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世界名城背后的故事
46641900000017

第17章 世界名城亚洲篇(1)

东京——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圈

城市名片

国别:日本

位置:日本列岛中部,本州关东平原南端

地位:首都,亚洲第一大城市,世界第二大城市

年代:创建于1457年

名城掠影

东京古称江户,东南濒临东京湾,与太平洋相连。1868年,明治维新,江户改为东京,1943年东京市改为东京都。

东京著名的大神社之一是地处涩谷区的明治神宫。这是为供奉明治天皇和昭宪皇太后于大正九年(1920年)建成的。

东京最繁华的地方,要数银座。银座位市中心区,交通便利,是购物和美食天堂。银座,本是指日本江户幕府直辖的银币铸造发行所,幕府初期设置在伏见、骏府,不久迁到京都、江户,并且在大阪、长崎也有设置。明治二年成立造币局,废止了银座。现在东京都中心区的银座,则是骏府银座留下的名字。以后,银座成了都市里繁华地区的命名,直到今天,日本不少大城市的繁华地区都叫作银座。

“阳光城”是坐落在东京都内西北池袋区的一组独具匠心的建筑群。它以一幢60层的高楼为主体,侧面配以一幢11层楼的世界进口中心,一幢12层楼的文化会馆和37层楼的王子饭店。全“城”总建筑面积为60万平方米,其中60层主楼的面积是19万平方米。

“阳光城”共耗费1800亿日元,人们在这里工作、休息、就餐、生活、采购商品、娱乐和进行国际交往。60层的“阳光楼”是这座“阳光城”的主体,是亚洲最大的办公楼。每当红日高照,天气晴朗时你站在离地面240米高的瞭望台俯瞰东京,可以看到150千米以内的各种景物。

“阳光楼”采用了一种弹性结构,因此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连窗户四周都镶有柔软的防震材料。电子计算机测试结果验明,这座办公大楼能够经受住3次相当于1923年关东大地震那样的强震。

“阳光城”的设计始于1970年,3年后破土施工。由于西方石油危机的冲击,曾被迫中断建设数月,但整个工程还是严格地按原计划于1980年完成了。

名城故事

1603年,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后,在江户建立德川幕府,战国时代正式结束,此后日本进入200多年的和平时代,这段时期称作江户时代。

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佩里率领舰队两次闯进江户湾,迫使日本开港通商。德川幕府屈服于列强的军事压力,连续与西方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和协定,出卖大量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因为外货的进入而纷纷破产,日本人民受到双重压迫和剥削,处境更加痛苦。日本国内矛盾迅速趋于激化,一场推翻封建幕府,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迫在眉睫。 1865年12月,长州藩倒幕派高杉晋作率领以农民为主体的“奇兵队”击败保守派,夺取了藩政权。随后,萨摩藩倒幕派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等人也控制了藩权。不久,这两股力量结成倒幕联盟,成为全国倒幕运动的核心,他们一方面实行政治、经济改革,以调动农民、商人和中下级武士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军事上武装自己,购置大量的西方先进武器,与幕府军队抗衡。

这一年的12月,压制倒幕派的孝明天皇去世,不满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宫廷形势开始向有利于倒幕派方面发展。1867年10月,萨摩、长州、安艺三藩倒幕派在京都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利用年幼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武装倒幕,准备发动宫廷政变,把德川将军赶下台去。

明治天皇虽然年幼,可颇有见识,对幕府把持朝政也十分不满,当即答应与倒幕派联合起来,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就写了一份“讨幕密诏”,交到大久保利通他们手里,表示支持倒幕运动。

德川庆喜听到风声,觉着形势对己不利,决定先发制人,主动辞职,以免与改革派正面冲突。然而西南各诸侯并不相信德川庆喜会轻易把政权交出,看出这是对方的缓兵之计。最后,倒幕派决定以武力解决问题,给德川庆喜一个措手不及。

于是,他们开始调兵遣将,把自己的部队调集到京都附近,准备发动宫廷政变。

1868年1月3日,西南各诸侯率兵包围皇宫,解除德川幕府驻后宫警卫队的武装。他们簇拥着年少的明治天皇,召开御前会议,宣布“王政复古”,大权全归天皇掌握。明治天皇随即颁布诏书,决定建立由他领导的新的中央政府,并委派西乡隆盛和大久保利通这些改革派主管政事。

德川庆喜连夜逃出京都,退居大阪,集中了全部兵力,杀气腾腾地向京都进犯。他们打着“解救天皇,清除奸臣”的旗号,兵分两路,准备以钳形夹击京都,以武力重新夺占政权。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人以萨摩、长州、安艺诸藩的武装,在京都附近的鸟羽、伏见两地迎击幕府军。明治天皇也亲自到阵前督战,大村益次郎率领的5000名装备精良的政府军,早已占据有利地形,架起了巨炮,静等幕府军的到来。

