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Ⅲ
46739500000015

第15章 父母勤提醒,孩子好品行(2)

但蝴蝶出来以后,因为翅膀不够力,变得很臃肿,飞不起来,只能在地上爬。

那个小孩不知道,蛹变成蝶,挣扎是其生命历程中必将进行的一个过程。只有这个过程,才能够锻炼她那一双坚硬的翅膀,如果不经历这一过程,轻而易举地完成,那么蝶的翅膀是没有任何力气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有等待的耐心。欲速则不达,没有耐心是万事难成的。

父母错误做法:及时满足孩子的要求

很多父母埋怨孩子没有耐心,天生的急性子。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总能够及时满足。孩子想要什么,父母会马上给予,例如,孩子想要一块泡泡糖,妈妈就马上去超市给他买;孩子想要吃麦当劳,妈妈就立即带他去;孩子想去游乐场,妈妈二话不说就带上孩子出门;孩子想要一个芭比娃娃,妈妈立刻就送给他……孩子所有的要求,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得到满足。经常处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的动作稍慢一点,孩子就会大呼小叫,性格急躁,缺乏耐心,以致在以后做事的过程中有始无终。

心理专家建议:用耐心培养耐心

柏拉图曾经说过:“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培养孩子的耐心不仅有助于孩子的学习,还有助于他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更好的心理优势。可事实是,很多孩子缺少耐心。想要的东西立刻就要拿在手里,想做的事情立刻就要实行。其实这不足为怪,因为耐心不是天生就具备的,而是需要后天的培养。当孩子哭闹不止时,父母一定要不为所动,以培养孩子的耐心。只有父母付出耐心,才会培养出孩子的耐心。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耐心呢?

1.父母有耐心,孩子才有耐心

很多孩子缺少耐心,是因为父母自己做事经常半途而废,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耐心,父母必须要耐心做完每一件事。在开始一种新的活动之前,必须让孩子把正在进行的活动有个了结。如让孩子去洗澡,应在开始烧水时就告诉孩子写完作业,就去洗澡。然后在孩子洗澡之前别忘了认真检作业写完了没有,这本身就是培养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2.给孩子设置点障碍

父母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点障碍,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因为耐心是坚强意志磨炼出来的,越是在艰难的条件中,越能锻炼孩子的耐心。要鼓励他做事不能半途而废,每一件事都要经过努力,才能做好。孩子经过努力完成一件事时,应当及时给予表扬,以强化孩子做事要有耐心的良好习惯。

3.要教育孩子学会“迟延满足”

现如今生活富足了,而且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爱子心切,因此,不管孩子有什么要求,总能迅速得到满足。长此以往,导致孩子缺乏耐心等待和自我努力的意识,从而错过许多培养耐性的机会。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要立刻给予满足,最好是让孩子通过努力来取得。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比其它孩子更能抵御周围的一些诱惑而坚持把事情做完。

4.不要打断孩子做事

孩子在做一件事情时,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去打断,比如孩子在画画时;在看某一部动画片时;在拼图时,你不能因为出发点为孩子好,让他去吃东西,就堂而皇之去打断他,更不能要求他去再做其它的事,这都有助于孩子养成一个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有了好奇心,孩子才会产生观察的兴趣,才会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因此说,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是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之一,它们不会将任何事物视作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体验和研究。对于它们来说,无论是一根驯鹿的骨头、一只鹿角,一块野牛皮、一颗小松果,还是露营者遗留的登山背包,抑或是背包里面所包含的各种物品……大自然里每一种了无生机的物品,都有可能成为它们的玩具,每一种事物在它们的眼里,都蕴含着无穷无尽的可能——神秘、新奇的发现,或意外的惊喜,这些都令它们感到惊异与神奇。

因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狼与狼之间,甚至狼群与狼群之间会经常进行各种嬉戏。它们有时扭打,有时则躲藏在树木或者岩石后面,然后设陷阱偷袭彼此;它们有时是玩“躲猫猫”,以各种各样的方法追逐友伴。在这种竞赛的过程中,狼从中学到了“自信”,同时也提高了捕捉食物的技能。

其实,人也一样。如果一个人对任何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的观察力、研究欲、创造力就会很强。因为好奇心的推动,在别人看来是很平常的事情,也会驱使他不断进行观察和学习,并最终做出成就。后来,人们将这种好奇心巧妙地称为“狼性法则”。家庭教育中,如果能够让孩子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则有利于他日后有所成就。

