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原因之一就是为人父母者很少注重说话方式,而且不懂得说话技巧。其实,父母们不妨试着站在理解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沟通,学着倾听孩子的心声,并掌握一些批评和赞扬的艺术。
不少父母常为如何消除与孩子之间的“代沟”感到头疼。其实,父母如果能够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沟通,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因为孩子与父母的年龄相差很多,生活圈子截然不同,所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他们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也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称为“代沟效应”。如果这种差别不加改善而让它扩大,父母与孩子两代人之间就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很容易就会产生。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理解与关爱,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实行“强权政治”,那孩子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与父母之间产生“代沟”,甚至与父母结仇。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独立的人格,父母一旦压制了他们的想法,势必会引起他们的反抗。所以,父母如果能够站在理解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沟通,教育效果要比一味地强制好得多。
代沟的产生源于缺乏沟通
生活中,经常听到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了,脾气倔强得很,你说他几句他就烦,你让他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你说是对的,他偏说成是错的……整天与你唱反调。俗话说:“半大小子,气死老子。”尤其是一些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同时也处于逆反期,常常会表现出不听话,爱和大人顶嘴,叫他往东他偏往西,叫他打狗他偏赶鸡的一种强度逆反。
出现这种情况很正常。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青春期的正常反应之外,主要就是因为在生活和学习中,父母对他们进行过分的压制,而又缺少与他们沟通的缘故。身为父母,总是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如果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当,不能站在理解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代沟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
曾有一位母亲给心理咨询热线打来电话,说:“请你们一定要帮我,我感觉在我和孩子之间有一道沟,这道沟让我和孩子之间都成了仇人了。我不知道我究竟应该怎么做才好?”
原来,这位母亲有一个儿子,已经19岁了。母亲说儿子小时候非常乖,从不与大人顶嘴,可是儿子长大后,逐渐和母亲没有共同语言,说不上两句话母子俩就会吵起来。儿子高考没上本科线,准备复读一年再考,由于去哪个复习班的问题,母子俩意见不和,又发生了争吵。儿子喜欢打篮球,每次他要出去和伙伴们玩时,都会遭到母亲的干涉。总之,两个人的战势愈演愈烈,在一次争吵中,儿子一气之下,竟把母亲精心栽培的花草摔得满地都是。
母亲对儿子说:“家里条件这样好,你生活如此幸福,怎么还天天和我们对着干?”儿子说:“在家里,我没有一点幸福的感觉。其实不是我和你们对着干,是你们和我对着干!你们根本不理解人!”
这对母子的话各有其道理,毕竟是两代人,思想、观念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而且两代人又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很少进行沟通,所以很难达到一致的意见,这样亲子间的“代沟”必然会产生。
父母错误做法:以己之心度孩子之腹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经常抱怨孩子的一些想法自己不能理解,他们总是认为自己走过的桥比孩子走过的路都多,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米都多。凭借这么多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他们相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思想观念都是正确无疑的。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他们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己之心度孩子之腹。
例如孩子偶尔坐在电脑前,他们认为是不学无术;孩子喜欢街舞,他们认为那是下三滥的东西;孩子和异性朋友聊天,他们觉得孩子是在谈恋爱……如此一来,父母常常会对孩子产生错误判断,而且大多还会强行压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自然不服,因此,“代沟”的出现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心理专家建议:经常与孩子沟通可消除“代沟”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一味蛮管,就大碍孩子的发展。”因此,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父母都要学会理解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而不要整天吵骂孩子或逼打孩子,这样只会让亲子间的代沟越来越深,而且还会使父母对孩子产生严重的恨意。明智父母的做法是,从孩子的角度,站在理解的基础上与孩子进行沟通。那么,怎么做才能消除亲子间的代沟呢?
