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名城背后的故事
46641900000018

第18章 世界名城亚洲篇(2)

民族英雄班都拉是贡榜王朝的抗英名将,名貌意,班都拉是他的勋衔。1819年,他在攻打曼尼坡的战役中崭露头角。尔后,在平定阿萨姆叛乱中担任抗英先锋。因战功卓著,他被晋升为缅军统帅。1824年3月,英国发动第一次侵缅战争。班都拉统率缅军奋勇作战,在班瓦战役中重创英军。英军西线失败后,转向南部攻打仰光。班都拉奉命率军翻越高耸险峻的若开山脉,奔赴南部战场,在威梯湖战役、季未丹战役和直柳漂战役中重创英军。由于缅军装备落后,被迫退至直柳漂,并进行顽强抵抗。1825年4月1日,班都拉在巡视部队时,不幸被炮弹击中,英勇牺牲。

在缅甸的反英爱国运动中,几乎都有僧侣参加。1906年成立的全国性组织“佛教青年会”,即为第一个反英爱国的群众团体。吴威沙拉法师是反英活动中的典范人物。他经常到各个城镇作民族政治问题的讲演,以唤起民众的觉醒。1930年他被捕下狱,为拒绝殖民统治者逼他换囚衣,他在狱中进行了156天的绝食斗争,最后在狱中圆寂。为纪念这位爱国圣僧,缅甸人民在大金塔南面的吴威沙拉路中央,建了一个圆形花坛,花坛正中建有一座高10多米的圆柱形坐标,上面立着爱国僧人吴威沙拉法师的铜像。他身披杏黄色袈裟,手拄禅杖,庄严地注视着南方,显得气宇轩昂、正气凛然。

在大金塔附近,还有昂山将军等烈士陵墓。昂山将军领导缅甸人民为反对英帝国主义,争取独立而奋斗终生,最后于1947年7月19日被暗杀,牺牲时年方32岁。广场上巍峨的白色独立纪念碑,使缅甸人民永不忘记先烈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坚决捍卫来之不易的民族独立。

曼谷——佛教之都“天使之城”

城市名片

国别:泰国

位置:湄南河下游

地位:首都,第二大城市,主要港口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年代:18世纪60~70年代

名城掠影

曼谷离曼谷湾约40千米。

现在的曼谷既是发展中的现代化大城市,又是一个有古老传统的佛教大城市。玉佛寺是曼谷最著名的古寺。其座于御皇宫内的寺院,自曼谷王朝拉玛一世以来,一直是皇室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佛寺占地2.1万平方米,共有大小22座寺庙,其造型各异,十分壮观。

曼谷的大王宫,建于18世纪,原来是曼谷王朝从拉玛一世到拉玛八世的国王宫殿,现在已经成为供人游览的景点了。这是一个严整肃穆而又布局错落的很大的建筑群。所有的宫殿都是佛塔式或大王冠形状的古建筑:尖尖的顶像个塔顶,层层的盖像个王冠,高高的柱气势巍峨,方方的座显得十分稳重庄严。四边都是飘逸的飞檐,檐边都悬挂着朵朵金铃,随风摇动,叮当作响。这些宫殿从高高的顶到四平八稳的圆柱方座,全部都是贴金的,因此给人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只有一种富丽堂皇的金黄色的色彩。

泰国其他的王宫中最有名的是挽巴茵王宫,它原来是大城王朝(1356~1767年)的王宫。它位落在在曼谷北行50千米的大城府挽巴茵县,这地方原来是个小岛,后来与陆上相连。曼谷王朝拉玛四世时重新修建,成为王室的“行宫”。那里有水上宫殿,尖塔式的屋顶,屹立在水面之上,衬着蓝天和白云,倒影浮泛,水天一色,别有一番景色。挽巴茵王宫还有一座大花园,有大片大片的绿茵草地,一条曲折的小溪潺潺流过,溪上架设着松树枝干造的小桥,在翠林掩映中有几座错落的金黄色宫殿。在草地上散步,看蓝天万里无云,听枝头小鸟欢唱,闻微风送来花香;从小桥上走过,脚下溪水清清,游鱼在流水里追逐,极有乡情野趣。

