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和“能力”有一定的联系。在人的活动当中,“智力”和“能力”是两个不同的活动阶段。“智力”主要是用“脑”阶段。“能力”主要是在用“脑”的基础上用“手”的阶段,脑和手相互配合,交替运用。“智力”阶段是观察分析、判断、设想等心理活动的阶段。“能力”阶段是把设想、计划变成现实的阶段,是实践阶段。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认识阶段和实践阶段总是交替穿插进行的。比如,用“手”活动,这是实践的阶段,但信息从手传导到脑,经过脑的思考,进入到“智力”活动的阶段。经过脑的分析、综合、判断,又由脑传到手,又进入到“能力”活动的阶段了,这说明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智力”和“能力”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在我们的学习中,“智力”表现为能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能力”表现为能够解决问题,做到这些,就是具有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学生。要培养创造性的学习能力,首先要培养观察力,提高判断力,增强记忆力。
二、培养观察力
重要的设想和创新总是起源于观察或借助于观察。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别人之上。”科学家们都认为,细致的观察力能使人产生设想,引人去创新。如果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们就会从直观材料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发现更多的问题,就会从平凡的现象中悟出非同一般的规律来。相反,如果观察力很差,就会视而不见,一无所得,甚至还会产生知识上、认识上的差错。可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特别是创造性的学习,总是离不开敏锐的观察力。
怎样培养观察力?
(一)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为什么要观察,观察什么,事先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做到心中有数,观察的目的一般有两种:一是自己不知道或未得到证实的事实,期待着从观察中得到知识、发现问题。二是判断某一个理论是否符合大量的可观察到的事实,以证实理论、验证知识。世上的事物浩如烟海,人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事物都作密切的观察,只有选择其中重要的去观察。观察时,要有意识地搜寻自己所要探求的现象,特别是要寻找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寻找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以及与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
为了达到观察的目的,要制订周密的计划排除干扰,做好充分的准备。少年儿童的观察之所以不能按目的进行,常常是由于受兴趣的干扰。在观察同一现象时,由于每个学生的兴趣的和爱好不同,他们观察到的事物就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观察的事物上去。
(二)要培养观察的细致性
创新,总是通过对细小的容易被人忽略的线索的注意而取得的。很多人在遇到表面上微不足道又与当前的问题没有关系的事情时往往不自觉地把它忽略过去,因此,培养自己细心观察的习惯,尤为重要。
细致的观察,需要注意力十分集中。少年儿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观察时喜欢东张西望,注意力很不集中,且往往受兴趣的支配,自己爱好的,感兴趣的,会百看不厌;对不感兴趣的会漫不经心,走马观花,甚至视而不见。针对这个特点,应该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听、多看、多观察,观察植物、动物,观察大自然,逐渐培养观察的兴趣,有了兴趣,注意力也就会自然集中到所要观察的事物上来。
细致的观察,要求多次的重复进行。青少年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开始时往往抓不住重点,只看到一个方面而看不到另一方面,只看到局部而看不到全局。因此,反复、多次的观察是非常必要的。多次重复,在形式上要多样,富于变化,还要有计划、按顺序、逐步地进行。或由近到远,或由上到下,或由表及里,或从局部到整体,力求得到事物全面整体的印象,不能东看一眼,西看一眼,更不能机械地重复。
细致的观察,需要有比较有分析。比较是细致观察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发现和掌握事物的特征,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才能把观察引向深入,从现象引向事物的本质。细致的观察还需要借助于分析,光观察,不加以分析,也不能使认识深入,因此在聚精会神地观察的同时,还需要反复地思考,因为事物的组成往往是复杂的,仅仅靠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是不够的。只有借助分析,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
细致的观察,要求在学习中善疑多思,善于搜寻值得追踪的线索,寻找特殊现象的原因。因此,在观察时,不仅要学会用眼看,而且要学生用耳听、用手摸,还要用脑想,努力提出疑点、提出问题。
(三)尊重事物的客观性
