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三天读懂心理学
46282200000011

第11章 社交心理学:让你的社交如鱼得水(4)

首因效应一般指人们初次交往接触时各自对交往对象的直觉观察和归因判断,在这种交往情景下,对他人所形成的印象就称为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心理学家指出,首因效应对人的印象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初次见面,我们会根据对方的表情、体态、仪表、服装、谈吐、礼节,等等,形成对方给自己的第一印象。

张淼应朋友的邀请,参加了一个派对。派对上,大家都互相作了简单的介绍,然后,疯狂地欢声笑语,张牙舞爪地跳舞。张淼在此次派对中,打扮很正式,文质彬彬、温文尔雅,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似乎并不是很受欢迎。朋友们对他的第一印象也不是很好。在后来,张淼其实遇到了好几笔生意单子,客户都是此次派对上见过面的朋友,可惜人家对他的第一印象不好,生意硬是没谈下来。

张淼找到了当初邀请他参加派对的朋友,很诚心地问道:“那天我的行头差吗?说话哪里有不妥吗?为什么他们对我第一印象会那么差呢?要知道我几笔生意单子的客户都是他们,竟然一笔也没签成。”

面对张淼的疑问。朋友笑了笑,说:“你那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其实我并不是很清楚,但是,我知道他们对你的第一印象的确不是很好。因为那天那样的派对,完全是为了放松而开,去参加的人都抱着释放心情的心态,但你却一如既往地彬彬有礼、言谈儒雅,对于疯狂的他们来说,你的出现,似乎把一幢大楼快给掰歪了,你去参加派对似乎是别有用心。”

张淼若有所悟地点了点头,终于认识到了那天不受待见的原因,原来是自己的心态根本没有与派友们融到一起。可是,大家也不能凭一次相逢,就完全否定一个人吧!张淼随即又对友人询问:“难道大家都用第一印象看人吗?难道一次派对上的对我的偶然看法,就形成对我永久的必然排斥?”

友人笑了笑,说:“对呀!第一印象很重要。比如,咱们都爱看83版的《射雕英雄传》,并且因为它的经典形象先入为主,所以我们看到后面翻拍的那些,都觉得无法接受或是根本不能与83版媲美,而对那些山寨版的东东也是嗤之以鼻。这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就叫首因效应。”

一般来说,第一印象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就不那么容易,即使后来的印象与最初的印象有差距,很多时候我们会自然地服从于最初的印象。在现实生活中,首因效应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常常影响着我们对他人以后的评价和看法。张淼遇到的这种情况便是典型的例子。

凤丹是一个典型的啃老族,成天不务正业,就知道花家里的积蓄品美食、穿名牌,到各大论坛冒泡……她从来不听朋友们的劝说,对找工作没有一个概念,仿佛也没有男人愿意要这样慵懒的她。渐渐地,身边的朋友都对她失望了。

一次,凤丹见物长草,随即拿着信用卡冲向了商场。逛呀逛呀!该扫荡的都扫了,该试穿的也试了。正准备打道回府时,突然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脚给崴了。正当她一瘸一拐地走出商场门口准备开车时,遇到一位前所未有的型男!长期被金钱和网络堵塞的心仿佛一下子敞开来,眼前阳光明媚、青草白云……

型男微笑着朝凤丹走来,看着她大一包、小一包的东西,不由地主动打了个招呼:“嗨!我看你逛了很久了。需要我帮忙吗?”

这看似调侃的招呼在凤丹心里,不知怎的就成了最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凤丹露出灿烂的笑容,以一个极其妩媚的“甫士”走到型男跟前,说当然不用。谢谢。然后,径直打开自己的车门,钻了进去。

不料型男又跟了上来,说道:“脚都不灵便了,还怎么开车,不为自己想,也为马路上那些无辜的车主想想,人家的车可是血汗钱换来的,被一个瘸子撞坏了多心疼啊。”

听到型男的话,凤丹乐呵呵地笑了,是呀,自己的车是爹妈买的,撞坏了哪知心疼,再买一辆便是了。转而一想,又觉得型男此话极具讽刺意味,莫非知道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啃老族。不行,得找他说说。

于是,凤丹同意让这位型男开车送她回家,并且与型男谈了不少。通过谈话,凤丹得知,此人乃自己闺密特意为自己挑选的结婚对象,是一个小有成就的海归。今天的偶遇看来早有人策划好了。

几个月后,慵懒的凤丹竟然真的与那位型男成婚了,两人经营起了甜蜜美满的小家庭。回忆从前,凤丹忍不住问:“全世界都知道我懒,你为什么看上我。”

型男回答:“因为对你的第一印象不错,我之前没有见过你懒惰,我第一眼见你的时候,是你在商场精挑细选,看上去就像一个会精打细算的小主妇。那你呢?全世界都知道我花心,你怎么看上了我。”

