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心理咨询站
46325000000011

第11章 行为篇(2)

有一些家庭,将自己的孩子按其异性方式培养,本来是小男孩,却要给穿花衣服、梳小辫、打扮成一个女孩子,连说话都是细声细气的。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容易在自身的性别认同方面产生偏差与障碍,在个性的其他方面也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问题。当然,佳佳的情况不属于此类,佳佳的问题,在于成长过程中,缺少对同性别父母一方的认同。小孩子长到两三岁,会对和自己同性别一方的父母,如男孩对父亲、女孩对母亲,产生认同作用,或称自居作用。即这时的孩子开始模仿同性别父母一方的言行举止,以他(她)们作为偶像,以他(她)们自居。这时的小男孩开始意识到自己也是家中的一个小“男子汉”了,对父亲充满了崇拜和敬爱,认为他们是无所不能的人物,言必称“我爸爸怎么怎么样……”。而小女孩,也倾向于模仿妈妈的举止打扮,玩起小女孩们的游戏。这种认同作用,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一步,男女性别的社会分化,也在这种认同作用过程中,第一次表现出来。

如果在儿童发展的相应时期,孩子缺少同性别父母一方作为认同的“榜样”、“偶像”,这种正常的认同作用的完成就会有些困难,而如果孩子过分地向异性父母一方认同,难免就会产生点问题,男孩子变得“女里女气”,女孩子成了“假小子”。

除外认同作用,教养方式对于孩子的个性成长也起着关键作用,现在的家庭对待孩子,溺爱有加、严厉不足。使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个性,稍不如意就大发脾气,依赖性太强。这样的孩子一出家门,很难和别的小朋友相处。另外,家长对孩子往往过分保护,总是教育要小心这、小心那,却不知道鼓励孩子的冒险精神、探索精神,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自理能力很差,而且胆小如鼠,除了会哭,什么都不会。

对于佳佳的问题,我们还想探讨一下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的差异。一般来说,父亲教育方式与母亲不同,例如,一些刚入学的学童普遍反映,每次考试结束后,母亲关心的往往是分数,是孩子在班里的名次,父亲关心的则是孩子的考试水平、有没有受到紧张心理的影响。孩子考得不理想时,母亲常见的反映是要孩子缩减游戏活动的时间,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功课上,父亲则建议孩子暂时通过游戏和远足来释放自己的沮丧心理。

一位6岁的小孩在生日那天,父亲赠予的礼物是一个放大镜,父亲教她用这柄放大镜认真观察花园里一些昆虫的活动,还教她用这柄放大镜去观察蕨类植物的“孢子”。父亲用十分生动的“儿童语言”告诉女儿,“这种植物正在生娃娃呢,她们的娃娃被风带到阴湿的地方,就会长得绿茸茸的。”父亲一般不喜欢讲童话,与他接近的孩子将来很可能不会幻想自己当明星当演员,但他会成为卓有见解的科学工作者。通过父亲的指点,儿童在他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上可能发现新天地。

此外,跟父亲亲近的孩子一般懂得适度沉默的好处,懂得别人的隐私应当敬而远之,好孩子从小不应该“软耳朵”、“长嘴巴”,这一点正是母亲教育的薄弱环节,一些在素质不高的姨妈堆里滚大的孩子,从小懂得享用别人在非议中忐忑不安的快意,从小就成了“家长里短”的传声筒。这种坏毛病一旦形成,会绵延到孩子的未来,可能对他的交友及信用产生坏影响。而和父亲亲近的孩子,多少革除了传播别人隐私的毛病,因为男人世界的原则是“不随便论人短长”。这一点保证孩子们将来不滥施同情、不轻信的同时,避免伤害他人,以至自己也被流言击伤。

母亲赋予孩子的是爱心、温柔、细心、体贴,父亲赋予孩子的是勇气、坚强、宽容、毅力。这些素质对于男孩、女孩都是需要的。只有父母的双方共同作用,才会使孩子的个性均衡地发展。只教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是有失偏颇的。那么,对于佳佳的问题,有没有矫正的办法呢?当然有,孩子的年龄还小,可塑性还很强,只要及时纠正,肯定会有效果。明白了以上的道理,办法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也用不着多么深奥和复杂。最简单的,让佳佳父亲多抽出些时间和佳佳在一起,多培养一些“阳刚”之气。此外,在教养方式上也要转变,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鼓励他的大胆主动,在游戏方式、交往伙伴上面也要加以引导。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急于求成。佳佳已经快到了上学的年龄、随着他年龄的增长,见识的开阔,环境的转变,有些情况是会好转的。

“可是,”佳佳的妈妈在临走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现在的小学校中也尽是女教师,男教师少得可怜,这对孩子的成长发育也不利吧!”看来,佳佳的妈妈已经意识到,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只有全社会加以关注,改变这种现状,这些问题才能得到最终有效的解决。

他是儿童多动症吗?

