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习惯。所以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对孩子习惯的培养,例如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培养孩子的勤俭节约等良好习惯;帮助孩子戒除拖沓等不良习惯。
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如果父母奖惩分明,强化孩子的好习惯,弱化孩子的坏习惯,则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一定会变得更加容易。
科学家们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他们特制了一个大水槽,把鲸鱼和一些小鱼都放进去,小鱼很快被吃得精光。
接下来,科学家们把一块特制的玻璃板放进了水槽,把鲸鱼和小鱼分到了两边。看到食物就在眼前,饥饿的鲸鱼凶狠地朝小鱼扑去。对鲸鱼来说,它是看不到玻璃板的存在的。于是,鲸鱼结结实实地撞到了玻璃板上。鲸鱼不甘心,一次又一次地进攻,但每次都撞得昏天暗地,这个时候它终于明白这些眼前的小鱼是吃不得的。于是它选择了放弃,而它的猎食行为因为没有得到强化逐渐消失了。
实验还在继续,科学家们把特制的玻璃板拿走了。奇怪的现象发生了,看到小鱼在眼前晃来晃去,鲸鱼却熟视无睹。因为,多次的碰壁之后鲸鱼认为,这些小鱼是吃不到的。最后,强大的鲸鱼居然饿死在水槽里,它的猎食本能因为没有得到强化而消失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着名的“强化定律”。它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人和动物的本能,如果不能得到强化,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消失。为人父母,其实可以将这一定律运用到对孩子的培养中,例如可以通过奖励使孩子的好习惯得到强化;可以通过惩罚使孩子的坏习惯慢慢弱化。如此一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就变成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了。
恰当的鼓励,可以促进孩子好习惯的形成
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好习惯和坏习惯是同时存在的,那么如何让孩子去掉坏习惯保留好习惯呢?这是很多父母都非常头疼的问题。但是如果能够把“强化定律”运用到教育中来,事情就会变得容易起来。例如,对孩子好的行为进行适当的奖励,这不仅是对孩子行为的一种肯定,还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以及自豪感。特别是对那些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来讲,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奖励,那怕是点滴的进步,也要给予正向的强化。在父母一次次的肯定中,孩子会逐步建立起自信,好习惯也会慢慢养成。
为了培养宁宁爱劳动、讲卫生的好习惯,他的父母一直对宁宁采取奖励的办法,事实证明很奏效。每天早上,妈妈都要求他自己清扫、整理房间,让他把自己的东西整理放好,把父母打扫房间的垃圾扔进垃圾桶里。如果宁宁做到了这些,父母就答应让他多看一个动画片,或者晚上多给他讲一个故事。如果宁宁连续一周都能做到,那么周末就带宁宁去儿童游乐园玩。两个月后,宁宁的父母发现,即使不给宁宁承诺任何奖励,宁宁也能够自觉地做这些事情了。
另外,在培养宁宁良好习惯的同时,宁宁父母也不忘对宁宁的不良行为进行惩罚。例如,宁宁喜欢骑自行车,每天都要骑上一阵子。有一次,妈妈陪他在楼下骑自行车,他看见一个小朋友玩跳绳,就跑过去抢过跳绳不给人家。这时,妈妈对他说:“你赶快把跳绳还给小朋友,否则我不让你骑自行车。”这时,宁宁还是不情愿还给小朋友,妈妈又对他说:“罚你明天一天不准骑车子,记住,以后再抢小朋友的玩具就不准骑车。”第二天,不管宁宁怎么央求妈妈让他骑车子,妈妈就是不同意。为此,他记住了这一惩罚,从此以后再没有抢过小朋友的玩具。
父母错误做法:做出的承诺不能兑现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也明白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戒除孩子不好的行为,奖惩是非常有效的一个办法。但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是说到做不到,做出的承诺不能兑现。如此一来,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目的自然难以达到。
例如,有很多父母承诺孩子如果吃完饭自己洗碗,就可以让孩子多玩半个小时的电脑游戏,结果呢,孩子饭后自己乖乖把碗洗了,父母并没有延长他们玩游戏的时间;还有的父母,答应孩子每天按时起床,就带孩子去游乐场玩,可是尽管孩子按时起床了,父母还是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如此一来,孩子就会觉得父母说话不算话,做事的积极性就会消失,有的孩子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拒绝以后再做这类事情。
另外,有的父母不仅不能兑现对孩子进行奖励的承诺,惩罚孩子的承诺也常常不能兑现。例如,孩子因为淘气故意把玩具弄坏,当时有的父母可能会惩罚孩子说以后再也不给买玩具了,结果呢,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又把新的玩具买了回来……类似的事情很多。结果孩子发现父母的惩罚仅仅是挂在嘴边而已,他们会更加肆无忌惮,甚至会做出更不好的行为来。
心理专家建议:奖励和惩罚,也应该注意方法
