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变化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就是A方的客观情况并没有变化,B方发生了变化,发生变化的B方对A方的态度发生了改变。比如某人原有几个朋友,后来由于当上了什么“长”,什么“主任”,于是就对原来的朋友摆起了架子,说话装腔作势,甚至与原来的朋友断绝了来往。这种人,随着处境的改善,地位的提高,对朋友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如果用共变法来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这种交友的变化与自己地位的变化有联系。这类朋友也是不可交的。
这样一说,似乎觉得世上没有真正的朋友可交了。有的,世界上有一种真正的朋友。这就是,他们友谊不因双方的处境、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他们的友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们的友谊在贫穷时一如富庶时一样,他们的友谊是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喜欢。这种朋友才是可信赖的朋友。
梅兰芳年轻时,曾向齐白石学画,经常为齐白石磨墨铺纸。后为,梅兰芳在曲艺界名声很高,齐白石却常因衣着平常,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被人理睬。但是,梅兰芳每当见到齐白石,总是恭敬地上前交谈,常常使在场人惊讶不已。齐白石为此十分感动……梅兰芳与齐白石的友谊直到终身。
这就是说,梅兰芳年轻未出名时对齐老是尊敬的,梅兰芳成名以后对齐老也同样尊敬,并不因已时过境迁,自己已经出名,而有所改变。这种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人的一生,要广交朋友,获得人生最美好的东西——友谊。但是,大千世界,相识人虽不少,而能真正结为良友者却寥寥无几。无怪乎清人何瓦琴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当然,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正确,但从中可见要想交到真正的朋友多么不易啊!
交友基础和裨益
一、交友的基石
建筑高楼大厦需要首先有坚实的地基,实行科学研究需要前人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学识。交友同样需要一定的基础。
简而言之,朋友关系的基础,即是在一起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当然,这里所指的在一起交往的需要,有别于恋爱关系、夫妻关系。在对朋友关系的研究中,有一种“交流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必然互有所求,互有所助。另外,有一种“公平理论”,认为朋友关系中的双方在“给予”和“报答”上基本上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将决定朋友关系的程度和发展。因此,在朋友关系中,有一种象征友谊的对流,朋友关系呈水平方向,既有由此及彼,又有由彼及此,对流量基本保持均等。这种理论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如果过分强调这一点,那就有失偏颇。
交友的基础要求公平、平等,但也不能过分强调绝对的公平和平等。朋友交际贵在忠诚。孔子说:“朋友信之。”友谊需要整个的信任或全盘信任。多疑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好朋友。朋友之间,往来自由,惟有尊敬才能产生真诚。同时,友谊作为一种伦理约束和人际关系,是不分贵贱、尊卑、贫富、长幼的,只有用心去换心,才能心心相印。老友新朋喜相逢,唱歌、跳舞、游玩、交谈、争论,一切都轻松自如。甚至喝起酒来也比平时痛快,顿感“酒逢知己千杯少”!