一位母亲领着她的孩子来到心理咨询室,她是为自己的孩子来咨询有关问题。她的这个小男孩,今年上小学一年级,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一声响动、一只飞虫都可以把他的注意力引向别处,和周围同学说话,做小动作,扮怪脸……边做作业边玩,干事情也是磨磨蹭蹭,有始无终,她母亲讲:“他就是不能安安静静、老老实实地呆上一分钟。”从母亲那里还了解到,孩子生下来后就显得比其他孩子好动,爱哭闹,现在上了小学,学习明显受到了影响,母亲担心孩子是不是得了“儿童多动症。”

根据母亲的描述,咨询者还未敢轻易地给孩子下“多动症”的诊断结论。咨询者向母亲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知识: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好动,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是必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应该了解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以便尽早消除一些隐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力不集中,绝大多数是由于幼年期未能得到正确的培养所致。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以注意缺陷为主要表现的“儿童多动症”患儿,多数都有“感觉综合功能失调”的毛病,因此,“多动症”的病名,已经较少使用。所谓“感觉综合功能失调”,是指大脑不能将来自身体各部分的感觉信息进行充分的加工整理,打个比方,感觉在大脑中的加工整理(综合)就像食物在胃肠中消化那样,食物过少或消化不良,都不能使机体得到充分的营养。感觉不足或者感觉在大脑中统合不好,大脑也会发生“营养不良”,组织不好机体各方面的活动,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异常现象。精神卫生专家经过调查研究,认为“感觉统合失调”的产生原因在于,城市中林立的高楼剥夺了孩子们与绿地接触的机会;家长长期将孩子搂抱在怀中,使孩子缺少练习抬头、翻滚等成长所需要的活动,有的母亲出于各种原因而要求剖腹生孩子,使孩子失去了唯一的经过产道挤压而获得触觉训练的机会……这些原因使孩子没能得到足够的运动,大脑也就没有得到相应的信息刺激而发育不良,因而出现注意缺陷、动作过多、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症状。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所谓“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也得到了相应的改进,“运动疗法”成为有效的措施,即在服药、教育管理及心理训练的同时,让儿童有计划地参加体育锻炼和游戏活动,如走平衡木、剪纸、摆积木、玩泥巴、走迷宫、溜冰以及各种球类、体操等活动,给他们提供充分的看、听、问、触摸的机会,使他们的大脑得到更多的感觉输入,再加工整理,做出适应性的反应,大脑功能逐渐得以完善,从而以“动”制“动”。

人的注意有“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之分:前者指自觉的、有目的、要做出努力、耗费一定心理能量的注意活动;后者指的是不自觉的、无目的的、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的注意。幼年时期的儿童以不随意注意为主,随着年龄增长随意注意才逐渐发展完善,但是如果在幼儿时期孩子受到过多的不随意注意的刺激,就会影响随意注意的发展。例如孩子如果看电视太多,其中一些令孩子不甚理解,但大量、反复出现的琅琅上口的广告词,孩子往往容易记住,家长还以为这是孩子聪明的表现。其实这是在强制性地刺激孩子们的不随意注意,孩子对这些刺激容易接受,长期处于这种无目的的、杂乱无章的不随意注意之中,就阻碍了随意注意的发展,以致进入学龄时期仍无法集中注意听课。因此,家长要限制儿童看电视的时间,并要挑选适当的节目。另外,家长可以采用讲故事、教认字等方式有意地培养孩子的随意注意。

有时,玩具使用不当也容易引起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现在一些高级的自动玩具,玩法简单,一按开关就能开动,往往一下子就能吸引孩子,孩子用不着长时间琢磨玩法或动脑筋、动手去玩得更好。这种玩具,孩子也往往很容易失去兴趣,如果同时有许多玩具在吸引孩子,他们的兴趣自然会不断转移,久而久之,养成孩子的注意力容易转移的习惯。因此,家长要挑选一些适当的玩具,一些传统的玩具,如七巧板、积木、九连环等就很不错,同时要注意不要让孩子一下子玩很多玩具,培养专注的习惯。

防止出现儿童的感觉综合功能失调重在预防。要从孩子的培养教育开始就加以注意。如果孩子入学以后出现一些“多动”的现象也不必担心,要靠老师、家长耐心指导和教育,对孩子进行行为训练,采用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方法和活动,逐渐培养他们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如果有必要,还可以带孩子到儿童医院的相关科做些检查,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