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46317200000002

第2章 永远不变的人生旋律(2)

如果欠缺交往,沟通阻塞,相互之间就会产生隔阂、误会、矛盾与纠纷,形成不良的群体气候,群体目标就难以实现。

所谓“保健”,就是交往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人是社会性的,每个人都有合群的需要,通过彼此之间的交往,诉说各自的喜怒哀乐,这样就增进了成员间思想感情的交流,产生了一种亲密感,发生相互之间的依恋之情,从中吸取力量,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健康。有一个事例足以显示交往的保健功能,伦敦有位年轻的小伙子,是一家大学里的学生,租住在一家公寓。他租住后不久,来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就租住在他隔壁。那姑娘长得很美,有着天使一般的容颜,深深地打动了小伙子的心。他每次上楼下楼都能遇见他,在不知不觉中,他爱上了那姑娘,可他一直找不到借口与她相识,因而他觉得很痛苦,郁郁寡欢。圣诞节到了,小伙子一个人呆在房间里,举目无亲,寂寞难挨。忽然,他听见隔壁房间传来了咯吱咯吱的声和阵阵喘息声,连续很长时间。那姑娘欢快的呻吟声响和床架咯吱咯吱声一直没有停止。小伙子想到自己正在孤独悲伤,而那姑娘却在男欢女爱,这深深地刺伤了他那颗沉浸在沮丧之中的心,使他感到人生彻底地绝望了。最后,他找了一根绳索,自悬于梁上,告别了人世。第二天,人们发现,就在那个圣诞节之夜,不仅那个小伙子,那个姑娘也自杀了,是吃砒霜死的。小伙子听到的那些响声,是砒霜毒性发作姑娘挣扎时发出的,他完全误解了那些声响的性质。姑娘的桌子上有一份遗书,遗书上说,她实在忍受不了这份孤独,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关心她,尤其是在那个美丽的圣诞节之夜。

整合、调节、保健这三个功能,在良好的交往过程中,是同时客观存在的,可谓“一箭三雕”。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洛莫夫说:“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交往问题日益成为这一科学整个问题系统中的某种‘逻辑中心’。”的确,人际关系的一切,都是在交往中实践的,交往成了人际关系的基础。

从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联系角度看,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的动态表现,是建立和实现人际关系的手段和途径,人们通过交往建立人际关系。从逻辑角度讲,人际交往是形成人际关系的充分必要条件。即有了人际交往,就有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没有人际交往,就没有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夫妻关系的建立,就是男女双方进行相互交流、相互了解、培养感情,从恋爱到结婚等一系列活动的结果。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基础上相互交往的结果。短暂的路人关系,也是路人之间,通过接触、交流等交往活动而形成的。没有人们之间的人际交往,任何人际关系都不能形成。

人际关系的意义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离开了人际关系将无法生存。中国古代荀子就曾说“人生不能无群”,离群索居,完全隔断与他人的联系,无论如何不能称其为完整的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把人的各种需要分成五大类并按不同类的重要性和先后次序排成一个需要等级,这就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这五大类需要按重要性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可见,社会交往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有人做过社会调查,要求人们根据自认为带来幸福、满足和健康的程度,对一系列令人愉快的事按0~100的等级作出评价。调查发现,寻觅到一个新伴侣、新朋友,或有了自己的孩子,和朋友与亲属在一起被认为是最有积极意义的社会活动。其次是外出度假、获得学位和大病痊愈,其他事情,甚至包括挣得大量钱财,获得的评价并不高,男女之间的看法有很大差异,妇女一般比男子更重视建立人际关系。

实验表明,获得一个关系对生活产生一定影响。有人做过实验,要求48名受调查者对生活采取更为主动积极的态度,诸如改善与亲属的关系和寻觅新朋友等等。一个月以后,结果令人乐观。以往对生活持消极态度者受益最大,他们消除了生活冷漠感,并很少表现出其他心理病态。

总之,实验表明,生活中最有意义的事莫过于建立人际关系,生活中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失去一个人际关系。如果人们保持正常的社会交往,人的寿命会更长久,身体更强健,精神更振奋,生活更愉快。当然,人际关系并非健康与快乐的唯一促成因素,但却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社会关系比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教育水平更深刻的影响着一个人的健康与幸福。

一、人际交往是形成人的社会性的必要条件

人有两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任何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体。一个人能够独立地进行生理活动,是一个自然人,但现实生活中没有纯粹的自然人。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具有社会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不是抽象的人,不能脱离开其他人而生存。人正是于人际关系中,通过人际交往才获得人的本质——社会性。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一个人的社会化程度高低,是衡量一个人成熟程度与能力高低的尺度之一。大海,对于会游泳的人来说,是亲密的“伙伴”,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来说,是会吃人的“猛狮”。社会,对于社会化程度高的人来讲,是驰骋的“疆场”,对于社会化程度低的人来讲,是可厌的“尘世”。