夜半时分,两军相遇,双方展开了大厮杀,只听炮声隆隆,杀声震天。幕府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军心涣散,士气很低,刚一接触,便四处溃逃。而政府军却斗志旺盛,以一当十,越战越勇。

与此同时,改革派把农民和商人都争取到自己一边,以壮大自己声势。因此,由三井等富商资助的各种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由市民群众送到前线,并有许多市民找出土枪、土炮直接参战。幕府军早已不得人心,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政府军和百姓,早已吓得魂不附体,纷纷投降。德川庆喜看到大势已去,长叹一声仓皇撤退,逃到江户。而明治政府军不给他以喘息之机,跟踪幕府残军,迅即包围江户。

德川庆喜看到自己的军队已经瓦解,江户的居民也再不拥护自己,再战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决定放下武器,向天皇投降。随后政府军便开进江户,统治日本长达200多年之久的德川幕府垮台了。

德里——恒河文明古城

城市名片

国别:印度

位置:恒河支流朱木拿河两岸

地位: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铁路、航空枢纽

年代:建于13世纪初

名城掠影

新德里同老德里合称为德里。

老德里位于北面,建于13世纪初,是个古老的城市。

从1206年起,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都就在老德里建都,现在还可看到当时王朝所留下的遗迹。比姑古泰布丁王与伊尔泰米什王所建的库塔布高塔,全用石头砌成。每当夕阳西下,深红的晚霞映着耸立的画顶塔尖时,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德里皇宫附近,耸立着一座印度最大的清真寺——贾玛清真寺,也是德里有名的古迹。贾玛清真寺在老德里城区,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寺庙中的院子可容纳25000名信众。寺庙修建于1644年,于1658年正式修建完成,是印度国王沙加汉最后的建筑奢侈品。他还曾经下令修建过泰姬陵和红堡。寺庙装饰华丽,有三个大门,四座塔,两个40米高的宣礼塔。对于穆斯林来说,贾玛清真寺是必去的地方。远远望去,三座弧形突起的白色圆顶和两支高耸的尖塔,其形象的魁伟和气势的雄壮,令人起敬。贾玛清真寺的修建受到过大马士革大清真寺的启发。它是按照大规模的设想而建的,基座很高,巨大的穹顶门廊在中部耸起,而在后景中巍然出现的也是同样雄伟的拱顶以及拱顶之间无数的小拱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那巨大的规模和结构上近乎刻板的素朴。清真寺宏大的庭院四周由宽大的廊柱包围着。廊柱里拱门、立柱和壁洞数目的安排,以及上面一排排的拱项,全都富于变化,令人赏心悦目。

红堡也是老德里的名胜,是18世纪的王宫,全部建筑用红沙石砌成。红堡呈八角形,有五个城门,两大三小。所有内殿,都是用大理石和其他珍贵石头砌成的。柱上和壁上都刻着许多花卉和人物的浮雕,窗棂以整块大理石镂空,嵌镶各色的宝石,灿烂夺目。

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1911年,英国殖民政府从加尔各答迁到老德里,并在老德里以南8千米的一片荒凉的坡地上,陆续建筑了很多雄伟的宫殿和舒适的住宅。该城在1929年建成,从1931年起成为首府。1947年印度独立后成为首都。

印度国家博物馆位于首都新德里,建于1949年,是在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倡议下建立的。馆内藏有公元前3世纪至今的印度不同地区和时期的各种珍贵历史文物,包括古代印度铜器、陶器、雕刻等艺术品。同时还藏有部分珍贵的外国文物,其中有中国的甘肃敦煌绘画、西藏宗教器物等。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古代艺术品和各类文物,举办展览,保护和维修展品,编印出版物及开展文物教育活动。

新德里的中心是建立在山丘之上的总统府。总统府建于1929年,原名维多利亚宫,印度独立后,改为总统府。总统府为宫殿式建筑,坐西向东,采用红砂石建造,半球形圆顶反映出莫卧儿王朝的遗风。

总统府内有一处依照莫卧儿王朝时代的格调而建的“莫卧儿花园”。花园分为形态各异的方园、长园和圆园,有成千上万的名花异草。正对总统府正门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国家大道”,直通印度门。印度门有点像巴黎的凯旋门,高48.7米,拱门高42米、宽21.3米,巍峨雄壮。它是为纪念一战中英国和印度的7万名阵亡战士所建。

国家大道两侧是大片的草地,其间点缀着九个面积不小的水池。每年1月26日,这里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国庆游行,可容纳数十万之众的印度人来此观礼。

名城故事

20世纪20年代,印度爆发了由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抵抗运动”。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被誉为“圣雄甘地”,具有崇高的威望。他早年生活在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家庭,后就读伦敦大学,获律师资格。1893~1914年,他在南非的印度侨民中,多次运用非暴力反抗方式,进行颇有成效的反种族歧视活动,并形成了甘地主义理论。

1915年回到印度后,他进行了三次非暴力抵抗运动。

第一次和第二次都在1918年。先是阿默达巴德的纺织工人罢工。甘地以绝食方式相配合,迫使资方增加工人工资。继而,甘地又组织了凯达县农民的非暴力抗税运动,取得了免缴田赋的胜利。

