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心理咨询站
46325000000012

第12章 交往篇(1)

交往不佳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化的碰撞以及家庭教育的滞后等原因的交互作用,学生们的交往心理也在发生变化,以至于有许多的学生感到在与人交往上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阻碍和麻烦,而且还使学生心理发生变化,影响他们的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下面列举几个不正确的交往心理:

1.自卑心理: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常见的一种不良心理,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行,比别人差,觉得不足的地方太多。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2.自傲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在交往中过高地估计自己,总觉得自己优于别人,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甚至发展为不愿意与人为伴。这一心理往往成为交往的障碍,大家都不会喜欢与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人交往。

3.猜疑心理:表现在交往过程中,自我牵连倾向太重。何谓自我牵连太重,就是总觉得其他什么事情都会与自己有关,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比如:你做错事时刚好被张三看到,恰好过一会儿张三被老师叫去做事情,而你就会怀疑张三肯定打报告,而实际上,张三根本未向老师提起。

4.随意心理:表现为在交往过程中,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思,随着自己的情绪的变化来对待与对方的交往。比如:今天你心情特好,所以邀请邻居张三去公园玩。在玩的时候你不小心跌了一跤,不仅身上满是水浆,而且还破皮流血,这时你的心情就变得不愉快,情绪发生了变化,当时你就狠狠地对张三说不玩了。说完,自己独自走了,也没有考虑张三这时的心理感受。同学们,将心比心,你们在交往中有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若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免”吧!

5.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与长辈的交往中。由于对长辈有意见,故意要与长辈说的话相违背,产生对抗。这样,往往造成双方关系更加紧张。这也是父母、老师常要感叹的“用心良苦,却成空”,碰到这种情况,也只有张宇的《用心良苦》能够表达他们的心境了。

6.自私心理:在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目的,不考虑别人利益和需求。这样,往往会引起同学的不满和反感,从而影响交往的发展。

7.嫉妒心理:表现为对别人的优点,长处和取得的成绩十分不满,抱着一种憎恨情绪,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加以攻击。比如:有的同学看到人家总是取得好成绩,就产生一种对人家气愤的情绪,由于对人家很生气,所以就想办法捉弄人家,把人家的书或者什么资料拿走或藏起来。看到勤奋努力而获得好成绩的同学,自己却又不想努力就能有好成绩的同学,反倒讥笑人家是“书呆子”、死读书。

8.支配心理:表现为在交往中,以满足支配欲为目的。拉帮结伙,惹是生非,一旦对方不听他的支配(命令、调遣、使唤)便断绝交往或加以惩罚。曾经有一则报道,安溪有一伙青少年号称“山猪帮”,到处偷、骗、敲诈,那位自称为老大的青年就存在一种强烈的支配心理,那些手下都要听他的话,听他使唤,如果违抗的话,便要惩罚。此外,还有害羞心理,封闭心理,恐惧心理,孤僻心理,敌视心理,刻板心理等等。

当然,这些不良心理并不是彼此孤立,而是往往会相互交错,相互作用。在不同的交往过程中,对中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

案例分析

克服自卑心理

某校有一个性格内向的高一女生,成绩在班里属于中上等。她在初中时,学习成绩总是班上第一,老师经常夸奖她,同学们也很羡慕她。中考过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里最好的高中。但是到了高中后,她发现其他同学的学习成绩都很好,她再也不是班里最好的了,尽管她也很努力学习,可是总也不能使自己的学习成绩出类拔萃了。逐渐地,她开始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后来发展到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在每次考试之前,都会担心自己不及格;不愿积极主动地与同学交往,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说话;拒绝在文娱和体育活动中扮演角色,因为她害怕自己出丑。有时别人问她话,她甚至会张口结舌,吞吞吐吐。现在她甚至害怕与人打交道,同时也羡慕别人在交往中那种从从容容的态度。

我们试着判断:这位同学在初中时处处受人夸奖,到了高中却成了班级里的普通一员,这种在班级里地位的巨大变化使她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由此产生了自卑心理,并将这种自卑心理转移到与人交往上,导致了她在与同学们的人际交往中畏畏缩缩。

