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的书市,最火的当是与荧屏有关的书籍。
赵忠祥的《岁月怀想》,倪萍的《日子》,都一举荣登畅销书榜,恐怕连他们自己都感到出乎意外。小小地客串一下,即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这对其他荧屏人物,不能不说是一种鼓舞。于是杨澜、牛群等等,也争先恐后地加入了出书者的行例,一展身手。过去封建时代,读书人一旦金榜题名,有了资本,要做的便是“制一顶轿,起一个号,刻一部稿,娶一房小”,可见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出书对古人今人,都一样重要。
虽然畅销,但对这些书,你也说不上是好,还是不好。
他们畅销,首先是因为他们是一些荧屏上的人物,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既熟悉又陌生,既亲近又神秘。人们渴望知道荧屏之后的故事,尤其是他们的幸运与成功;更尤其是他们的家庭、婚姻和爱情。当然,若是有些私情、秘闻掺杂其中,则更有吸引力。即如人们对《日子》一书倪萍与某导之间隐秘曲折的情感纠葛,就十分津津乐道。因此也可以说,他们如果不是如此频繁地出现于荧屏之上,即使写得比现在更好一些,这些书也绝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畅销。
这就是名人效应,这就是电视传媒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巨大掠夺性。
为名星们出书或为名星们写书,在现代营销术中可称之为一种直捷了当的资产转移,全世界的出版商都在走这条终南捷径。君不见早已翻炒过不知多少个来回的刘晓庆陈国军离婚案,在1997年又再次被出版界回锅爆炒,陈国军洋洋50万言的《我与刘晓庆——不得不说的故事》,和无名枪手王学仁的《刘晓庆是是非非》,就是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操作出来的。
我爱人看了陈国军的书,回来说了两个字:“狗屁!”
这不文明,但也实在不怎么好说陈国军。先是抛弃前妻,后又被后妻所抛弃,其间的曲曲折折,恩恩怨怨,都不怎么光明磊落。现在又把这些撕掳不清的陈年旧帐翻将出来,公布于众,只会让人看轻。而且这样地张扬隐情,暴露黑幕,也难免有挟刘晓庆之名以售其私(其书)的嫌疑。古语有云:沉默是金。本来人们对陈国军,即便不同情,也决不会太存恶感,写了这本书,名声反而弄坏了。王学仁的书,是不是针对陈国军而发,不敢臆断,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此书是出于刘晓庆的授意。因为其中几十幅精美绝伦的影后照片,均是刘晓庆提供的。王学仁既做枪手,也就只得为东家效命,字里行间充满了为刘晓庆树碑立传的痕迹。书中内容驳杂,不仅牵扯到她的前任丈夫陈国军,前任情夫姜文,而且对她鲜为人知的现任情夫法国籍男友亚丁的情况,也多有透露。这一切,都足以构成阅读吸引。刘晓庆是一把制造新闻的好手,十多年来,以各类绯闻以及对这些绯闻的公之于众,来挑起公众对她的持续不断的热情。近年来就更是美人迟暮,她一定时刻都有被观众遗忘的恐惧。
明星们的隐私,是出版业的一块肥肉,中西概莫能外。写到这里,偶尔看见手边的报纸,将池莉的中篇小说《来来往往》称之为“中国的廊桥遗梦”,正要将它搬上荧屏,不禁会心一笑。就原著而言,池莉的小说与廊桥情怀相去甚远,但观其商业操作的程序,却如出一辙。据影视大腕们言,要将这个遗失在中国的廊桥上的故事,改编为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的情感纠葛,我想那一定是非常非常好看。
世界正走向大同,明星们忙着写书,作家们则忙着将自己的作品搬上屏幕。