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董氏针灸注疏
4652600000013

第13章 董氏针灸穴位精解(10)

本穴组的解部是董氏针灸解部中的另外一个层次,即实体对应。董氏针灸奇穴除了对应五脏脏气外,还可以对应脊柱骨、脑等实体。又如“四四部位”的后椎穴、首英穴,也是作用于人体的实体结构;又如门金穴,作用于十二指肠,金林穴作用于二尖瓣,水仙穴作用于脑,木枝穴作用于胆等。

【搏球穴】

部位:在正士穴正上二寸五分。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副支神经。

主治:腿转筋、霍乱、腰酸背痛、鼻出血。

取穴:平卧,脚跟用软垫垫高,当下腿后侧,在正士穴正上二寸五分处(即腓肠肌下缘)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以针尖抵骨效力为最佳。

应用:与四花中穴配合主治霍乱转筋及肾亏。

解部:心之分支解部,肺之副支解部。

解语石注

此穴主治可参看承山穴的主治。承山穴主治各种腰背痛,治疗痛经,以艾灸之,效果也好,又主痔疮及各种出血症。

《灵枢·卫气》:“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从这段论述中,我们能够看出,承山穴(搏球穴)所在的部位,就是膀胱足太阳脉之本所在。也就是说,依此理论,此处可治疗膀胱足太阳脉的“本”病。从搏球穴的主治来看,看似不相关的一些主治病症,实际均是膀胱足太阳脉的病理表现。

此穴解部对应心、肺,位属足太阳之脉。《金匮要略》:“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太阳为三阳(一阳为少阳,二阳为阳明,三阳为太阳,不单指膀胱足太阳脉)在外。春夏衄血者,乃三阳之气太过,又因肺主皮毛先受其邪,开窍于鼻,导致血热妄行上于鼻腔而出血。此时针刺对应心肺的搏球穴,效在理中。而督脉上的上星穴,也是针治衄血的效穴,大抵作用都是泄督脉之热。而少商穴治疗鼻衄的作用则在于泻肺脉脉气之过亢,以达到脉气平衡。腕顺两穴在手太阳脉,也能治疗鼻衄,可互参。

【一重穴】

部位:在外踝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经,脾之主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眼球突出、扁桃腺发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删】眼球突出。【增】脾发炎、脾疼、脾肿大、脾硬化、乳癌、乳痰、乳肿大、乳疼、三叉神经疼。(脾病皆针右边,每次用三穴)

取穴:当外踝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解部:心之分支解部,肺之分支解部,脾之主解部。

【二重穴】

部位:在外踝直上五寸向前横开一寸。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经,脾之主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眼球突出、扁桃腺发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删】眼球突出。【增】脾发炎、脾疼、脾肿大、脾硬化、乳癌、乳痰、乳肿大、乳疼、三叉神经疼。(脾病皆针右边,每次用三穴)

取穴:当一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解部:心之分支解部,肺之分支解部,脾之主解部。

【三重穴】

部位:在外踝直上七寸向前横开一寸。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经,脾之主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眼球突出、扁桃腺发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删】眼球突出。【增】脾发炎、脾疼、脾肿大、脾硬化、乳癌、乳痰、乳肿大、乳疼、三叉神经疼。(脾病皆针右边,每次用三穴)

取穴: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应用:一重、二重、三重三穴同时取穴(即所谓回马针),为治疗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解部:心之分支解部,肺之分支解部,脾之主解部。

解语石注

此三穴合论。足三重穴在胆足少阳脉和胃足阳明脉之间,即为两条经脉之间的夹穴。夹穴是董氏针灸奇穴的特点之一。传统针灸中有透针疗法,也是由一经透刺向另外的一经或两经。而在董氏针灸中,针刺奇穴,根据针向的不同,能够达到调理两条经脉之间脉气的作用,这样的穴位比比皆是。在WHO认定的针灸治疗的弱势内科病种中,用此三穴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用好此三穴,针灸的效果也常令西医师瞠目。特别是一些肝病、脑瘤,甚至一些癌肿,这些被认定为除手术或放化疗外别无他法的病症,用针一样能够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

足三重穴在少阳和阳明之间。我们看到的经络图上的经络好像是线状的,古人设这种线性流动的状态,是示人以规矩,不可能完全作为人体上立体的标志。实际上,经脉类似于河流,是立体的模型。依经脉有流动性、立体性的特点,此三穴的穴性,兼少阳之枢和阳明之合的作用,因为胆的生理功能就是生发少阳之气。

