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创造性的学习所以有兴趣,因为创新会给人们带来激动,这激动给人以幸福、满足和鼓舞,这激动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之一。因为创新往往是在逆境的情况作出的,一旦取得创新的成果,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变成精神上的兴奋剂。成果会使过去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造成的沮丧、失望一扫而光,使人们干劲倍增,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第三,激发自己的求知欲。
兴趣和求知欲是创造性学习和克服学习困难所必须的。通过有目的的学习和对科学的向往,会激起求知的欲望,学生的求知欲越强,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就会越高。
二、顽强的毅力
(一)什么是毅力
毅力就是向着一定的目的坚持行动的能力,是同各种困难作不懈斗争的坚持的能力。怕困难,向困难低头、妥协,做困难的俘虏,都是缺乏毅力的表现。相反,知难而进,不断地坚持斗争,就是有毅力的表现。
在人类历史上,任何的成绩都不是信手拈来,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钻研得来的,是毅力的结果。科学成就是毅力的结晶,学习成就是毅力的产物。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没有这样的坚持精神,就不可能掌握深奥的科学文化知识。
创造性的学习、工作、劳动,更需要毅力。因为创新常常是失败多于成功。英国科学家开尔文说:“我坚持奋斗五十五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创新是来之不易的,如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不怕失败,不怕出“洋相”,不怕别人说你想入非非,这都需要勇气和毅力。因此,培养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对于学习,特别是创造性的学习非常重要。
(二)怎样培养学习毅力
斯大林说:“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我们许多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之所以不怕抛头颅、洒热血,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顽强的斗争,正是因为他们有立志推翻腐朽黑暗的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崇高目标。学习也是一样,有了明确的目的,就能自觉地把目的当作自己的行动“法则”,用它来支配自己,控制自己。毅力的大小,视各人所提出的目的的高下为转移,目的越高尚、越远大,毅力也就越顽强。没有明确的目的和强烈的愿望,就不会有坚强的毅力。
自制力,是指能够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语言、行为,不做干扰学习或不利于学习的行为的能力。良好的自制力,能迫使学生去执行已经采取的决定,它能战胜对抗的干扰,能抑制感情和激励,使人忍耐、克己。高尔基说过:“哪怕是对自己一点微小的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坚强而有力,有了良好的自制力,就能够约束自己的行动和感情,掌握自己的心境,即使碰到困难,遇到难题,也不会悲观沮丧,仍然会坚持到底。善于自制是培养坚强的毅力所必需的。”
毅力还需要培养坚持精神。坚持精神就是指不放松、不妥协,把已经决定的事坚持到底,持久地克服重重障碍,勇往直前地毫不减弱地向目的迈进的一股劲头,有了坚持精神,在学习上遭到失败不但不会灰心丧气,反而会总结经验,找出规律,吸取教训,寻找新的途径,充满信心地坚持下去;有了坚持精神,对任何事情都会有始有终,不会半途而废。
毅力是在学习、劳动、工作和体育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在这些实践活动中,都必须克服困难和阻力,在克服困难中体现出人的毅力。在克服困难中锻炼人的勇敢精神、顽强精神。因此培养毅力最主要的途径是主动地去实践、去行动。在长期的实践中去锻炼自己的毅力。
三、良好的习惯
每个人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都有自己的习惯。比如,有的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习惯用右手按着脑门,有的习惯用嘴巴紧紧咬往笔头,有的人习惯当天的事情当天做完等。习惯有好坏之分,有的学生完成了家庭作业后,总是习惯地把明天的上课用书和练习本按顺序排好放在书包里,第二天早上还会习惯地检查一遍,然后才去上课,这是个好习惯。预备铃一响学生就敏捷地回到自己的座位,自然而然地跟着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这也是个习惯。按时起居、按时完成作业、专心听课、独立分析问题等习惯,都是好习惯。好习惯能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避免注意力的分散,能使学生的意识集中到学习上。
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呢?首先要认识到坏习惯的危害性。不良的习惯会造成浪费时间、不愿思考、学习效率低下等危害,甚至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认识到了它的危害性,可以树立改掉坏习惯的决心,在老师、同学、家长的提醒、监督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好的习惯会逐渐形成。
同时还应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前进,科学的发达,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求人们不断地改变旧的习惯,迅速地适应新情况,养成新习惯。例如,随着年级的逐步增长,课程会逐渐增加,原来的学习时间、计划和方法等习惯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显得不适应,不利于提高学习成绩,这时就需要改变旧的习惯,形成一套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来适应新的情况和变化。
四、学习是有意识的学习
学习活动,它总是有意识的活动。所谓有意识的活动,是指在活动之前就意识到这活动的目的、任务、所期待的结果及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意识主要表现在这两个方面:一是注意力集中,二是动机明确。
(一)注意力集中
1.注意及其作用。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于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其中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的方向,集中性是心理活动的深入程度。
创造性学习要求注意的范围具有全面性,既要善于把注意集中到探求的事物上,又要顾及到其他事物上。不仅要留意主要的问题,还要善于注意次要的问题;不仅要注意正常的反映和变化,还要注意反常现象的出现;不仅要善于注意观察,还要注意类比,注意思考。因为,注意类比,注意思考,才能使观察时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加深化。