1.放下父母的权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作为现代合格的父母应该认识到,家庭不能停留在家长制甚至封建专制时代,要自觉放下家长权威的架子,学会善于同子女交朋友,平等地同他们谈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家庭内、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气氛和新型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经常抽空与孩子交谈,陪同孩子参加活动,如买书、选购物品、体育锻炼、听音乐、看电影等。
2.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疾苦
父母也不妨适当地向子女敞开心怀,谈谈自己的心里话,让孩子理解你的心情,也请他帮助父母想想办法,出出主意,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这样,子女才会逐渐懂得家长们原来也有这么多的难念的经,才会觉得应该关心体贴父母。
3.教育态度要温和
孩子的自尊心很强,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温和的态度,谆谆教导的方式,可以增加他们的信任感,也就容易接受善意的劝导。不能用粗暴的训斥、轻蔑的态度、讽刺的语言、过多的禁止与批评等,这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不信任、不合作的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很差。
4.倾听孩子的心声
父母不要片面地评价孩子,而是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在成长中也有心事和烦恼,一旦父母不理解,就会使孩子感到父母不够关爱他,是冷酷的、无情的,因此,孩子就会不喜欢父母,甚至不听父母的话。
聪明的父母与其做一个高明的演说者,不如做一个高明的倾听者。因为只有了解了孩子真实的想法,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对症下药。
霍桑工厂是一家制造电话交换机的工厂,它座落在美国芝加哥的郊外。这个工厂具有比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制度等,按理说,工人们享受到如此丰厚的福利和待遇,应该很满足了。但是,这里的员工仍然是愤愤不平,如此一来,霍桑工厂的生产状况也非常不理想。
1924年11月,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由心理学家等各方面专家参加的研究小组,在该工厂开展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这一系列试验研究的中心课题是生产效率与工作物质条件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试验研究中有一个“谈话试验”,即用两年多的时间,专家们找工人个别谈话两万余人次,并规定在谈话过程中,要耐心倾听工人们对厂方的各种意见和不满,并做详细记录,对工人的不满意见不准反驳和训斥。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通过这个“谈话试验”,霍桑工厂的产量得到了大幅提高。这是由于工人长期以来对工厂的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诸多不满,无处发泄,“谈话试验”让他们把这些不满发泄出来,他们从而感到心情舒畅,干劲倍增。
社会心理学家将上述奇妙的现象称为“霍桑效应”,又称为“牢骚效应”,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一个人能够把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用语言的方式宣泄出来,对人的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都非常有利。现实生活中,孩子也会有很多的不满和牢骚,如果父母能够坐下来听一听孩子的心声,则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孩子渴望父母的倾听
现在,家里的孩子几乎就是“小皇帝”、“小公主”,每位父母都是殚精竭虑、任劳任怨,想给予孩子更多的知识和金钱,想让他们拥有更多。但是很多父母却忽视了一样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倾听孩子的心声。据调查,大多数孩子认为好家长的标准是:尊重儿童、善解人意,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父母为孩子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而孩子却并不领情;父母苦口婆心,而孩子却对单调的说教反感透顶。
究其原因,就是孩子需要父母的尊重,需要父母的倾听和了解。
下面是一位母亲的日记,相信很多父母都会从中悟出点什么:
和众多家长一样,我为9岁的女儿安排好每天的衣食住行,督促她学习,周末陪她练习书法,拉小提琴,常常是围着女儿转,而几乎失去了自我。但常常事与愿违,女儿一拿起毛笔,她便把墨汁洒得满桌都是;你吵她,她委屈地哭,写的字可想而知。如果没有那次“偷听”,恐怕这样的情形还要继续下去。
一个周六的下午,女儿和同学在她的小屋里一边玩一边说“悄悄话”。“你很划算,周末去补课,学的还是老师教的那些知识,可以比我们学得更好,而且也没有作业。”“你学书法才好呢,有特长,同学都很羡慕你呀。”“可我不喜欢书法,只要我完成了作业妈妈就要我练书法,快烦死了。所以现在我做作业故意拖延时间,就没有时间练书法了。下次我最好考得差一点,他们就不会再让我写字了”……于是我与女儿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谈话,之后,如女儿所愿,放弃了书法、小提琴,而学起了她喜欢的电脑、画画。从此以后,我经常在女儿面前扮演听众的角色,听她讲各种各样的事情,听她发各种各样的唠叨。结果发现,女儿不但没有以前烦人,反而更懂事,也更知道学习了。
父母错误做法:总是对孩子唠叨不停
尽管孩子需要父母的体贴与照顾,但是他们都不喜欢父母过多的唠叨与管束,而是渴望父母能够坐下来,不当讲演者当观众,听一听孩子的心声。但据调查统计,98%的父母被孩子指责为唠叨。而父母自己曾承认,只要见到孩子,自己就会不由自主地要多说几句,多强调几次。例如,“一定要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才会有出息”,“爸爸妈妈批评你都是为你好”等。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就是永远一个标准,一种强调,在孩子身上翻来覆去地重复那几句话。常听孩子说父母的话都能背出来了,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结果孩子会对父母产生反感,进而急于逃避,而且唠叨会破坏父母在孩子心中树立的威信。
心理专家建议:与孩子交流时,多倾听少唠叨
要想做孩子喜欢的父母,不但要注意倾听孩子的心声,还应该在平时减少对孩子的唠叨,因为无休止的唠叨只会增添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心理,做父母的如果能够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与孩子心平气和地交流,定会成为孩子最喜欢的人。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如何做的?