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表现出忧郁、悲观、孤僻的情绪时,他就可能与自卑感结缘了。但也有相反的情况,例如,当人的某种缺陷受到人们嘲笑、侮辱时:这种自卑感则会以暴怒、自欺欺人等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自卑严重的人还会敌视别人,瞧不起任何人等。一般地讲,社交自卑感严重的人,大多是内向性格。他们感情脆弱,体验深刻,多愁善感,常常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总感到别人瞧不起自己,特别害怕别人伤害自己。他们明显地比一般人敏感,并且这种感觉特别强烈,经不起任何刺激,所以事事回避,处处退缩,不敢抛头露面,害怕当众出丑。

事实上,自卑者无论在生理方面或能力方面并不一定就很差,也许比那种狂妄自大、自鸣得意的人要强得多。那么,这种社交中的自卑感是如何形成的呢?

第一,自我认识不足,过低估计自己。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子来认识自己,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通过自己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的长短和优劣。性格内向的人不愿接受别人的高评价,而愿意接受别人的较低评价。例如,当别人说他很好时,他总是不相信,而认为别人的评价高了。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他们更习惯于拿自己的短处与他人的长处比,当然越比越觉得自己不如人,越比越泄气,就会产生自卑感。由于他们喜欢反省自己,所以,对自己的不足了解较多,于是力求自我完善,迫切地想改正自己的缺点,因而对自己要求较严,但越严越觉得自己不足,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自己的优点,这样就会形成消极自我评价。日复一日,这样循环下去,使自己越来越害怕与人交往。

第二,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社交中的自信心。当我们在交往中面临一种新局面时,都会首先自我衡量是否有能力应付。到了一个新班级,我们可能就会想一想自己的成绩在这个班里能排在什么位置,能否与别人搞好人际关系等。如果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常有一种“我不行”的感觉,这样消极的自我暗示就会降低自信心,于是总感到紧张,产生心理负担。在社交中就会放不开手脚,从而限制能力的发挥,越是这样,就越难与别人交往,导致社交失败。这种结果又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反馈,使自卑者消极的自我认识更加加深,形成一种固定的消极自我暗示,这种恶性循环将使自卑感进一步加深。

第三,挫折的影响。人们在遭受挫折后,可能会产生各种反应,或奋起反抗,或让步妥协等等。有的人在遭受某种挫折后,就变得消极悲观。特别是性格内向者,由于神经耐受性低,一些微弱的挫折就会给予他难以忍受的打击,使其变得自卑。本来,一次考试没及格并算不了什么,但他们可能就会觉得世界的末日将要到来,自己将会因此而名声扫地,所有的一切都完了等等。第四,生理方面的不足。生理方面的缺陷也会使人产生自卑感。如有的人因为身材矮小或长相一般而羞于与人交往。身材矮小(浓缩就是精华),长青春痘(青春才长痘)。

如果你也存在这种自卑心理,在它还未以暴力等畸形方式表现出来前,请您注意了。你可以这么做:第一,客观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积极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要知道,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优点。一个人如果没有缺点,他(她)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第二,正确认识社交自卑感,增强克服自卑感的信心。在人际交往中,比起狂妄自大的人来,自卑者要讨人喜欢的多。因为他们往往很谦虚,善于体谅人,少与人争名夺利,安分随和,做事小心谨慎,稳妥细致。一般人都较相信他们,并乐于和他们相处。自卑者应当认识到自己的这些优点,只要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自己的自卑心理,就一定能够成功。拿破伦说得好:“不可能”这个字只有在愚人的字典中找得到。一个人除非自己有信心,否则不能带给别人信心;能信服自己的人,方能使人信服。

第三,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先听一则故事:有一位青年人20岁时失业了,无所事事地流浪在街头。为了找个工作,他参加了演讲会,结果由于说出的话颠三倒四,被人轰下台,使他无地自容。但也因此唤醒了他的自尊心,他下决心一定要在大众面前讲话,随即参加了许多讨论会,情况很快起了变化,不久他就被各种集会邀请前去作专题演讲,这种众人争请的状况长达几年之久。后来他开始从事写作,规定自己每日写5页稿纸,4年中仅获稿酬30美元,但他仍强迫自己每日必须写一定量的文章。经过努力,他终于成了世界上很有名气、受人尊敬的作家,他就是大文豪——萧伯纳。