创造性的学习还要求人们善于注意细小的线索。创新往往是通过最细小的线索的注意而作出来的,最微小的线索的背后往往潜伏着一个巨大的突破。
注意的作用不可忽视。英国生理学家特罗特说,知识来源于对周围事物和现象的注意。这种特殊的注意,来自于特殊的需要,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需要、欲求和兴趣不同的人在观察同一现象时,他们注意到的事物和现象会有所不同,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所在,而注意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
注意的持久,一是依赖于兴趣,二是依赖于意志的努力。心理学家根据这两者在注意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把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自觉的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与之相反,则是无意注意。注意在学习上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的要求,而不是单凭兴趣去学习,主动地学习那些不太感兴趣而自己又缺乏的东西。
2.培养自己的注意力。首先,要使自己不断地明确各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意义。对目的和意义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学习兴趣就会越浓厚,注意力也会更集中,经过努力,获得成功以后会更注意地学习。其次还要养成注意的习惯,在学习中要善于注意抓住那些生动、具体、新颖和富有启发性的知识,培养注意的能力,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就会集中注意力,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在听课过程中,也应培养注意的习惯,集中注意力听讲,不随便与同学讲话、做小动作等,也是培养注意力的保证。
(二)动机明确
1.动机是人们行为的主观意图
动机的作用是激励人去行动,一般表现在人的活动的预想、计划和方案中,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原动力,激励学习的一种心理状态,它不同于学习目的。比如,在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所追求的目的就是正确地解答问题,符合学习的要求,而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学生去达到这个目的的某种力量。目的是追求的方向,动机是推动追求的动力。
学习动机产生学习的需要,在学习中它是一个很有效能而不可缺少的因素,它能大大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极其复杂的活动,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坚持不懈,具有忍受各种挫折和失败的意志和情感方面的品质,为此,必须有强烈而正确的学习动机。
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它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学习的效果。确立了正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的学生,能够把自己的学习与国家和社会的事业联系起来,把将来建设国家和推动社会进步作为学习的目的,把学习看成是一种社会职责。学习时方向明、动力足、注意力集中、克服困难的意志强,能从学习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反之,如果学习动机不纯正,处处为个人打算,或是学习动机不积极,学习目的不明确,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效果。从产生学习动机的原因来看,认识到知识的实践意义,明确为了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而学习,是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而缺乏学习兴趣,成绩不良,则是导致产生消极的学习动机的重要原因。
可见,对学习的社会意义的认识和兴趣,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等均对学习的积极性发生影响。
2.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第一,明确学习的目的。正确的学习目的,可以使人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学习与崇高的无产阶级事业、远大的理想联系起来,从而形成长远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热情与学习的自觉性。
第二,参与竞赛和竞争。竞赛和竞争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公开的竞赛历来被认为是激发人们的斗志,调动人们积极向上、克服困难、争取成功、获取优良成绩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竞赛过程中,获得自尊和求得成功的需要会更强烈,克服困难的毅力更大。
第三,体验成功与失败。在学习中,成功有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自信心和渴求在学习上有新突破的愿望。而失败往往会使人产生焦虑、自卑感,兴趣低落,丧失信心,甚至逃避学习。因此,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正确地对待失败,学会克服各种障碍和控制失败的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使自己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而激发起进取的信心和决心,这样才不会因暂时的失败而气馁,才不会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使失败成为激发学习动机的积极因素。
第四,以时代的道德标准来检验学习动机。在我们的时代,一切从自己出发的动机,都是不正确的。一切从祖国、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学习动机,都是正确的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会使学生专心听课,认真钻研,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学习动机不正确,往往会造成学习上偷工减料、弄虚作假,采取敷衍的态度,回避考查。
陶冶情感,完善自我
一、陶冶情感
(一)情感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不会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巴甫洛夫说:“科学是要求人们为它贡献毕生的,就是有两次生命也不够用。在你的工作和探索中一定要有巨大的热情。”知识的发展告诉我们,快乐的精神状态、高涨的热情都是创造性的思维、创造性的学习所必需的。如果情感麻木,甚至完全没有情感的冲动,决不会有创造性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