强烈的好奇心铺就精彩的人生路

美国科学家阿西莫夫说:“好奇心是人类精神最崇高的特征之一。”好奇心是推动每个人获得新的认识的主要动机。没有好奇心,人的探究精神就会缺失。限制和扼杀好奇心,会阻碍个人的发展。幼儿时期的那颗纯真好奇心是智慧的火种,如果能加以保护,定能形成燎原之势,照亮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道路,成就精彩人生。

因此,为人父母者如果想让孩子的智慧之花早日绽开;让孩子有创新的灵感和激情,就应该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安静的孩子。爱因斯坦夫妇赫尔曼和波琳认为他“或许太安静了”。爱因斯坦到三岁时才开始说话。父母差点就误认为他是反应迟钝,但有一个明显的事实打消了他们的疑虑,因为他真的开口说话时,说出的话便异乎寻常。

两岁时,母亲波琳许诺给他一个惊喜。小爱因斯坦非常高兴,以为妈妈会带给他一件有趣的新玩具。但当妈妈把刚出生的妹妹玛嘉抱到他面前时,小爱因斯坦只是以疑虑的眼光盯着她,最后说道,“车轮在哪儿?”这个时候,父母发现,小爱因斯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夫妇两个决定对他的这种好奇心加以培养。

五岁那年,父亲赫尔曼送给他一个新玩意。正是这个小玩意启动了他的智力。

那是小爱因斯坦第一次见到指南针。他不停地摆弄这个东西,认为自己能将指针糊弄到指向另一个方向。但是无论他怎样摆弄,指针却总是会回到原来指北的位置。

“真奇妙”,他想。正是因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踏上了穷其一生的探索之路,并做出了巨大的科学贡献。“我没有特殊的天份,”他常常说,“我只是有强烈的好奇心。”

父母错误做法:对孩子的提问置之不理或直接告知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遇到自己不了解的、或是好奇的事情都想要问个究竟。

例如孩子小时候经常会问“为什么晚上就没有太阳了”,“为什么叫爸爸的妈妈叫奶奶,叫妈妈的妈妈叫姥姥”,“为什么冬天会下雪”,等等。久而久之,即使是最有耐心的父母也会觉得带孩子真麻烦,教孩子真费尽。于是,父母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或是不耐烦地用一个简单的答案搪塞过去。其实,父母的这种漠然态度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问题很无趣,进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孩子的好奇心。

心理专家建议:向爱因斯坦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好奇心

发明大王爱迪生则说:“谁丧失了好奇心,谁就丧失了最起码的创造力。”科学巨匠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殊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关于怎样培养儿童的好奇心,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有过精辟的论述。简单来说,他的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为人父母者可以借鉴:

1.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爱因斯坦认为好奇心“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

2.用直观性的实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爱因斯坦还认为:“惊奇行为,似乎只是当知觉同我们充分固定的概念世界有冲突时才会发生。每当我们尖锐而强烈地经历到这种冲突时,它就会对我们的理性世界产生强烈的影响。这个理性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感的一种抑制——对惊讶和奇怪的不断的摆脱。”因此,他主张,应该让孩子多看具有直观兴趣的实验,以激发好奇心。一个能引起儿童好奇与追求的实验,比从抽象思维的闷罐里得来的二十个公式更有价值。

3.让孩子充分接触大自然

爱因斯坦认为:“一个人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愈强烈,探索的目光就愈明亮,许多自然界的秘密就会暴露在好奇心的巨大视野之内。”因此,他建议让孩子与大自然充分接触,因为大自然中奇妙的动物、植物、机器等,都可以引起儿童极大的求知热情,进而激起孩子的好奇心。

古语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太优越的物质条件会让孩子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作为父母,应该教孩子学会勤俭节约。

古典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消费是可逆的,即人们的绝对收入水平变动必然立即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但另一位经济学家杜森贝却提出了与此相反的观点,杜贝森认为在实际的生活中,凯恩斯的观点是不可能的,因为消费决策是不可能计划出来的,它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消费习惯。

这种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生理和社会需要、个人的经历、个人经历的后果等。特别是个人在收入最高期所达到的消费标准对消费习惯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后者的影响,人们的消费习惯在形成之后具有不可逆性,即向上调整比较容易,但如果向下调整则比较困难。尤其是在短期内,这种消费习惯影响更大。

这个理论就是着名的“棘轮效应”。其实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就是,人们在消费水平较高的时候形成的消费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即便收入有所降低。其实,这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使孩子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因为孩子从小习惯奢侈享受,长大之后必将难以应付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再富不能富孩子

