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钽和铌,它们外貌相似,形影相随,有“父女”元素的称号。为什么是这样呢?这还有着一段有趣的往事。
17世纪,在北美洲的哥伦比亚发现了一种矿石,黑黝黝的,闪耀着光泽。这种矿石标本同西半球各个地区收集的其他标本一起,被送到伦敦大英博物馆。
1801年,英国化学家哈切特在博物馆里见到这种美丽的矿石,产生了兴趣。他向博物馆要来一小块,经过分析,发现这种矿石中确实含有铁、锰和氧等10多种元素,还发现了一种未知的金属。实验时,它形成一种具有酸性氧化物性质的物质。哈切特为纪念矿石的故乡哥伦比亚,给它取名叫“哥伦比姆”——“钶”。
1802年,瑞典化学家埃克贝里在分析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一种矿物——钇钽矿时,发现了一种新元素,取名叫钽。钽的希腊文的意思是“坦塔拉斯”。
钽和钶总是共生在一起,性质又很相似,因此许多科学家,其中包括柏齐利阿斯、沃勒等,都认为这不是两种元素,而只是一个元素名叫钽。
到了1844年,德国化学家海因里希?罗斯证实钽和钶是两种不同的元素。罗斯根据这两种元素性质相似、难舍难分的特点,给钶取了一个新的名字——铌。
对于其的命名一直争论了很长时间。直到1950年,理论化学和应用化学国际联合会名称委员会作出决定,为了结束这种争论,建议全世界的所有化学家都把这个元素叫做铌。“哥伦比姆”在人为安排下,变成了“钽”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