下面拟以气街理论来解释足胫穴位的应用原理。

《素问·痿论》:“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所以,董公在治疗半身不遂的病人时,三重穴经常作为重要穴组而被选用。赖金雄师伯对此穴组的评述是“具有破气行血之功,尤其对脑部有强烈作用,对脑震荡引起的头痛,属于瘀血头痛者有神效”,同时指出,配六完穴可治疗半身不遂。

《素问·气府论》:“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气街动脉各一,伏菟上各一,三里以下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灵枢·海论》:“岐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南西北,命曰四海。黄帝曰:以人应之奈何?岐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黄帝曰:

远乎哉。夫子之合人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荥输所在,四海定矣。黄帝曰:定之奈何?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

临床上很多肩关节、上臂疼痛属于脾虚有瘀者,以及湿痰流注引起的乳腺瘤、右下腹卵巢囊肿等病症,均可选用此穴组治疗。

《灵枢·逆顺肥瘦》:“黄帝曰:少阴之脉独下行,何也?岐伯曰:

不然,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脑中,伏行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赖金雄师伯的经验中,就有以三重穴配木斗穴治疗舌强言语困难的,也和少阴之脉下行后渗三阴,复上舌根有关,从而能治疗舌疾,临床中也皆有效。

《灵枢·卫气》:“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实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俞。气在腹者,止之背俞,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诸气有街,在胫骨前也有气街。这个气街,不仅仅局限于胃足阳明脉,而是涵盖了胃足阳明脉和胆足少阳脉在整个小腿部的区域。因为气的流动,并非单一的循经作用。我们将董氏针灸奇穴中的主治与《灵枢》的主治加以对比,不难发现,董氏针灸奇穴的主治,就是《灵枢》

主治的更进一步明确和发挥。

《灵枢》中的主治: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董氏针灸奇穴的主治:甲状腺肿大、眼球突出、扁桃腺发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这样来看,以气街理论来解释足胫部的穴位主治,董氏针灸奇穴似乎和《灵枢》已经没有分别了,不同的是,董氏针灸奇穴的主治换成了现代的名称。相同的是,二者都没有明言各病症对应的各种证型甚至人体的体质。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去思考其主治和证型之间的联系,而不是死守一个病名去下针,出现下针不效的情况,反而怪经典欺人,反怪针药不能治今天的疾患。

无论何种针法,都离不开针道。这个针道就是指点人以道贯穿整个的治疗过程。寒、暑、燥、湿、风,天之阴阳;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透过天象和地理来看人体的本质,这就是针道。古人苦口婆心著《黄帝内经》来论述天时、地利、五行、脏象、经络等,奈何现代解释针灸的一些学者,多以现代眼光从实验室来找经络的实质,或以现代医学某个似是而非的理论来解释针灸,岂不是南辕北辙?

有前辈论述足三重穴为海底针,能使人体上下贯通,比针刺单纯的经脉作用更大。从解部来看,足三重穴对应的是心之分支解部、肺之分支解部、脾之主解部。我们知道,心肺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此组穴位,作用于气血和脾的升降。那气血的流动和中焦斡旋的动力都有了,何愁瘀不得化,风不得祛,中焦不得健?如果这样来解释足三重穴的起效机理,那么对于所有的主治病症,无非和气、血的运化能力有关。

我们以人体伸展位来看气血的流动。手臂是手三阳脉脉气下降至头的通道,其结合点在肩关节周围,所以就很好理解肩中穴和背面穴的枢纽作用。足胫部为足三阳脉脉气下降的通道,下降至足后将与足三阴脉相接而向上,故而,足胫部的气街刚好为阴阳相交开辟了道路,使阳气顺利下行。只有阳气顺利下行,则阴脉脉气才有动力上行。上行至腹和脑的阴脉脉气,就是足三阴之脉气。这样来理解足胫部的穴位,不仅仅是足三重三穴,胫骨外侧所有穴位的用穴机理也就很明白了。简单地概括,就是利用阳生阴的作用,使阴阳相贯、脾胃升降正常后,很多皮肤病、瘀血病、痰饮流注病等,都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四花上穴】

部位: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廉。

解剖:肺支神经,心支神经。

主治:哮喘、牙痛、心跳、口内生瘤、头晕、心脏炎、抽筋、转筋霍乱。

取穴:当膝眼之下方三寸,在前胫骨肌与长总趾伸肌起始部之间凹陷中是穴。

手术:针深二寸至三寸。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治哮喘,针深三寸治心脏病。

应用:四花上穴配搏球穴治转筋霍乱,此时四花上穴须针深三寸。

解部:肺支解部,心支解部。

【四花中穴】

部位: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肺之支神经,心脏之支神经,六腑之副神经。

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脏炎、心脏血管硬化(心两侧疼痛)、心脏麻痹(胸闷难过,坐卧不安)、急性胃痛、骨骼胀大。【增】肺积水、肺结核、肺瘤、肺气肿、肩胛痛、臂弯疼、食指疼。消骨生肌。

