她在雪地里一边跳一边大喊英语,耳朵和鼻子被冻得通红。那一刻我被她感动得一塌糊涂,觉得她一定会成功。

“后来呢?”表妹焦急地问我。她需要一个美好结局来坚定自己的梦想。

后来,我慢慢地丢开了英语,大学没有山坡让我肆无忌惮地狂喊英语而不被嘲笑。

毕业后,我们专业的就业率差到极点,僧多粥少的现状让我们纷纷转战其他行业。我也不例外,做了行政工作。生活总有让人放弃的理由。

毕业时,她揣着二级口译证书非要留京,但想去的翻译机构将她拒之门外,说公司不要应届毕业生,只需要经验丰富的职员。她仍三番五次地找上门去,翻译公司烦了,说,不招翻译人员,清洁工你做吗?她头点得像小鸡啄米。我骂她傻,她反驳,我才不傻呢,虽然我现在没有成为翻译,但我处在离翻译最近的地方,难道你没有听说过“近水楼台先得月”吗?这份清洁工的工作她做了3年。

她现在是一名同声传译,半年工作,半年旅游,年薪百万。不到10年,她的人生已经和我全然不同。其实不用10年,从她当初下定决心退学起,我们就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她一直走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而我顺着生活的岔路就走向别处了。

我们总是一边妥协一边羡慕那些坚持到底的人,每当夜深人静时扪心自问,又懊恼得恨不得去撞墙,初衷是我们再不愿提起的心中隐隐的痛。而那些坚持梦想的人,在拼尽所有的努力之后,即使无所得也无怨无悔。就像我的校友所说的,她做过最奢侈的梦,就是不忘初衷。

_让笑话你的人成为笑话_

上周和在公司里实习的大学生吃饭,这个看过我博客、买过我书的23岁女生不断地问起我的成长历程,好奇心满满,提起我现在的所谓“成就”也是一脸羡慕,言语中满是赞美。看着她热诚的脸,我忽然想起一个钢琴家朋友在获奖后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你们只看到我赢了多少奖,没看到我输了多少奖。”我的脑海里浮现的,也是我的所谓成功后面的种种倒霉、种种失败。

我被人欺负的日子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大学在酒店前台实习的时候,经常因为不讲粤语、化妆不够浓等各种匪夷所思的理由被班长扣工资,登峰造极的是中秋节时被要求连值两个夜班,理由是“反正你没有家人在这里,过不过中秋无所谓”。也时常被人指指点点,怀疑我经常带在身边的、当时颇为罕见的随身听来路不正;刚学的磕磕巴巴、发音古怪的粤语更是经常成为笑话在同事间流传。几个月的悲悲切切、凄凄惶惶,离开的时候,带走的是满口流利的粤语和对自己不适合从事服务工作的确认,至今受益匪浅。去年回广州刚巧住在这家酒店,在前台接待我的,赫然就是当年的班长,之前满脸的剽悍被中年人的疲惫和灰暗所取代。直到办完入住手续离开,他也没认出我这个十多年前的倒霉实习生,我也没有任何相认的欲望。

从广告公司跳槽进“高露洁”的时候,作为唯一一个非英语专业、非广州人、没有任何品牌管理经验的空降品牌经理,也没少被孤立。有一次兴冲冲地加入到一堆人的早餐会里,却硬生生被拒绝的眼光逼退。开会的时候,也因为业务不熟而经常被质疑。记得最初的一个月,每天早上都对自己说,再熬一天吧,明天就辞职。这一熬,熬到所负责品牌节节上升,熬到了工资翻倍,跳槽。

等加入“百事可乐”,给自己立下的目标是超越当时占有率是我们三倍的“可口可乐”。上任伊始,雄心勃勃的我突然听到有人传话过来,在我之前进入“可口可乐”的前前同事听说新上任的对手是我之后,大笑了几声,说太幸运了,会毫无悬念地把我这个“菜鸟”打得扁扁的。结果是,4年后,在朝九晚九的努力之下,是对方被打得扁扁的,“菜鸟”也因业绩突出被调到总部。

之后是最年轻的部门经理,之后是唯一的非公司元老,之后是唯一的大陆高层。每一次都是挑战,每一次的挑战都惹来怀疑、嘲笑或者排斥,没有例外。

这么多年,我就没有遇到过容易活儿,只有一样从未改变,就是一直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还有自己喜欢的事,也从来没有放弃,没有妥协。而那些“没有将我打死的,确实令我更坚强”。

讲完我的倒霉故事后,女大学生表情复杂地说,你的故事就是一个励志故事。按照好莱坞的套路,一次次把霉运翻盘,一次次逆袭成功,最终梦想成真。确实是如假包换的励志故事,偶尔回想和讲述这些故事,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激励呢?

