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鲍鹏山说孔子
46454000000005

第5章 四十不惑

孔子经历了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后,迎来了四十不惑之年,从寒窗苦读、从政做官,到自办私学,孔子终于明白了自己人生的真正目标,开始以豁达平静的心态,来看待世事,找到了快乐的源泉。四十岁的孔子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际遇呢?为什么他说四十岁是不惑之年呢?

孔子三十七岁离开齐国回到鲁国,一直待到五十岁。这中间有十四年的时间。孔子一生里,有两个重要的十四年,这段时间算第一个十四年。第二个十四年,是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孔子在外周游列国。

而在第一个十四年里,孔子好像忘了这个世界,只是和他的学生们厮守着,优哉悠哉。这段时间是他私学的蓬勃发展时期,一大批非常杰出的学生都围绕在他的周围。孔子和这些学生天天在讨论:讨论道,讨论德,讨论仁,讨论义,讨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这十四年他坐而论道。

就在坐而论道的时候,他的四十而不惑也就到了。如何不惑的呢?孔子曾经讲过他自己的爱好: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

孔子说,我这个人传述传统文化,但是我不加自己的臆断,我诚信地对待传统文化,而且,我很喜欢古代的历史文献,喜欢研究古代的学问,我把我自己比作老彭,“老彭”指的是商代的一个史官。

孔子一直把自己当做古代文化的传承者,所以他说他在“述”。但实际上,他还是一种文化的开创者,所以他决非“不作”。“不作”只是圣人的谦虚。他如同这样一个池子:上面的水都流进他这个池子,而下面的水又都从他这个池子流出。孔子之前的文化,赖他而传;孔子之后的文明,赖他而开。但“好古”确确实实是他终生的喜好。所以他在另一个地方,又说到了: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讲这个话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大概是孔子因为学术渊博,而广受尊敬。所以有人就问了:孔先生,你怎么有这么多的知识啊?孔子解释,我不是生下来就知道,我的知识来自于我对于传统文化和古代历史文献的爱好。我有了这样的爱好,天天钻研,天天学习,我的知识自然就有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孔子渊博的知识来自两点,第一好学,第二勤学。这些话都是他四十岁不惑之年以后说的,看得出来他对自己的学问有自信了。

《论语》开篇的第一则,我认为就是孔子的不惑宣言。因为这一则里表现出孔子的自信、自得、从容不迫。第一则是什么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三句反问,这是孔子对自己此时此刻生活的一种很满意的表现。我太满意我此时此刻的状态了,什么状态呢?我学习传统的历史文献,而且反复温习,这样的生活很愉快。“有朋自远方来”,“朋”在这个地方主要指学生,因为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也记到。

故孔子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不做官了,在家里教育六艺。那些远道而来学习的众多弟子,到孔子这里向他求教,说明他的学问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此时此刻,孔子在做他自己最喜欢干的一件事情,就是教书育人。后来孟子讲过一段话,他说,人生有三个快乐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子·尽心章句上》)

让天下的英才都围绕在自己的身边,然后教导他们,培育他们,让他们茁壮成长,给未来培养力量,这是人生的大快。这种快乐哪怕你让我称王天下,我也不换。所以,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就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当然我们还必须承认,此时孔子还有一种状态,就是他有治国平天下的能力,可是他没有实际从政。对于这一点而言,他的才华实际上是被埋没的,因此他下面还有一句叫“人不知而不愠”,没有人了解我这一方面的才能,可是我并不生气,为什么不生气?我不惑了,人生总有受委屈的时候,总有被埋没的时候,当你把人生根本性的命运了解清楚以后,你不就不惑了吗?当你不惑的时候,你面对命运中的种种委屈,你不也就不愠了吗?所以我说《论语》中的第一则,就是孔子四十不惑的一个宣言,四十岁的他,就是这样一种生活状态。

四十岁的孔子教书育人,享受着生活的平静和快乐,开始以豁达的心态看待世事,以博大仁慈的胸怀秉持救世精神传道布说,真正进入了他人生的不惑阶段。

此时此刻,他的生活很平静,他就是和弟子们在一起讨论学问,督促弟子们好好学习,他认为学习是最重要的。有一天,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讲了一番话,他说:仲由,你听说过六种德行和六种相伴随而来的弊病吗?子路一听不明白,就马上说,我没听说过。然后孔子说坐下来,说我告诉你:

喜欢仁德,但是不喜欢学习,就会变得很愚蠢;喜欢智慧,可是却不好好学习,就会很放荡;喜欢诚信,可是不好好学习,就会变得固执,不开通;喜欢正直,可是不爱好学习,就会变得尖刻了;喜欢勇敢而不好学,就会犯上作乱,违法乱纪;喜欢刚强,可是不好好学习,就会变得很狂妄。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

我们看看,孔子对子路讲的这六句话,讲得真是非常好。第一,每一句话都针对子路的弱点,子路这个人就是好仁、好智、好信、好直、好勇、好刚,这些本来是优点,但是只要有一个缺点——不好学,那这六个优点都会变成缺点,可见学习太重要了。所以孔子讲: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殆”就是废了。如果一个人一生不好好学习,那你的人生就废了。所以孔子特别强调学习。

学什么呢?《论语》里面讲到要学诗,“不学诗无以言”;要学礼,“不学礼无以立”;还要学《周易》,学“干禄”,就是学着怎么样做官。我们说,孔子这样的学,不是培养某一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孔子的私学实际上和以前的学校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前面我们讲过,孔子的新六艺和老六艺的区别,孔子的新六艺是告诉人们,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所以孔子跟弟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谈的往往也是事关天下苍生的大事。

