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我们和这位同学的交谈,学生父母反映的情况确实存在。在这位同学身上之所以产生那些现象,是自我意识挫折造成的。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是该生所在年级不久前进行重新编班,这位同学也因此由原班级调到了一个新组成的班级。在新班级几次考试中,该生成绩虽然同以前不相上下,可在新班级中的名次却落后了,教师只表扬那些名次排在前边的学生,批评排在后边的学生努力程度不够,甚至还挖苦,造成该生思想负担过重,开始怀疑自己的真实能力,其自我评价也开始降低,不再像以往那样对事物充满信心,产生了自卑感,由于心理不适应,从而阻碍了他的能力发展和表现,导致学习成绩连续下降。对这样的学生来说,由于不良情绪的郁积,会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挫折——焦虑——更多的挫折——更大的焦虑,使主体隐于痛苦而难于自拔的境地。最后,导致这类学生形成消极悲观的不良性格。
事实上,矫正这类学生的问题并不很难,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育态度,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指坚信自己的能力和力量,是自己相信自己的一种信任情感的表现。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时时保持最佳精神状态,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所追求的目标上。如果教师没有注意培养或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就极易受到心理挫折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要转变态度,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所有的学生都有存在的价值,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维护他们个人尊严的权利。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与其说是因为学习成绩差,毋宁说是教师的教育态度所致。有些教师对待那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总是表现出失望的态度,“敲打”甚至训斥他们。如果教师不断地谈论他们的缺点或不足,就会在这些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教师对他的印象。如果教师的话语中有感情成分,这种印象就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固化为事实,认为自己真的不行。因此,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并没有放弃他,当他确信自己受到老师的爱抚和尊重时,他便会自然相信个人的价值,重新振作起来。
第二、帮助学生确定适宜的学习目标,不断强化学生的成功体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为他确定由低到高、阶段性的学习目标,无论是布置作业,还是学科测验或考试。每当学生实现一个目标或有进步,教师都要采取一定的形式予以肯定或表扬。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地用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进行提问,答对时及时予以表扬。这样,学生会不断地从成功中体验到愉快和满足,从而引导他把愉快的情感同自己的努力联系起来,促使他再作努力,再获成功,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第三、帮助学生发挥自己所长。让学生做事儿有信心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当学生沮丧时要鼓劲,当学生遇到大的威胁时要解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并教他怎样越过障碍。越过障碍的方法之一就是发挥学生所长,利用学生自己的力量弥补自己的弱点。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注意启发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优点。要帮助学生创造条件,使他的长处得以充分地发挥,并随时表扬或奖励。从而,增强学生成长进步信心和力量。
第四、帮助学生学会竞争,在竞争中正确认识自己。在竞争中能够培养学生进取心。既然是竞争,就有成功和失败,但在一定意义上,成功和失败是相对的。就拿学习来说,每个学生都要取得好成绩,得高分数,但大家都得100分的可能性毕竟是很小的,得95分与得100分相比,形式上好像是失败了,但就你掌握知识的程度和学习能力而言,并不一定要比得100分的学生差,考试具有偶然性。教师要向学生讲明这些道理,帮助学生正确地分析、认识自己。要让他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赶不上其他同学,但在别的方面自己也有优势。同时,教师要注意磨练学生的意志,不怕困难和失败,能经受住挫折的打击;要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悟清道理,跌倒了爬起来,学生同样会从拼搏中增强信心和勇气。
孩子现在的潜意识会在将来产生后果“夏雨上了四年级,但学习成绩一直都没有起色,总是排在班级的末尾。而且他写字特别慢,每次做作业的时候,母亲总是在旁边拿着一把尺子,数着‘一二三’。在三秒之内,如果写不出一个字,就用尺子把他的手打一下。每次做作业时,夏雨总是吓得抖抖索索。这个母亲在接受‘赏识教育’后,改变了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一次,小夏雨数学考了30分。照常理,她早就一个巴掌拍了上去,但这次她却对吓得缩在一旁的小夏雨说:‘才开学这么短的时间,你就掌握了30分的知识。’孩子看着妈妈,惊呆了。第二次考了50分,虽然较前一次有了进步,但他却觉得惭愧——对不住妈妈。没想到妈妈却对他说:
‘你一下子就提高了20分,潜力还在后头。’第三次,夏雨考了60分,妈妈又对他说‘不要小看这60分,这可是从量变到质变,你终于及格了。’第四次小夏雨竟然考了100分。这次轮到妈妈惊呆了,她怎么也没想到孩子在自己的鼓励下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上述例子我们不难看出,鼓励孩子会使孩子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而一味的施加压力,得不到父母和老师的鼓励,’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孩子会失去人生宝贵的自信心,变得自暴自弃。
老师,请你分下留情!这句话并非作者杜撰,而是出自小学生之口。对一些学习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分数不仅仅会给他们带来皮肉之苦,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较早地体验了失败的滋味。父母对他们失败的惩罚,孩子们会从小就失去了自信心,会埋藏下深深的自卑感和挫折感,这种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能量,使孩子们的正常心理遭到了扭曲,长大以后,他不但没有任何的创造力,而且就连正常的工作也难以进行。
我曾经从事过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几年以后发现,凡是我接触过的患者,大都是从小听话的好孩子,考上大学也是成绩不差的优等生,但是,他们却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一些人常常会因为一点小事或磨擦就想到自杀。我真为这些优等生的脆弱心理担忧,更为那些还在远方为孩子考上大学津津乐道的家长感到忧愁。他们是否能承受了这样的事实:大学成了孩子最后的归宿。
这种悲惨的事实太多了。上海一所国家重点师大的一位杰出的博士不堪忍受疾病,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跳楼自杀了。接着,在文科大楼接二连三地跳下几位、据说是为爱情而徇情的女生;北京一所著名的大学里的一位刚获准留校的博士生不明原因突然跳楼了。还有一所著名大学的博士生,据说也是爱情失落,从楼上跳下来摔伤了……谁能想到,美丽的伊甸园竟会发生这样悲惨的事情,谁之过?父母、老师你们能推卸责任吗?!不能!