取穴:当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三棱针刺出血治心脏血管硬化、急性胃痛、肠炎、胸部发闷、肋膜炎。用毫针针深二寸至三寸治哮喘、眼球痛。

解部:心之分支解部,肺之支解部,心脏之支解部,六腑之副解部。

【四花副穴】

部位:在四花中穴直下二寸半。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肺之支神经,心脏之支神经,六腑之副神经。

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脏炎、心脏血管硬化(心两侧疼痛)、心脏麻痹(胸闷难过,坐卧不安)、急性胃痛、骨骼胀大。【增】肺积水、肺结核、肺瘤、肺气肿、肩胛痛、臂弯疼、食指疼。消骨生肌。

取穴:当四花中穴直下二寸半处是穴。

手术:三棱针刺出黑血,治心脏血管硬化、心脏麻痹、急性胃痛、肠胃炎。

应用:四花副穴与四花中穴配合使用,治以上诸症,立即见效。但扎针时,对正血管(不论在穴之左右)下刺,以能见黑血为准。

解部:心之分支解部,肺之支解部,心脏之支解部,六腑之副解部。

【四花下穴】

部位:在四花副穴直下二寸五分。

解剖: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肠炎、腹部胀、胸胀、胃痛、浮肿、睡中咬牙、骨骼胀大。

取穴:当四花副穴直下二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用细毫针)。

【增】运用:四花副、四花下、腑肠三穴配合,治脊椎骨突出压住神经引起的坐骨神经疼(针左腿)。

解部:六腑解部,肺之副解部,肾之副解部。

【腑肠穴】

部位:在四花下穴直上一寸五分。

解剖: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副神经,心脏之副神经。

主治:肠炎、腹部胀、胸胀、胃痛、浮肿、睡中咬牙、骨骼胀大。

取穴:当四花下穴直上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用细毫针)。

应用:通常为四花下穴之配穴,效力迅速,但不单独用针。

解部:六腑解部,肺之副解部,肾之副解部,心脏之副解部。

【四花里穴】

部位:在四花中穴向里横开一寸二分,当胫骨之外缘。

解剖:心之支神经,肺之区支神经。

主治:肠胃病、心脏病、心跳、转筋霍乱(呕吐)、心脏麻痹。

取穴:当四花中穴向里横开一寸二分,至胫骨之外缘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解部:心之支解部,肺之区支解部。

【四花外穴】

部位:在四花中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

解剖:肺之支神经,六腑神经。

主治:急性肠炎、牙痛、偏头痛、脸部神经麻痹、肋膜痛。

取穴:当四花中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五分。

应用:用三棱针刺出黑血,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胸部发胀、哮喘、坐骨神经痛、肩臂痛(针刺患侧穴位)、耳痛、慢性鼻炎、头痛、高血压。(使用三棱针时,先将四花外穴上下三寸内之附近部位,以酒精棉花擦净,然后在此血脉上发现有暗影或青筋者,以针刺之,使其溢出黑血,立即见效)

解部:肺之支解部,六腑解部。

解语石注

此七穴合论,均在足胫气街部位。《灵枢·刺节真邪》:“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荣卫,各行其道,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

从此段经典中可知,此七穴为厥逆之气在足胫部的重点反映区之一。常有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出现横络盛加于大经等情况。故而,董氏针灸中,在此区域刺血以治全身各部的血气凝涩,均缘于阳在外为阴之使也。此处为肺解部(肺主表阳)和六腑解部,均为阳气所盛之地。

刺血令阳气顺而不亢,则阳脉与阴脉方能更好地相接,而阴脉自然就能更好地上升。其治病的机理,就是阴升阳降的自然模式而已。

用现代理论解释董氏针灸固然可以,但并未揭示董氏针灸的本原。

穴位和技术的成功运用,都支持了董氏针灸技术体系的正确性,那就必然有董氏针灸内在的理论体系在支持着技术体系的奇效。如果忽视理论体系的存在,把董氏针灸奇穴当成一个个有效的刺激点,那就愧对董门先祖的苦心了。正如有人认为董氏针灸的理论体系如同经方一样是方证对应的,进而理解为穴证对应体系,那就很值得商榷了。方证对应属于基础的对应,也是最后落实到临床的对应,前提是辨清楚属于何种证,何种病,何种脉。而天地气血的互为体用,落实在望诊上,我们有董门独有的掌诊四线为窥视人体气血旺衰的论述;落实在其他三诊上,也各有其落脚点。我们在穴位与奇效之间少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病机和病人体质,我想这就是指导用针的“至数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