我们读《论语》,在这里面感受很深。比如说,有一次颜回和子路两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一高兴就问他们:你们何不趁着这机会,跟我说一说你们都有什么志向?子路总是抢着发言,子路讲的非常稚气,我希望我的车,我的马,我的皮大衣都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即使用坏了,我也绝不后悔。颜回说的比较谦虚,他说,我希望将来我不会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的回答豪放慷慨,颜回则谦虚恭敬。然后子路问说,老师,我们希望听一听你的志向。孔子的回答是三句话: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三句话我都不愿意用现代汉语来说了,因为现代汉语最多直译成“对老者,让他得到安顿;对朋友,给他诚信;对年轻人,给他关怀护养。”但这个翻译体现不出来孔子仁慈博爱的胸襟。天下人,都在他仁慈的注视之中,胸怀之内。这就是大仁,这就是大德,这就是大慈。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治长》)

还有一次,子路问老师:怎样做才能算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说:修己以敬。修养好自己的心胸,提高自己的修养,对人对事严肃恭敬,这就是君子了。子路还没有听明白,他说就这么容易吗?孔子说,你觉得这还不够,那我还告诉你:修己以安人。修养好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然后安顿他人。这个安人,就是指身边的人,修养好自己以后,你的父母安顿好了吗?你的亲戚朋友安顿好了吗?凡是跟你打交道的人,能不能从你这个地方得到安顿,得到关心?这真是很了不起的一种胸怀。我们可以想想,假如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自己修养很好,品行很高,然后凡是跟他打交道的人,都给他一个好的安顿,都给他恰当的关怀,这是多好的人啊,这就是君子啊。

可是子路觉得这事也还容易,他说,如果是这样做的话,我早是君子了。所以他又问了一句,就这么简单吗?孔子说那还有更高的境界,“修己安百姓”,不光是安顿你身边的人,你要安顿天下百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修养啊!我们读《论语》,我们才知道什么样叫圣人。什么样才叫圣人?他是一个具有救世精神的人,是一个有博大仁慈胸怀的人。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

我们来看看,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的这种随机讨论,几乎填满了孔子教学的全过程,无论是在鲁国,还是周游列国,无论在休息的时候,还是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随时随地和他的弟子们,进行种种的讨论和交流。在这些讨论里,有关人生理想的方面很多。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伟大的心胸,他们都是以天下家国为己任的。所以一部《论语》包括了哪些人呢?包括了一个圣人和围绕在圣人周围的一群大丈夫。

孔子在鲁国经历了四十而不惑,在鲁国教学的这十四年,是孔子最为快乐的时期。

在孔子的弟子里面,子夏有他的严肃,却没有他的快乐,曾参有他的沉重,却没有他的快乐,子路有他的勇敢,却没有他的快乐,子贡有孔子的智慧,但是也没有他的快乐。我们看这一帮学生,跟孔子最重要的差距,是他们没有学会孔子的快乐。能够真正懂得快乐,和孔子一样在生活中,时时感到快乐的,是颜回。

颜回是一个很贫穷的人,但是他又是一个很快乐的人。孔子给颜回的评价是最高的,孔子说: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贤哉,回也”,前后两次重复,他怎么贤呢?就是因为他懂得快乐,虽然他的生活很艰苦,粮食粗糙,住在破破烂烂的房子里面。一般的人,如果是这样的生活条件,一定“不堪其忧”,可是颜回,即使是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之下,仍然不改其乐,所以孔子说,“贤哉,回也”。能够在俭朴的,甚至艰苦的生活里面,感到快乐,这确实是对一个人做判断的好方法。我们看一个人能不能够安于平静,能不能在俭朴的生活中感到快乐,可以判断一个人修养的高低。孔子自己是什么样一个人呢?他说: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吃着粗糙的粮食,喝一瓢凉水,睡觉的时候,也不要什么更好的条件,把胳膊弯起来,头枕在这个地方,就是把自己的胳膊当作枕头,“乐亦在其中矣”,这里面也有快乐啊。如果你条件太高,你永远不会太快乐,快乐的条件很简单,并不是富贵了才快乐。恰恰相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了富贵,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你看“富贵如浮云”,这句话讲得太潇洒了,放得下才能拿得起,舍得出才能得着来。难怪他最欣赏颜回,他们都是大潇洒人,大舍得人,他们都是天生的大快乐人!同样,如果我们每人都能真正做到富贵如浮云,那我们也一定能成为大潇洒人,拥有大快乐。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路过楚国北方边境的城市负函,当时负函的长官叫沈诸梁,人称叶公。叶公有一天问子路,他说:你们的老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没摸清楚叶公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觉得我们老师不是一两句话能讲得清的,所以子路就没有回答。回来以后,子路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一听就埋怨子路,他说,这不是很简单吗?你跟了我这么长时间,你怎么不知道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可以这样告诉他: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我的老师快乐的时候,忘记了忧愁,用功的时候,忘记了吃饭,他整天快快乐乐,不知道衰老就快来了。

孔子讲这话的时候,已经六十几多岁了,但在四十岁时的孔子,已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已经了解了自己的道德使命。而且对于这个世界上的种种人事色相,已经不再迷惑,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判断。这样的大哲人,面对着天下的种种苦难,面对着鲁国政局的动荡,独守杏林,心如止水,他难道就没有想到要出手相救吗?不惑之年以后,他又将如何迎来他的知天命之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