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孤独的人,需要亲近。朋友之间亲密的往来,情感的交流和困难时慷慨的帮助及亲切的慰问,都能有效地减轻孤独感。如果一个人交际广泛,朋友众多,就很容易通过与他人的交往消除孤独感,让我们敞开胸怀,迎接朋友的到来,让孤独感离我们远去。
历史上,现实生活中,无数纯洁而高尚的友谊佳话告诉人们:友谊,那是一座热腾腾的熔炉,能把矿石炼成钢铁!友谊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使人大脑充实,精神富有,心情愉悦;它使人的智慧之花结出累累硕果,知识之树四季如春,品格之石晶莹明亮;它能使朦胧变得清晰,弱小变得强大。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友谊是最纯粹、最可怕的孤独;没有友谊的人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
友谊,力量的象征,忠诚的化身,心理健康的良医。正如薄伽丘赞美的那样:友谊是一种最神圣的东西。它是健康和荣誉最贤慧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姊妹,是憎恨和贪婪的死敌。
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朋友的真正含义,才能找到神奇而具强磁力的爱,这就是友谊。
交友中的年龄差异
从出生到死亡,人始终离不开朋友的帮助和理解。但由于不同的年龄具有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情感需求,因而结交的朋友也不大相同,按照人生的不同阶段,朋友关系也有不同类型。
一、童年时期的朋友关系
3~5岁儿童的朋友关系,是一种简单的、以自我为主的非长久性关系。他们多是凑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其关系能否存在和发展,首先取决于住处是否接近,其次取决于能否经常在一起玩耍。4~9的儿童进入了交朋友的第二个阶段,朋友关系的基础有所加强,开始考虑能为对方做些什么,自己是否能为对方所欣赏、是否能得到对方的青睐等,同时也希望能得到对方的“报答”。随着年岁的增长,儿童们已从心底希望能得到对方的积极行为,如嘻笑、与自己交谈等,讨厌对方的消极行为如哭闹。这个阶段虽已出现合作关系的开端,但儿童们的基本目的还是先考虑为自己的利益和兴趣服务,因而其朋友关系还很不稳固。
8~10岁是儿童思想、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识别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增强一些了。这期间的儿童已大概明白了朋友关系的轮廓,意识到他人的观点和需要,懂得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能进行合作和互相帮助,能为朋友做点贡献,也希望得到朋友的“报答”。
从12岁至青春期前,儿童开始产生需要亲密朋友的心理。在朋友的帮助下,儿童试图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向家长要社会独立性,社会交际技能不断提高。凡此均标志着朋友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时期的朋友关系,常表现为群体性。
即便在孩童时期,朋友关系在两性间也还有些差别。同成年人一样,男孩子在一起喜欢玩,并且常常是只顾自己玩;女孩子在游戏之外常说些“悄悄话”。男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很强的独立性和竞争性,游戏和伙伴也常以“敌”或竞争对象的面目出现。女孩子则更喜欢仨俩结伴,更爱在僻静的地方游戏。
总之,儿童交往的伙伴是周围的同龄人,开始是邻居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和自己一起做游戏”。进入幼儿园和小学,便是同桌座位、相邻座位和小学同路的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友谊的触须便逐渐伸进自己学习和活动的小群体。
儿童交往的内容是“同做”,从共同游戏到共同学习、共同完成成人交给的任务。“同做”
时是伙伴;“同做”完后各走各的,时过境迁,并不留下多少感情痕迹。
我们说儿童时期的友谊是外化的感情,随外在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相当不稳定。这种友谊,在成年人看来,相当粗糙,然而,它却是人生起步的重要一环,必须充实。