洛克在《教育漫谈》中曾经提到:“教育孩子不应该使用那些最容易忘却的规则,你认为他们必须做的事情,只要条件允许,就让他们通过一些必需的实践活动养成习惯;而只要可能,还应给他们创造条件。这样,他们就会养成习惯,而习惯一经养成,则无需记忆之助,他们也能轻而易举地自然行动了。”事实上,奖励和惩罚的方法,就是一种强化行为习惯的过程。但是,心理专家建议父母们,奖励和惩罚,也应该注意方法:
1.不对孩子动用权力
许多父母在对孩子无法实行有效的教育手段时,就会动用权力,强迫孩子去做,这种带有惩罚性的教育方法是武断的,也很难成功。因为压迫越大,反抗也就越强,开始可能孩子在父母的强制下做,可是次数多了,他就会产生很大的反抗情绪,最终导致亲子关系白炽化。
2.奖励一定要及时
如果孩子按照你说的去做了,作为父母就应该马上给予奖励,否则时间一长就失去了奖励的作用。比如,孩子按时起床,然后打扫房间卫生等,父母之前承诺奖励孩子早餐去吃肯德基,结果孩子做完了,父母却轻描淡写地说:“明天吧,今天实在没时间。”此时孩子会觉得父母在骗自己,做事的积极性会被打消,即使你日后再带他去,也不会让孩子感到高兴。
3.不用金钱奖励孩子
父母不要用金钱来奖励孩子。因为父母用钱来奖励孩子,可能会使孩子产生金钱万能的思想,而且会产生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鼓励和认同是不可或缺的。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奖励必须是纯洁的,着力于精神的,有益于心灵的,而不是沾满铜臭味的。
孩子的习惯就像是走路,如果人们选择了一条道路,就会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专业人士都知道,现代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
为什么是这个标准而不是其他标准呢?
原来,早期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设计的,而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正是电车所用的轮距标准。
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而且这个标准沿用的是马车的轮距标准。
马车为什么会采用这个标准呢?因为英国马路轨迹的标准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如果马车的轮距改变,在路上行驶起来就比较困难。
可是,马路的轨迹又是怎么得来的呢?这源于古罗马,因为英国的长途铁路是古罗马人铺设的,而这个宽度正是古罗马战车的宽度。
可是古罗马的战车为什么会采取这个宽度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牵引一辆战车的两匹马屁股的宽度正好是四英尺又八点五英寸。
更为奇妙的是,这个宽度影响到美国航天飞机燃料箱两旁的两个火箭推进器的宽度。这是因为这些推进器造好之后要用火车运送,路上又要通过一些隧道,而这些隧道的宽度只比火车轨宽一点,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宽度是由铁轨的宽度所决定的。
这就是着名的“路径依赖”法则。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旦人们在生活中选择某一路径,在以后的发展中,就会依赖这一路径,而且很难轻易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后来,这一法则给为人父母们这样一个启示,如果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某一习惯,之后这一习惯就很难更改。
好习惯会成就孩子的一生
一个孩子自幼养成的习惯,将直接影响到他一生的命运。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人存放在自己身体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着他的“利息”。中国有句俗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其具体含义就是从孩子儿时的习惯推测他的将来。而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习惯的好坏将决定他一生的成功与否。
1988年,75位诺贝尔获奖者聚会巴黎。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记者接着问道。“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正是这些良好的习惯,使这位科学家从一个平凡的人走向诺贝尔奖的获奖台。
同样,毛泽东小时侯非常喜欢读书,为了锻炼自己能集中精力做事情,他专门来到城门洞读书。无论身边发生什么情况,他都毫不动心。刚开始的时候,看了一会儿,就有点坚持不住了。但后来,凭着顽强的毅力,他每天都强迫自己比先一天多看10分钟。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专心致志的好习惯。长大以后,毛泽东果然成就了不朽的事业。
的确,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小时候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如按时起床、每天跑步等,那么以后的日子里,你想要让他放弃这一习惯都非常困难。因为有一种惯性的、本能的力量在督促着你去行动。因此说,良好的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这一习惯越早养成,孩子就越容易依赖,为人父母,还是从小就注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吧!