1.保持冷静和理智
很多父母对孩子不满意时,就爱唠叨没完。其实孩子非常讨厌唠叨。作为父母,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理智和冷静。如果实在控制不了自己想唠叨的欲望,就替孩子想想,他们需要的是民主、开明的父母,而不是时刻唠叨的话筒。
2.重视身体语言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与信任,重视与赏识等,很多时候并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个亲吻,一个手势,都可以对孩子传达各种情感,而且这些比千言万语更具有力量。
3.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
记住,在与孩子交谈时,很多时候父母应该去扮演一个倾听者的角色,既然是听众,就不应该随意打断孩子的话。不管孩子在谈话时说错了什么,你都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耐着性子听下去,等孩子说完之后再去教育他,指导他。
4.排除外界干扰因素
当你倾听孩子说话时,一定排除外界干扰因素,消除所有噪音;例如关掉电视机和收音机,交谈时不接电话等。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你在认真听他的唠叨,同时这也是对他重视的一种表现。
人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孩子也一样。但如果在赞美孩子的时候注意赞美的艺术,则会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有个理发师带了个徒弟,徒弟学艺几个月后正式上岗了。
他给第一位顾客理完发,顾客嫌头发留得太长。徒弟不语。师傅在一旁笑着解释:“头发长,显得您含蓄,这叫深藏不露。”顾客听罢,高兴而去。
徒弟给第二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认为头发剪得太短。”徒弟无言。师傅又笑着解释:“头发短,使您显得利索、厚道,让人感到亲切。”顾客听了,满意而去。
徒弟给第三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觉得花得时间太长。徒弟不知该怎么接话。师傅笑道:“为首脑多花点时间很有必要,您没听说进门苍头秀士,出门白面书生?”顾客听罢,大笑而去。
徒弟给第四位顾客理完发,顾客认为花得时间短,一定没有好好剪,徒弟沉默不语。师傅笑着说:“如今,时间就是金钱,顶上功夫速战速决,为您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金钱,您何乐而不为?”顾客听了,满意告辞。
晚上,徒弟问师傅:“本来是我的不对,怎么经您一说,顾客反而都挺高兴的。”师傅笑着说:“这是因为人人都喜欢听赞美的话,如果再注意赞美的艺术,就是锦上添花了。”
上面的故事,从顾客的角度来看,每次都是徒弟的错,但经师傅巧妙的赞美,顾客都化怒为乐。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理发效应”,它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如果能够巧妙利用赞美的艺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启示,教育孩子也一样,在赞美、表扬他们的时候,如果方法得当,则会起到激励他们不断进步的作用。
孩子需要赞美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爱听赞美是人的天性,每一个人都需要赞美,都希望得到赞美。因为赞美是温暖灵魂的力量,它可以浇灌心灵,养育灵魂;赞美也是一种艺术,让被赞美者感到愉悦的同时,也会激励他们再接再厉。孩子尤其如此,他们在生活中最喜欢听到的就是赞美和表扬的语言。如果父母能够及时、具体、科学地给予他们赞美,则孩子会把事情做得更加完美。
美国成功学的创始人拿破仑·希尔博士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曾说过:“当我是一个小孩时,我被认为是一个应该下地狱的人。无论何时出了什么事,诸如母牛从牧场上放跑了,或堤坝破裂了,或者一颗树被神秘地砍倒了,人人都会怀疑:这是小拿破仑希尔干的。”
可这一切因他父亲的再婚而改变了。在新母亲走进他的房间时,他父亲说:“这就是拿破仑,是希尔兄弟中最坏的一个。”可继母并没有在意父亲的话,而是用最亲切的语调说:“这是最坏的孩子吗?完全不是,他恰好是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个,而我们所要做的,无非是要把他所有的伶俐品质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