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三天读懂心理学
46282200000010

第10章 社交心理学:让你的社交如鱼得水(3)

心理学家认为,运用冷热水效应去获得对方好评,是赢得人脉的基础。人生在世,难免有不如意的时候,难免有误伤他人的时候,也难免有批评别人和被人批评的时候。遇到这些情况,假若处理不当,就会降低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不仅妨碍交际,还得不到友情。但如果我们巧妙运用冷热水效应,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小张在一家电脑公司做销售,基本上每月都能卖出20台以上电脑,深得销售部领导的赏识。但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小张预计到这个月只能卖出10台电脑。于是他对销售部领导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最近市场不景气,我估计这个月最多卖出5台电脑。”领导听后虽然有些不满意,但也认同经济危机对市场冲击大的观点,就默认了小张的观点。没想到一个月过后,小张竟然卖了11台电脑,这让公司领导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不由得对他大大夸奖一番。实际上,小张在这里正是运用了冷热水效应。假若他一开始就说本月可以卖15台电脑或者事先对此事闭口不谈,结果只卖了11台,那公司领导肯定会非常失望,甚至说他当初大言不惭或者言而无信。总之,领导会强烈地感到小张的营销失败了,后果可以想象。但小张一开始就把最糟糕的情况——顶多卖5台,报告给领导,使得领导心中的“秤砣”变小,因此,当业绩出来以后,领导心中的“秤砣”变大,对小张的评价自然就提高了。

王小姐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草根写手,写的都是一些烹饪美食的东东,虽然文字了了,但因图片精致,且内容步骤简练易学,很受网友的喜欢。她平时很少演讲,一次迫不得已,她做客某网络频道,接受专访。她的开场白是:“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煮妇,自然不会妙语连珠,因此,恳请各位专家对我的发言不要笑话……”经她这么一说,听众心中的“秤砣”变小了,许多开始对她怀疑的人,也在专心听讲了。听完她与主持人的简单朴实的对话后,听众十分高兴,一致认为王小姐的讲话是成功的,他们认为她的口才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由此可见,冷热水效应还是获得良好评价的重要手段。

心理学家还指出,运用冷热水效应,可以促使对方同意你的建议。这一点,用鲁迅先生的话来形容最贴切不过。鲁迅先生曾说:“如果有人提议在房子墙壁上开个窗口,势必会遭到众人的反对,窗口肯定开不成。可是如果提议把房顶扒掉,众人则会相应退让,同意开个窗口。”

娜姐和秀姐是一家大公司的谈判高手,这对黄金搭档一出马,几乎没有谈不成的业务,她们也因此深得公司员工的尊重和信赖。一次新员工培训大会上,两位珠联璧合的搭档向大家公开了多年谈判成功的秘诀。原来,她们都十分擅长运用冷热水效应去说服对方。一般情况下,娜姐总是提出苛刻的要求,令对方惊慌失措,灰心丧气,一筹莫展,也就是在心理上把对方压倒了。而就在对方感到困惑时,秀姐就出马了,她会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供双方选择,当然这个方案也就是他们谈判的目标方案。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斡旋者的宝贵提议,对方很愉快地就表示接受。这个过程中,娜姐预设的苛刻条件大大缩小了对方心中的“秤砣”,而当秀姐提出一个“折中”时,对方便毫不犹豫地接受,因为此时,他心中的“秤砣”又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原。

此外,心理学家还认为,运用冷热水效应,可激起对方高兴。

一次,某歌星开演唱会,由于粉丝过于疯狂,插队情况很是悲壮,卖票口十分拥挤,售票员几乎无法进行正常工作,只得通知大家,售票推迟进行。顿时,售票窗口一片抱怨之声,粉丝们在等待着这难熬的时间。5分钟后,售票员宣布,再过20分钟,售票将继续进行,但是现在大家必须排好队。粉丝们如释重负地松了口气,两分钟便排好了队伍。又过5分钟,售票员说,现在开始售票。粉丝们瞬间便疯狂起来,但再也没有人插队,她们纷纷尖叫撒欢儿,等待着拿到票与偶像近距离接触。在这个事例中,售票人员有意无意地运用了冷热水效应,首先使粉丝心中的“秤砣”变小,当排好队后,又让粉丝们心中的“秤砣”变大,从而异常兴奋。

可见,假若首先让对方尝尝“冷水”的滋味,就会使他们心中的“秤砣”得以缩小,因此,他会对获得的“温水”感到高兴。人际交往中,如果让对方在关键时刻甚或平常日子里高高兴兴,还有什么事办不成,还有什么样的硬仗打不赢呢?

