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师一听,怔住了,多么可怜的孩子,像这样被父母认为“满身缺点”的孩子怎么能学好呢!
父母错误做法:只看到孩子的缺点
生活中,像晨晨妈妈这样的父母比比皆是,在教育孩子这方面,他们心理都有些错位,不是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而是用挑剔的眼光在孩子身上寻找毛病。最可怕的是很多父母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比的结果往往是自己的孩子处处不如人,更要命的一点是有些父母常当着孩子的面说“你看谁谁哪哪比你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自信,使孩子丧失追求成功的资本。
可以说,这些父母眼睛里完全揉不进一点沙子,他们习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孩子,将“缺点”这顶帽子紧紧地扣在孩子头上。孩子的行为举止一旦不符合他们的标准,他们就用犀利的语言挖苦孩子,甚至拳脚相加。在这种环境之下生存的孩子只会在自卑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而在孩子幼小的内心世界里,他们更为渴求的是得到大人的赏识与表扬,只有在赏识与表扬中,他们才会有信心去做好下面的事,才会健康茁壮地成长。
心理专家建议:爱孩子,就送给孩子一片掌声吧
作为父母,你期盼自己的孩子一生健康快乐吗?那就要把坚强传授给孩子;你期盼孩子一生平安顺利吗?那就要把微笑交给孩子;你期盼孩子一生都处于成功的巅峰吗?那就把赞美还给孩子。爱孩子,就要给孩子一片掌声,告诉他“你是最优秀的,你是最棒的!”那么,该如何去赏识孩子呢,“赏识教育法”创始人周弘归纳了“赏识教育三字经”。
1.塑造你的孩子——天才就在你身边
创环境,爱生命;找感觉,尝甜头;跳一跳,够得着;太好了,你真棒;好消息,好心情;我爱你,我恨你;再坚持,过极点;大步退,大步进;宝塔帽,西瓜肚。
2.避开家教的误区——让孩子轻松成长
豆腐嘴,刀子心;巧引导,少说理;付与得,要平衡;做好了,说圆了;怕吃亏,吃大亏;抓则死,松则乱;为你好,受不了;丢面子,好机会;打不死,被吓死;高智商,高脆弱。
3.构建心灵桥梁——让亲子关系更好沟通
看得起,够朋友;常反思,解心结;先接纳,后升华;融进去,诱出来;憋不住,吃不消;山不动,我来动;给面子,给台阶;倒过来,跳出去;起绰号,隔膜消。
4.调整你的心态——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全倒掉,快点跑;得中升,知中落;想得开,想不开;看清了,不怕了;乐生乐,苦生苦。
5.点滴回味
狼来了,追蝴蝶;不会种,偏要种;士可辱,不可杀;先知明,后知暗。
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有重大作用,对孩子的兴趣,父母应该支持而不是反对,这样方能使孩子的智力得以开发,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以开阔。
伽利略从小喜欢物理,但他的父亲却认为当医生最有出息,所以一定要他学医,而伽利略却坚持学习物理。一次课堂上听课,他却出神地盯着礼堂里的吊灯,于是,他发现了吊灯的轻微摆动有一种周期现象——那就是“摆的周期性”。
福楼拜小时候就酷爱文学,而他的父亲却希望他学法律,结果福楼拜学得又苦又没成绩,而且还得了一场大病。他的父亲很是失望,干脆放任他不管,而他摆脱父亲的束缚便一头扎进文学。后来,他成了法国着名的作家。
试想,如果伽利略按他父亲的意愿学医,也许世界上就少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而多一个平庸的医生;如果福楼拜的父亲一直强迫着他学法律,他不但不能成为着名作家,顶多成为一名法官或律师而已。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伽利略和福楼拜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证明。这就是着名的“兴趣法则”。这一法则也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因为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容易发生浓厚的兴趣,这就要求父母加以引导和支持。因为孩子的兴趣爱好是引导孩子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有利条件。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发动机
孩子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一些不感兴趣的功课或者爱好,任凭父母怎么苦口婆心地要求孩子好好学,还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相反,如果所学的是孩子自己喜欢的,则另当别论了,他们会像挤海绵里水一样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去自觉地学,其刻苦精神,让人感叹。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一旦被激发,孩子就会伴随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去积极地认识它、实现它。
小时候,姚明的父母并没有刻意鼓励他把篮球当作将来的时候。在教育孩子方面,他们知识鼓励姚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过自己喜欢过的生活。但后来,姚明还是选择了篮球,因为他发现篮球是自己的兴趣所在。
其实,小时候姚明和其他男孩子一样,喜欢枪,后来爱看书,尤其爱看地理方面的书。有一段时间还对考古发生了兴趣,再往后,喜欢做航模,再后来就喜欢打游戏机了。不管姚明喜欢什么,他的父母从来不逼迫他,而是以启发施展为主,重视培养他的兴趣。这种教育方式让姚明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直到9岁的时候,姚明才开始对篮球有点兴趣。12岁的时候,他已经非常喜欢篮球这项运动了。于是,父母把他送进了上海体育学院。从此,姚明走上了自己的篮球之路,而且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父母错误做法: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做的事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家长共同的心愿,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成才,不惜投入大把的金钱,牺牲自己不少宝贵的时间,粗暴地强制孩子放弃他们的某些爱好,去做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事情。例如,有的孩子喜欢音乐,父母偏偏强迫孩子学美术;孩子喜欢篮球,父母又偏偏逼儿子去学乒乓球……结果呢,孩子没有取得成绩不说,还换来了他们的厌恶和反感。所以说,这类父母的做法是极不明智的。作为父母,只要孩子的兴趣爱好不是有害的或是不良的,父母就应该加以鼓励和尊重,一味地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结果只能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动力。
心理专家建议:教育孩子,从兴趣入手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在童年、青少年时代的兴趣得到重视或正确引导,那孩子的一生将有可能改变。鲁迅在那篇《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这里“先行理解”的应该是孩子的性情、兴趣和特长。只有充分地了解他,尊重他,从中发掘他的潜力,才有可能找准孩子成长的天赋之道。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去尊重孩子的兴趣呢?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善于观察孩子,及时去发掘孩子的兴趣
孩子往往会对自己喜爱的事物表现出极其浓厚的兴趣,父母要善于从孩子平时的言行举止、行为表现等方面去观察孩子,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享誉世界的钢琴王子郎朗在三岁时,父亲就发现了他对音乐的独特兴趣与天分,随后对其进行了悉心培养,尽可能地给他创造优越环境,最终造就了这位音乐才子。
2.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内心会产生一种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刺激他不断努力,不断追求。父母应该给孩子一定的选择权利,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当孩子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的时候,他的激情就会想火山爆发一样不可阻挡,家长只需要扮演一个支持者的角色。
3.根据兴趣,帮助孩子规划未来
兴趣有一定的持久性,持久性主要指兴趣的稳定程度,兴趣的稳定程度对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方向和能否取得成就。父母应该认真对待孩子的兴趣,根据兴趣帮助孩子确立目标,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给孩子规划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