凤丹同样回答:“因为对你的第一印象不错,我之前也没有见过你花心,我第一眼见你的时候,你很热心、很幽默。”

看来,由于首因效应的存在,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起着十分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与人交往时留给他人的第一印象。为了塑造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我们应该注意仪表,衣服要整洁,服饰搭配要和谐得体;其次应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锻炼和提高自己交谈技巧,掌握适当的社交礼仪。

正如心理学家所说,初次印象是长期交往的基础,是取信于人的出发点。我们不仅要学会一些技巧,同时,我们要知道,与人交往是件天长地久的事,无论什么人都有可能成为好朋友,为了保持这份长久,最重要的是我们都应有一颗真诚的心。

定式思维:别被老眼光束缚了自己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思维定式的人,时间一长,将会内心烦躁、身心疲惫、精神沮丧。比如,现在使用电脑的人越来越多。通常的电脑操作大多是采用会话形式,只要对电脑下达指令后,电脑便会言听计从。习惯了与电脑交流的人,往往很难体谅朋友,他们对于自己的观点要么执意坚持、要么全盘放弃,陷于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之中。以至于被老眼光束缚了自己,交友时经常碰壁,最终对社交失去信心。

所谓思维定式效应,是指人们因为局限于既有的信息或认识的现象,被老眼光束缚了自己。当然,这种情况是十分可怕的。

在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年轻时,曾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修理工向他出了一道思考题:

“有一位既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右手所致拳头做出敲击状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把锤子;聋哑人摇摇头,指了指立着的那两根指头。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聋哑人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将会怎样做?”

阿西莫夫顺口答道:“盲人肯定会这样。”说着,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

结果汽车修理工一听后笑了:“哈哈,你答错了吧!盲人想买剪刀,只需要开口说我买剪刀就行了,没要必要做手势。”

聪明的作家,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个“傻瓜”,陷入了思维定式的泥潭。

实际上,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就反而会变笨,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越多,就越有可能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式。这种思维定式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

心理学家指出,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使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

前不久,有这样一组新闻:某知名大学拟破格录取38岁车夫读博士。原因是,这位38岁的车夫,多年来一直怀着对古代典籍和古文字学的真心热爱潜心自修,其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甚至是许多教授不能比的。而在新闻播出前,人们对他还只停留在老眼光中:高中毕业,严重偏科导致高考落榜,下岗后为谋生计蹬三轮车。看来,生活中潜伏着各式各样的优秀人才,我们决不能被思维定式所困。

美国心理学家迈克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从天花板上悬下两根绳子,两根绳子之间的距离超过人的两臂长,如果你用一只手抓住一根绳子,那么另一只手无论如何也抓不到另外一根。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求一个人把两根绳子系在一起。不过他在离绳子不远的地方放了一个滑轮,意思是想给系绳的人以帮助。然而,尽管系绳的人早就看到了这个滑轮,却没有想到它的用处,没有想到滑轮会与系绳活动有关,结果没有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难。如果系绳的人将滑轮系到一根绳子的末端,用力使它荡起来,然后抓住另一根绳子的末端,待滑轮荡到他面前时抓住它,就能把两根绳子系到一起,问题就解决了。然而,人们被思维定式所困,如此简单的问题都没有解决。

心理学家迈尔于1930年研究过定式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认为定式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

小艾与大明称得上是青梅竹马,如今两人结婚已三年。大明一直想要个小孩,无奈小艾铁定心要做丁克,一次一次地用“有了小孩好吃的就都被他吃去了”的荒唐理由囧倒众生。夫妻俩青梅竹马、关系和睦、相互尊重。谁都不想强迫对方做不愿意的事情,但是,生孩子毕竟是大事,也不能完全任由小艾说丁克就丁克。于是,两人决定用一种古来而有效的博弈方式——抓阄。

公证人是双方的老人。实际上,老年人哪一个不想抱孙子的?为了劝服小艾放弃做丁克的打算,他们做足了功课。今日,小两口决定抓阄,他们私下决定瞒着两人,做点手脚。他们认定了一向万事我为先的小艾会先去抓纸团,于是把两个纸都写上“要小孩”三个字。激动人心的一刻到了,果不其然,小艾一马当先,要求先抓阄。结果令老人们大失所望的是,小艾竟然抓起一个纸团给吞了,并说:“大明,你抓,要是你抓到要小孩的纸团,那我吞掉的这个就是不要小孩了。”

结果显而易见,老人们的思维定式决定了自己将抱不上孙子,而小艾对思维定式的突破则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其实,现实生活中能够把人限制住的,只有人自己。人的思维空间是无限的,至少有亿万种可能的变化。也许我们正在被困在一个看似走投无路的境地,也许我们正囿于一种两难选择之间,但无论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情况,我们一定要明白,这种境遇只是由我们固执的定式思维所致,只要勇于重新考虑,开拓思维,就一定能够找到至少一条跳出困境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