二、青春期的朋友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贺林沃思,给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以这样一个形象语言:“心理断乳”,形容个体发展到青少年时期,那种早期与父母联结起来的感情日益淡化,希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摸索自我确立、获得独立的心理状态。
青春期朋友关系的主要特征是朋友关系的紧密性,其亲密程度往往就像异性间的恋爱关系。
青春期朋友之间的关系如此亲密和重要,有其本身的原因。青少年时期,个体会体验到与儿童时期完全不同的各种烦恼、不安、孤独和急躁,性成熟时,还要增加不适应感。随着烦恼的产生,青少年同父母之间的紧张气氛和冲突不断增加,在这种心理不安定期内,朋友存在的作用怎么估价也不会过高。那些共享着不能告诉父母和师长的秘密的朋友,那些慰藉自己心灵的朋友,即“知心朋友”,对青少年心理的稳定,起着父母和师长无法发挥的作用。他们有的说:
“当我情绪低落时,思想沉沦时,会得到同伴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有的说:“大家在一起,一切不愉快的事都会忘记。”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的择友对象,往往是自己所欣赏所钦佩的对象,同自己志趣相同的人、同龄人以及面临同样生活问题的人。15~16岁的少年之间,一旦成为朋友,相互间极为信任。此时,他们相处,不仅有利于消除烦恼,保持情绪稳定、心理安宁,而且有助于他们互相切磋学问和技术,摆脱“自我中心”,互相吸取对方的长处。这些,都是青少年摆脱家长而自立必须具备的条件。
友谊的实质是感情的依恋,其标志是亲密感。它是在相互信任、相互接触、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亲密感开始出现于同性之间,往后才向异性方向发展。在此期间,男女青年既互相吸引,又互相疏远。他们对异性的接触,既敏感,又惧怕;既好奇,又害羞;既有一些朦胧的观念,又有远未真正的理解,有时还会节外生枝地产生一种自作多情的遐想。
三、成年人的朋友关系
18~25岁(或直至结婚前)的青年人,同青春期的少年少女一样,也有很多亲密朋友。其关系的密切程度可达到每天会一次面,有条件的话每天通一次电话的程度。结了婚的青年人,跟同样年龄和经历的人也能保持亲密的朋友关系。
30~50岁的成年人,其朋友关系的性质与原先有很大不同。原来的朋友此时来往大都稀疏了,有的只是逢年过节时作礼节性拜访。早先生活中建立的朋友关系,随着结婚、生育而逐渐中断联系,取而代之的是工作接触认识的朋友和街坊邻居中认识的朋友。不过,其亲密程度往往低于童年时代的好朋友。
55~65岁的人步入老年,结交新友已非轻而易举。他们与多年的老朋友的关系,比新朋友关系密切。他们此时也愿意结交新朋友,并且不局限于邻里圈子,他们跟任何年龄、各种情况的人都能谈得投机。
人到老年,数十年如一日的叱咤风云的生涯结束了,工作岗位由第一线退到第二、第三线,或离休、退休回到家里,思想便从动态转向静态发展,犹如奔驰在公路上的汽车急转弯,发生某种一时性的不适应现象,这是很自然的。
这种不习惯,表现在生理上、习惯上的人际交往上是旧形态的互解,而新形态又尚未建立,诸事不顺;表现在思想上,一是沉默寡言,多愁善感,闷闷不乐。二是急躁发怒,点火就着。此时,尤其需儿女的关心和理解。
老年鳏寡者,或无子女在身边者,更需要朋友之间的交际。现在世界上有许多老人单独生活,根据国外的调查,单独生活的老年人,65~74岁占29%,75岁以上占47%。他们中有许多人并不觉得孤独,其原因有的是已习惯或甘愿孤独,有的则喜欢安宁和平静的生活。
总之,不同年龄段的人都需要有朋友,只是有的需求强烈,有的则需求不强烈,在所有年龄段中,老年人更需要家庭的支持和理解。
人分三六九,朋友各不同
某大学一大学生K感觉非常苦闷,于是就到心理咨询老师那里去寻求帮助。
老师问他为什么如此苦闷,K说,他生活中没有朋友,没有地方可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
师问他,那为什么不交朋友呢?K说,他以前也曾有很多朋友,但有一次,K遇到了困难,但那些在他身边的朋友谁也不肯帮他,于是,他感觉朋友都是虚伪的,世上根本没有朋友可言,渐渐的K不再理睬别人,别人也逐渐开始疏远他,以至于现在落到毫无朋友可言的地步,K本来也打算,重新交几个朋友,但一想到那次“风波”,就心寒而裹步不前。
在咨询过程中,发现K的人品还是比较好的。其实,K的主要缺点是把朋友看得过于简单化,他自认为,所有朋友都应该在关键时刻互相帮助,而不应坐视不管。然而,他没有意识到,朋友有很多种,有的是益友,在关键时刻会帮助你;有的是“损友”,在关键时刻袖手旁观就算不错了。孔子时代,就知道朋友有多种,有的可交,有的不可交,难道我们现代人还看不清这一点吗?
因此,从这个事件中,青年朋友们要吸取教训,应该知道朋友有多种,不能因个别人的个别行为而否认朋友的作用,同时,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在交朋友的过程中,要提高警惕,尽量将那些“昵友”、“贼友”剔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