父母错误做法:认为孩子长大之后好习惯会自觉养成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很多父母总是会产生这样的观念,他们认为孩子小时候养不成好习惯不要紧,长大之后,好习惯会自动养成的。有的父母甚至会认为等孩子长大之后,小时候的坏习惯是可以改正的。因此,他们总是疏于对孩子好习惯的培养。例如他们能够容忍孩子好吃懒做,甚至对孩子小偷小摸的行为也会采取纵容的态度,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在学校调皮捣蛋没有什么不好……他们总是心想,等孩子长大了,被生活所迫的时候,自然会变得勤快;等孩子长大了,小偷小摸的习惯自然会改掉;等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变得乖巧懂事、成熟稳重……可结果呢,孩子长大了,愈发地好吃懒做;孩子长大了,小偷小摸的习惯不但没有戒掉,反而变成了大偷大摸;孩子长大了,依然到处惹事生非。这个时候,再去纠正孩子的这些习惯,就变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心理专家建议:孩子的好习惯,应该从小培养
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这句话不仅道出了习惯的重要性,还告诉我们习惯的养成要从行为入手。那么,在孩子尚小的时候,父母应该怎样去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决不能姑息孩子的错误行为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做出某种错误行为是在所难免的。但父母不能因为犯错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姑息孩子的错误行为,这种做法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以为然,孩子就会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久而久之,犯错对孩子来说就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2.培养习惯从小事做起
好习惯往往表现在生活中的各种微不足道的小事上。比如做事认真的习惯,体现在心思缜密,考虑问题周全,不丢三落四,做事有计划、有条理,观察细致,等等。许多家长常常忽视了这些细节和小事,对孩子听之任之,认为“树大自然直”,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3.要做长期的坚持
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父母要做到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直到孩子形成良好而稳固的习惯为止。良好习惯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的,而且在形成过程中,还经常会有相反的力量在与之抗衡。比如诚实守信,只要有一回因逃避责骂而说谎,就会使孩子丧失对好品德的追求。
4.让孩子多参加实践
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不只是对孩子一味地说教,还要让孩子参与到实践中来。
正如叶圣陶所说的:要养成某种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身体力行、躬行实践,才能“习惯成自然”。如果父母只注重对孩子进行说理教育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那么,好习惯是不会真正形成的。
耐心被认为是一个人心理素质优劣的衡量标准之一,也是决定孩子未来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父母一定不能忽视对孩子耐心的培养。
在一个小山洞出口处,许多石头上的小洞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大家心想,是什么东西把这么坚硬的石头给凿穿的呢?突然,人们发现一滴水滴从上面的石壁上滴了下来,正好滴在石头上的小洞里,“啪“的一声溅出一朵水花。这滴水滴给了人们答案,原来,把坚硬的石头凿穿的就是水滴。
古人说:“滴水穿石,非力使然,恒也。”滴水之所以能穿石,是因为在漫长的时间里从未停过,始终有着一股坚忍不拔的精神。这就是人们经常所提到的水滴石穿定律。其实,一个人不管做多么难的事情,只要有耐心,那么不管他的能力大小,当他努力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获得成功。这就给为人父母者一个启示:要想使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能够有所成就,培养孩子的耐心是必不可少的。
让孩子学会等待
常听到一些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我的孩子并不比别的孩子笨,就是没耐心,做事总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知道,做事是否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属于心理活动中的耐心问题。孩子是否有耐心,对其长大后学习、工作的成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父母一定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耐心,让孩子学会等待。因为人生不能没有等待。在等待中,孩子会逐渐明白:世上本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信手拈来的幸福,所有的东西都要靠自己付出艰辛去追求,付出汗水去培育,付出耐心去等待。
有一个小朋友,很喜欢研究生物学,一直以来他都很想知道,那些蝴蝶是怎么从蛹壳里出来的,变成蝴蝶飞走的。
有一次,他走到草原上看见一个蛹,便取了回家。过了几天以后,这个蛹出了一条裂痕,看见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来。
这个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面很辛苦地拼命挣扎,怎么也没法子走出来。这个小孩开始于心不忍,就想不如让我帮帮它吧。便随手拿起剪刀在蛹上剪开,使蝴蝶破蛹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