我建议,在孩子的考分上:父母素质不高,请你不要用不合理的方式管教孩子,你是在耽误你的孩子;老师素质不高,请你不要用不合理的批评训斥孩子,你是在挫伤孩子。学校考试是无可非议的事情,分数主要是用来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分数应当具有激励孩子改正错误、不断进步的功能,但实际中,分数却起着将孩子过早地贴上标签的作用、划分等级分流的作用、使优者狂傲,差者丧气的作用、使正常者不正常、健康者不健康的作用……我现在还在担心,老师们如果掌握不好分数评判的尺度,不能正确的使分数发挥作用,那么,有多少孩子不正是躺在分数的屠刀下,发出微弱的呼喊:老师,分下留人呐!
写作之余,我看着自己天真活泼的孩子。他是小学生,学习中等,却有着健康的身体,在学校是棒球队队长,他除了喜欢棒球外,还喜欢读课外书。我鼓励他的爱好和兴趣,我不在意他的考试成绩,但我却在意他的身体和心理以及对待学习的态度。我鼓励他,希望他是一名出色的棒球运动员。他却对我说:作为一名出色的棒球运动员,在什么方面都是出色的!没错,我希望能培养他成为身心健康、适应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与别人和谐相处的,哪怕就是普通劳动者,我愿足矣。
智商测验往往是人造的神话现在中国有太多的心理学家或多或少学了一些国外的理论,就拿来在中国的孩子们身上搞试验,乖巧点的对测试工具(量表)做一些修订,笨拙的拿来就用。他们测完了,回去经过统计处理,一篇署上大名的论文就炮制出来了,也许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于是乎就成了什么什么专家,对教育改革做出贡献的研究者。然而,被他们测过的学生究竟怎样?测试过后的风波这些专家却全然不晓。下面是发生在一所小学的一件真实事件: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学校都兴起了教学改革。北京市第×所小学也一样,纷纷请来或接受一些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些心理学家到学校做试验。一天,由一批心理学家在每个年级随即选取了几个班,然后非常正规地进行了智力测验。当测验结果公布后,许多同学都对照标准分数知道了自己的智力商数。当大家都知道了自己的测验分数后,就开始互相询问。有一位三年级的学生,叫张永,他得了80多分,在全班中倒数第一。于是,同学们就开始叫他“弱智儿”。当张永被同学们贴上了这个标签后,就成了全班最受歧视的学生。本来,张永的学生成绩在全班属于中等,这个学生平时学习非常用功,也很扎实,回到家里以后他也很少出去玩,属于听话的孩子。自从被同学叫成“弱智儿”后,可以看出张永越来越自卑,情绪低落,学习成绩开始下降,到期中考试时,两门课的分数都已经降到及格线上。
老师感到很奇怪,叫来了张永的家长询问,只知道张永不像平时活泼了,学习仍然很用功。后来,老师在无意中听到学生们叫张永“弱智儿”,老师这才明白事情的缘由。于是,老师回去找了一位大学教授,向他询问了有关智力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老教授详细地解答了这位老师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并告诉她怎样处理这件事。
第二天上管理课时,老师宣布先开一个会,会议的主题是:“智力与后天成就的关系”。老师举了个例子,在美国的一个州,有一批教育心理学家对一些孩子做了智力测试,然后把他们的分数记录收藏起来,并一直与他们保持联系,等过了二十多年后,他们对其中一些人的工作成就进行了调查评估,将他们工作的成就与二十多年前测过的智商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有三个人出现了如下的结果:甲的智商是130分;乙的智商是110分;丙的智商是90分。
预期甲应当是一位科学家,但实际上甲是一位陆军中尉;预期乙是一位大学教授,而乙只是一位普通职员;预期丙是一位普通员工,但丙是获得管理学和化学双博士学位的研究者。这个结果大大出乎所有人们的预料,同时其他的追踪研究结果也证明了智商与人们后天的工作成就并不是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这就打破了智商决定人的命运的神话,人们对智商开始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