名城故事

泰国于1238年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原名暹罗。

1782年,原为泰国达信部将的昭丕耶却克里杀达信自立为王,成为开国君主,史称拉玛一世 (1782~1809在位),建都于湄南河东岸的曼谷,称曼谷王朝,又称却克里王朝。

拉玛一世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扩大曼谷王朝国家版图。1785年后数次击败缅甸的进攻,并征服马来半岛的吉打、北大年、丁加奴和吉兰丹等地。1851年拉玛四世(又称马古大帝 ,1851~1868在位)继位,主张效仿欧洲,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实行改革。之后,英法美等国家都相继入侵泰国。1855年暹罗被迫与英国订立《鲍林条约》,1856年先后与美法等9国订立不平等条约 ,沦为半殖民地。1868 年拉玛五世 (即朱拉隆功大帝)继位,当时他年仅15岁,由王族摄政5年。他执政后实行一系列重要改革,加速了泰国近代化的进程。1893年被迫签订《法暹曼谷条约》,1090 年3月与英国订立《英暹曼谷条约》,泰国成为英法在中南半岛竞争中形式上独立的“缓冲国”。

拉玛六世 (1910~1925在位) 继续推行维新政策,在文化教育方面尤多创建。1917年建立第一所大学 (朱拉隆功大学),1921 年颁布初级教育条例 ,逐步在全国推行强制小学教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暹罗参加协约国一方对德宣战。战后暹罗与美法英等缔约国修订新约,收回领事裁判权和关税自主权,并获得国际联盟成员国的资格。1925年拉玛七世 (1925~1935在位) 继位。1932年民主党发动的政变是暹罗重大的历史转折,这次政变导致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1938年12月,銮披汶·颂堪出任总理,他独揽国防、外交和内政大权。1939年,暹罗改名为泰国。

以后,曼谷才慢慢地变成了一座河渠遍布、舟楫如梭的水上都城。

加德满都——山国“寺庙之城”

城市名片

国别:尼泊尔

位置:加德满都谷地

地位:首都

年代:建于公元723年

名城掠影

加德满都人口40多万。它与南部的帕坦市一河之隔,距东部的巴德冈市约13千米。

加德满都也被人们叫作“春城”。因为这里四周环山,青山叠翠,从河谷盆地周围的山岗上向北展望,整个喜马拉雅山冰峰林立,银装素裹的瑰丽景色一览无余。

今天的加德满都,古迹满城,被人们誉为“露天博物馆”,也称之为“寺庙之城”。据统计,仅在面积不到7平方千米的市中心,杂于街市和房舍之间的庙宇、佛堂、经塔、寺院就有250多座;在整个加德满都,大小寺庙竟多达2700余座。这些古代庙群,布局严谨,气势雄伟,造型典雅,建筑艺术优美,充分显示了尼泊尔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力。

木头大厦以北、哈努曼多卡宫以西一带,是城里古老寺庙最集中的街区。在这方圆不足半里的闹市区内,有大小寺庙20余座星罗棋布于街道两旁。在这个寺庙群中,有一座巍峨的塔莱珠女神庙,它建于公元1563年,高40米,是加德满都城里最高的寺庙建筑,也是一座典型的尼泊尔民族风格的寺庙建筑。它的台基高达12层,围墙内外有小庙16座,烘托出主庙的雄伟。除塔莱珠女神庙外,这一带还有黛姑塔莱珠庙和太后庙。黛姑塔莱珠同塔莱珠一样,也是古代尼泊尔马拉国王们最崇拜的女神,所以两座女神庙除了台基不同外,在建筑风格上极为相似。太后庙为三层瓦檐的湿婆神庙,建于九层台基之上,庙前竖有爱神雕像。颇为奇特的是,这座印度教寺庙的顶部,却是一座尖顶佛塔,这在尼泊尔寺庙中是绝无仅有的。总之,这个寺庙区,代表了加德满都古城的特有风貌,是观光游览的胜地,名不虚传的寺庙之城。