写下这篇小文时,恰巧看到韩寒的一段文字:每个人的身体,都有厚的地方,有些人厚的是手上的老趼,有些人厚的是背上的污垢,有些人厚的是脸上的老皮,我愿自己厚的是心脏的肌肉。打死也不能放弃,穷死也不能叹气,要让笑话你的人成为笑话。这篇文章叫《春萍,我做到了》,写给曾经嘲笑过他的春萍,有意思的是,对此深有共鸣的我,对于我生命中的“春萍们”的名字,真的一个都想不起来了。

_让生活彻头彻尾地改变_

大概一年前读过Steve Pavlina的《现在开始》。其实从开头的这段话,大致就能明白内容的主题-很多年前读大学的时候,我决定制订一个计划挑战自己:只用3个学期完成其他人通常花费4年的课程,能否毕业。这篇文章详细地说明了在成功实现该目标过程中的所有时间管理技巧。

看完之后很佩服作者的理智与毅力,尽管我大学时代已经读过这篇文章,但可惜没有看懂,只做消遣娱乐。现在毕业后进行时间管理主题学习重读之后才更进一步明白这种思想。

当我后悔错过作者进行过的这项游戏时,恍然间想到自己似乎做过类似的事情,虽然不及百分之一,但从一些形式和感悟上来说的确有些相像。

模仿作者口气来简单复述我的经历大概是这样:很多年前读大学的时候,我决定制订一个计划挑战自己:在毕业之前大概半年时间读完兴趣所在的两百本书。这篇文章粗略地说明了我在成功实现该目标过程中的所有时间管理技巧。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决心每天必须去图书馆至少一次,显而易见不是所有的书都能一天一本,我必须合理安排时间才能实现目标。但我当时并不知道时间管理系统的概念,而且对此目标只是抱着求上得中,哪怕是得下也算弥补自己愧疚的心态。

但如果你真的想做一件事,就算没有最好的方法和经验,莫名其妙地,你的脑海里也会蹦出几个来。虽然它们不够好,但总是够用。

是的,简单来说就是上面那句话-每天必须去图书馆一次。

外面暴雨,没伞,懒得买怎么办?

必须去一次。

好吧,换件卫衣,套上帽子,把书抱在怀里,耳朵里放一首差不多时间的摇滚乐,必须在一首歌的时间里冲到那儿。

刚打完一局“魔兽”,下一把舍友在呼唤,而离图书馆关门只有半个多小时,除去路上时间也就够我看十分钟,不去,明天补回?

必须去一次。

好吧,跑过去,看完几页书后位子没坐热,刚把气喘过来,收拾东西跑回去,希望能赶上下一局游戏。

当然这只是一些比较极端的例子,事实上大部分时间比较均匀,没有节假日,基本是早晨6点到上课8点这段时间和晚上7点多到9点半之前这些时间为主要阅读时间。

最后结果当然出乎意料,计划成功。

事实上没有计划,也没有现在这些诸如智能手机、活页笔记本等工具。只有一个叫两百本的数字和一个每天必须去一次的念头。虽然存在缺陷和不足,但的确成功了。

作者在最后总结:我相信时间管理的意义在于尽全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趣。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培养良好的习惯,使你更高效地达到目标,你会享受一种从未有过的充实而丰富的生活……

如果你希望自己变得主动,那就让自己的生活彻头彻尾地发生改变。掌握时间管理的原因在于获得优质的人生,并让它变得与众不同。时间管理不是自我牺牲或者自我否定,也不是拼命做那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实际上,它是让你更乐于做你喜欢的事情。

这是个不错的总结,我想补充的个人看法是:

关于时间管理,像是理智与惰性的战役,出色的时间管理不一定是理智完全胜利,你知道什么是好的,于是优化所有时间全力以赴从而浪费极少;但肯定从地图看上去理智的路线总在不断地朝正确的地方行进,不断扩充领土,有着到达你目标的力量。

_和自己相处,真棒_

一个人的时候,你都做些什么?玩电脑、看电视、打电话找人聊天……不管做什么,都是为了要打发一个人的无聊。跟自己相处,真的很难耐吗?