二、人际关系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能够给人快乐人们常说,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生离死别。生离死别实际上就是人际关系表。社会调查表明,丧失亲密人际关系的人的健康状况普遍较差,可见,人际关系不仅仅是人社会性的重要体现,而且能够保持人的身心健康。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曾写到:“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你如果把一个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是培根用哲学语言对朋友关系所作的深刻的概括。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快乐,都希望摆脱忧愁,通过朋友之间的交往,可以使你如愿以偿,这就是培根对朋友关系所作的精辟理解。

美国心理学家摩根曾对纽约州等退休养老的老人作过调查,发现那些具有较多人际关系并能保持协调的老人,比那些很少与他人交往的老人,更能感觉到幸福感,而后者更多的感受是孤独和寂寞。年轻人同样具有相同感受。心理学家曾对普林斯顿大学生做过“禁闭”实验。心理学家要求受试学生进入不同的与外界隔离的房间,受试学生被要求在受试期间不准与外界进行任何形式的交流,但给予他们充足的食品。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当受试学生走出来时,显得精神呆痴,动作不协调,可见,人际关系对身心健康多么重要,剥夺人际关系是对人的身心健康多么大的摧残啊!

另外,从对缺乏朋友关系和其他社会交往者的研究表明,感觉孤独的人会感到不愉快、压抑、卑微、缺乏自尊心等等。感觉孤独的主要表现是缺少朋友和缺乏社会交往,尽管这不是唯一迹象。

这一点在青少年中间最为普遍。产生隔绝与孤独感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社交技巧。有时这种缺乏社会交往与隔绝状态非常可怕。

因此,青少年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培养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好的人际关系使人终身受益,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证明:首先,在人际交往中,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减少孤苦和心灵上的痛苦。其次,在与他人交往中,可以减少心理上的恐惧。事实表明,高恐惧的人比低恐惧的人更愿意与他人交往。最后,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可以宣泄自己的愤怒和不快乐的情绪,从而减少心理的压力。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们的调查表明,心脏病与心理压力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得心脏病。

三、人际关系对人的寿命有重要影响

科学研究发现,人的死亡几率与人际交往多少成反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有6900名成人接受了为期9年的观察,其中8%在此9年间死亡。在各年龄组中,社会交往少的人死亡比例大。

在每个年龄组,社交频繁者死亡率低,这在50~59岁年龄组的男性尤为突出,社会交往频繁者的死亡率为9.6%,而不善于社会交往者的死亡率高达30.8%。

国外研究资料表明,在失去配偶的头几个月,人们面临极大死亡危险,鳏夫的死亡危险增加40%,寡妇的死亡危险增加20%。对于那些心脏有毛病的人,在哀伤期间死于心脏病的危险更大。要防止他们由于孤独而过早死亡的重要方法,就是让他们有某种形式的人际接触,与他们谈话交往。

研究表明,就业人员、已婚者、有孩子的夫妇的身体状况比无业者、单身及没有孩子的要好得多。因此,社会交往对人的寿命的影响丝毫不亚于吸烟、酗酒和锻炼等因素。关系对生理疾病有一定影响,如鳏寡与离婚者比已婚和独身者更容易生病,更容易卧病在床,更经常地寻访医生。他们死于某一疾病的几率也较高。

关系对精神疾病有直接影响,离婚者与分居者最易得精神病,或者住院,或者自杀,这些人还常常借酒消愁。酿成这种后果,多由抑郁所致,而失去一个亲密关系则是造成抑郁的主要原因。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事业成功

纵观古今,凡是在社会领域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人,无不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善于应付各种情况。汉高祖刘邦在总结自己平天下、治理国家的经验时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取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虽然智不知子房,治理国家不如萧何,战不如韩信,但刘邦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能很好地把三位人杰团结在自己的身边,让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才干,所以刘邦,才取得了天下。

与刘邦相反,那位西楚霸王项羽,天生勇猛,但他瞧不起平民出生的人,而只看重那些往往衣锦食而学无术的贵族,甚至连一个范增都不能完全任用,所以最后导致“别姬”

的悲惨下场。再比如三国时期的刘备,虽然他智不如诸葛孔明,力不及关、张、赵,但刘备善于协调各种人际关系,能够任用贤德之士,即所谓“人和”,所以刘备也就有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古代历次农民起义,无论是黄巾起义,还是太平天国,其失败原因也主要是因为内部分崩离析,丧失了人和。

在现代社会,在日本,根据调查结果,那些调动工作的人员当中,95%左右是因为人际关系问题,或者是与同事无法协作,或者是与领导有矛盾等等。在美国,也有类似的结果,根据哈佛大学就业指导小组的调查,在数千名被解雇的员工中,因为人际关系不睦的,要比工作不称职的多出2倍;在调动工作的人员中,由于人际关系不好的要占90%。卡内基工业大学,曾对一万个人的案例记录作过分析,结果发现“智慧”、“技术”、“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15%,其余85%取决于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