名城故事

说起加德满都的来历,有着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加德满都谷地是一个名叫“纳加达哈”的龙潭湖泊,群山环绕,水波荡漾,杳无人迹。后来,一位叫做比婆尸佛的圣人来到这里,在湖中播下一粒莲籽。6个月之后,湖中开出了一朵奇异无比的莲花,莲花之中大梵天的光辉形象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岁月流逝,不知过了多少年,文殊菩萨从中国的五台山来到这里参拜大梵天,他接连三天三夜瞻仰光芒四射的佛像。后来他挥剑劈开一座山峰,山间的湖水奔泻而出,湖里的“纳加”(大蛇)纷纷离去。文殊菩萨担心因此而引起灾难,便要求蛇王留下。据说文殊菩萨还塑了一尊法力女神的神像,建了一座曼殊帕坦城,然后留下弟子,独自回中国去了。因此,纳加达哈便成为一个富绕的河谷盆地,人们在这里生儿育女,耕耘劳动,修房盖庙,建造了加德满都这座城市。

伊斯坦布尔——地跨欧亚独一无二

城市名片

国别:土耳其

位置: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地跨欧亚两洲

地位:全国最大的城市

年代:创建于公元前658年

名城掠影

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是一座地跨欧亚两洲的名城。由于地理位置上的这个特点,博斯普鲁斯海峡成了欧亚两洲的分界线,也把伊斯坦布尔分为两半,东岸是亚洲,西岸是欧洲。西岸市区被楔入大陆的黄金角海湾分割,奥斯曼帝国的托普卡帕皇宫就坐落于此。

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历史上数易其名。相传其创建于公元前658年,当时称拜占庭。到公元324年,罗马帝国君士坦丁大帝从罗马迁都于此,改名为君士坦丁堡。帝国分裂后,东罗马帝国定都于此。东罗马又称拜占庭帝国,因此它又以拜占庭之名传闻天下。公元1453年,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这个城市,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始称伊斯坦布尔。直到20世纪初,它一直是这个版图跨越欧亚两洲的大帝国的首都。

在伊斯坦布尔城里,引人注目的是一座座矗立在现代建筑物中间的庄严肃穆的清真寺和高耸入云的宣礼塔。这里的清真寺数目多得惊人,目前仍旧保存完好的不下450座。这些寺院不仅规模宏大,而且是建筑艺术的珍品,使人联想到奥斯曼王朝的豪奢。其中最著名的是建于1616年的苏丹区艾哈迈特清真寺,寺内建有6座高耸入云的宣礼塔,是世界上唯一的六塔清真寺。寺内地上铺满了绛紫色的土耳其地毯。大厅四周的墙壁都镶嵌着蓝色的花瓷砖,使大厅的光线显得越发柔和静谧,因此,它又以“蓝色清真寺”之名著称于世。

四塔清真寺又称苏丹清真寺,里边都是拱形建筑,没有一根柱子。中腰走廊是供妇女走动用的,厅内建有面朝圣城麦加方向的祈祷台。这里还设有传教台,墙壁四周雕刻有石花,刀笔刚劲有力。所有的人进门时都要脱鞋,手脚要用圣水洗过。礼拜时男的用手先摸两耳,然后再放到胸前,两眼闭合,口中念念有词。

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是土耳其人民的骄傲,也叫欧亚大桥。这是一座长1560米、宽33米的现代化公路大桥。它跨越海峡水面1070米,高出海面64米,整个桥身仅以两根直径达90厘米的钢索,从西岸高达165米的两座桥塔牵引支撑,水中没有一个桥墩。它是欧亚第一网索吊桥,气势宏伟,宛若长虹。