尊重事物的客观性就要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方的就是方的,圆的就是圆的,决不歪曲,尊重事实,相信事实,敢于用事实修正理论,不要受现成结论的影响。
三、提高判断力
前面说过,观察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能激发我们对它作出新的探索,这就需要判断力。若无判断力,就难以对所观察到的事物的真实性、可靠性、广度和深度作出合乎实际的科学鉴定,就会使进一步的探索难以深入。
爱因斯坦认为:“学生始终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能力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取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思考力和判断力都是创造性工作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心理品质。
(一)什么是判断力
判断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是对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思维形式。它包含着作出决定的要素,包含对好的、较好的、最好的方案作出判断的要素。判断既然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就有个反映是否符合实际的问题,如果判断是符合实际的,这个判断就是真实的;如果不符合实际,这个判断就是虚假的。这恰当的、准确的、真实的判断能力,就称之为判断力。
创造性的劳动和学习总是离不开判断的。为了达到某种目标或目的,需要发现和确定问题,需要搜集和取舍材料,需要区别事实和看法,辨别正确和错误,总之,需要从许许多多可能的目标中选择一个,决定采取哪一种方法来达到目标,需要自己拿主意、自己做决定,这都牵涉到判断力。
当然,光有判断力,也不能够创新和进行创造性学习,我们不能把判断作为最终的目的,但是,判断确实能预言科学的未来,帮助人们揭示新的事实,判断是创新不可缺少的“工具”。创新离不开判断,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也离不开判断,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就需要判断问题是什么样的性质、范围,用什么方法才能解决,然后再按照这个判断去观察、实验、思考,最后解决难题。
(二)怎样提高判断力
1.广泛涉猎知识
一个空洞的头脑是不能进行判断的。知识越丰富,经验越多,思路就越广,识别的能力就越高,正确率也会提高。正确的判断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基础上产生的。哥伦布作出向西航行就能到达东方的判断,一是根据他相信地球是圆的;二是他从一名水手那里得到了证据,这些水手曾经在航海中被大风刮得偏离了航道,并一直向西航行,最后在东方的某个地方重新登陆。学生的知识一是来源于书本,二是来自于观察、实验和自我实践。知识面越广,实践经验越多,判断的科学性越可靠。知识和经验是判断的基础。
2.要培养分析的习惯
尽管现代精密仪器、电脑已经非常发达,但在科学上的创新仍离不开人的头脑,判断更是如此,经过头脑思考作出的判断,往往更加实际、确切。正确的判断来源于丰富的感性认识,但只有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形成。我们从外界得到信息,在大脑中进行加工,对感性认识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就能透过事物现象认识其本质,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得到的判断,才会更加接近真理。
3.要大胆地去猜想
科学家们都认为,若没有某种大胆的猜想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大胆猜想,往往是从怀疑开始的,因此,在证据不足的时候,不要急于作出判断,而是去怀疑它,推敲它,新的判断往往是推敲的产物,正确的判断往往是大胆猜想后思索的结果。在学习中,应该发扬大胆猜想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对提高判断力是有帮助的。
4.培养自制力,正确对待自己错误的判断
对自己所希望的、结果却不符实际的判断作出公正的评断,有利于产生真实的判断。达尔文说,他一贯力求保持思想不受拘束,这样一旦某一判断被证明是错误的,无论他多么偏爱,他都放弃它。培养自制力,不抱住自己所希望的但又证明是错误的判断不放,主动放弃并修改它,是一种好的心理品质。
四、增强记忆力
记忆,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在学习中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学习需要知识的积累,没有记忆就不可能掌握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印象和反映。在学习中、生活中,客观事物总是在不断地作用于我们的大脑,渐渐地,这些事物的信息会储存在大脑中,形成记忆。心理学家认为,只要有一个正常的大脑,就具有记忆的能力,差别只是在记忆的效果上不同罢了。
(二)怎样提高记忆能力
1.在机械记忆的基础上,培养理解记忆能力
机械记忆,就是没有理解的记忆,通常我们称为“死记硬背”,大多数的学龄前儿童背唐诗就属于这种记忆,他们并不理解诗中所写的内容、情景,只是根据读音背诵下来;因为不理解,不知其中的道理,自然就不容易记住。相反,对于其中的内容、意境、诗人的感情了如指掌,不仅可以记得快、记得牢,而且容易记得精确、全面、不易出错。再如数学公式,理解了它的来龙去脉,证明步骤和条件,不仅可以牢牢的记住,还有利于运用公式,运用得好又可以加强记忆,这种记忆的形式我们称为理解记忆。
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不要机械记忆。因为机械记忆是理解记忆的基础,要提高记忆能力,还要注意加强机械记忆能力的培养。