的确,冷热水效应在人际交往中,通过使他人心中的“秤砣”变小,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如果使对方心中的“秤砣”变大,就会出现反作用了。人与人交往中,我们应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他人内心的感受。

适度原则:对朋友也要把握分寸

对于朋友,我们只能建议,只能提供我们的想法让他参考,但无权替他作出任何的决定。凡事皆有度,过分强为,是不明智的。这是忠言,也许有朋友会觉得不以为然。客观地来讲,我们只是他生活的旁观者而不是感同身受者,所以,我们劝告的出发点并不一定适合于他,也许并不符合他实际的生活状况,所以只能由他自主选择。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把握“适度原则”,“适度”就是指跟某个人交往不过于亲密也不过于疏远。“适度原则”不仅适用于同普通人的接触,也适用于朋友。不要认为是好朋友就可以“随便”,朋友之间也是要把握分寸的。

朋友之交在于信、在于义,但是之所以为朋友,在于保持适度的距离,不要以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就是唯一,别人就必须听取。我们的意见可以坦诚提供给朋友参考,我们有义务为朋友提供帮助,但是,我们没有权力要求朋友一定服从于我们的意而强人所难,是谁也不愿接受的。适可而止,是维系友谊以至于一切社会关系的艺术。凡事总有一定限度,朋友之谊、同事之道,取决于我们的真诚胸襟。

人们都有自己的计划和目标,都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做,都有自己的主见。朋友只是相互勉励,坚定其志向,并不是相互依从与服从的关系。

古人说:“盖未信而谏,圣人不与。交浅言深,君子所戒。”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谁也不能代替别人思考,谁也不能代替别人选择什么!我们只能将我们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委婉地告诉他,至于是否听取,取决于他自己,应当由他自主决定。不要凌驾于他人之上,替他人设计。任何人都是独立的,都具有独立的人格,都有自己选择生活的权利,其对生活的感受都是独特的。不必强人所难,也不要自以为是。

由于生活的经历不同、体验不同、感受不同,因而,他所做出的行为应当说都是符合自己需要的。谁也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谁也无权干涉别人的生活。谁也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框定别人的行为。谁的行为也并不唯一地正确,而否定别人的生活。谁的生活中都有别人无法感受的隐痛,任何的决定都是基于自己生活的经验和感受而作出的抉择。不要以自己的幸福观苛求别人遵守什么教条或规范。谁也无权要求别人按不合于他的方式处世。

事不过三,物极必反。对于朋友,我们只能建议,只能提供我们的想法供他参考,但无权替他作出任何的决定。凡事皆有度,过分强为,是不明智的。这是忠言,也许有朋友会觉得不以为然,我们只是他生活的旁观者而不是感同身受者,所以我们劝告的出发点并不一定适合于他,也许并不符合他实际的生活状况,所以只能由他自主选择。

友谊的维护就在于共同的珍惜,维护的方式并不是强求别人接受你的观点。

我们应该明白“人各有志,不能勉强”这一道理。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会走向真正的和谐。所谓“远香近臭”,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其实都有这种意思在内。

比如说,作为下级、作为朋友,你当然有义务劝谏你的上级、你的友人,但如果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不采纳你的意见,那也就算了。如果你硬要一厢情愿地强迫他们接受你的意见,非要显示自己的忠心,显示自己的友情不可,总是在他们面前唠唠叨叨,情急辞切,给人咄咄逼人的感觉,其结果往往是上级讨厌你,朋友疏远你,效果适得其反,弄得不好,还会自取其辱。

历史上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就是魏征那样杰出的大臣,又遇到唐太宗那样宽宏大量的皇帝,不也好几次因为劝谏唐太宗而差点丢掉性命吗?一些忠臣遇到那些平庸顽固的皇帝,依然冒死一谏,结果不外乎是白丢一条性命罢了,根本不起作用。

所以,还是保持点距离为好。能行则行,不行则止,不要自取其辱。

“一见如故”是很多初次见面的人习惯使用的一句话,意思是,虽然是初次见面,可是彼此的感觉就好像已经认识很久了。

的确是有“一见如故”的情形发生,能碰到“一见如故”的人是人生中的一种幸运,因为彼此可以少掉“试探”这个过程,而可直接进到“交心”的层次。可是以人性丛林里的法则,“一见如故”固然是“幸运”,但有时却也是“不幸”的开始。

当一个人和你初次见面,并且热情地向你表示和你“一见如故”时,你可以不必拒绝他的热情,但你一定要理性地看待这句话,思索这句话的真正意义,因为这可能纯粹是一句客套话,也有可能是一颗裹上糖衣的毒药,他是要用温情来拉近和你的距离,好从你的身上获得某些利益。如果这是一句客套话,你的热切回应不但无法对对方产生效用,自己也会为对方随之而来的冷淡而“受伤”,更有可能暴露自己,反而给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而最有可能的是,你把对方吓跑了。如果对方真的另有所图,你的热切回应正好自投罗网,结果也就不用多说了。

首因效应:重视自己给人的第一印象

从心理学角度理解,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式,从而影响到以后对该人或该事的评价。但是,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必须要重视首因效应,因为大多数个人,都十分重视你留给他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