Cindy最近去参加一堂情商成长课,现场培训师让大家做个游戏:每人在硕大的教室里找个单独的空间坐下,不能说话,也不能离开,限时10分钟。

一向风风火火的Cindy马上行动起来。30秒时,她开始四处张望,看看同学们都在干什么;3分钟时,她有些蠢蠢欲动,摆弄着手机,心想今天怎么没人找我;到了5分钟,她突然记起要给客户打电话讨论某个广告方案,开始坐立不安,而身边的人陆续开始蠢蠢欲动,要不整理头发,要不玩弄衣角,反正用尽身上所有资源来找些事做;8分钟过去了,她无奈地看着培训师,挤眉弄眼地示意能否快点结束这场折磨。

当时间一到,Cindy发现自己和周围的同学不约而同地大松一口气,教室里立即响起了一片热烈的交谈,仿佛要将刚才10分钟的宁静恶补回来。

这时,培训师问:请计算一下,刚才的活动中,你们一心一意跟自己相处的时间有多少?Cindy的答案几乎是零,她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最难相处的对象是自己!

其实看看周遭,你就会发现,和Cindy一样的大有人在。

热情的Joyce永远都是朋友眼中的“开心果”,她善于调节气氛,照顾到在场的每一个人,但凡集体活动,她都是最积极的参与者。让她乐此不疲的原因竟然是:害怕一个人,害怕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每当独自在家,她就会莫名地空虚和焦虑,感觉被全世界抛弃了。于是猛吃零食,然后又猛减肥,实在是折腾。

我们在孤独的时候,因为缺少他人的存在,自己的社会角色也就暂时失去意义,例如没有父母在侧,就没有“儿女”这个身份存在的必要;没有员工,也就没有“领导”的角色。我们卸下多重角色,这时我们就只是“自己”,因而我们在独处时感到浑身不自在的主因,是我们得被迫面对赤裸裸的自己。

而面对“什么都不是,就只是自己”时,许多和自己的内在对话会产生,也因而会牵引出一些深沉情愫,例如“我是谁”“我为什么不快乐”“我该怎么做才正确”等问题。

事实上,一个心理成熟的人应该有能力跟自己很好地相处。

一个人的时候,正是跟内心对话的最好时机。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正在经历什么样的人生?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认知你自己,试着倾听当下最真实的心声,接纳此刻最完整的自己,你将会以更宽容平和的心境,来面对这个世界的人和事。

所以学习与自己相处是个重要的心灵功课,也是感受幸福的绝妙良方。每天花15至20分钟,让自己什么也不做,只是安静地和自己对话。这么做能理清思绪方向,清除情绪垃圾,就好似为自己的情绪能量加油,回归轻松自在的自我,因为把自己照顾好,你才能更有能量去照顾别人。

_孤独是你的必修课_

想起莫泊桑的话-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我觉得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时,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话就泪流满面;有时,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长的路。

看高木直子的《一个人住第五年》时还在国内,那时觉得那样的生活根本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连吃饭都要人陪着的我无法忍受一个人吃饭的感觉。所以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能适应一个人吃饭、一个人旅行。现在想想其实也没什么,这个世界运转速度那么快,没有人会在意你是不是一个人。以至于后来一个朋友问我是不是也得了社交恐惧症,我笑笑,其实不是,只是自己慢慢地变懒了,懒得去经营一份感情,至于朋友,有那么几个就足够了,有些人天天在一起,也不见得是朋友。

好像这样久了,倒是会忘记开始遇到的困难,渐渐地变成自己生活的旁观者,看着生活平静地流淌。

身边的牛人倒是不少,像是神一样地存在,我也只是羡慕,想着反正自己也不会变成那样的人,直到有一天一个学长跟我聊起来,才知道原来他也有看不进去书的时候,也有写论文写到想撞墙的时候,我们都忘了他们是用怎么样的代价才换来了这样一种人生。他说,如果你想要去实现梦想,孤独是你的必修课。如果不能沉下心来,就没有办法去实现它,因为那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孤独能让你更坚强,你必须找到自己的生活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