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董氏针灸注疏
4652600000028

第28章 诸针法概述

临床治某病,常有几十甚至上百个穴位具有相应的主治功能,似乎这些穴位都能治疗该病,有远取之穴,或如高巅之疾射而取之,或如刺巅之穴以愈下部之疾,或如泻络远针以起顽疾沉疴,或病在阳而取阴穴,或病在阴而取阳穴。《标幽赋》所言详尽:“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扁鹊神应玉龙歌》、《百症赋》

等元、明针灸远取穴的例证比比皆是。

再如子午流注、五输穴、原络会郄穴、山陵海丘穴、俞募门海穴、八脉交会穴、表里经穴及脏腑别通取穴、经筋对应取穴等,似乎只有通过远取穴治好病才是真正的针灸高手。这些取穴法依据经络理论、反应点、全息论,即在对应的原则下取穴的确能治大病、治久病。如常见的八字治疗法则、关节对应取穴法、腕踝针等,都是远程对应取穴的典范,这些对应不仅仅包括四肢,还包括腹背上下等的对应,都在“缪巨刺”的范围之内。

比类取象取穴法宗“人身处处皆太极,一动一静俱浑然”的理论,认为全身处处都有太极。常见有脐针取穴、腹针取穴、眼针取穴等,在后天八卦的指引下,按照卦象的生克来决定针刺的补泻,这些针刺所选的穴位,皆在一个小范围内,而能治疗全身疾患,算是远治取穴的一种方式。

全息论认为人体处处皆为人之缩影,按照穴位所对应的部位进针也常有效。例如头针取穴、第二掌骨取穴、鼻针、面针等,甚至每个肢节都能找到全息的影子,都能作为针刺的选穴标准,也算远取穴的一种针刺方式。

反应点取穴,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原则,常在人体的体表找到反应点,或刺络泻血,找色泽变化反映点、暗影针刺、刮痧以消除体表的反映。日本的枝川疗法也是能反映该治疗原则的刺法之一,不过是用注射法,取微量激素加生理盐水的混合物消除反应点。

神经刺激取穴法,如平衡针,或臂丛、星状神经节注射术,脊神经后支、腰骶丛刺激法等,也能治疗远处的疾患,也算一种远取穴治疗法。

小针刀、银质针、小宽针、钩针、火针、钵针等大针的局部取穴法也各有优势,以近治为主。现在针界有种流弊,认为越远取穴越好,认为近部取穴为下工,甚至有人认为董氏针灸从来不在局部扎针。但从董公几百个医案来看,对一些关节疾患,董公从未舍弃局部取穴,例如膝关节病变,针通天、通山、通关三穴,或针通肾、通胃、通背三穴等。

殊不知远治的目的也是通经以通病灶,而如果近治取穴能直通病灶,为何又要舍近求远呢?总之,临床一般见邪实矛盾突出的疾患,能近取就近取;如果见正气虚经络滞的疾患,多在远处取穴通经以治病。犹如发生堵车的高速公路,不去现场解决问题,反而去交通部要求政策调整就慢了;又如狭窄的街道堵车,一方面疏通局部,一方面从远程各街口分流所来车辆,这样就能很快地做好疏通工作。不同的处理方法,是一个有全局观的交通警察必须思考和处理的。医者治病也同理,在局部的整体观中,柯尚志的远络疗法做得不错;相反,在整体的局部观中,张钊汉的按摩疗法,优势明显。其实,《难经·五十难》中的五邪及其来路(虚邪、实邪、贼邪、微邪、正邪),就是指导取穴治疗的基本原则。

针对同样的一个病,在众多的取穴法中,甲用甲法,乙用乙法,均能取效;看起来五花八门的取穴法,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穴位,都能取效,这个中间的联系在哪里?他们之间的共通之处在哪里?

董氏针灸奇穴的解部,法天象、星相,既着眼于大局,又能突出局部,能给针者一个满意的答案。其按照五脏、五行理论将人体分为五个不同的协管系统,以任督二脉为“本初子午线”,将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分为二十七条立体的经脉,各个系统独立且互相依存,互相配合又互相制约,各条经脉之间互相连接且通畅。弄清楚五个系统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弄清楚各道路之间的交汇与交叉,根据天气的变化和车流量的不同,制订相对独立而统一的协管政策,这样的交通就不会出问题。善言天者,必验于人,把经脉比作高架桥,把穴位比作每一个路口,有了整体思维的治疗,何愁不效呢?董氏针灸解部,就是为此而设。董公也说过:病非人身故有之物,可得亦可除。

远针的好处在于调气,近针的优势在于通滞,我董氏针法宗《河图》为本设穴,而以《洛书》为用注重各种变化,无论《洛书》图怎样变化,《洛书》轨迹是不会变的。董氏针灸解部结合《素问·缪刺论》,从形、象、理、数上,总以后天八卦图(《洛书》图)之变化而变化,以生数为体、以成数为用,根据不同的“数”而选择远针、近针。以毫针调气调经,以锋针刺血调络,皆来自对病象的处理,或在远,或在近,一切以生成之数的能量的异常流动为调整对象。而能量的不平衡,则表现为经络的不平衡。只有熟玩经脉,谙识解部,那忘路之远近的一针,看起来妙名一刺的背后,才能包含着深厚的形、象、理、数。要想刺好这一针,第一,要内修感知提高自己的念力;第二,要以术数的能量流动原则来作为下针的依据;第三,要学习前辈的经验,以经验取穴来试针;最差者,是抄袭和东拼西凑自创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