第三次是以“总罢业”(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机关人员停止办公)为内容,以反对《罗拉特法案》为目标的非暴力抵抗运动。1919年3月30日,首都德里举行总罢业,全市交通瘫痪,示威群众同警察发生流血冲突。4月6日,全印度大多数城市、农村都起而响应。一周之内,持续高涨。4月13日,英将戴耶尔下令向阿姆利则城扎里安瓦拉·巴格广场上集会的群众开枪,造成流血惨案。

甘地认为群众的行动有违非暴力原则,便到阿默达巴德宣布停止非暴力抵抗运动。当时他劝打死警官的工人认错,劝政府宽恕工人,当双方都拒绝劝告后,他便引咎自责,认为应“用放大镜来看自己的错误”,而自己“犯了一个喜马拉雅山般的错误”,过早地发动了非暴力抵抗运动。1922年2月12日,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谴责群众“越轨”行为,决定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

20年代末30年代初,经济危机波及印度。国大党决定开展由甘地倡议的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1929年,在国大党拉合尔年会上,提出印度独立要求,授权甘地领导运动。1930年1月,甘地提出的11点要求遭总督拒绝。3 月12日,甘地率领79名信徒,从阿默达巴德出发,前往西海岸,徒步426 千米,沿途成群农民随行。4月5日,抵达丹迪海滨,亲自动手煮盐,持续3周。史称“食盐进军”。当局闻讯后,大肆镇压。5月4日,甘地被捕,全国抵制斗争发展成革命形势。1931年3月5日,英国政府与国大党签订“甘地—欧文协定”(又称德里协定),双方妥协,国大党同意停止运动。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极广泛的群众性,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为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

仰光——东南亚“和平之城”

城市名片

国别:缅甸

位置:仰光河河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

地位:全国最大的城市

年代:2500年前

名城掠影

仰光最早叫“奥卡拉”,是个荒凉的小渔村。17世纪更名为“大光”,意为“三岗村”,梵称“普迦罗婆胝”,意为“荷花城”。1755年,贡榜王朝首任国君雍籍牙在此击败孟族军队,收复渔村,遂改称“仰光”,意为“战乱已平息”。从此,该城有“和平之城”的美称。那时,仰光面积不过3平方千米,人口近万人。

1948年1月4日缅甸独立后,仰光成为缅甸的首都。

仰光没有摩天高楼,只有一些朱顶粉墙的矮小建筑散布在绿荫深处,好像草原上盛开的鲜花。在一片葱绿中,有两面明镜,闪闪发光,这是茵雅湖和甘多姿湖。远处,一条大河,自北向南蜿蜒入海,勾画了仰光西部和南部的边界。这是有名的仰光河,和伊洛瓦底江相通,河道很深,能通巨轮,仰光因之成为有名的海港。

茵雅湖碧波荡漾,景色如画,闻名遐迩的瑞光大金塔就在茵雅湖附近。2500多年前,孟国的奥加拉王首先在这里建造了大金塔。以后各代君主都进一步扩建,围绕主塔又修建了其小塔和中小塔。其中主塔的外形,像一座倒覆在地上的巨钟。塔身高达97.8米,贴满金箔,塔顶用黄金铸成,装有5440颗钻石和2000颗宝石。四周悬挂着1065个金铃和420个银铃。微风吹来,铃声叮当,清脆悦耳,声传四方。大金塔四面有门,门前有石狮镇守。四条长廊式的阶梯,把游客从地面引上几十米高的平台。长廊两旁摆满小摊,供应鲜花、香烛、佛像、牙雕,还有各种小工艺品和炸瓢瓜、鱼汤粉等缅甸风味小吃,充满着庙市的情趣。平台用大理石铺成,游客均赤足。善男信女络绎不断,早晚争相打扫,平台净洁明亮。平台中间是主塔,周围环绕着64座小塔和四座中塔,真是金塔林立,气势雄伟。

据说,大金塔始建于公元前588年。当时缅甸有一对商人兄弟,从印度带回了八根释迦牟尼的圣发。他们在奥加拉王的帮助下,建成这座金塔以珍藏佛发。在塔的西北角有一座古钟,重25吨,是新固王在1778年铸造的。1824年,英国殖民主义者曾想劫走巨钟。但在装船时,钟被缅甸人故意扔进江中。英国人打捞失败,结果仍被缅甸人捞起,重新放置塔中。缅甸人相信巨钟是吉祥幸福的象征,人们连续击钟三下便可实现自己的夙愿。

在大金塔附近,是班都拉广场,中央建有42.72米高的独立纪念碑。它像刺向苍穹的宝剑,象征着缅甸神圣不可侵犯。

名城故事

1824~1885年间,英国先后发动3次侵略缅甸的战争,1886年英国将缅甸划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在抵抗英国侵略过程中,涌现许多爱国将领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