新学期将至,各大商场的文具柜台也迎来了销售旺季,“开学经济”一浪高过一浪。近百元的文具盒、数百元的书包、近千元的电子辞典……不少文具定价之高令人咋舌,有的孩子的“眼光”之高更出人意料:文具非名牌不买,别人有的文具我一样不能少。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追逐时尚,爱慕虚荣?是因为我们的父母“再穷不能穷孩子”。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这一公益广告语如今已深入人心。需要注意的是,这句话的本意是要尽力优化教育环境,改善教学条件,而不是满足孩子奢侈的物质享受。但现在的家庭生活比较宽裕,支出主要用在孩子身上,结果呢,很多孩子逐渐养成花钱大手大脚、不懂珍惜、不懂节约的坏习惯。例如,很多孩子专吃零食不想吃饭;不但挑食,还挑衣服、鞋子、文具等。“棘轮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养成奢侈的习惯,再去节约就变成十分困难的一件事情了。因此,为人父母者应该做到“再富不能富孩子”。

众所周知,盖茨与妻子都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满足孩子们的一些要求上,他们绝对是一对吝啬鬼。盖茨从不会给孩子们一笔很可观的钱,当小儿子罗瑞还不会花钱,但女儿珍妮佛已经可以拿着一些零用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罗瑞总是抱怨父母不给自己买他最想要的玩具车。盖茨有自己的说法,他认为: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近几年,盖茨夫妇已向社会捐款接近10亿美元,他们对社会无比慷慨大方,对孩子却极为“吝啬”。盖茨公开宣布:“我不会给我的子女留下很多钱,因为这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

父母错误做法:再穷不能穷孩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如今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口里怕化了”,大多数父母心中的信念就是“再穷也不能穷孩子”,于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物质上的各种要求,哪怕自已节衣缩食,也要让孩子生活得安逸舒适。即使有些父母认识到对孩子过分娇宠,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嘴上说“再富不能富孩子”,可实际行动上却依旧让孩子成为了家里“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

殊不知,父母的这种做法使得孩子贪图享受、不思进取。

心理专家建议:对孩子进行“穷苦”教育

古话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孩子要成才,只有经历“艰难困苦”,才能“玉汝于成”。过早地让孩子享受富裕,回避穷苦,这是一种溺爱,看似爱之,实则害之;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孩子一旦养成这个习惯,日后在贫困面前便会不知所措。所以,从为孩子考虑的角度出发,为人父母不妨给孩子来点儿“穷苦”教育。那么,该怎么来“穷”孩子呢?

1.父母要以身做则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生活俭朴,反对奢侈。一次他见到女儿穿了一件用翠羽装饰的短袄,就命令她脱去,以后不许再穿。在他的影响下,一时节俭风气举国盛行。封建时代尚且如此,更何况现在呢?因此,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即使再有钱,也不能在孩子面前奢侈浪费。

2.让孩子用劳动去赚钱

现在的孩子都喜欢贪图享受,因此,父母要有意让孩子用劳动去换取报酬。在美国,一些百万富翁的孩子,经常在校园里捡垃圾,把草坪和道路上的破纸,饮料瓶收集起来,学校便给他们一些报酬。他们一点也不觉得难堪,反而为自己能挣钱感到高兴。有的家庭并不缺钱,但也要让十几岁的孩子出去挣零花钱。他们的目的不在于让孩子去挣钱,而是为了让孩子明白钱来之不易。

3.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奢侈浪费习惯了,根本不懂得节约。因此,父母有必要教孩子节约,学习用品要节约,穿衣吃饭也要节约,离开房间时要熄灯等。同时,还要让孩子学会废物利用。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节约的习惯,又能让孩子不再乱花钱。

4.教孩子用钱的方法

父母可以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渐增长,而教会他们各种用钱的方法。可以让孩子去买油盐酱醋、买矿泉水、交学费等,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让他们利用假期打工赚点零用钱,让孩子在劳动中体会到赚钱的不易,从而不去乱花钱。

一个不懂选择、缺乏主见的孩子,必将一事无成。所以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培养孩子的选择意识,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

霍布森是英国剑桥的一个商人,1963年,他从事马匹生意。生意开张的时候,他告诉人们说:“我这里各种各样的马都有,能满足你们的各种需要。你们想买我的马,或者租我的马,随你们的便,而且我保证价格会很便宜。”

霍布森的马圈的确很大,各种各样的马匹也都有。然而马圈就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根本出不来,能出来的全部都是一些瘦马、小马、赖马。来买马或者租马的人左挑右选,就只能选这些瘦马、小马、赖马。否则根本出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