二、交友的裨益
人的一生中,朋友关系很重要,它是人生的一道风景线,伴随人的一辈子,给人们很多助益。朋友可以在政治上互相促进,在工作上互相支持,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互相关心。
政治的灵魂,当然也是缔结情谊的人际交往。
朱德看透了国民党的本质,决心投身于共产党为人民干一番事业,于是去上海找陈独秀。陈对朱德的动机和诚意无端怀疑。为什么一个赫赫名将要加入无产阶级政党?说:“像你这样的人,就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诚意的申请。”犹如一盆冷水浇下,使朱德从头冷到脚。
到马克思的故乡去寻找救国救民良策!朱德风尘仆仆赶到柏林。当他见到周恩来时,心里又犯疑了,周恩来会热情接待自己吗?会不会对我投以怀疑的眼光?会不会又因为我在国民党内的旧履历……这时,他眼中又浮现陈独秀的眼神。谁知,周恩来无比热忱,几及“倒履相迎”,两人一见如故,整整谈了一夜。周恩来十分理解朱德的心情,谆谆善诱地从政治帮助朱德提高觉悟,表示愿意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两人来往甚密,并肩作战,同甘共苦,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几十年如一日,结成了亲密的革命战友。
众所周知,人类的社会活动,自始至终都是互动的合力,凡事成功都或明或隐地有别人帮助的一份,“天马行空”是不可想象的。《新唐书》分“纪”和“志”两部分,为欧阳修和宋祁合撰。按照旧例,一本书由几个人合撰,署名只署其中职位较高者。当时,欧阳修任枢密副使,而宋祁只不过是翰林学士而已,当然只能署欧阳修的名。但是,欧阳修不愿这样做,他一向尊敬宋祁,二人友谊又深,而且,宋祁在修《新唐书》过程中,所花心血并不比自己少,自己怎好凭地位而夺他人之功呢?他想到这里,便向皇帝奏明,准署二人之名。宋仁宗批准了欧阳修的奏折,《新唐书》破天荒地署上两人之名。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知识更新的周期愈来愈短,科学发现、发明到应用的周期愈来愈短,新产品,新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有专家考证,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一般为80至90年翻一番;19世纪60年代,知识更新速度为5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兴起一场知识革命,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就是说,一个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他所学的知识到2011年就可能有一半过时陈旧了。而且,就一个人来说,在校学习仅能获得所需知识的10%,其余90%要靠在工作中逐渐学习积累。因此,靠“一次教育”或“二次教育”解决掌握知识的问题不行,必须接受“终身教育”,把学习作为终身伴侣。所以,一个人只有坚持终生学习,才能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才能跟上世界技术更新的步伐。
因此,作为朋友,其交往的中心内容之一,就是在学习上互相帮助。谢觉哉说得好,“三朋四友,吃喝玩乐”,这叫做“酒肉朋友”,朋友相聚,不谈工作,不谈学习,不谈政治,只谈些个人间私利私愤的事,这叫做“群居终日,不及其义”。
罗曼·罗兰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所以,人际之间要做到学习上互相帮助,首先要端正友谊观,端正对朋友的正确态度,只有集体主义思想才是友谊之花需要的雨露、阳光,才能使友谊之花更加绚丽;那种个人主义思想,则是友谊之花的害虫,只会摧残扼杀友谊之花。
有人认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只能谈思想上互相促进,工作上互相支持和学习上互相帮助,不能谈生活上互相关心,谈生活、友谊就庸俗了。这是对志同道合的极大误解,殊不知,政治、工作、学习和生活是四位一体,是构成友谊的四个连环环节,欠缺其中任何一个,友谊就成为跛足。
让我们看一看革命老前辈在生活上是如何相互关心的!
1931年,国民党将领董振堂率部下起义,参加工农红军,于祝捷会后赠给朱德一条毛毯作纪念。这条毛毯,朱德带着它参加反“围剿”斗争,带着它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带着它来到延安。董振堂牺牲后,朱德对这条毛毯更加珍惜。“西安事变”后,周恩来经常顶风冒雪来往于西安与延安之间,朱德就把这条毛毯赠给了周恩来,作为防寒之用。一次周恩来从延安到西安的途中,遭匪徒袭击,这条毛毯被匪徒砍了十几刀。“七七事变”后,朱德担任八路军总司令,即将奔赴抗日前线,周恩来欢送老战友,又把这条充满革命战争情谊的毛毯回赠给朱德。这条毛毯,又随同朱德经历了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所谓“生活”——衣食住行的事情,也是为人类的共同事业而奋斗的一部分。只有“充满着火一样的深情”,才能做到互相关心。这种关心,是出于朋友的情谊,是以助人为乐为目的的,体现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美好。
只有在生活中,友谊才能有所依附。因此,存在于朋友之间的交往,大量的是生活上的互相关心。当然,这种关心必然是“相互”的,作为朋友的一方,自己首先要尽力去关心、爱护、帮助别人;如果只希望别人满腔热情,慷慨大方,而自己却冷若冰霜,不去关心、爱护、帮助别人,那么,单渠道流向的交往与情谊,迟早会干涸。
孤独是令人痛苦的,孤独却又比比皆是,朋友是消除孤独感的一剂灵丹妙药。对于任何人来说,卧病在床、处在一群陌生人之中、老朋友和亲属去世时,孤独感最为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