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Ⅲ
46739500000013

第13章 父母会说话,孩子才会听话(4)

心理专家建议:与孩子交流,说话技巧很重要

教育专家孙云晓认为,没有不听话的孩子,只有不会说话的父母。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让孩子听话,就要掌握一些必要的语言技巧和讲话原则。要知道,你会说话,孩子才会听话,那么,父母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1.说话要让孩子听懂

很多时候,孩子也许根本就没有听懂父母的话,父母以为孩子知道怎么做了,其实孩子不知道。比如要求孩子专心学习,到底怎么个专心法,父母没有给孩子详细的指导,于是孩子走神也好,装模作样也罢,原因都在于父母没有把话说清楚。所以父母在对孩子提出要求时,还需要让孩子清楚行动中的具体细节要求。

2.父母对孩子要尊重

其实,孩子不听话的主要原因还在于父母对孩子不够尊重,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言行粗鲁,态度蛮横,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很容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样做,也许一时可以让孩子忍受,时间久了,必然导致孩子的逆反。

3.父母要了解孩子的个性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与个性特征,因此,父母不能按同一个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孩子,更不能把适用于别人的行为准则生搬硬套用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这就需要父母平时多了解孩子的性格,对什么孩子说什么话,这样才能让孩子喜欢听你的话,也更愿意听你的话。

4.不放先退一步,再讲道理

与孩子交谈的时候,不妨先退一步,同意孩子的观点,再去和孩子讲道理。例如,冬天的时候,孩子非要光脚在地板上走路,不管父母怎么警告都不听,这时可以换一种说法,如:“宝贝,妈妈知道光脚在地上很舒服,可使你忘了上次就是因为你光脚在地板上玩,结果晚上就感冒了,你夜里咳嗽、呕吐,难受得要命……”如此这般,肯定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

教育孩子时,有些话可能不好说出口,这个时候父母可以采取旁敲侧击的沟通方式,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

苏格拉底为了考验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同学们要集中注意力,闻闻空气中苹果的香味。”过了一会儿,他问学生说:“在座的哪位同学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这时有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苏格拉底见只有一个学生闻到,就又大声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这时候,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默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叮嘱学生们要注意空气中的气味,并特意拿着苹果在教室内转了一圈。然后他又问学生闻到苹果的香味没有。结果大部分学生都举起了手。

停了一会儿,他又问了同样的问题,结果全体学生都举起了手。这时,苏格拉底缓慢而严肃地说:“这只是一个苹果模样的玩具,什么味道也没有。”

为什么原本没有味道的“假苹果”,学生们却都能从空气中闻到香味?其实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在整个过程中,苏格拉底一直在很隐蔽地强调这是一个真苹果,这个苹果是有香味的,结果,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这种心理暗示的影响,无法正确地用自己的感觉进行判断。

心理暗示也同样可以用于家庭教育当中,因为孩子知识少、社会经验少、缺乏思考力,是一个比较容易接受暗示的群体,如果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利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则往往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积极的暗示胜过给孩子讲道理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心理暗示不需要讲道理,它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等多种方式来达到暗示的效果。如上述故事中苏格拉底所用的方式就是语言暗示;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吃饭,故意装出吃的津津有味的样子,这对孩子就是一种“动作暗示”……其实,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偶尔运用积极的暗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因为大多数孩子的自尊心都很强,不愿意接受别人对他的批评,更不愿意让别人当面指出他的错误。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够旁敲侧击、不露声色地给孩子以暗示,孩子在感谢你对他表示尊重的同时,也更容易改正错误。

儿子上了初三以后,母亲发现他总喜欢看男女情爱的书,有时还会坐在桌子前发愣,电话响了就着急接电话。于是意识到,儿子可能是早恋了。

母亲和父亲商量之后,决定运用暗示的方法教育孩子。双休日,一家人去公园看花展。母亲感叹地说:“鲜花都是按季节开放的,其实人也一样,青春花蕾不可随意提早开放,否则没有花香不说,还不会结出果实来。”

父亲也似乎有感而发,“是啊,这让我想起我初中时候的一个哥们,他学习成绩本来挺好,结果因为早恋留级、退学;最后勉强上了个中专。我前几天听说因为文化水平低,他又被迫下岗。哎,本来他可以有个好前途的。”

这个时候,父母发现儿子低头不语,表情很不自然,他们知道自己的旁敲侧击已经对儿子产生了作用。结果不久之后,儿子就从早恋中解脱出来了,重新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父母错误做法:经常给孩子消极的暗示

现实生活中,孩子常常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消极的暗示,这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如有的父母在与别人谈论孩子时,常常会说我的孩子怎能和你的孩子比呢?脑子不好用”;“唉,笨就笨吧,这就是他的命,他的命不好,有什么办法”;“我家那孩子不是学习的料,学不会”;“他要是有你家孩子的一半聪明就好了”等。事实上,这种带有消极性暗示的话从父母口中说出,无疑给孩子当头一棒。结果可想而知,这些孩子过早的失去了在学习方面的信心,甚至有的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叛逆和对环境的仇视情绪。

心理专家建议:

爱丁堡大学教育心理学马丁教授曾经做过这么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孩子随机的分成两组,然后告诉老师,A组是优等级组,在智力、意志品质和特长上明显较好;B组则相反。老师受到这种信号后各自开始相同课程的教学。一个学期后,A组的成绩和各项测评真的优于B组。后来又经过几组实验,结果相同。这一试验就说明,积极地暗示,尤其是是这种暗示来自亲人、朋友或老师,肯定会对孩子在心理和心智方面产生良好的作用。那么,如何对孩子进行积极的暗示呢?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曾经给父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对孩子的暗示要充满真挚的爱的情感

只有爱、无私的爱才能真正发现对孩子有益、有用的暗示。它有时能发现孩子在某方面的潜能,“这孩子聪明,很懂事”;有时是对孩子性格中优秀成分的敏锐捕捉,“这孩子这么小,就愿意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有时是对他智力的真诚赞美,“我们家宝宝现在就会数数了,能从一数到一百呢!”

2.对孩子的暗示不能是夸张或者故意掩饰缺点

来自父母的暗示,常常会有夸大和期望的成分。但是对孩子明显的缺点也大加赞赏会养成孩子在品质上的一些坏习惯。比如,有个孩子拿了妈妈的钱自己买零食吃,家长知道后不但不批评而且还夸奖自己的孩子:“你看,我们家宝宝会花钱了,知道钱重要了”。不顾事实,一味好胜,缺乏对真理的必要的谦卑,这样的暗示,与消极的暗示所带来的坏处一样。

3.对孩子的暗示要能引起他们身心的愉悦

不要轻易给孩子下定义。当孩子确实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应避免用以下语句:“你看人家小强比你小,做得都比你好!”“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呀”等等。因为这样很容易给孩子一种造成一种差和无能的暗示,会导致孩子出现挫折感。我父母不妨用以下语句:“我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

“你一直就是最棒的,不是吗?”同样一件事,后一种暗示就能引起孩子的身心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