2.从具体形象入手,培养抽象记忆能力
脑生理学家说,人的记忆总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随着知识的增长,语言的丰富,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形成。在抽象思维过程中,如果能借助于具体形象,既能有助于理解知识,又有助于记忆知识。借助于具体形象越多,让形象接触各种感官越多,记忆的效率也就越高。试验发现,少年儿童看过一遍记住的内容,比听一遍记住的内容多1.6倍,既看过又听过,还写过,比仅靠看过所记的多4倍。在学习中,要一面听,一面记笔记,课后做练习,写体会,做试验,多动手,使听、看、做结合起来,记忆的效率就会更高。
3.从兴趣着手,培养有意记忆能力
学生的记忆总是受兴趣、感情色彩的影响,对于自己较有兴趣的知识就记得好,不感兴趣东西就记得差些,而缺乏有目的、有意识的记忆。因此要提高记忆效率就要从兴趣着手,不断明确记忆的目的,目的明确,记忆就不会放任自流。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考完就忘光,也是这个原因。如果有了为远大的理想而学的正确目的,就会加强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的活动能力。目的明确了,兴趣就会伴随着浓厚起来,目的性越强,兴趣也就越高,记忆的效率也就会越好。
4.要遵循记忆规律
从记忆的规律来看,记忆开始时忘得快,以后逐渐减慢。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及时地复习,并且两次复习之间的间隔不能太长,要在大脑的“痕迹”还没有消失时就进行强化,为了加深印象,不断重复也相当必要。记忆的规律还显示,先后复习记忆的两个内容越相近,相互干扰也就越大。复习语法后复习语文,不如复习语法后复习数学的记忆效果好。因此,要提高记忆的效率,一是,要性质不同的功课交替进行,二是,复习一门功课后,休息一段时间再去复习另外一门课。马克思紧张写作时,总喜欢解高等数学习题;列宁写作间隙喜欢翻翻外语辞典,这不仅有利于休息,还有利于提高记忆效率。
5.要注意用脑卫生
人的记忆生理基础是大脑,有一个健全的大脑,才会有良好的记忆。反之,病态的大脑会给记忆带来麻烦,因此,保护好学生的大脑,也是提高记忆效率的有效措施。
保护大脑首先要防止用脑过度。大脑过度兴奋,消耗脑细胞过多,会使脑力受到损伤,长期受损,会导致头昏、脑胀、失眠和记忆力减退。但是,防止用脑过度,并不是少记,有人担心记多了会损伤脑力。其实不然,不动脑筋反而不好,因为脑活动减少,脑细胞充血少,得到血液营养也随之会减少,大脑也要萎缩、退化。防止用脑过度,不是不要记忆,而是要注意用脑卫生,保持机体健康,避免脑细胞过度紧张疲劳。防止的办法是要有节奏地学习,要合理地休息,积极地参加文体活动,劳动和文体活动会使大脑皮层某些区域的细胞群活跃起来。这是保护脑功能,提高记忆效率的积极措施。
其次,用脑卫生还应注意充足的营养,防止对脑的损害,尤其是烟酒,对正在发育时期的少年儿童的脑的损害是巨大的。它会使脑动脉硬化,伤害学生的记忆力。
培养坚强的意志
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克服实现这些目的的困难,而表现为有意识、有计划行动的心理状态。在学习、生活、工作中人人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要战胜这些困难,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就需要有坚强的意志,要培养坚强的意志,要从培养广泛的兴趣、顽强的毅力和良好的习惯开始。
一、广泛的兴趣
兴趣,是指熟悉某种对象,研究它,领会它和考虑它的一种指向性,它能促使一个人去攻读、钻研、设想、探索。在学生的学习中,兴趣广泛会促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反之,狭隘的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生活枯燥、乏味、空洞,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但是,在学习中,并不是一切内容和活动都是那么有趣的,学习毕竟不是娱乐,不是游戏,它需要克服许多困难,需要坚强的意志。而兴趣恰恰又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它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并推动他们采取行动。兴趣是创造性的学习和克服学习上困难的原动力。
怎样培养广泛的兴趣?
首先,培养内在的兴趣。
心理学家把兴趣分为外在和内在两种。外在的兴趣是外部因素引起的兴趣,内在的兴趣是由人发自内心地感到需要产生兴趣。培养内在兴趣,首先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知道自己所学的每门课程和每节课的目的任务是什么,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建设有何意义。明确了学习目的,弄清了需要,就会对各门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并且会使这兴趣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发展。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用学到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会使学生对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领会得更加深刻,对需要的领会越深,对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
其次,体验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