名城故事

在伊斯坦布尔流传着一个“女儿岛”的传说。

据传在打败拜占庭后,奥斯曼帝国逐渐国泰民安、盛世太平。也不知到了哪一年哪一代,有这么个国王,因为奥斯曼帝国的强大和国王无比的权威而骄奢无度、专横跋扈。一日,在王宫贵族的簇拥下,信步来到城堡的高处,眺望大海。于是问他的臣民:“还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国王至高无上的权力呢?”众人皆唯唯诺诺,齐声歌颂。国王满意至极。

“陛下,公主将在18岁之前为一条毒蛇所伤致死!” 国王身边的萨蛮教巫师突然说。

在那个时代,巫师被认为是腾格里神的使者,其谶语都是非常灵验的,巫师的地位和权力在当时也是仅次于国王的。

于是此话一出,众人惊骇万分。国王有一个非常美丽聪颖的女儿,是国王的至爱。他不能失去他可爱的女儿,也容不得有人公然挑衅国王的权威。国王大怒,恨不得立即将这个跪拜在脚下的巫师斩首,方解心头之恨。然而他没有,他要用事实来向世人证明,国王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可战胜的。

国王下令拆巨资填海,在大海中修建一个人工岛和一座城堡。修建用的工具、材料都经过严格检查,方能使用,就连石头和泥土内都休想藏进任何活的东西。民工都是赤裸劳动,而且在城堡完工后都被杀死。

只有公主和仆人能够踏足岛上,并在岛上生活。在公主18岁生日之前,都不能离开小岛半步。海上和岸上日夜都有重兵把守,任何人都不得靠近。食物、淡水等供给和所有的器具,都要经过严密的检查,最后由一条专用的船送到岛上。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公主平安地在岛上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楚楚动人的17岁的少女。孤寂、压抑的生活,抑制不住少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由的向往。她唯一的慰藉,就是每天站在高高的塔楼,独自眺望远方——那个只有18岁后,才能够属于她的世界。随着那天的渐渐来临,这种挣脱牢笼、奔向自由的渴望日趋强烈,终于有一天,公主忧郁成疾,茶饭不思,一病不起。国王为此心急火燎,寝食不安。他下令悬赏:谁能治好公主的病,赏金银万两,赐一生荣华富贵。

巫师来忏悔了。他说他终于臣服了国王至高无上的力量,愿意收回先前的谶语。为表示诚心,特献上一个奇特的竹篮,并预言公主见到这个竹篮后,病就会立即痊愈。而且表示为了赎罪,不要任何赏赐。

竹蓝本身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竹蓝上镶满了108个色彩斑斓的宝石,这108个宝石,来自世界上108个不同的地方。每一个宝石在放大镜下,都可以看到一段文字,文字叙述的是一个传说中的一篇,108篇正好组成一个完整的传说。而这一天,正好距公主18岁生日108天。

巫师说,除公主以外,其他人是不能看这个传说的,否则就不灵验了。尽管国王对巫师心存芥蒂,对巫师的话也将信将疑。然而对自己的自信和对巫师的藐视,加上救女儿的急切心情,使得他最终接受了巫师的礼物。

公主看到这个竹蓝后,果然被宝石中的传说所深深吸引住了,病魔也不翼而飞了。

原来,宝石讲述的是关于一个公主命运的传说,而自己仿佛就是传说中的公主。至此,公主才明白为什么父亲这么冷酷无情地将自己囚禁在这个孤独的岛上,才明白自己一直生活在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之中。多年来的孤独、压抑、委屈、困惑,以及现时的恐惧,失望和希望痛苦地交织着,化作一种强大的同命运抗争的力量。她急切地要知道传说中的那个公主的命运归宿——也是自己命运的归宿。

生日的前一天,国王、所有的王室成员和贵族们都在岸边等候迎接公主的归来。一切的庆典,也已安排就绪,只等着午夜最后的钟声。

而宝石讲述的传说,也接近尾声。公主看到的最后一段文字这样写道:

“……决定命运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一切都在竹蓝的提手中。见分晓吧!”

公主好奇地用手抚摸着竹蓝的提手,突然间,提手的一段竹节竟然自动弹开……藏匿在竹节中的一条毒蛇,无情地实现了巫师的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