积极的自我暗示,就是说即使自己处在不利的地位时,也要鼓励自己,增强信心,而不要事先就过多地去想失败后自己将会怎么样难过,怎样没脸见人等。因为这些消极的情绪会使人失去勇气和信心。同时,还要注意暗示自己,凡事不应当期望太高,要以实现小目标、获得小的满足开始。只有从小小的成功中不断获取胜利的信心,才可能逐步摆脱自卑的阴影,走向自信。其实“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应该相信自己的才能,多肯定自己,并用积极进取的态度看待自己的不足,减少自责与挑剔,摆脱自我束缚。“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脚踏实地去做,自己的才能必定能得到发挥。黑格尔说得好,人应当尊重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马克思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警世名言:“伟人们之所以伟大,那是因为你还跪着。”让我们勇敢地站起来做自己的主人吧。如古希腊大演说家德莫西尼斯小时候有口吃的毛病,不反敢同陌生人讲话,后来经过刻苦努力,终于成为名闻遐迩的演说家。总之,只要树立信心,不怕别人议论,用自己的行动来彭励自己,就肯定会获得成功的。

第四,积极与他人交往。通过积极地与他人交往,就会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心胸也会变得开阔。可以向他人倾吐心声,并了解他人的长、短处,在比较中正确认识自己。尤其是有意识地加强同性格开朗、乐观、豁达、尊重人、关心人的人交往,对于克服社交自卑感更有益处。

你有过成功的过去,这足以证明你的能力不比别的同学差。只要你正确地认识自己,坦诚地与老师和同学们交朋友,你一定能找回自己的自信。

克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小D是一位年轻的学生,小H则是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他们先后来到心理咨询室,咨询的都是同一类型的问题,他们感到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有一些不适,希望咨询者能从心理的角度给以指导和帮助。在心理咨询的实践当中,因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前来咨询的人在来访者中占有相当的比例,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人际交往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的发展、心理的调适、信息的沟通、各种不同层次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协调,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每一个人,都希望善于交往、都希望通过交往建立起和睦的家庭关系、亲属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同事关系……而这些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但在实际的交往过程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影响了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

在来访者当中,最常提到的问题如:“我怎样才能使别人喜欢我?”,或者“怎样才能消除自卑感?”,还有“怎样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等等。还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体会不到人际交往的快乐?”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那些在人际交往中颇受好评,很得“人缘”的人一般具以下特点:乐观、聪明、有个性、独立性强、坦诚、有幽默感、能为他人着想、充满活力等等,当然,不是说这些特点都具备才能有好的人际交往。而那些在人际交往中不太受人欢迎的人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自私、心眼小、斤斤计较、孤傲、依赖性、自我中心、虚伪自卑、没有个性等等。

有了以上的参照标准,大家就可以对照自己,扬长避短。当然,在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是坦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人,不能丧失掉自我。阿谀奉承,随声附和并不能换来良好的人际交往。

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正确地估价自己和别人。古语说得好:“人贵有自知之明”,何为“贵”,为何“贵”,贵,说明其难。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的确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错误的自我估价中,对交往妨碍最大的,莫过于自卑和自傲。

自卑,即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作出过低的估价,进而否定自我。自卑的人在交往中,虽有良好的愿望,但是总是怕别人的轻视和拒绝,因而对自己没有信心,很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又常常很敏感地把别人的不快归为自己的不当。有自卑感的人往往过分地自尊,为了保护自己,常表现得非常强硬,难以让人接近,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格格不入。

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很多心理学家指出,自卑感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无关,而仅仅是对“自己不如他人”的确信。所以,要克服和预防自卑心理,首先要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对于一些不可改变的事实,如相貌、身高等等,完全可以用别处的辉煌来弥补,大可不必自渐形秽。

其次,要正确地与人相比,自卑心重的人往往很善于发现他人的长处,这本身不是坏事,可是他老是用别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不是激发起奋起直追的勇气,而是越比越泄气,从而贬低、否定自己,以偏盖全。其实,人各有所长,自己不可能事事都强于别人,反过来也一样。见贤思齐应当鼓励,这其中还有一个量力而行的问题,所以,要防止和克服自卑感,还要注意不可对自己提出过高的要求,在选择目标时除考虑其价值和自身的愿望外,还要考虑其实现的可能性。与其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还不如设立一些较为现实的目标,采用“小步子”原则,不断地使自己得到鼓励。最后一点,要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要因为一次失败而一蹶不振,或因自己某一方面的过失而全盘否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